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目的 研究大黄治疗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内胆碱能(AchE) 神经的变化,从神经病理学角度初步探讨大黄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慢传输型便秘模型,大黄治疗后利用铺片技术制作结肠肌间神经丛标本,采用组织化学技术行结肠肌间神经丛内AchE神经染色.结果 结肠肌间神经丛铺片组化染色发现便秘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内胆碱能神经分布较稀疏,数量较少,但胞体增大,染色加深.大黄治疗组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中的胆碱能神经分布趋于正常,胆碱能阳性神经元较多(阳性细胞数25.71±5.36与便秘组14.32±4.60,P<0.01;核浆比例0.71±0.21与便秘组0.58±0.19,P<0.01).结论 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传输功能障碍与肠壁内胆碱能的病理改变和(或) 功能障碍有关.大黄使便秘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中的胆碱能神经分布趋于正常,可能是其调节结肠功能、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NO)和P物质(SP)在慢传输型便秘(ST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一氧化氮合酶(NOS)和SP的兔多克隆抗体,对15例STC患者和11例对照组乙状结肠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半定量分析.结果:肌间神经丛NOS免疫组化反应阳性增强(P<0.01),而SP明显降低(P<0.01);粘膜下神经丛NOS及SP免疫反应阳性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STC患者结肠壁内NO含量增多,SP含量下降,可能是其结肠传输减慢的神经病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抑郁症对大鼠血浆、脑垂体和结肠组织中P物质(substance P,SP)和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的影响.方法建立经典的大鼠抑郁模型.采用放射免疫方法分别检测大鼠血浆、脑垂体和结肠组织中SP和VIP的含量. 结果抑郁模型大鼠血浆、脑垂体和结肠组织中SP的含量显著增加(73.82±15.19 vs 56.07±10.32; 217.63±40.14 vs 106.11±27.37; 6.39±0.76 vs 2.51±0.62; P <0.05 );VIP的含量显著降低 (50.31±12.09 vs 74.69±16.87; 48.90±12.56 vs 71.47±17.25; 1.37±0.42 vs 2.9 8±0.71; P <0.05 ). 结论大鼠脑垂体和结肠组织中SP和VIP的含量异常可能与抑郁症导致的脑和结肠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VIP在慢性便秘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中的表达情况,探讨VIP在其发病中作用。方法:复方地芬诺酯建立慢性便秘大鼠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的表达情况,应用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对阳性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MD)进行半定量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正常对照组和慢传输型便秘模型组大鼠的结肠肌间神经丛内均有VIP表达;检测两组中免疫组织化学VIP阳性表达平均吸收光密度值,发现模型组MD值高于正常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活性肠肽的分布异常可能与慢性便秘的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在大鼠慢性脑低灌注(chronic cerebral hypoperfusion,CCH)模型中海马神经血管单元变化的特点,探讨海马神经血管单元变化与CCH致大鼠学习记忆受损的关系.方法 取220 ~ 250 9SPF级8周龄SD雄性大鼠4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CH组(n=24)和对照组(n=20).CCH组通过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建立CCH模型,对照组不结扎.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4、12周通过旷场实验、物体辨别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自主探索行为反应和学习记忆功能,双重免疫荧光标记检测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足突水通道蛋白4(aquapofin-4,AQP4)和血管基底膜Collagen Ⅳ的共表达,透射电镜观察大鼠海马神经血管单元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4周和12周CCH组大鼠:①物体辨别指数明显下降[(0.86±0.14)vs(0.71 ±0.16),P<0.05;(0.83 ±0.19)vs(0.64 ±0.10),P<0.05],定位航行及空间探索逃避潜伏期均显著延长(P<0.05);②海马星形胶质细胞足突AQP4[(1.94 ±0.80)vs(1.10±0.41),P<0.05;(2.05 ±0.51)vs(0.96±0.50),P<0.01]、血管基底膜CollagenⅣ[(6.90±2.42)vs(4.25±1.01),P<0.05;(6.63±2.20)vs(3.66±1.22),P<0.01]表达显著降低,二者的共表达比例[(0.94±0.02) vs (0.91 ±0.01),P<0.01;(0.91 ±0.01)vs(0.89±0.01),P<0.01]均明显减少;③超微结构显示海马星形胶质细胞足突与血管基底膜明显解离,胶质血管连接及神经血管单元明显破坏.结论 慢性脑低灌注所致大鼠持续性学习记忆功能受损可能与海马神经血管单元的破坏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模型结肠功能紊乱与结肠电-机械活动、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和胃肠调节肽之间的关系。方法以6-羟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诱导制备实验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并用左旋多巴(levodopa)处理正常大鼠和模型鼠,记录其结肠电-机械活动,观察PD和左旋多巴对结肠电-机械活动的影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结肠肌间神经丛nNOS和血管活性肠肽(VIP)以及酪氨酸羟化酶(TH)的变化,并用Western blotting法定量检测TH在结肠肌间神经丛的表达。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未接受左旋多巴治疗的PD组大鼠模型的结肠慢波峰值频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慢波百分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平均振幅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左旋多巴组结肠慢波峰值频率呈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运动峰值频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D+左旋多巴组运动峰值频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平均振幅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慢波百分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PD组和PD+左旋多巴组结肠肌间神经丛表达nNOS的神经元个数明显增加(P<0.05),灰度值明显降低(P<0.05)。5)各组结肠黏膜下神经丛VIP未发现有异常改变。6)PD组TH染色阳性的神经元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H的蛋白表达降低。结论NO能神经元可能参与PD结肠活动的抑制过程,而VIP能神经元可能并未参与PD结肠活动的调节。PD还可能造成胃肠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缺陷,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对于PD结肠功能障碍也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乙酰胆碱和异丙肾上腺素在慢传输性便秘发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慢传输性便秘病人乙状结肠中的M、β受体的变化 ,离体结肠肌条对乙酰胆碱和异丙肾上腺素的反应。方法 选择 9例慢传输性便秘病人为便秘组 ,对照组 7例 ,采用M、β受体的受体放射分析法 ,电刺激离体肌条收缩反应方法。结果 便秘组乙状结肠平滑肌细胞膜M、β受体的最大结合数目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P <0 .0 1) ,解离常数无明显变化 (P >0 .0 5 )。便秘组病人乙状结肠肌条频率和振幅显著低于对照组 (纵行肌P <0 .0 5 ,环行肌P <0 .0 1)。应用乙酰胆碱和异丙肾上腺素后 ,慢传输性便秘病人纵行和环行肌收缩波振幅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而离体肌条的收缩频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慢传输性便秘病人结肠细胞膜M、β受体的变化 ,是引起慢传输性便秘病人结肠的动力学改变的重要因素之一。乙酰胆碱和异丙肾上腺素参与了慢传输性便秘结肠的动力学的调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电图参比电极电位变化的规律。方法同步比较21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头胸导联和常规导联心电图r和R′波变化,分析参比电极电位变化与心室激动方向的关系。结果头胸导联V1r波振幅高于常规导联心电图[(0.16±0.19)vs(0.11±0.13)mV,P0.01],而其R′波振幅低于常规导联心电图[(0.25±0.21)vs(0.35±0.23)mV,P0.01]。结论参比点电位变化与心室除极方向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便秘大鼠结肠超微结构的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大鼠慢传输型便秘动物模型结肠壁超微结构,揭示慢传输型便秘的发病机制.方法利用中药大黄制作大鼠慢传输型便秘动物模型,电镜观察大鼠结肠壁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光镜下与对照组相比,大黄组表现为粘膜慢性炎症;全层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肌层胶原纤维增生;肌间神经丛神经细胞空泡变性.电镜下大黄组与对照组相比,结肠肌间神经丛Ca-jal间质细胞消失,神经元、胶质细胞退行性变.平滑肌细胞的肌纤维结构破坏,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结论大黄组结肠壁肌间神经丛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神经递质产生及传递障碍,是慢传输型便秘的病理基础;以大黄为代表的刺激性泻剂可损伤肠神经系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烫伤后大鼠肠功能障碍时肌间神经丛有无形态学异常及可能机制。方法:20只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n=10)和烫伤组(n=10),建立30%TBSAIII度烫伤大鼠模型,测定肠传输速率,用酶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结肠肌间神经丛内胆碱能和CO能神经的组织学改变,并对两组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内乙酰胆碱酯酶(Actylcholinesterase,AE)和血红素氧合酶-2(Hemeoxygenase-2,HO-2)阳性神经元、神经节的密度进行了测定。结果:烫伤组大鼠肠传输速率明显降低。烫伤后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内胆碱能神经元及神经节密度明显减小(P〈0.01);HO-2阳性神经元在两组大鼠结肠组织中均有表达,烫伤组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HO-2阳性神经元及神经节的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烫伤后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胆碱能和CO能神经受损,可能是烫伤引起肠功能障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探讨带血管与不带血管神经移植术,神经纤维再生的组织学差异。研究背景Taylor首次以带血管的神经移植获得成功。但对于不带血管神经移植的实质缺乏系统对比资料。方法SD雄性大鼠50只,随机分组,6只为正常对照组,其余等分为A组(带血管的神经移植组)和B组(不带血管的神经移植组),两组在移植后不同时间取材,进行光镜、电镜对比观察。结果在移植后的前4周,A、B两组组织学形态变化基本相似。从第6周起,A组较B组结缔组织少,神经纤维再生好。B组神经束内有结缔组织包括几条神经纤维的小束,再生而又退变的神经纤维多。结论带血管的比不带血管的神经移植,神经纤维再生好,因前者血供好,结缔组织再生少,有利于再生神经纤维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
CO2激光修复动眼神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彦刚  段新民 《医学争鸣》1998,19(2):195-198
目的:观察激光对颅神经再生情况的影响,探讨激光吻合颅神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自体神经移植、神经导管技术修复颅内段动眼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 22只家猫随机分为3组,神经移植组10只,导管组10只,对照组2只.右侧动眼神经制作4 mm缺损后,分别用自体腓肠神经移植、PLGA+BDNF/CNTF修复,对照组不修复.14周时处死动物,取远端再生神经,用光镜、电镜观察及轴突图像分析评估修复效果.结果 术后14周时,神经移植组、导管组各有8只猫术侧神经功能基本恢复,神经连续性恢复;对照组无恢复.神经移植组远端再生神经有髓纤维数目为(12032±999)个,平均轴突直径为(5.19±O.38)μm;导管组远端再生神经有髓纤维数目(10 274±881),平均轴突直径为(4.78±0.32)μm;两组间纤维数日和轴突直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自体腓肠神经移植及PLGA+BDNF/CNTF导管法均能有效修复猫动眼神经缺损,自体腓肠神经移植法修复效果好于PLGA+BDNF/CNTF导管法.  相似文献   

14.
视神经再生模型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正常大鼠视神经及坐骨神经的超微结构,了解视神经-坐骨神经吻合模型吻合段超微结构在不同时间的变化。方法 建立视神经-坐骨神经吻合模型,第15,30,45及60天取出吻合段神经组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正常大鼠坐骨神经纤维较视神经纤维明显增粗,吻合15d,神经细胞明显变性、水肿及坏死,吻合30,45及60d,有髓神经纤维的结构逐渐恢复。结论 坐骨神经移植有可能支持视神经的再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对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硅胶管套接大鼠切断了的坐骨神经,术中一次性将GDNF、生理盐水(SAL)分别加入硅胶管中,术后4周,应用溃疡神经纤维染色法、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逆行追踪技术观察GDNF对轴突再生的影响。结果:与SAL组相比,GDNF组溃变神经纤维面积明显减少,SAL组溃变纤维面积百分率为17.3%,GDNF组为1.9%(P<0.01);GDNFXEG组脊髓HRP标记胞体显著增加,SAL组标记胞体数的百分率为43.5%,GDNF组为68.3%(P<0.01)。结论:外源性GDNF能明显促进周围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改良去细胞异体神经的制备方法,研制出一种理想的自体神经移植替代物. 方法:将用Sondell法(Triton X-100、脱氧胆酸钠)和改良法[Triton X-200,sulfobetaine-10(SB-10),sulfobetaine-16(SB-16)]两种方法制备的去细胞异体神经用HE染色、髓鞘染色、免疫组化染色、扫描电镜检查等进行组织学评价. 然后将制备的神经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从坐骨神经指数、神经电生理、运动终板染色等方面评价神经移植后的再生效果. 结果:改良法制备的神经细胞及髓鞘去除彻底、结构保存完好;移植后神经再生良好,优于Sondell法制备的神经,达到了与自体神经移植相当的再生效果. 结论:综合运用萃取剂Triton X-200,SB-10和SB-16的改良化学萃取方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去细胞异体神经制备方法,其制备的异体神经移植物可望替代自体神经移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自体皮神经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15具尸体(男12,女3)进行大体解剖和观测。结果 皮神经走行有如下几个特征:①多 走在肢体的屈侧或内侧;②位置表浅;③多与静脉有伴行关系;④变异少,位置较恒定。⑤走行部位附近有明显的体表标志。结论 根据皮神经特征,每条皮神经都有两个可靠的手术获取部位。  相似文献   

18.
经对足底内、外侧神经及其主要分支的始部之径线、分布、血供,以及足底内、外侧神经和足底神经弓体表定位进行研究,发现在足底后外侧三角区无较大神经分布,可作为足底手术入路的首选部位。从而为行足底局部手术、麻醉,提供了形态学资料。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下肢神经潜在性损伤前后的神经传导参数的定量变化,探讨针刺刺激在末梢神经再生和修复中所起的作用。方法以30名韩国志愿者为对象,检测其腓神经和胫神经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进而挑选出远端波幅或运动传导速度(MCV)小于其置信区(x珋-s)下限的神经,或潜伏期大于置信区(x珋+s)上限的神经,分组进行实验。治疗组进行针刺治疗,腓神经选取阳陵泉、解溪穴;胫神经选取委中、昆仑穴1,个月后复查并比较2组间前期和后期的神经传导参数。结果被挑选的腓神经为20根,胫神经为17根。腓神经远端波幅及近端波幅平均值治疗后高于治疗前(P<0.05),胫神经的传导参数平均值则治疗前后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刺阳陵泉和解溪穴对压迫踝关节前部引起的腓神经潜在性损伤起到快速修复作用;而只有单纯的远端波幅降低的胫神经,对其针刺治疗,未见显著性的神经传导参数定量变化。  相似文献   

20.
隐神经移植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为自体隐神经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5具成人尸体 ,男性 12具 ,女性 3具 ,共 30侧下肢。经股动脉灌注氨水稀释的红色乳胶后进行大体解剖和观测。结果 隐神经双干型占 46 .7% (14/30 ) ,浅出点横径 0 .2 8± 0 .0 3cm ,可游离长度 8.42± 4.5 8cm ,距体表深度 1.19± 0 .44cm ;前外支横径 0 .14± 0 .0 3cm ,可游离长度 18.81± 4.5 0cm ;后内支横径 0 .14± 0 .0 4cm ,可游离长度 19.32± 3.0 4cm。单干型占 5 3.3% (16 /30 ) ,浅出点横径 0 .2 5± 0 .0 6cm ,可游离长度 2 9.94± 3.34cm ,距体表深度同双干型。隐神经小动脉丰富 ,其上段小动脉直径≥ 1mm者 2 9条 (2 3% )。下段小动脉少而细 ,寻找隐神经 ,有两个可靠的手术部位。结论 隐神经是较理想的微血管吻合的移植供体 ,可从两个可靠的部位手术获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