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认知行为与安眠药物治疗慢性失眠症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比较认知行为、安眠药物和安慰剂治疗慢性失眠症的临床效果。方法:48名慢性失眠症男女患者自愿受试者,随机分成4组,分别接受认知行为、安眠药物、安眠药物和认知行为结合、安慰剂治疗。记录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主观和客观(夜间多导睡眠图,简称PSG)指标。结果:治疗开始后第8天,药物组和结合组的主观记录睡眠潜伏期分别为20分钟和27分钟,睡眠效率80%和82%,睡眠总时间分别为381分钟和356分钟,睡眠状况显著改善,效果好于认知行为组。经8周疗程治疗结束时,认知行为组上述睡眠3项指标好于治疗前,安慰剂组与治疗前无显著差异。治疗结束8个月时,认知行为组PSG记录睡眠潜伏期26分钟,睡眠效率84%,睡眠总时间378分钟,睡眠状态好于药物组和结合组,后两组较治疗刚结束时睡眠指标变差,药物组睡眠又恢复到治疗前的水平。结论:药物对睡眠改善起效快,短期效果好,认知行为治疗对睡眠改善有主观和客观(PSG记录)证明的长期效果,对与患者失眠相关的睡眠心理状态也有改善。安眠药物与认知行为结合治疗远期效果不如单纯认知行为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失眠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丰台区右安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门诊就诊的60例失眠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接受药物治疗和为期6周的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只接受药物治疗,使用症状自评量表对患者进行干预前、后的测量。结果干预后,干预组的SCL总分(t=-2.494,P0.05)、躯体化(t=-2.705,P0.01)、人际敏感(t=-2.119,P0.05)、抑郁(t=-3.469,P0.01)、焦虑(t=-2.552,P0.05)、附加因子(t=-2.749,P0.01)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认知行为治疗可以明显提高失眠症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3.
失眠症患者的认知行为特征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失眠症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美国成人30%-35%患有失眠症,法国为30%[1]。于守臣等人在国内六个城市调查了四种不同职业共11432人[2],按照CCMD-2诊断标准,睡眠障碍发生率为9.38%,以失眠症为主要类型,约占92%。引起失眠症的原因很多,但最常见的原因是情绪焦虑、抑郁,睡眠卫生不良等原因引起。失眠症的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缺乏睡眠感,对睡眠的焦虑和担心,身体不适。不论从失眠症的病因还是表现都可以看到心理因素对失眠症的影响。很多经典教科书对失眠症的治疗原则是非药物治疗为主,药物为辅。而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对失眠症进行…  相似文献   

4.
脑波同步化治疗非器质性失眠症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脑波同步化治疗非器质性失眠症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择94例门诊求治的非器质性失眠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脑波同步化治疗,对照组接受渐进性放松治疗,用PSQI自评睡眠质量量表评估患者的睡眠变化情况,同时,分析患者个性神经活动类型,情绪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脑波同步化治疗治疗睡眠改善效果明显于渐进性放松治疗,脑波同步化治疗对个性内倾患者、情绪焦虑中低度水平患者效果较好,实验组内PSQI下降分数与患者E分数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帕罗西汀治疗慢性失眠症的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索帕罗西汀在慢性失眠症的治疗中是否有效,并比较帕罗西汀与艾司唑仑治疗慢性失眠症的临床效果。方法:74名慢性失眠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接受帕罗西汀与艾司唑仑治疗。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睡眠日记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第8天,艾司唑仑组患者睡眠状况显著改善,而帕罗西汀组则无明显变化:治疗第15天时.帕罗西汀组患者睡眠状况显著改善,睡眠各项指标与治疗前及艾司唑仑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艾司唑仑组患者的睡眠状况又恢复到治疗前的水平: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帕罗西汀组患者的睡眠状况依然好于治疗前及艾司唑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帕罗西汀可以有效治疗慢性失眠症,远期效果好于苯二氮Zhuo类药物艾司唑仑。  相似文献   

6.
认知行为治疗中的行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行为分析 (BehaviorAnalysis)做为一项心理治疗技术 ,被国外心理治疗师广泛应用 ,它通常不独立完成对心理问题的干预 ,而是在认知行为治疗的开始或治疗过程中经常体现到它的存在。有学者把这一概念又称为行为功能分析 (Be haviorFunctionalAnalysis)。 1974年 ,Dwight著书《行为与系统分析 :一项精神健康的整合方法》 ,提出人的各种行为对人躯体和精神的影响[1 ] ,有必要进行行为分析。 1978年 ,Hollin等人在《认知行为治疗的研究与应用》———书中把行为分析理论用到心理治疗过程中[2 ] 。 1999年Julian等人在《行为分析 :心理学的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认知行为疗法(CBT)对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CCMD-3的失眠症患者72例,药物组36例,服用佐匹克隆,联合治疗组36例,以佐匹克隆合并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共治疗8周,治疗前后分别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价心理健康水平,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比较药物组和联合治疗组SCL-90评分躯体化(t=2.682,P〈0.01)、人际关系敏感(t=2.685,P〈0.01)、强迫症状(t=2.983,P〈0.01)、抑郁(t=2.045,P〈0.05)、焦虑(t=2.650,P〈0.01),联合治疗组评分明显低于药物组;匹兹堡睡眠质量(t=2.366,P〈0.05)、入睡时间(t=2.398,P〈0.05)、睡眠效率(t=2.176,P〈0.05)、睡眠药物(t=2.060,P〈0.05),各因子联合治疗组得分明显低于药物组。结论认知行为疗法可提高失眠症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和情绪症状,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验证操作手册指导下的认知行为治疗(CBT)对未服药强迫障碍患者的疗效和可接受性.方法:纳入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IV)强迫障碍诊断标准的门诊患者17例,在自行编制强迫障碍CBT操作手册指导下进行12周个别治疗.应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分别于基线和12周治疗结束时进行临床症状评估.研究期间不服用任何精神药物.结果:17例强迫障碍患者中有14例完成了12次治疗(脱落率为17.6%).12周治疗结束时,Y-BOCS总分由(22.4±5.9)下降至(9.7±6.0)分,HAMD分由(9.2±4.2)下降至(4.6±3.7),HAMA分由(14.1±4.7)下降至(5.9±4.6),均P<0.01.按照意向性治疗的统计方法,CBT对强迫障碍的有效率为70.6% (12/17),缓解率为52.9% (9/17).结论:手册指导下的单一认知行为治疗能显著改善强迫障碍患者的强迫症状、焦虑和抑郁情绪,且患者对该疗法的接受度较高,治疗依从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从认知行为治疗的发展看心理治疗的疗效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效果能否评估以及如何评估一直是学者们争议的话题,也是各心理咨询治疗流派努力的方向.在心理咨询与治疗各流派中,认知行为治疗(CBT)被认为是唯一循证的心理咨询治疗方法.本文作者是CBT治疗师,结合自己多年心理咨询治疗的实践经验和回顾相关文献,从CBT的起源、发展和特点,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认为CBT是真正遵循和体现了“科学家-实践家”的模式,其效果是可以评价的,是有证据支持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随机对照试验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比较药物联合认知行为治疗(CBT)与单纯药物或CBT治疗对强迫症的疗效,为临床实践提供选择依据.方法:检索PubMed、Embase和Central数据库,收集比较药物联合CBT与单纯药物或CBT治疗强迫症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选取联合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的耶鲁-布朗强迫量表测量数据并采用均差作为效应量,应用RevMan5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项符合标准的研究,合计样本量468人.排除可能引起异质性的1组数据后,3组数据比较了药物联合CBT与单纯药物治疗的疗效且无异质性(Q=0.48,P>0.1),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对强迫症状的改善优于单纯药物组(MD =6.46,Z=5.03,P≤0.05);7组数据比较了药物治疗联合CBT与单纯CBT的疗效且无异质性(Q=9.08,P>0.1),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与单纯CBT组对强迫症状的改善没有差别(MD =0.87,Z=1.22,P>0.05).结论:鉴于目前结果,推测对于强迫症状的改善,药物治疗联合CBT优于单纯药物治疗而与单纯CBT相当,但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1.
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失眠是当今社会的普遍问题.依据不同的诊断标准,10~60%的人有失眠问题,在香港,约有12%的入主诉存在失眠[1-4].失眠还会引起日间症状,如:疲乏、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易怒.这将引起生活、工作和婚姻等一系列问题,也是车祸和生产事故的潜在危险因素.研究发现,十九世纪初工业化以来,人们的睡眠时间已经大幅减少,从9.5个小时下降到了目前的7个小时左右,越来越多的人处于慢性社会性睡眠剥夺中[5,6].有关失眠的治疗问题成为医务工作者无法回避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认知疗法治疗慢性失眠症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认知疗法对慢性失眠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睡眠障碍专科门诊的93例慢性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7例和对照组46例,试验组采用认知治疗加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疗程均为8周。治疗前后采用睡眠个人信念和态度量表(DBAS)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测评。结果慢性失眠症患者普遍存在认知偏差,通过认知治疗,患者的睡眠数量和质量均有改善。结论认知治疗能改变慢性失眠症患者对睡眠的错误认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14.
Results were combined from representative surveys of 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HRQoL; n = 11,877; age range = 16–104) with data from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for chronic insomnia (n = 209; age range = 31–92). Secondary analyses of scores from the SF-36 measure of HRQoL were conducted in order: (a) to compare the 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profiles of adult hypnotic users with chronic insomnia with those of population norms, and (b)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CBT) for insomnia on HRQoL outcomes over 6 months. Compared with the primary care reference values, HRQoL among the trial participants at baseline was generally poorer. The magnitude of these decrements reduced markedly with advancing age. In the evaluation of the CBT intervention,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F-36 scores in favor of the intervention were present for physical functioning, emotional role limitation, and mental health over 6 months. Overall, 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SF-36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describing HRQoL in this patient group, and in the evaluation of interventions within this group.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认知行为疗法(CBT)和服用佐匹克隆治疗对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疗效.方法 选择符合CCMD-3的失眠症患者64例,随机分为药物组、认知行为治疗组,共治疗8周,治疗前后分别测试两组的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结果 治疗结束后,比较药物组、CBT组疗效,SCL- 90躯体化(t=2.683,P<0...  相似文献   

16.
17.
认知行为治疗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失眠的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渐进性放松训练联合刺激控制疗法)对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ained hemodialysis,MHD) 患者失眠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合并失眠的MHD患者103例随机分为干预组(52例)和对照组(5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为期3个月的认知行为治疗.干预前和干预2、4、6、8、10、12周(干预结束)后分别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共98例患者(干预组51例,对照组47例)完成试验.干预后,干预组的SCL-90总分及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附加因子分,和PSQI量表总分及睡眠质量、入睡潜伏期、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如,SCL-90总分(1.94±0.50)vs.(2.29±0.31);PSQI量表总分(12.63±2.27)vs.(16.40±2.16);均P<0.01].结论: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联合刺激控制疗法能有效改善MHD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他们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8.
Neuroscience and Behavioral Physiology - Objectives. To assess the efficacy of the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of insomnia (CBT-I) compared with pharmacotherapy in chronic insomnia in the Russian...  相似文献   

19.
慢性疼痛患者的认知加工偏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前言认知加工偏向在理解一些特殊的慢性疾病过程中 (如风湿性关节炎 )具有重要的功能 ,有关归因、信仰和应对的研究证明患者的认知加工因素与慢性疼痛适应相联系 (Turk&Rudy ,1992 ) [1] ,它表明可以从认知偏向的角度对患者的心理进行调试和治疗 (Gatchel&Truk ,1996) [2 ] 。本文的目的是提出心理加工认知偏向的研究模式 ,为慢性疼痛适应性发展心理模式的改良治疗提供一种新的观点。该模式能够进一步实证和预测慢性疼痛的现状、情绪、自我图式和信息加工偏向之间的关系 ,在这里作者重点强调临床患者和非临床患者之间的抑郁差异。2、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