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腓骨瓣游离移植修复上下颌骨缺损术前检测小腿供区血供的方法。方法:12例患者采用游离腓骨瓣修复上下颌骨缺损,小腿供区除物理检查外,常规行彩色多普勒检查,观察腘动脉及分支的走行、口径、腓血管蒂的长度、腓动静脉的口径、皮肤穿支的口径及位置,4例发现有问题则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CTA)检查。结果:所有病例未发现血管变异现象,4例其他检查异常或未检出胫前动脉的患者CTA证实腘动脉及分支没有异常。术中发现与术前检查结果一致,术后12例患者均顺利愈合,供区小腿血供没有受到影响。结论:常规行血管造影检查没有必要,但彩色多普勒检查有异常时应行血管造影检查,CTA检查具有无创和直观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游离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游离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经验。方法对10例应用游离腓骨肌皮瓣行下颌骨缺损修复的病例作回顾性研究,分析不同类型下颌骨的缺损采用腓骨肌皮瓣的设计、复合组织瓣的成活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组10例患者游离腓骨肌皮瓣全部成活。结论血管化的游离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具有血供丰富、抗感染力强、骨愈合快、成活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前三维模拟技术在游离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因下颌骨肿瘤需行下颌骨切除术的患者,利用腓骨瓣或腓骨肌皮瓣修复,术前应用三维重建软件对患者进行模拟手术。同时进行三维原型实体模型制作,临床手术中根据模型塑形腓骨。结果:术前三维模拟腓骨重建下颌骨缺损手术与临床术中所见及操作一致。术后患者面部外形满意。结论:术前应用三维模拟技术可充分评估患者下颌骨肿瘤的切除范围,详细了解腓骨及腓血管的情况,再结合快速原型技术,不仅为临床手术节省了时间,也提高了手术精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将系列数字化导板用于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实现下颌骨缺损的个体化精确修复。方法:10例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患者,男性7例,女性3例,均行术前规划,并3D打印系列数字化导板,术中应用数字化导板精确重建下颌骨,术后利用图像融合技术评价术后效果。术后所有病例未出现相关并发症。结果:系列导板术中就位顺利,重建钛板及髁状突位置准确,面型及咬合关系恢复良好。术后图像融合显示,剩余下颌骨与患侧髁状突术后位置与术前相比误差<2 mm。结论:系列数字化导板在重建下颌骨形态、保证髁状突的位置、恢复咬合关系、减少手术时间方面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CAD/CAM联合游离腓骨肌皮瓣修复双侧下颌骨大范围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恢复双侧下颌骨大范围骨缺损的解剖外形、重建患者咬合功能的有效方法。方法:对病变累及双侧下颌骨、需进行(或已进行)节段性骨切除术的15例患者行术前CT扫描,提取扫描数据,采用CAD/CAM快速原型技术行数字化颅颌面骨三维重建和下颌骨实体模型打印。在实体模型上设计截骨区间和钛网外形,数控成型机冲压钛网,使预成钛网与缺损区下颌骨外形完全一致。切取腓骨肌皮瓣,血管化游离移植联合预成钛网植入完成下颌骨缺损的修复重建。结果:15例患者腓骨肌皮瓣全部存活,创口愈合良好,下颌骨解剖外形包括自然弧度、曲率和高度恢复满意,同期修复者手术前后容貌无明显变化。结论:CAD/CAM快速原型技术联合游离腓骨肌皮瓣移植修复双侧下颌骨大范围节段性骨缺损,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重建下颌骨的自然外形,维持患者容貌,也为种植体植入及咬合功能重建创造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在中晚期口底癌术后缺损修复重建中的治疗效果及CT血管造影(CTA)定位股前外侧肌皮瓣穿支血管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6例中晚期口底癌患者在施行口底癌根治性切除术同时运用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行软组织缺损的修复重建,术前应用CTA定位旋股外侧动脉及穿支血管。结果 16例患者术前CTA定位的穿支血管与术中所见完全吻合,股前外侧肌皮瓣移植手术均获成功。术后随访6~36个月,患者的口底、舌外形恢复良好,张口度理想,吞咽及语言功能满意,供区无明显后遗症,肿瘤局部无复发,其中1例患者(T4N2M0期)在术后10个月因发生远处转移而死亡。结论 CTA能精确定位旋股外侧动脉及穿支血管,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是修复重建中晚期口底癌术后组织缺损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7.
术前CT血管造影在游离腓骨瓣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术前CT血管造影在游离腓骨瓣移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3例利用腓骨瓣或腓骨肌皮瓣修复颌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三维重建软件SimPlant Pro 11.04对其术前CTA原始DICOM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腓动脉起始外径为(3.03±0.57)mm,腓骨头尖距腓动脉起始垂直距离为(43.11±10.11)mm,腓骨头尖距穿支血管垂直距离为(172.46±27.99)mm。腓动脉起于胫后动脉。结论:动脉走行恒定,起始外径较粗。术前CT血管造影无创、准确、直观,对游离腓骨瓣移植具有重要手术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Ǽ�Ƥ��������ֲ�޸����Ǹ���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腓骨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复合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06年3月至2008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共行腓骨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手术12例,手术采取血管吻合、坚固内固定方法恢复下颌骨的形态及功能。结果12例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至2年,组织瓣全部成活,下颌骨外形及功能满意,无1例髁关节不稳定。结论腓骨肌皮瓣可提供良好血供及足够软、硬组织量,是下颌骨复合缺损修复的较好供体。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累及髁突的不同类型下颌骨缺损采用游离腓骨瓣修复的方法、经验进行总结。方法:2001年10月-2004年10月,53例累及下颌升支上部的颌骨良性病损,行下颌骨切除后采用游离腓骨瓣进行下颌骨重建,分别采用了腓骨代替髁突法(30例)、游离髁突法(7例)及保留髁突法(16例)3种方法进行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分析总结临床方法经验,并对患者术后外形和功能进行临床评价。结果:本组血管化游离腓骨瓣移植成活率98.1%(52/53);41例患者术后随访,进行了临床检查及外形、功能评价,经Fisher检验,腓骨替代髁突组、游离髁突组及保留髁突组患者在术后外形和进食、语音功能上无显著差别。结论:3种不同髁突处理方法进行游离腓骨瓣下颌骨缺损重建,在临床上实用可行,可依据患者病损的具体情况选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改良数字化导板技术在下颌骨节段切除及腓骨肌皮瓣修复重建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20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及阜阳市人民医院口腔科行下颌骨节段性切除同期行血管化腓骨肌皮瓣修复的16例患者,均为良性病变,随机分为常规导板技术组(常规组)和改良数字化导板组(改良组),每组各8例。常规组患者行术前常规检查,常规导板设计手术方案。改良组患者术前行下颌骨锥形束CT(CBCT)及双侧下肢CT血管造影(CTA)检查,数据导入数字化导板软件后模拟手术过程,打印预期重建的3D模型,制作术中准确定位的导板,以达到重建后腓骨骨段精确定位。2组患者术后2周复查CBCT,选取髁突位置及下颌骨形态变化为参考,对比分析患者手术前、后CT数据,比较2组患者髁突位置及下颌骨形态变化。根据临床表现,比较2组患者于术前、后开口度与开口型变化,以及下颌骨重建修复手术效果差异。采用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让患者在术后3个月左右、义齿修复治疗前,对余留牙咀嚼功能、语言功能及面部外形做出自主等级评价。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或秩和检验。结果: 2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改良组患者髁突位置变化明显小于常规组。改良组患者下颌骨形态变化小于常规组。改良组患者术后开口度及开口型恢复更优,患者对咀嚼功能及面部外形满意度高于常规组,2组患者发音功能满意度无显著差异。结论: 改良数字化导板技术在血管化腓骨肌皮瓣精确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应用中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可简化手术过程,减少术后并发症,提升下颌骨的重建精度。  相似文献   

11.
After reconstruction of a segmental mandibular defect with a fibular free flap, a vascular crisis can be detected clinically and a “no-flow” phenomenon found during re-exploration. Traditional methods used to solve this include removal of the failed flap and delayed mandibular reconstruction, or restoration of the defect with a functional reconstruction plate or contralateral fibular free flap. Our aim therefore was to investigate under what circumstances it is feasible to use a non-vascularised fibular bone graft (NVFB) as a free bone graft after the failure of a vascularised fibular free flap. From 1 January 2010–31 December 2014, 10 patients who had NVFB after failure of a fibular free flap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at the Peking University School and Hospital of Stomatology. NVFB were preserved successfully without infection in all 10 cases, and follow-up imaging showed that it had incorporated well with the residual mandible, the basic function and facial aesthetics of which were maintained. In conclusion we have identified that by precise selection of patients, detailed preoperative planning, and meticulous postoperative care, NVFB can be used as a “rescue” technique after failure of a fibular free flap, and can successfully restore the segmental mandibular defect and facial contour.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重建下颌骨缺损的血管化腓骨肌瓣制备和塑形方法进行外科改良。方法:(1)非驱血状态下于大腿安放电子止血带加压后直接进行腓骨组织瓣制备;(2)暴露腓骨后,在待取腓骨的上下端各截除小段骨再实施腓骨的带血管制备;(3)对腓骨施行阶梯状截骨塑形。结果:7例腓骨瓣制备和术后出血(渗血)少,制备时间缩短。术后均一期成活,未发生感染或其他并发症。骨段固定稳固,下颌轮廓和外形良好。结论:(1)非驱血制备腓骨瓣不增加出血机会,反而减少出血机会,简化手术操作;(2)在待取腓骨的上下端截除小段骨可以使待取腓骨段充分游离,便于带血管制备和减少损伤血管的机会;(3)阶梯形截骨塑形,既增加了骨断面的接触面积和稳定性,又避免了楔形切骨骨量的丧失。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血管化游离髂骨肌瓣和腓骨肌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比较两种修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对44例血管化髂骨肌瓣和腓骨肌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两种骨肌瓣修复后对患者面部外形与口腔功能的影响,对比供受区并发症的差异。结果:20例髂骨肌瓣,24例腓骨肌瓣均成活;二者在恢复面部外形与口腔功能上无明显差异,在移植骨长度上,两者有明显不同。结论:血管化游离髂骨肌瓣与腓骨肌瓣作为下颌骨缺损修复的常用方法,可以满足不同类型下颌骨缺损修复的需要,但根据两种骨肌瓣的特点,对于缺损长度低于8 cm,可优先考虑髂骨瓣,而缺损范围大于8 cm的可选腓骨瓣。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应用腓骨肌皮瓣游离移植对颌面部软硬组织缺损的功能重建的临床经验。方法:自2007~2011年7月,我科应用腓骨肌皮瓣一期修复下颌骨及周围软组织缺损11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3例,年龄33~67岁,其中左下颌牙龈鳞癌4例,右下颌牙龈鳞癌2例,右舌下腺腺样囊性癌1例,右口底鳞癌2例,左下颌黏液表皮样癌1例,成釉细胞瘤1例。其中磨牙后区粘液表皮样癌和成釉细胞瘤2例进行即刻种植。受区血管均为同侧,组织瓣均吻合1根动脉、2根静脉。动脉选用颈外动脉分支,静脉选用面总静脉、颈前静脉或颈外静脉,所有动静脉吻合均采用端端吻合法。分析皮岛的设计、大小、修复部位、存活情况等。结果:本组游离腓骨肌皮瓣11例全部成活,均携带1块皮岛,由一个穿支供养,皮岛最大6cm×4cm,最小3cm×2cm,皮岛均用于口内软组织缺损修复,2例即刻种植植入种植体6颗。术后面部外形、功能及咬合关系良好。语音功能基本正常。下肢功能在术后3~6个月恢复正常。结论:腓骨瓣的骨量充足,具有骨膜和骨髓双重血供,血运丰富,抗感染能力强,移植后易于成活。可根据需要做多段截骨塑形从而更加准确的恢复颌骨牙槽突形态。操作过程中远离头颈部,可以双组同时手术。腓骨的高度和宽度以及皮质骨的厚度也十分适合牙种植体的植入。游离腓骨瓣的皮岛不仅可用于口内外的软组织缺损修复,还可作为术后血供的观察窗。腓骨肌皮瓣在修复颌面部软硬组织缺损中具有血供安全可靠,塑形灵活,模拟外形准确,利于监测,并发症少等优点,是能够同时兼顾颌骨缺损及周围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游离腓骨肌-皮-筋膜复合瓣在修复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osteoradionecrosis of the jaws,ORNJ)术后软、硬组织缺损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3月—2017年7月间,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外科40例下颌骨 ORNJ患者,所有病例原发肿瘤均为鼻咽癌,排除鼻咽癌复发。以游离腓骨肌-皮-筋膜复合瓣重建放射性下颌骨坏死手术切除后的骨缺损,以皮岛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以筋膜修复口内黏膜缺损并充填软组织缺损的空腔,记录腓骨截骨、组织瓣存活情况,供区、受区并发症,术后开口度和余留牙咬合情况,对颌面部外形和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随访3~6个月,游离腓骨肌-皮-筋膜复合瓣重建下颌骨缺损均获成功。下颌骨截骨长度5.5~16.0 cm,切取腓骨长度7.5~17.0 cm。无1例发生严重供区或受区并发症,所有病例外形恢复良好,开口度1.0~3.5 cm,余留牙咬合正常。结论: 游离腓骨肌-皮-筋膜复合瓣能很好地即刻重建放射性下颌骨坏死术后颌面部软、硬组织缺损,降低手术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腓骨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成釉细胞瘤术后缺损临床效果。方法对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在我院收治的9例行下颌骨成釉细胞瘤切除术的患者,行血管化腓骨肌(皮)瓣下颌骨重建。结果 9例游离腓骨瓣全部成活。下颌骨形态和功能恢复正常,咬合良好。结论游离血管化腓骨肌(皮)瓣游离移植是修复下颌骨大段或中部缺损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