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研究脑卒中后的抑郁障碍及抗抑郁药物对神经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抑郁自评量表从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中筛选出有抑郁障碍者268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用抑郁量表(CES-D)和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分别评定患者抑郁障碍的严重程度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脑卒中患者CES-D20项评定总分以基底核和皮质受损者较高,总分>25者,占51.9%;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明显正相关;盐酸多塞平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显著低于治疗前,低于对照组;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后抑郁障碍与脑卒中部位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抗抑郁治疗可提高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钴胺联合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负面情绪的影响,观察脑卒中后负面情绪(焦虑、抑郁为主)与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关系及甲钴胺对Hcy的影响。方法将150例脑卒中后出现负面情绪(焦虑、抑郁为主)的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各50例,A组给予甲钴胺+心理干预治疗,B组只给予甲钴胺治疗,C组给予单纯心理干预。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Barthel指数(BI)、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进行初步评测,检测Hcy水平变化情况,分析三组患者负面情绪的改善情况及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HAMD、HAMA、NIHSS、BI分值和Hcy水平均明显降低,且组间比较A组各指标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2.0%,B组总有效率为40.0%,C组总有效率为36.0%。A组疗效明显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结果显示,脑卒中后负面情绪的程度与神经功能的恢复呈负相关,与Hcy水平呈正相关。结论脑卒中后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发生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有关,甲钴胺可明显降低Hcy水平;甲钴胺联合心理干预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负面情绪并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龙振钊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2):4593-4593
目的研究脑卒中后的抑郁障碍及抗抑郁药物对神经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抑郁自评量表从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中筛选出有抑郁障碍者268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用抑郁量表(CES-D)和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分别评定患者抑郁障碍的严重程度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脑卒中患者CES—D 20项评定总分以基底核和皮质受损者较高,总分&;gt;25者,占51.9%;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明显正相关;盐酸多塞平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显著低于治疗前,低于对照组;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lt;0.05)。结论脑卒中后抑郁障碍与脑卒中部位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抗抑郁治疗可提高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心理干预对不同时期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不同时期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3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5例,两组均进行脑血管病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随机性健康教育,干预组实施个体化心理治疗;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周末进行Hamilton抑郁量表(HAMD)、神经功能缺陷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结果:两组患者HAMD、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及ADL评分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HAMD及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ADL评分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干预不仅有助于改善老年脑卒中后抑郁,而且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提高其ADL.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感受式音乐治疗对不同文化程度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的疗效。方法123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依患者目前的文化程度分为4组,A组33例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B组30例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C组30例具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3组均在常规治疗和心理护理的基础上接受感受式音乐治疗。另设常规护理组(对照组)30例作为对照。结果A、B两组治疗后2周、1个月汉密顿量表评分(HAMD)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均明显低于C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感受式音乐治疗对不同文化程度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的疗效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刘欣  李金花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0):2315-2316
目的:分析急性脑卒中后抑郁早期药物及心理干预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秦皇岛市脑血管病医院2007-06/2009-06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定卒中后抑郁患者59例,随机分两组,基础治疗相同,实验组早期给予抗抑郁药及心理干预治疗,1个月后用HAMD-17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两组抑郁症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有明显改善。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的早期抗抑郁药及心理干预治疗,可明显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综合性心理治疗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60例脑卒中急性期伴心理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药物、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性心理治疗。用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CSS)和日常生活量表(Barthel指数)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对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CSS)、日常生活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C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rthel指数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心理治疗能促进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噻奈普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对患者生活质量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0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研究组(A组,54例)和对照组(B组,54例)。B组仅予以常规治疗+心理干预方案,A组在B组治疗基础上予以噻奈普汀钠片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良情绪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及神经功能评分变化,记录其生活质量评估结果。结果 1治疗后,两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神经系统专科检查(NIHSS)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DS)等指标评分结果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其中A组降幅大于B组(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一般健康状况(GH)、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等生活质量调查表评分结果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A组患者各指标增幅大于B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予以心理干预+噻奈普汀钠片口服疗法,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其抑郁症状,促进其神经功能修复,对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具有积极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认知心理护理对脑卒中急性期抑郁症患者认知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64例脑卒中急性期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联合认知心理护理,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神经功能缺损评定量表(CN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生活质量量表(GQOL-74)评价比较两组认知功能、神经功能、焦虑和抑郁状态、生活质量。结果:护理后,观察组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NS、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SAS(P0.01),GQOL-74各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认知心理护理有利于改善脑卒中急性期抑郁症患者的认知障碍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缓解不良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生活事件、心理应激与脑中风发生、发展的关系;心理治疗干预在脑中风康复中的作用。方法:110例急性脑中风患者分为干预组52例,采用药物 心理治疗干预(音乐电疗、心理疏导、放松训练);非干预组58例,予以单纯药物治疗。正常对照组80例。治疗前对所有被试者行生活事件量表(LES)Derogatis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脑卒中患者行神经功能缺损量表判定。治疗后只测SCL-90及神经功能缺损分值,并行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结果:脑中风患者治疗前LES、SCL-90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干预组SCL-90各因子分明显低于非干预组(P<0.05);治疗后神经缺损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以干预组明显(P<0.01),与非干预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心理障碍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r=0.238)。结论:生活事件、心理因素是脑中风的主要诱发因素,其并发症、继发症的发生、发展与心理应激相关;及时、正确地治疗处理中风患者的情绪障碍是中风康复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心理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目的 :观察心理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94例经多模式诊断方法(MMADD) [1] 确诊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成 2组 ,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 ,心理组同时介入心理治疗。 2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MMADD和脑卒中病损评分 (SIAS) [2 ] 检测。结果 :治疗 8周后 ,SIAS及MMAD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 ,2组均有显著提高 (P <0 .0 0 1) ;2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分别P <0 .0 5 ,P <0 .0 1)。结论 :心理治疗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能显著提高康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心理干预联合抗抑郁药治疗卒中后抑郁(PS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PSD患者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脑血管病治疗,心理干预组还给予心理干预,疗程均为6周。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价抑郁程度、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6周后,2组的痊愈率、有效率和HAMD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在治疗2、4周后,心理干预组的HAMD评分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6周后心理干预组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理干预联合抗抑郁药能快速改善PSD患者的抑郁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老年人脑卒中后抑郁的患病率、相关因素及治疗。方法对136例脑卒中后老年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进行评定,其中抑郁55例,分析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和服用?罗西汀的治疗效果。结果老年人脑卒中后抑郁的患病率为40%,以轻中度抑郁为主;脑卒中后抑郁与患者文化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罗西汀治疗24周后,有效率达89%。结论老年人脑卒中后抑郁患病率较高,严重影响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抗抑郁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抑郁症状,促进神经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抑郁的发生率,抑郁与病灶部位、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及脑卒中后早期抑郁的发病情况、危险因素。方法: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评估70例脑梗死患者抑郁状态及认知功能状态,并根据临床体检结果判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组统计抑郁发生率。结果:脑卒中后早期抑郁的发病率为31%(22/70);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发生抑郁的比例[47%(7/15)]明显高于非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27%(15/55)];ADL能力差的患者发生抑郁的比例[37%(18/49)]明显高于ADL独立的患者[19%(4/21)](χ2=3.9338,P<0.05)。结论:脑卒中后早期即存在较普遍的抑郁情绪,抑郁与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并发抑郁患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并发抑郁患者56例,随机分为A、B2组各28例,均按神经内科脑血管病常规处理,并配合综合康复治疗。A组在治疗过程中针对患者心理状况给予心理疏导及增加抗抑郁药物治疗。结果:治疗3周后2组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下降,A组更显著;Lindmark手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与治疗前比较2组均有明显提高,2组间比较A组明显高于B组(均P〈0.05)。结论:早期康复联合抗抑郁治疗能明显缓解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的抑郁症状,治疗的依从性和肢体功能明显提高,提示脑卒中手功能障碍并发抑郁患者配合心理干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SSRI类抗抑郁药物联合常规脑血管病治疗方案对卒中后抑郁(PSD)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PSD患者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予以脑血管病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SSRI类抗抑郁药物帕罗西汀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评分(HAM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认知功能评分(MMSE)以及Barthel指数(BI)。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1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45%(P0.05);治疗后2组的HAMD及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的MMSE评分及BI指数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6.82%,对照组无不良反应。结论 SSRI类抗抑郁药物帕罗西汀与脑血管病常规药物治疗联合应用能够改善PSD患者的抑郁状态,促进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急性卒中后抑郁(PSD)与病变部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 将78例首次脑卒中患者分为PSD组和非PSD组.所有患者在发病3 d内进行颅脑CT或MRI检查,2周时进行HAMD、NIHSS评分及P300检测.结果 7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发生PSD 32例,发生率41.03%,且其发生与病灶部位及NIHSS评分有关,病灶位于额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基底节、顶枕叶及小脑 (P<0.05);PSD组NIHSS评分明显高于非PSD组(P<0.01);与非PSD组相比,PSD组的P300潜伏期显著延长(P<0.01),波幅显著降低(P<0.01).结论 病灶位于额叶的卒中更可能导致 PSD;神经缺损严重的患者患PSD的机率更大,而早期的P300检测可以提高对PSD的识别,有利于临床上对PSD进行早期干预,以利于脑卒中的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常规治疗、心理治疗、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心理治疗合并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治疗这4种不同方法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12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常规治疗组(A组)、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治疗组(B组)、心理治疗组(C组)和心理治疗并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治疗组(D组),分别于治疗前、后用Zung量表(SDS)进行抑郁程度评定和用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MESSS)进行肌力评定。结果 在治疗8周后,各种抗抑郁治疗对抑郁有明显的改善,其中以D组最为明显;但各组肌力改善均直至第12周才有统计学意义,且亦以D组最为显著。结论 心理治疗并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对脑卒中后抑郁神经功能康复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朱建中  王百灵  王瑛  俞皎 《中国康复》2012,27(4):266-267
目的:探讨辅助生物反馈训练联合米氮平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的康复效果。方法:脑卒中后抑郁患者66例,分为生物反馈联合米氮平组(联合组)及单用米氮平组(米氮平组)。2组均服用米氮平,联合组加用生物反馈治疗。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第1周末联合组HAMD及SD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显著低于米氮平组(P<0.05),米氮平组在治疗第2周末HAMD及SD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治疗第6周末,2组HAMD及SD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均P<0.01)。联合组显效率较米氮平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29%,84.37%)。结论:辅助生物反馈训练可加快改善脑卒中抑郁患者的抑郁状态,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康复功能锻炼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痉挛状态及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9年2月我院康复科收治的1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康复科常规治疗措施,对照组患者采用康复功能锻炼,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共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痉挛改善效果、治疗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有96.00%的患者痉挛状态得到改善,对照组有80.00%的患者痉挛状态得到改善(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肢体功能评分(FMA)及改良Ashworth评分(MAS)评分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NIHSS)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采用针灸联合康复功能锻炼,能够有效改善痉挛状态,提高肢体运动功能,促进神经功能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