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6):2974-2975
目的分析某航空公司1539名男性飞行员慢性疾病的患病情况,探讨有效的干预对策,提升飞行员的健康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某航空公司1539名男性飞行员的健康体检结果,统计慢性病患病情况,分析飞行员慢性病患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1539名男性飞行员中共检出慢性病患病者1238例,占80.44%,所患疾病主要以高血脂症、脂肪肝、高尿酸血症、听力损伤以及胆囊息肉为主,所占比例分别为28.20%、27.29%、22.22%、11.18%和9.88%。在年龄分布上,慢性病患病者多集中在30~50岁年龄段。飞行员随着年龄的升高患慢性病的风险随之升高,且患病人群中不进行体育锻炼、吸烟、高盐饮食以及肥胖者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健康组人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飞行员工作特殊,慢性病的患病率较高,相关部门应予以重视,加强对慢性病防治的干预,进行分级管理,开展一级及二级疾病预防,定期随访疾病,并进行积极的健康教育与跟踪,以降低慢性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已经成为我国的头号健康威胁,大大影响了居民的生存和生活质量,也增加了社会的经济、医疗负担。慢性病防控是一项长期工作,必须建立完善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防控机制,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已成为其中的关键环节,对促进我国慢性病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兰馨  蒙怡  刘虹宏 《疾病监测》2015,30(11):953-958
目的 了解重庆市沙坪坝区成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及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对高血压、糖尿病的影响。 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抽样法调查沙坪坝区成年居民1200人。利用2013年重庆市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并进行高血压、糖尿病相关因素的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沙坪坝区成年居民吸烟率27.9%,饮酒率47.2%,超重率33.6%,肥胖率13.9%。男性吸烟、饮酒、超重率均高于女性(2=396.830、249.130、4.240,P0.05)。高血压患病率23.3%,糖尿病患病率8.8%,血脂异常率21.0%。男性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女性(2=6.195,P0.05),随年龄增加有升高趋势(2=0.890,P0.05),并在不同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吸烟状况、饮酒状况、体质指数中分布不同(均P0.05)。糖尿病患病率随年龄增加有升高趋势(2=0.257,P0.05),并在不同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饮酒状况、体质指数中分布不同(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0.475)、文化程度增加(OR=0.835)是高血压的保护性因素,年龄(OR=1.505)、离退休(OR=1.128)、高血压家族史(OR=1.670)、体质指数增加(OR=2.496)、每周饮酒5次(OR=2.387)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每日运动量达6000步以上 (OR=0.634)是糖尿病的保护因素,年龄(OR=1.540)、体质指数增加(OR=1.813)、高血压(OR=1.846)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结论 沙坪坝区成年居民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较高,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高血压、糖尿病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4.
蒋小青 《浙江临床医学》2010,12(10):1097-1097
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死亡原因谱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目前,恶性肿瘤、慢性病等非传染性疾病病死率明显上升,急性传染病等感染性疾病病死率逐渐下降,威胁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由感染性疾病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转移,加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病因复杂,常与居民的不良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且无特效的治疗手段,因此,加强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显得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5.
阐述老年慢性病病人电子健康素养的概念与发展、评估工具以及基于理论的干预现状和干预策略这3个主要方面。旨在明确构建电子健康素养干预方案时可借鉴的相关理论模型和干预策略,为我国老年慢性病病人构建基于理论的干预方案提供有力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南京市鼓楼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情况及相关因素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和卫生事业的发展 ,人群中传染病发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 ,而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趋明显 ,慢性病防治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为了解本区健康人群慢性病流行情况、分布特征、以及与社会经济状况、吸烟、饮酒、膳食营养、体力活动等因素的关系 ,为制订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 ,我们于 1 998年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健康人群慢性病流行情况调查。本次调查按《江苏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基础资料调查实施方案》要求进行。在全区范围内随机抽取五个街…  相似文献   

7.
8.
疲劳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常见症状。作者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对COPD患者疲劳相关因素及非药物干预的研究进展,将造成疲劳的相关因素归纳为躯体、心理、社会人口学及环境等,指出心理及认知干预、生活行为干预、运动干预、中西医综合干预等多种非药物干预方法可有效改善COPD患者的疲劳状况,但将其转化应用于临床仍面临着一定的挑战。该研究为临床进一步认识疲劳、管理疲劳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2013年宁德市蕉城区居民死因构成和分布特征,为制订疾病控制规划、预防保健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ICD-10进行根本死因编码和分类,Excel 2003、SPSS 13.0软件统计分析,使用2013年蕉城区居民死因监测数据,计算死亡率、构成比和减寿年数分析当地人群死亡水平和死因模式。结果 2013年宁德市蕉城区居民死亡率为633.21/10万,标化率为387.05/10万,婴儿死亡率为8.4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0.12;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等前10位死因占96.49%;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占87.64%;城乡居民前9位死因相同,但顺位不同;年龄别死亡率曲线呈形,不同年龄组主要死因不同;减寿前5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损伤中毒、心脏病、围生期病和脑血管病,减寿率男性高于女性。结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宁德市蕉城区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应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有效干预。  相似文献   

10.
2008年峨眉山市城区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现患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峨眉山市城区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现患情况。方法2007年5月至2008年12月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CHSC)专业人员组成的调查队开展了对峨眉山市城市居民以各居委会随机抽取住户小区入户调查建档工作。结果完成峨眉山市区11个居委会范围的21472人次的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现患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峨眉山市城市居民中60岁以上占15.5%,已经进入老年社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排前5位的是:高血压2477例(11.54%);糖尿病905例(4.22%);慢性阻塞性肺病479例(2.23%);冠心病209例(0.98%);脑血管病99例(0.46%)。结论居民突出的卫生问题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的防治。有关机构应积极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科学管理,提高预防、治疗水平;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居民生活(饮食)行为习惯和普及科学的生活方式综合干预措施;同时CHSC应完善预防接种等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提高妇女儿童及老人等重点人群的预防保健服务覆盖范围。  相似文献   

11.
居民死因监测工作是通过持续、系统地收集人群死亡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死亡水平、死亡原因及其变化趋势和规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死亡资料分析产生的期望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幼儿死亡率等健康指标和死因统计信息是反映国家的地区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发展的科学指标,为国家制定社会发展政策、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卫生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也是医学、人口学、社会学等科学研究的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2.
产后抑郁的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产后抑郁的发病原因,并观察综合干预的效果。方法: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及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对72例产后第3d的产妇进行问卷调查,然后进行为期7周的药物和心理综合干预,再进行复查。结果:产后产妇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及焦虑,经过适当的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后,SAS和SDS评分分别由(48.37±8.79)分和(53.49±9.28)分降为(35.34±7.09)分和(43.07±7.98)分,焦虑、抑郁发生率分别由48.61%和45.82%降为22.22%和18.06%。结论:对产后产妇进行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及适当的药物治疗,可帮助产妇顺利应付产褥期这一特殊时期的心理生理变化,有利于产妇产后身体的恢复,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率,增进母婴健康,促进家庭和谐。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制影响睡眠因素调查表,对46例住院高血压患者的睡眠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46例高血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主要影响因素为环境陌生、日间活动少、吵闹、焦虑等。采取干预措施后患者睡眠时间、临床症状及血压值较干预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01)。结论:住院高血压患者睡眠质量差,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4.
贾纯花  李春玲  赵佳  王雪松  郭振茹 《护理研究》2012,26(30):2865-286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慢性病具有患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均高的特点,已成为当前危害人们健康和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问题,由此引发的高额医疗费用成为个人、家庭及社会的沉重负担。但社区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居民由于各种原因并不重视乃至不能顾及到生活方式的调整和平时的健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低血钾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63例低钾血症病例进行分析总结并给予相应的护理。结果: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低血钾原因大致分为四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患者长期使用排钾利尿剂导致钾的排出过多,低血钾不仅可以加重心力衰竭,又可导致心律失常。结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伴低血钾是常见急症,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寿钧 《疾病监测》2009,24(2):149-151
目的分析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居民主要死因。方法系统收集2002-2006年全区居民死因资料,进行全死因分析和潜在寿命损失年(PYLL)分析。结果2002-2006年杭州市下城区居民死亡率前7位的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伤害、内分泌代谢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占全死因构成的89.86%;引起居民寿命损失的主要疾病为恶性肿瘤、伤害、心脏病,PYLL合计为33 696.5人年。结论杭州市下城区人群的死亡以慢性病和伤害为主,加强慢性病防制,减少死亡和伤残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2006年杭州市4种慢性病发病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莉  金达丰  刘庆敏  郭红刚 《疾病监测》2007,22(10):690-691
目的 了解杭州市慢性病发病现状,为4种慢性病(恶性肿瘤、腩卒中、糖尿病和冠心病)防治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 依据杭州市2006年慢性病年报统计资料,对慢性病发病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2006年杭州市4种慢性病发病率为528.76/10万,标化发病率为347.25/10万,男性4种慢性病的发病率为574.37/10万,标化率为365.23/10万,女性发病率为481.21/10万,标化率为325.38/10万,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随着年龄增加慢性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从地区分布来看,农村高于城市.结论 慢性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以老年人发病最高,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慢性病的发病,是当前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杭州市居民伤害死亡原因,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2006-2011年杭州市居民死因监测数据,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结果 2006-2011年居民伤害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下降了5.45%。6年间伤害导致死亡20 441例,年平均死亡率为52.09/10万,标化率37.30/10万。男性年平均死亡率63.16/10万,标化率46.87/10万;女性年平均死亡率40.85/10万,标化率27.55/10万,男性高于女性,是女性的1.55倍。城市居民年平均死亡率为40.26/10万,标化率28.41/10万;农村年平均死亡率71.00/10万,标化率51.86/10万,农村高于城市,是城市的1.76倍。居民伤害死亡前5位为意外跌落、交通事故、自杀、其他意外事故和有害效应、溺水,其中男性以交通事故为主要死因,女性以意外跌落为主要死因;城市和农村分别以交通事故和意外跌落为主要死因。0~14岁年龄段以溺水为主要死因;15~59岁年龄段以交通事故为主要死亡原因;>60岁人群以意外跌落为主要死因。 结论 伤害已经成为杭州市居民的主要死因之一,应根据本地区的伤害死亡谱和目标人群制订有效的控制策略,开展针对性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20.
2006年中国医疗机构死因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2006年中国医疗机构死因构成,并了解医疗机构与全人群死因构成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资料来源于《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包括2006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报告的所有死于医疗机构的病例,使用根本死因编码进行死因构成及顺位分析。结果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常见的50种死因进行分析,排在前10位的死因分别为恶性肿瘤(21.73%)、心脏病(17.14%)、脑血管疾病(14.30%)、伤害(3.67%)、慢性下呼吸道疾病(2.71%)、围生期疾病(2.02%)、流行性感冒和肺炎(1.94%)、其他肿瘤(1.87%)、糖尿病(1.62%)、原发性高血压及高血压肾病(1.60%)。与2000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的结果比较,2006年中国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的死因构成中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和其他慢性病死亡所占的比例更大,但是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所占的比例较低,仅为2.70%,明显低于2000年全国疾病监测点的20%。2006年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的死因构成和卫生部死因登记系统报告的死亡病例前5位的死因无论城市和农村都包括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及中毒,但是死因的顺位均不同。结论 目前的中国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的死因主要为恶性肿瘤、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死亡,与全人群死亡病例的死因顺位有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