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胆脂瘤型中耳炎的高分辨率CT(HRCT)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方法回顾分析42例(45耳)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胆脂瘤型中耳炎病人的HRCT扫描表现. 结果胆脂瘤型中耳炎HRCT表现有:(1)鼓室、鼓窦内软组织影,多表现为团块状;(2)听骨移位和破坏;(3)骨壁破坏:盾板骨及鼓室外恻壁破坏常见,后期可出现乙状窦壁、鼓室天盖、半规管和面神经管等的破坏;(4)鼓膜增厚、内陷;(5)乳突硬化和骨质破坏. 结论胆脂瘤型中耳炎具有特征性CT表现.HRCT扫描能准确诊断早期胆脂瘤,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胆脂瘤型中耳炎的MSCT表现特征,提高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经我院检查手术病理对照的46例胆脂瘤型中耳炎MScT图像质料。结果:软组织密度影符合率100%,面神经管破坏符合率60%,镫骨底板骨质不能清晰显示,其余骨质破坏符合率均为100%。鼓室及鼓窭壁骨质破坏边缘清晰,部分硬化。乳突大部分为硬化型及板障型。结论:MSCT诊断胆脂瘤型中耳炎的价值较高,能显示中耳内细小的结构,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胆脂瘤型中耳炎的高分辨CT特征,提高对其CT征象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52例中耳胆脂瘤型中耳炎的患者的进行HRCT表现,观察盾板、上鼓室外侧壁、鼓窦入口等解剖结果的改变,并对咽鼓管鼓室口,听小骨破坏等进行分析.结果 52例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中,盾板变钝48例,合并上鼓室外侧壁破坏39例;听骨链完全缺失9例;砧骨完全缺失7例,仅砧骨长脚缺失34例,锤骨长脚部分缺失17例;鼓窦入口扩大44例.结论 蒲氏间隙增宽、盾板变钝和上鼓室外侧壁破坏、鼓窦入口扩大是胆脂瘤特征性的CT征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面神经鼓乳段在斜矢状位最佳显示的扫描基线,为面神经鼓乳段疾病的影像诊断和耳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利用HRCT对16例(32耳) 外观无异常的成人颅骨标本行斜矢状位扫描获得层厚为0.625 mm的HRCT图像后,再用火棉胶包埋技术将颞骨标本切制层厚为1mm的连续斜矢状断面标本,选取面神经鼓乳段显示良好的CT图片与对应的切片标本对照观测。 结果 16例(32耳)在斜矢状位均可完整显示面神经鼓乳段全程,面神经鼓乳段全长为(23.58±1.44)mm,鼓室段到外半规管的距离为(0.75±0.12)mm,面神经鼓室段到鼓室的距离为(0.34±0.08)mm,鼓室段和乳突段的夹角为(108.88±2.49)度。 结论 颞骨斜矢状位HRCT图像结合对应切片标本能良好显示面神经鼓乳段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位置和毗邻关系,以与正中矢状面成(21.40±4.35)度为扫描基线作斜矢状位扫描显示面神经鼓乳段最佳,对颞骨的影像诊断和耳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下鼓室窦的形态及变异 ,为下鼓室及迷路下显微外科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 用 2 0 0例骨标本在XSQ~Ⅱ型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了下鼓室 ;其中 10例标本经CT扫描拍片后用X线图象对照解剖观察。结果 下鼓室底以复层窦或单复层窦混合存在者多见 ,无窦者仅见 3 0 % ,窦腔壁有 6 6 0 %的标本由片状骨板围成 ,骨柱或骨嵴构成者较少见。下鼓室窦向内侧与迷路下窦相连续 ,在岩部骨质内向下扩展可深至鼓部骨板下 1/3平面水平 ,见 12 0 % ,此窦在CT扫描中清晰可见。鼓室内侧壁的岬表面可见岬窦 ,出现率 2 6 0 % ,内侧壁的岬下有迷路下腔者见 5 7 0 %。下鼓室前壁有下鼓室隐窝者占 6 6 0 % ,前壁有下鼓室窦覆盖 ,无窦覆盖并见颈动脉管隆起者见 7 0 %。结论 下鼓室窦存在于底壁及内侧壁 ,对此区手术时保护颈内静脉及下鼓室神经切除术均有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于病灶广泛的胆脂瘤型、骨疡型中耳炎,临床上常采用鼓室成形术Ⅲ型伴改良乳突根治术。为了有助于乳突术腔早日上皮化,在完成乳突根治术、鼓室成形术Ⅲ型后还要做耳甲  相似文献   

7.
HRCT在颅底骨折CT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建军  程亭秀 《医学信息》2006,19(2):323-324
目的 探讨HRCT在颅底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颅底骨折症状的45例分别进行HRCT和常规薄层扫描并就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45例颅底骨折中CT薄层显示骨折线35例,常规扫描显示骨折线23例,二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01);结论 HRCT扫描法能大幅提高颅底骨的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沈帆  黄爱兰 《解剖与临床》2006,11(4):265-266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HRCT)在颞骨骨折及其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颞骨骨折患者58例(59耳)采用HRCT横断位及冠状位扫描,并与已手术探查的26例病例作对照性比较。结果:术前HRCT示面神经管损伤32例,听骨链损伤16例,内耳迷路损伤7例,脑脊液漏3例;26例手术病例的术中诊断与HRCT诊断一致,且26例手术疗效均满意。结论:HRCT对确诊颞骨骨折及其并发症,帮助术者制定手术方案,提高手术成功率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栓塞(PE)肺动脉能谱CT胸部扫描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高度疑似PE患者,获取单能量能谱CT肺动脉造影(CTPA)图像和碘基肺灌注图,记录CTPA图像和碘基肺灌注图检出的肺动脉栓子数目及其分布、分型情况;分析肺动脉能谱CT胸部扫描影像学特征;比较不同栓塞程度及类型能谱CT扫描碘基值;比较栓塞区与对照区能谱CT扫描碘基值、水基值和CT值等能谱CT扫描参数。结果:以CTPA为金标准,53例高度疑似PE的患者中确诊32例。能谱CTPA检出162个栓子,完全型栓子37个,非完全型栓子125个;碘基肺灌注图检出171个栓子,完全型栓子49个,非完全型栓子122个。中心型、偏心型和完全型栓子栓塞区能谱CT扫描碘基值均明显低于对照区(P<0.05);附壁型栓子栓塞区能谱CT扫描碘基值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完全型栓塞区碘基值显著低于中心型、偏心型和附壁型等非完全型栓塞区(P<0.05)。结论:PE肺动脉能谱CT胸部扫描影像学特征主要表现为肺动脉内充盈缺损、肺动脉扩张、肺动脉高压、马赛克征、轨道征等征象,肺动脉能谱CT胸部扫描碘基肺灌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中耳鼓室球瘤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经手术证实的11例中耳鼓室球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鼓室球瘤均发生于下鼓室靠近鼓岬,T1WI呈显著异常对比增强,中耳腔壁骨质无破坏.结论 中耳鼓室球瘤CT及MRI影像学有一定的特征表现,综合CT及MRI影像特点能够提高诊断准确率,减少漏、误诊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乳突根治术失败的相关解剖因素及术后复发原因,以便在修正性手术具有有针对性,提高乳突再根治手术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6年4月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120例修正性乳突根治术患者的二次手术前颞骨高分辨率CT(HRCT)影像资料,并将颞骨HRCT的观察结果与再次手术中所见病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再手术前颞骨HRCT可以清晰显示初次开放式乳突根治术后乳突腔的大体解剖结构改变,主要征象为乳突腔扩大,与鼓室、外耳道融合,术腔内团块状异常软组织密度影。120例患者中,面神经嵴高位占39.2%(47/120),窦脑膜角残留气房占58.3%(70/120),乳突尖残留气房占50.0%(60/120),迷路周围残留气房占25.8%(31/120),上鼓室前隐窝未开放占41.7%(50/120),鼓室窦深位占40.0%(48/120),咽鼓管鼓室口病变占32.5%(39/120)。二次手术中探查乳突残留气房,咽鼓管鼓室口、鼓室窦、面神经嵴均发现有颞骨HRCT观察到的病变存在。结论 修正性乳突根治术患者术前颞骨HRCT扫描, 能够发现初次乳突根治手术后不干耳的相关解剖因素,可作为修正性乳突根治术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贵州地区中耳胆脂瘤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原菌,分析其药物敏感性,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收集2015年7月~2017年7月在院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中耳胆脂瘤患者238例,取患者的耳道分泌物行常规细菌分离培养、细菌鉴定与药敏试验分析,两组之间相互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38例患者耳部分泌物标本中,有158例培养出病原菌,检出率为66.39%,其中细菌140例,真菌18例。慢性中耳炎患者检出率为65.55%,细菌以G+菌为主,检出主要病原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1.03%)、金黄色葡萄球菌(25.86%)、铜绿假单胞菌(13.79%)、变形杆菌(10.34%)。中耳胆脂瘤检出率为68.70%,细菌以G-菌为主,检出主要病原菌为铜绿假单饱菌(25.61%)、变形杆菌(18.29%)、金黄色葡萄球菌(14.6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4.63%)。敏感药物因菌种而异。结论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活动期)与中耳胆脂瘤的G+菌、G-菌的检出率不同,主要致病菌为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真菌及混合感染不容忽视。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在两种中耳炎中的敏感度有差别,临床医师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进行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自体软骨和Tos改良联合进路鼓室成形术在中耳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23例胆脂瘤型中耳炎用Tos改良的联合进路行鼓室成形术进行治疗,去除的上鼓室外侧壁和后鼓室外侧壁,用耳屏软骨重建,再视镫骨状况,同时用部分听小骨赝复体(PORP)或全听小骨赝复体(TORP)行Ⅲ型听骨链重建.所有病例随访3至5年.结果 所有23例患者在术后4至6周获得干耳,鼓膜愈合好,形态正常.软骨重建的上鼓室和后鼓室外侧壁无1例内陷.术后1年纯音听力,言语频率(500、1000、2000、3000、4000Hz)气导较术前提高≥30dB者8例(34.78%),20~29dB者9例(39.13%),10~19dB者4例(17.39%),听力无改善者2例(8.69%).随访3年,听力稳定,5年内无胆脂瘤复发.结论 Tos改良的联合进路鼓室成形术是胆脂瘤型中耳炎手术治疗的好方法,既彻底清除病灶,又保留外耳道后壁完整,术后能获得良好的听力.Tos改良术因去除了上鼓室和后鼓室外侧壁,用软骨重建可有效的防止新生鼓膜的内陷和继发胆脂瘤形成.  相似文献   

14.
Inflammatory conditions of the ear, otitis media, are one of the most common disease entities in children. In this study, the role of the plasminogen (plg)/plasmin system for the spontaneous development of chronic otitis media was investigated by the analysis of plg-deficient mice. Whereas essentially all of the wild-type control mice kept a healthy status of the middle ear, all the plg-deficient mice gradually developed chronic otitis media with various degrees of inflammatory changes during an 18-week observation period. Five bacterial strains were identified in materials obtained from the middle ear cavities of six plg-deficient mice. Morphological studies revealed the formation of an amorphous mass tissue and inflammatory changes in the middle ears of plg-deficient mice.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ies further indicate a mass infiltration of neutrophils and macrophages as well as the presence of T and B cells in the middle ear mucosa of these mice. Extensive fibrin deposition and an abnormal keratin formation were also observed in the tympanic membrane, the middle ear cavity and external ear canal in these mice.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plg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protecting against the spontaneous development of chronic otitis media. Our findings also suggest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plg for clinical therapy of certain types of otitis media.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耳道胆脂瘤(EACC)的 CT特征和临床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EAC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自发性24例,外耳道狭窄16例,手术后8例,外伤后2例,外耳道肿物堵塞2例.冠状位、水平位高分辩率颞骨 CT观察 EACC部位、范围、邻近结构破坏情况,并根据病变部位和周围结构破坏程度将病变分为 A、B、C三型.结果:本组 EACC患者主要表现为疼痛、渗出、肉芽形成等炎症反应,在自发性组和外耳道狭窄组其发生率分别高达58%、62%、42%和25%、54%、29%.52例中,43例颞骨 CT显示外耳道内软组织阴影,其中7例软组织阴影内见死骨碎片;A型病变28例,B型6例,C型18例.结论:EACC具有一定的临床和 CT特征;对病变进行 CT分型有助于了解病变侵袭范围,并指导手术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鼓室成型术中齿突及上鼓室前隐窝处理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改良乳突根治+鼓室成型术治疗37例慢性中耳乳突炎,其中胆脂瘤型23例、肉芽型14例.术中对齿突进行解剖观察,并对其前方的上鼓室前隐窝病灶进行探察与处理.结果:术中见齿突明显下垂的长骨嵴型者9例(24.32%),短骨嵴型28例 上鼓室前隐窝发现胆脂瘤22例、水肿肉芽13例、另有2例黏膜光滑.37例干耳时间为1~3月,平均1.5月.听力以0.5 Hz、1.0 Hz、2.0 Hz(听力级)3个语言频率气导及气骨导差缩小的平均值评定.术后平均气骨导差(15.27±5.00)dB,较术前(34.95±7.52 )dB明显缩小(P<0.01).结论:齿突前方为上鼓室前隐窝,常是胆脂瘤或肉芽病灶隐匿部位,鼓室成型术中切除齿突和开放上鼓室前隐窝有利于彻底清除病灶,可减少术后病灶残留和复发.  相似文献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