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肝移植患者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后发生静脉炎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移植患者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后发生静脉炎的危险因素。方法追踪180例肝移植患者置管时的穿刺记录、凝血功能指标、免疫功能指标、营养状况指标、血糖水平,分析其与PICC后产生静脉炎的相关性。结果 180例患者中静脉炎的发生率是15.6%(28/180)。将静脉炎组与无静脉炎的对照组患者上述观察项目进行比较,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将是否出现静脉炎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原发疾病、置管静脉、穿刺部位、尝试置管次数是肝移植患者PICC后发生静脉炎的危险因素。结论肝移植患者进行PICC时,医护人员应特别关注女性老年肝癌患者,尽量选择贵要静脉,肘上穿刺,保证一次性置管,以降低患者置管后静脉炎的发生率,保证PICC在肝移植患者中的正常使用。 相似文献
2.
B超引导下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护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总结15例肿瘤患者在B超引导下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护理经验。认为通过超声可清楚的显示静脉的位置、走行、宽度、血流情况及有无解剖变异,准确的进行血管定位,可取得较高的穿刺。应注意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加强局部感染的护理。 相似文献
3.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可以较长时间保留,避免了每天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局部损伤,为肿瘤化疗及需要长期输液、输注高营养药物的病人提供了一种安全、快捷的静脉通道,可有效防止化疗药物外渗引起局部组织损害,保证病人的治疗,且在危重病人的抢救治疗中也有独特优点。随着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穿刺局部出血成为置管护理的关键问题之一。[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经左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术在临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常规采用右肘部静脉进行穿刺,而根据解剖特点,左侧静脉路径较长、较弯曲,插管时容易损伤血管内膜,增加并发症发生率等因而极少使用。自2006年10月~2008年1月我院根据病人病情及穿刺局部皮肤及血管情况采用经左外周静脉导入中心静脉置管(经左外周组),取得良好效果;并与经右外周静脉导入中心静脉置管(经右外周组)进行了临床应用比较,现将效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阴茎背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患者的声像图表现,探讨超声在该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临床诊断的阴茎背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患者的声像图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患者阴茎背浅静脉内径增宽,与健康志愿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管腔内均可探及低回声,呈条状、树枝状、半环状及环状,不能探及彩色血流信号。发生部位以根部常见(63.2%,12/19),冠状沟次之(26.3%,5/19),左、右侧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超声检查阴茎背静脉切实可行,能准确确定阴茎背浅静脉内血栓形成,从而准确地诊断阴茎背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 相似文献
6.
无粉手套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致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粉无菌手套对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机械性静脉炎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1年3月行PICC置管的首次化疗患者126例,将置管时未使用无粉手套者60例作为对照组,使用无粉手套者66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程度:0级56例,2级2例,3级2例,4级6例;对照组机械性静脉炎程度:0级56例,3级2例,4级2例。两组置管患者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程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u=-2.017,P=0.04)结论使用无粉无菌手套可有效减少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超声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中应用价值。方法 310例有PICC置管适应证的患者,分为超声组122例和对照组188例;超声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的穿刺法进行P1CC置管,并定期超声检测血栓并发症;对照组采用盲插的方法进行PICC置管,仅当出现症状时,进行超声检查。结果超声组中,一次穿刺成功118例(96.72%),总体成功率100%。对照组中,一次穿刺成功132例(70.21%),总体成功率94.68%。超声组的穿刺时间为2.7±1.2 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8±1.7 min(P<0.05)。血栓导致拔管超声组0例,对照组5例。结论超声检查提高了PICC穿刺置管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并可早期发现血栓,便于早治疗,延长导管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8.
超声诊断下肢静脉曲张并发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曲张并发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声像图表现。方法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45例临床有下肢肿胀或局部肿胀伴疼痛、浅静脉隆起及皮肤色素沉着、湿疹的患者进行检查。结果下肢静脉曲张合并血栓性浅静脉炎的患者,血管内径均有增宽,管腔内回声增强或减低,血流呈湍流表现,频谱形态失常以及瓦氏试验可见返流频谱,根据返流时间判定瓣膜功能不全的程度。结论对下肢静脉曲张并发血栓性浅静脉炎有着特有的声像图,其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在基层医院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76例行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体表解剖标志定位穿刺,观察组于超声引导下行穿刺.比较两组一次成功率、总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一次成功44例(93.62%),对照组一次成功18例(62.0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穿刺成功47例(100.00%),对照组总穿刺成功24例(82.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误插动脉3例、皮下血肿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其效果明显优于传统体表解剖标志定位下穿刺,在基层医院有开展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是指从周围静脉导入,并将导管尖端置于上腔静脉的方法.对于反复多次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PICC是安全可靠的选择.癌症患者化疗间歇期一般为2~3周,在此期间患者会出院回家休养,带管出院不可避免.癌症患者由于化疗后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严重受抑制,机体抵抗力下降,对于带管出院的患者,如何避免院外并发症的发生,做好出院后的管道护理尤为重要.随着PICC输液治疗护理领域的实践不断拓展,应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符合现有医疗制度和水平的护理实践标准及带管回家的护理规范.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研究预防气管切开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过程中发生颈内静脉异位的新方法。方法 选择2009年2月-2014年11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采用超声引导行PICC置管的气管切开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在PICC置管过程中,对照组采用指压法,观察组采用B超探头压迫法。观察两组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置管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置管后X线检查PICC尖端位置正确率。结果 置管过程中,观察组PICC异位入颈内静脉发生率为4.7%(2/43),低于对照组的34.9%(15/43)(χ2=12.904,P=0.005)。观察组置管时间为(14.7±3.1)s,短于对照组的(22.4±14.0)s(t=-3.512,P=0.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的9.3%(4/43)(χ2=4.195,P=0.041)。置管后两组X线检查PICC尖端位置正确率均为100%。结论 B超探头压迫法较指压法能降低气管切开患者PICC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发生率,且具有置管时间短、安全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正>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选择我科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恶性肿瘤患者80例,均施行了PICC置管术。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用新型固定方法进行导管固定的患者40例,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4876岁,平均60.0±2.8岁,对照组为传统的缝合固定方法进行导管固定的患者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5076岁,平均60.0±2.8岁,对照组为传统的缝合固定方法进行导管固定的患者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5082岁,平均62.0±3.1岁。两组 相似文献
15.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后感染的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 inset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是指采用引导针经外周静脉穿刺,将一根由硅胶材料制成、标有刻度,能以放射显影的中心静脉导管插入并使其顶端位于上或下腔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置入术。它是一种用于为患者提供中期至长期(5天~1年)的静脉输液治疗的通道n]。90年代初期国外普遍使用, 相似文献
16.
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能为患者提供中、长期的输液治疗,所引起的静脉炎分为机械性静脉炎、化学性静脉炎、细菌性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评估引起静脉炎的原因并施以正确的预防及护理,加强出院指导,可最大限度满足临床需要,避免病人反复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提高疑难病例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成功率提供技术支持与经验指导。方法对82例疑难病例进行护理会诊行床旁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术的会诊原因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82例患者中39例穿刺失败后请求会诊,评估为无法实施盲穿,直接申请会诊43例。置管成功80例,置管成功率98%。结论提高疑难病例会诊置管成功率的八个关键点:选择最佳置管方式与时机、特殊病例置管前预见性处理、构建力学三角、临终患者动静脉识别与选择、局麻时机、判断穿刺成功方法、扩皮技巧及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的诊断与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方法 针对机械性静脉炎产生原因,我院设立PICC静脉通路专科门诊、实行标准化
操作、获得护理体会.结果 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与置管条件、操作者及患者均有关系,最主要因素是过程维护是否恰当,我院设立PICC专科门诊实行标准化操作
后、PICC使用面更广、机械性静脉炎发生降低.结论 专业化操作、标准化流程以及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前后,给予病人规范化护理与预防措施,并行健康
教育,可减少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改善患者愈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正>睾丸扭转是泌尿外科的急症,是年轻男性失去睾丸的最常见原因[1,2]。及时准确的诊断能够为临床治疗争取时间。笔者收集我院B超室2006年3月至2009年12月经手术证实的睾丸扭转21例,回顾性分析睾丸扭转的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特 相似文献
20.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末端定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一种静脉置管技术.对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末端应该放置在什么位置以及如何在X线下进行定位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末端的最适位置、X线定位的影像学标志及导管末端的移动性等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