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浸润型胃癌的CT表现特点与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观察和分析浸润型胃癌的CT表现特点,评价CT在浸润型胃癌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32例浸润型胃癌患者接受了CT检查,经胃镜和/或外科手术及病理证实,所有病例经动态增强或螺旋CT多期扫描检查。结果 32例CT检出病变31例,29例得到正确诊断。根据CT主要表现,浸润型胃癌分为4型;胃壁局限性增厚型4例;弥漫性增厚型5例;局限性胃壁增厚合并胃腔缩窄型10例;弥漫性胃壁增厚合并胃腔缩窄型12例,强化方式为;病灶在动脉期呈不均匀轻度强化(8/23);门脉期渐进性显著强化(25/31);平衡期病灶延迟显著强化(17/23)。其他表现,腹水8例,网膜侵犯和腹腔种植11例。结论 使用服水低张,螺旋CT多期或动态增强扫描技术,CT在弥漫浸润型胃癌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具有很高的准确性,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原发性胃淋巴瘤与胃癌的18F-FDG PET/CT影像学特点,分析其对二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胃镜活检病理证实的13例胃淋巴瘤患者和43例胃癌患者的PET-CT图像,对病灶的最大厚度Suvmax值,CT值及肝脏CT值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胃淋巴瘤及胃癌的PET/CT均可表现以不同形式的胃壁增厚和显著增高的FDG代谢为主要特征,13例胃淋巴瘤患者中,4例(30.8%)呈Ⅰ型表现(胃壁弥漫性增厚伴FDG代谢显著增高),8例(61.5%)呈Ⅱ型表现(胃壁节段性增厚伴FDG代谢显著增高),1例(7.7%)呈Ⅲ型表现(胃壁局限性增厚伴FDG代谢增高);SUVmax范围2.3~53.5,平均SUVmax=16.0;PET/CT评价:6例仅累及胃壁,4例累及胃壁和淋巴结,3例累及胃壁、淋巴结和其它脏器。43例胃癌患者中,2例(4.7%)呈Ⅰ型表现(胃壁弥漫性增厚伴FDG代谢显著增高),26例(60.5%)呈Ⅱ型表现(胃壁节段性增厚伴FDG代谢显著增高),15例(34.8%)呈Ⅲ型表现(胃壁局限性增厚伴FDG代谢增高);SUVmax范围2.6~34.6,平均SUVmax=8.9,与胃淋巴瘤比较,两者SUVmax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PET/CT评价:16例仅累及胃壁,14例累及胃壁和淋巴结,13例累及胃壁、淋巴结和其它脏器。结论胃淋巴瘤的18F-FDG PET/CT表现以Ⅰ型和Ⅱ型更为多见,而胃癌则以Ⅱ型和Ⅲ型多见,且胃淋巴瘤SUVmax显著大于胃癌。因此,结合形态学和SUVmax有助于淋巴瘤与胃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总结分析浸润型胃癌的CT表现特点,评价CT检查对浸润型胃癌的临床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1998年-2004年间在我院行上腹部CT检查、临床资料完整、并经手术和胃镜及病理证实的浸润型胃癌共28例,部分病例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28例浸润型胃癌中,CT检出病变25例,21例得到病理证实。其主要表现为:病变区胃壁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伴有或不伴有胃腔缩窄,增强扫描在动脉早期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的轻度强化,在平衡期呈延迟明显强化;胃外表现包括:肝脏、胰腺受侵,淋巴结转移,肝转移、腹水和网膜转移。结论:服足量水、低张处理使胃腔充分扩张,行CT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浸润型胃癌方面有较高的准确性,可弥补传统钡餐造影易漏诊及胃镜检查阳性率低的不足,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4.
狭窄前期浸润型胃癌的X线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X线病理对照分析,对浸润型胃癌的早期X线征象及诊断问题进行探讨。材料与方法:手术切除的狭窄前期浸润型胃癌10例,术后标本行病理学对照检查,比较不同X线征象的病理学意义。结果:全部病灶均出身局限性的胃壁伸展受限和Ⅱc样凹陷灶,病变主要位于大弯侧。大皱襞型癌浸润主要位于粘膜下层及其深层,小区破坏型的粘膜层内癌浸润则更为明显。结论:浸润型胃癌诊治的关键是在胃腔狭窄出现之前做出正确诊断;局限性的大弯侧  相似文献   

5.
韩志江  龚向阳  陈文辉   《放射学实践》2009,24(7):755-758
目的:探讨CT在胃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与进展期胃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胃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和22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病例资料,观察病变部位、形态、胃周径浸润范围、病灶最大厚度、坏死形态、病变强化程度及强化方式、浆膜面浸润、其它脏器浸润及腹部淋巴结转移情况等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胃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胃壁厚度1.0~4.3cm(平均2.0cm),增强后动静脉期较平扫CT值分别提高10和20HU;胃壁完整10例,胃壁环周浸润3例,周围淋巴结肿大(直径〉1.0cm)3例,腹腔少量积液2例。进展期胃癌胃壁厚度0.7~3.7cm(平均1.8cm),增强后动静脉期分别较平扫CT值提高20和40HU;胃壁溃疡17例,胃壁环周浸润3例,周围淋巴结肿大8例,其中2例伴钙化,腹腔大量积液3例、少量积液2例,腹腔脏器转移4例。两组病例均可出现胃周、肾门下腹膜后区淋巴结肿大。结论:CT在胃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与进展期胃癌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价值。胃壁僵硬伴明显强化、浆膜外脂肪浸润、淋巴结肿大钙化、大量腹水及脏器转移等常提示胃癌的诊断;而胃壁增厚但柔软,伴轻度~中度均匀强化有助于胃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良恶性病变胃壁增厚的CT表现特征,提高良恶性鉴别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临床诊断明确的42例胃壁增厚的CT表现,并以胃壁增厚的程度、对称性、强化特点和分布等以鉴别良恶性病变的特征性CT表现。结果:肿块型增厚19例;条状或带状增厚5例;溃疡型增厚5例;蒂型增厚1例;结节型增厚6例;不规则型增厚6例。其中,恶性15例,良性26例,未定型1例。结论:胃壁增厚在CT上表现直观、清晰,结合胃壁增厚的程度、类型、强化等特点可以鉴别其良恶性。  相似文献   

7.
超声诊断胃癌术后残胃复发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超声检查诊断胃癌术后残胃复发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421例胃癌根治术后1个月~10年采用水或微粒声学造影超声检查残胃的资料。结果:残胃和吻合口总体显示满意率85.3%(359/421)。其中远端胃次全切除后残胃的显示满意率93.4%(211/226),近端胃次全切除后残胃的显示满意率75.9%(148/195)。超声检出残胃复发癌56例,其中肿块型21例,胃壁局部增厚型16例,胃壁弥漫增厚型14例,溃疡型5例。超声诊断符合率83.6%(56/67),误诊7例(12.5%),漏诊4例(7.1%)。结论:残胃声学造影超声检查能够良好显示残胃和吻合口,有助于胃癌术后残胃复发的早期检出。  相似文献   

8.
双源CT灌注成像诊断胃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双源CT最大斜率法、Patlak肿瘤灌注成像诊断胃癌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经胃镜活检证实的胃腺癌患者行双源CT灌注扫描,获得灌注参数,比较胃癌和正常胃壁灌注参数的差异,评估胃癌组织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再分别根据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胃壁浸润深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分成若干组,比较各组患者灌注参数的差异,探索其在评估胃癌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结果:MIP、AP、BV、BF、PC、CT增强值诸参数胃癌组织均高于正常胃壁组织(P<0.05).不同细胞分化程度、胃壁浸润不同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各组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AP值与胃壁浸润深度呈正相关.结论:双源CT灌注成像能反应胃癌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对胃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意义,对胃癌的生物学行为评估作用尚有限,AP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胃癌的胃壁浸润深度.  相似文献   

9.
胃癌的CT诊断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研究CT对胃癌的诊断作用。材料方法:经病理证实胃癌78例,其中贲门癌43例,胃体癌18例,胃窦癌17例。使用美国GE公司Prospeed5~10mm层厚常规扫描。结果:发现胃壁增厚30例,肿块46例,壁外受侵31例,肝及肾上腺转移19例,淋巴结转移35例,胃壁增厚者多为浸润型,肿块多为蕈伞型和混合型。CT密度与组织学分类有关。结论:CT对中、晚期胃癌的诊断有重要帮助,尤其是对壁外侵犯和远处转移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胃癌CT表现及其对手术切除可行性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胃癌CT表现、诊断价值及CT扫描对胃癌手术切除可行性评估。材料与方法;60例常规CT扫描的胃癌病例,并行手术病理对照,评价手术切除可行性。结果:除3例原胃癌,5例早期胃癌外均有明显胃癌CT征象,胃壁增厚42例,软组织肿块24例,胃周脂肪线改变35例,胃周及远处淋巴结肿大13例,邻近器官及远处器官转移5例,胃壁明显强化28例。结论:胃癌CT扫描能显示内脏及胃壁病变、胃周及邻近器官浸润,远处脏器及淋巴结转移等特征,是胃癌定性诊断、术前分期及术后随访的有效手段,是术前评估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