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党华  甘嘉玉  吴桂山  陈志强  曾志 《新医学》2003,34(5):312-313
目的探讨鼻窦内镜手术前矫正鼻中隔偏曲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3例鼻窦炎伴有鼻中隔偏曲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行鼻窦内镜手术前先矫正鼻中隔偏曲,对照组单纯行鼻窦内镜手术,术后对两组术腔、上颌窦口及鼻额管开放情况进行随访观察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6个月术腔开放良好分别占73%(24/33)、57%(17/30),P<0.05;术腔粘连分别占18%(6/33)、27%(8/30),术腔闭塞分别占9%(3/33)、17%(5/30);上颌窦口开放良好分别占70%(23/33)、57%(17/30),P<0.05;狭窄分别占21%(7/33)、30%(9/30),闭锁分别占9%(3/33)、13%(4/30).鼻额管开放良好分别占85%(28/33)、70%(21/30),P<0.05;狭窄分别占12%(4/33)、23%(7/30),闭锁分别占3%(1/33)、7%(2/30).结论在鼻窦内镜手术前矫正鼻中隔偏曲,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对我院收治的98例鼻中隔偏曲并发慢性鼻窦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治疗组患者采取鼻内镜下同期进行鼻中隔矫正术与鼻窦开放术,对照组在鼻内镜下仅进行鼻窦开放术,将两组患者的术后效果等数据进行对比,判断其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良好,治疗组总有效率93.88%,对照组总有效率44.90%,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鼻中隔偏曲并发慢性鼻窦炎患者在鼻内镜下同期行鼻中隔矫正术与鼻窦开放术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减轻患者负担,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在鼻内镜下修复泪囊鼻腔吻合术后失败病例并同期处理鼻腔疾病的疗效。方法:41例泪囊鼻腔吻合术后失败合并鼻窦炎、鼻中隔偏曲、鼻息肉患者均同期行吻合口修复术及鼻中隔矫正术、功能性鼻窦开放术、鼻息肉摘除术。结果:随访6~24个月,治愈38例(92.68%),好转3例(7.32%)。结论:鼻内镜下同期手术治疗泪囊鼻腔吻合术后失败病例及鼻窦炎、鼻中隔偏曲、鼻息肉,安全可靠,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鼻内镜下青少年鼻中隔偏曲或伴慢性鼻窦炎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青少年鼻中隔偏曲或伴慢性鼻窦炎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及手术效果。方法对68例鼻中隔偏曲或伴有慢性鼻窦炎的青少年患者实施鼻内镜手术治疗。结果68例鼻中隔偏曲全部矫正,其中伴发慢性鼻窦炎者35例在术中一并实施单侧或双侧鼻窦开放术。结论对于诱发鼻窦炎的青少年鼻中隔偏曲可在鼻内镜下实施矫正手术(主要是局限性的偏曲矫正术);青少年鼻中隔偏曲特别是中后段高位偏曲与慢性鼻窦炎的发病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评价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的效果及其对鼻腔鼻窦微创手术的临床意义.[方法]2001年5月至2006年12月对312例伴有鼻中隔偏曲的鼻腔鼻窦疾病患者同期施行了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及其他鼻腔鼻窦微创手术.[结果]全部患者均一期完成了鼻中隔矫正术及其他鼻腔鼻窦微创手术,其中鼻息肉切除术、筛窦切除术、蝶窦开放术、鼻额管扩大术共269例,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225例.术后随访1年以上者167例,术前症状和体征的消失率分别为98%和100%,检查示鼻中隔矫正充分,无鼻中隔穿孔及鼻腔粘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较传统鼻中隔矫正术安全,效果可靠,手术并发症少,为同期鼻腔鼻窦微创手术提供了必要的通路和操作空间,提高了其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梁建平  袁弘  何宁  陆秋天  李东云  刘蓓  李穗 《中国内镜杂志》2007,13(12):1297-1298,1301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并鼻中隔偏曲鼻内镜联合手术的优点。方法对316例鼻息肉、鼻窦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进行鼻内镜鼻窦手术联合鼻中隔矫正术,观察其疗效和并发症。结果随访6个月~2年,所有患者术腔黏膜上皮化时间均在3~6个月,偏曲的鼻中隔均一次获得彻底矫正,未出现鼻腔粘连、塌鼻、鼻中隔穿孔或感染、脑脊液鼻漏等并发症。结论手术技巧的掌握及术中一并解决鼻中隔偏曲可提高手术疗效。鼻内镜鼻窦手术联合鼻中隔矫正术是治疗鼻息肉、鼻窦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合并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AR)患者下鼻甲重塑加鼻中隔成形术的疗效.方法 对确诊为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经药物或免疫治疗效果不佳,常规行鼻内镜检查及鼻窦CT扫描后愿意行手术治疗的48例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行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实验组行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加双侧下鼻甲重塑,此后3个月、6个月、1年时随访,根据2004年兰州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判定及临床分析.结果 在48例合并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患者中,对照组:术后3个月有效率为86.3%(19/22),术后6个月有效率为72.7%(16/22):术后1年有效率为63.6%(14/22);实验组:术后3个月有效率为96.2%(25/26),术后6个月有效率为92.3%(24/26),术后1年有效率为88.5%(23/26).结论 对经过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合并鼻中隔偏曲的持续性变应性患者,鼻内镜下进行下鼻甲重塑加鼻中隔成形术手术可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成形术对青少年鼻中隔偏曲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及手术效果。方法 对47例18岁以下鼻中隔偏曲的患者进行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成形术治疗。结果 47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全部得到矫正,其中伴发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者2例在术中一并实施鼻窦开放术。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随访1~6年。所有患者对手术均满意,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或改善,总有效率为100%,并且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成形术具有手术范围小、损伤少、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以作为治疗青少年鼻中隔偏曲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的优点。方法采用鼻内镜,在显示器监视下,行鼻中隔成形术446例。结果446例鼻中隔偏曲术后随访矫正满意,手术并发症少。结论鼻内镜下行鼻中隔手术照明好,术野清晰,在直视下手术,易剥离粘连处和及时发现黏膜损伤,同期完成鼻窦手术时更显示了它的优越性,是替代传统手术方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鼻内镜鼻窦手术联合鼻中隔矫正术4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刚 《华西医学》2006,21(1):100-100
目的:探讨鼻内镜鼻窦手术联合鼻中隔矫正术的优点。方法:对45例鼻息肉、鼻窦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均进行鼻内镜鼻窦手术联合鼻中隔矫正术,观察对鼻中隔偏曲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偏曲的鼻中隔均一次获得彻底矫正,未出现鼻腔粘连、塌鼻、鼻中隔穿孔、脑脊液鼻漏等并发症。结论:鼻内镜鼻窦手术联合鼻中隔矫正术是治疗鼻息肉、鼻窦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下鼻道外侧壁长方形开窗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FM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2月该院收治的FMS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n=100)采用鼻内镜下下鼻道外侧壁长方形开窗术治疗,对照组(n=100)于鼻内镜下采用泪前隐窝入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64~100 mL,平均(78.5±8.4) mL,手术时间17~43 min,平均(29.5±5.8) min,术后随访1年,1例术侧空鼻综合征,治愈率为99.0%。对照组术中出血量62~108 mL,平均(81.4±8.5) mL,手术时间18~51 min,平均(32.4±6.5) min,术后随访1年,1例溢泪,1例术侧鼻腔粘连,1例术侧鼻腔狭窄,2例术侧空鼻综合征,治愈率为98.0%。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鼻内镜下下鼻道外侧壁长方形开窗治疗FMS,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且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鼻内窥镜下鼻窦鼻息肉手术6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鼻内窥镜下鼻窦鼻息肉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60例(107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行鼻内窥镜下手术,术后随访1年.结果 治愈39例(65.0%),好转16例(26.7%),无效5例(8.3%).总有效率91.7%.术后并发症主要为鼻腔粘连.结论 鼻内窥镜下鼻窦鼻息肉手术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术中正确处理中、下鼻甲及鼻中隔,术后定期随访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5 0 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按临床分型分为 :Ⅰ型 16 5例 ,Ⅱ型 2 6 5例 ,Ⅲ型 110例。全部患者行鼻内窥镜手术治疗。对合并鼻中隔弯曲的 16 8例病人同时行鼻中隔矫正术。对合并下鼻甲极度肥大或息肉样变的 2 2 3例病人同时行下鼻甲成形术。术后用药包括抗生素、地塞米松、辅舒良气雾剂喷鼻。术后随访 1~ 19个月。结果 :Ⅰ型近期治愈率为 98.8% (16 2 / 16 5 ) ,Ⅱ型近期治愈率为 86 .2 % (194 / 2 2 5 ) ,Ⅲ型近期治愈率为 80 % (88/ 110 )。Ⅰ型与Ⅱ型、Ⅲ型近期治愈率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疗效显著 ,术中控制出血 ,正确处理中鼻甲及鼻中隔 ,及时解除粘连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接受内镜鼻窦手术的儿童鼻窦炎患者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通过对79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进行鼻内镜手术回顾性研究.结果 治愈60例,占75%,好转16例,占20%,无效3例,占5%.术后头痛缓解率94%,其次为鼻塞缓解85%,脓涕缓解60%,术后症状完全缓解65%,部分缓解28%.总有效率为93%,2例接受再手术.结论 儿童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内镜手术远期疗效满意,应重视术中贴膜合理取舍和处理中鼻甲.综合治疗可以提高儿童鼻内镜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陈璇 《中国内镜杂志》2005,11(8):856-857,860
目的 为提高慢性鼻寞炎、鼻息肉的疗效。方法 应用Stryker鼻内窥镜对72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进行术前干预、手术及术后镜下随访等综合治疗。结果 按照FESS-97海口疗效评定标准,72例中失随访5例,治愈46例(638%),好转17例(23.6%),无效(息肉复发)4例。有效率87.4%,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 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疗效显著,术前术后综合治疗及术后长期随访对提高鼻窦炎、鼻息肉的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19例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资料,以提高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收治的19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作鼻窦CT检查和鼻内镜检查,并行相应手术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为单侧鼻窦发病,其中病变单纯累及上颌窦者12例、单纯累及筛窦者2例、单纯累及蝶窦者1例,有3例同时累及上颌窦和筛窦,有1例同时累及上颌窦、筛窦和蝶窦。有15例(78.9%)窦腔软组织团块影中可见斑点状钙化灶,5例窦腔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吸收和破坏。术后随访2年,有3例复发。结论:真菌性鼻窦炎好发于上颌窦,多为单侧鼻窦发病,CT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手术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王珩 《华西医学》2007,22(4):718-719
目的:回顾分析鼻内窥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总结351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使用鼻内镜手术治疗的疗效,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治疗。结果:该组病例治愈率75.2%,总有效率92.3%,无效7.7%。结论:正确的手术操作,术后规范化换药以及适当激素使用是影响鼻内镜手术后疗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经鼻内镜鼻窦手术并发症及其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经鼻内镜鼻窦手术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其防范补救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111例住院病例围术期观察和出院后随访观察,并对并发症防范及补救措施进行评价。结果本组手术并发症总的为10例(9%)。其中术中出血1例(1%),眶纸板及眶筋膜损发生2例(1.8%),内直肌损伤导致复视发生1例(1%),术腔粘连闭塞发生3例(2.7%),鼻中隔穿孔发生2例(1.8%),泪道损伤发生1例(1%);本组没有其他严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鼻内镜鼻窦手术(FSS)并发症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应高度重视;严格筛选手术适应证,规范化的围术期用药和处理,术前仔细检查患者和阅读CT片,术后定期随访,适时采取补救措施,对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和保障医疗安全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Upper airway cough syndrome (UACS),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prolonged cough, is diagnosed based on clinical findings without specific diagnostic test. The concentration of nitric oxide in nasal cavity air (nNO) is influenced by allergic rhinitis and/or sinusitis, both of which are common causes of UACS. We measured nNO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UACS and those with other causes. We also examined the usefulness of measuring nNO for differentiating patients with sinusitis from those without sinusitis. The study included 93 adult patients with prolonged cough lasting more than threeweeks. Etiologies of cough were identified and nNO was measured at the initial investigation. UACS was diagnosed in 58 patients (62.4%), and sinusitis was identified in 11 (19.0%) of the 58 patients with UACS. Levels of nNO in UACS did not differ from non-UACS etiologies (316.2±129.2 vs. 334.9±88.2 ppb; p=0.452), suggesting that the measurement of nNO could not discriminate UACS from other etiologies of prolonged cough. However, patients with sinusitis showed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nNO levels (190.1±114.8ppb) compared with patients with UACS without sinusitis (345.7±114.6ppb; p<0.001) and non-UACS patients (334.9±88.2 ppb; p<0.001). In a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analysis for the diagnosis of sinusitis in prolonged cough, the best sensitivity (73.2%) and specificity (81.8%) were obtained with a nNO cutoff value of 279.0 ppb. These findings imply that the measurement of nNO could be useful for diagnosis of prolonged cough associated with sinusit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