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改峰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3):3199-3200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治疗乙肝相关性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符合乙肝相关性肾炎诊断标准的3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4例常规治疗,治疗组1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乙肝系列各项指标、HBV-DNA滴度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在改善肝肾功能、HBV血清标志物变化、降低HBV-DNA滴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恩替卡韦治疗乙肝相关性肾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乙肝相关性肾炎(HBV-GN)属于免疫复合物肾炎,是因乙型肝炎抗原及其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引起肝外器官的损害.恩替卡韦(ETV)是一种有效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脱氧鸟核苷类似物,具有较强的抗HBV作用.现将我院恩替卡韦治疗乙肝相关性肾炎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来氟米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性相关性肾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11例经病理确诊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患者,应用来氟米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观察治疗期间各相关指标的变化,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6个月后24 h尿蛋白定量较前明显减少,血清白蛋白明显上升,无一例HBV-DNA定量进行性升高,总有效率82%.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来氟米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乙肝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是世界范围内对人类健康的一个主要威胁[1]。目前抗病毒治疗乙肝仍是最重要的一环[2]。同时,超重和肥胖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3]。国内有研究显示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效果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之间存有联系[4]。而关于其他药物(如恩替卡韦)治疗乙肝效果和体重指数之间的联系报道较少。基于以往文献的报道,推测恩替卡韦也可能和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吗替麦考酚酯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疗效.方法 对10例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患者,采用吗替麦考酚酯、恩替卡韦联合治疗,疗程为半年. 结果 9例患者完成随访,其中完全缓解3例(33.3%),部分缓解5例(55.6%),总有效率88.9%,无一例HBV-DNA滴度进行性升高,无明显骨髓抑制、肝肾毒性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吗替麦考酚酯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刘志华  袁芳 《医学临床研究》2008,25(12):2264-2266
【目的】观察因替卡韦联合激素治疗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的疗效。【方法】3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HBV-GN的患者,临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均接受因替卡韦联合激素治疗,分别于第8周、12周、24周、36周观察24h尿蛋白定量,人血白蛋白,甘油三酯、肝肾功能、胆固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30例患者完全和部分缓解各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7%,2例在治疗8周后合并感染而停止观察,随访9个月,HBV-DNA滴度下降为23%,HBEAg转阴率为25%,患者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因替卡韦联合激素治疗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病HBV—GN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核苷(酸)类药物是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的重要药物,其临床使用的主要缺点是乙肝病毒会在其选择压力下产生耐药突变株,从而导致治疗失败[1]。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是临床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的常用核苷(酸)类药物,和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相比,使用恩替卡韦进行初始治疗所发生的5年耐药率很低[2-3],而未经恩替卡韦治疗的患者发生恩替卡韦基因型耐药的情况则罕有报道。现发现1例,报  相似文献   

8.
回顾2010年7月~2014年6月我院诊断乙肝肝硬化抗病毒治疗2年以上患者99例,其中拉米夫定100mg/d治疗2年以上患者48例、恩替卡韦0.5mg/d组51例。对比两组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及肝组织炎症活动指数。恩替卡韦组治疗组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高于拉米夫定组(P0.05),肝组织炎症活动指数低于拉米夫定组(P0.05)。恩替卡韦对乙肝肝硬化抗病毒治疗疗效显著,且对改善肝组织炎症活动优于拉米夫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CHB-ACLF)患者中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的短期病死率。方法收集2010年8月至2016年8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住院,使用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抗乙肝病毒治疗,且出院诊断为CHB-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有56例患者纳入研究,拉米夫定组36例,恩替卡韦组20例。拉米夫定组患者7、14和28 d生存率分别为94%、72%和64%,恩替卡韦组患者分别为70%、65%和65%。拉米夫定组7 d病死率低于恩替卡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14 d和28 d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30分和ACLF 0-1级患者两组28 d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肝硬化基础的患者,拉米夫定组7 d的病死率低于恩替卡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两组14 d和28 d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HB-ACLF患者使用拉米夫定治疗的第1周生存率高于恩替卡韦,但短期(28 d内)生存率与恩替卡韦相似,有肝硬化基础或有肝移植意愿的患者也可考虑拉米夫定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治疗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8例乙肝相关性肾炎患者采用霉酚酸酯联合拉米呋啶治疗。结果:28例患者中总有效率为79%,治疗后3、6个月24 h尿蛋白定量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P<0.01),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P<0.01)。结论:霉酚酸酯联合拉米呋啶治疗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既可抑制肾脏免疫损伤,又可抑制病毒复制,是治疗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雷公藤多苷片联合缬沙坦治疗IgA肾病蛋白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3例原发性IgA肾病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1.0~3.0 g.d-1)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2例与对照组11例。对照组给予缬沙坦胶囊80~160 mg,1次.d-1,顿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雷公藤多苷片1 mg.Kg-1.d-1,分3次口服。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2组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缓解情况。结果对照组完全缓解1例,显著缓解3例,部分缓解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63.64%。观察组完全缓解3例,显著缓解5例,部分缓解4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00%。2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2,P=0.037)。结论雷公藤多苷片联合缬沙坦治疗IgA肾病蛋白尿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更好地降低IgA肾病患者蛋白尿水平,保护患者的肾脏功能,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4(TLR4)信号转导途径在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同时观察来氟米特对该途径的影响及对MSPGN的干预作用.方法 4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正常对照组(n=12);B组:模型组(n=12);C组:来氟米特2 mg·kg-1·d-1组(n=12);D组:来氟米特5 mg· kg-1·d-1组(n=12).各组大鼠均于实验4、8、12周末检测24h尿蛋白定量、血清胱抑素C、血肌酐水平;HE、PAS染色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系膜增生程度;免疫组化两步法检测TLR4、NF-κB、细胞因子IL-6、TNF-α蛋白的表达情况;RT-PCR法检测TLR4、NF-κB、IL-6、TNF-α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B、C、D组大鼠24h尿蛋白定量、血清胱抑素C、血肌酐水平、肾组织系膜增生程度、TLR4、NF-κB及细胞因子IL-6、TNF-α的水平均高于A组(P<0.05),而C、D组的水平则明显低于B组(P<0.05).且与C组相比,D组上述指标明显减低(P<0.05).结论 MSPGN的发生可能与TLR4信号转导途径活化诱导的炎症反应有关,来氟米特可通过抑制该途径对MSPGN起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提高对干扰素α(IFN-α)诱发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认识.方法 分析我院收治、随访的1例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诱发SLE的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女,25岁,聚乙二醇IFN-α治疗CHB 58周,获得生物化学、病毒学应答,HBeAg、HBsAg血清学转换.停IFN-α 2周后出现发热、关节痛,尿蛋白阳性,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阳性,肾脏穿刺病理示狼疮性肾炎Ⅳ-G(A)型,诊断SLE,糖皮质激素联用霉酚酸酯治疗后SLE缓解,未用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CHB持续应答.结论 IFN-α可诱发SLE,IFN-α相关SLE的临床表现与一般SLE相似,临床医师应了解IFN-α相关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征并及时停药,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雷米普利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肾脏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白细胞介素-8表达及尿蛋白量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常规剂量治疗组[C组,5mg/(kg·d)],大剂量治疗组[D组,10mg/(kg·d)]。采用尾静脉注射阿霉素6mg/kg的方法建立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分别于4周,8周未观察各组大鼠24h尿蛋白定量及肾脏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肾脏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白细胞介素-8的表达水平。结果:与B组比较,C,D组24h尿蛋白定量明显降低(P〈0.05),肾组织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白细胞介素-8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D组上述指标明显降低(P〈0.05)。结论:雷米普利可能通过下调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白细胞介素-8的表达减少尿蛋白。  相似文献   

15.
康莉  李颖  李荣  夏天 《临床荟萃》2010,25(16):1401-1404,1407
目的 探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患者临床特点及导致肾功能损害进展加速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49例ADPKD患者临床资料,按照年龄、病程、血压、血尿程度、血脂情况、肾脏体积、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是否合并泌尿系结石、有无家族史进行分组,分析上述因素对肾功能损害进展的影响.结果 血尿、高血压、蛋白尿、肾功能异常、合并多囊肝是本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病程年限越长(≥5年)、血压越高(≥160/100 mmHg)、肾脏体积越大(≥300 cm×300 cm×300 cm),肾功能损害越重(P<0.05);伴有血尿、蛋白尿、高脂血症者肾功能损害较无上述症状者更严重(P<0.05).结论 ADPKD患者肾功能恶化与年龄、家族史无明显关系,但与病程延长、血压增高、蛋白尿、脂质代谢紊乱、血尿、肾脏体积大小密切相关,临床上应早期发现、积极治疗上述因素,尽量延缓多囊肾肾功能恶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Elewa U  Sandri AM  Kim WR  Fervenza FC 《Nephron. Clinical practice》2011,119(1):c41-9; discussion c49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have shown a relationship between hepatitis B virus (HBV) inf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roteinuria in some patients (most commonly children), with a predominance for male gender and histological findings of membranous nephropathy on renal biopsy. The presence of immune complexes in the kidney suggests an immune complex basis for the disease, but a direct relation between HBV and membranous nephropathy (or other types of glomerular diseases) remains to be proven. Clearance of HBV antigens, either spontaneous or following antiviral treatments results in improvement in proteinuria. Thus, prompt recognition and specific antiviral treatment are critical in managing patients with HBV and renal involvement. The present review focuses on treatment of HBV with special emphasis given to antiviral therapies, its complications, and dosing in patients with HBV-associated kidney disease.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脂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收集540例SLE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血脂化验结果,分析SLE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治疗药物与总胆固醇(TC)升高的关系。结果487例(90.2%)SLE患者血脂异常,TC升高、甘油三酯(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减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例数(比例)分别为297例(55.0%)、366例(67.8%)、228例(42.2%)、249例(46.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狼疮肾炎、大量蛋白尿、激素治疗及血脂测定前30 d激素总量>1 g(等量换算为口服泼尼松剂量)是TC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hsCRP 升高和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ITP)与 TC升高呈负相关(P<0.05)。TC升高与病程、低补体、激素治疗时间、血脂测定前激素日剂量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SLE患者存在着明显的脂代谢紊乱,TC升高与肾损害和激素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背景:目前有关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免疫抑制作用及对各个脏器的影响报道较少。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MRL/lpr狼疮鼠的疗效及对免疫系统和各个脏器的影响。方法:MRL/lpr狼疮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环磷酰胺组、环磷酰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对照组给以生理盐水,其他各组分别给予相应的治疗。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检测24h尿蛋白定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7、干扰素γ、PDGF、抗ds-DNA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水平;常规病理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小鼠的肾脏病理改变肾脏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CD44、CD105在肾脏、肺脏、脾脏中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环磷酰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10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②32周时环磷酰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尿蛋白定量低于环磷酰胺组和对照组(P〈0.01)。③32周时环磷酰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抗ds-DNA抗体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肾小球硬化及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均较对照组为轻。⑤32周时肾脏、肺脏、脾脏中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CD44、CD105表达为阴性。提示,应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MRL/lpr狼疮鼠可以显著降低狼疮活动指标,对狼疮肾炎具有治疗作用,同时可以通过降低促炎因子的水平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有或无肾炎病史马兜铃酸肾病患者发病后临床表现及肾脏病理改变。方法:11例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马兜铃酸肾病患者,按发病前肾功能正常时有或无肾炎病史分为有肾炎史组5例和无肾炎史组6例。比较2组发病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及肾组织活检病理改变。结果:有肾炎史组表现为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40%),同时伴有大量蛋白尿(60%)、镜下血尿(40%)及高血压(40%),尿糖定量、尿N-乙酰-β-D 葡萄糖苷酶、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及尿氨基酸均比正常明显升高,但无肾炎病史组升高更明显。肾脏病理改变同时伴有不同性质和程度的肾小球痛变及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无肾炎痛史组表现为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100%).镜下血尿(16%),无或仅少量蛋白尿,无高血压。尿糖定量、尿N-乙酰-B-D葡萄糖苷酶、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及尿氨基酸升高更为明显;肾脏病理改变呈急性肾小管坏死。结论:马兜铃酸肾病患者发病前有或无肾炎病史,发病后临床表现及肾脏病理改变明显不同。无肾炎病史者肾小管功能损伤明显.肾小管功能相关检查可协助诊断,尿糖阳性,是提示临床诊断的一个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环孢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以大量蛋白尿(蛋白尿≥3.5g/d)为主要表现的IgA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34例符合条件的IgA肾病患者随机入组环孢素联合激素治疗组(观察组,18例)和糖皮质激素治疗组(对照组,16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时的24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血清肌酐及肾小球滤过率等指标,并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时的24h尿蛋白定量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均〈0.05),血清白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均〈0.05),治疗前后血清肌酐水平及eGFR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间总有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1)。两组均无因发生不良反应而退出研究者。结论环孢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以大量蛋白尿为主要表现的IgA肾病较单纯激素治疗起效快、疗效好,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