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雷尼酸锶对大鼠上颌快速扩弓的影响。方法 36只6周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A)组﹑扩弓(B)组﹑扩弓并给药雷尼酸锶(C)组,每组12只。A组不扩弓,也不给药雷尼酸锶;B﹑C组用双眼圈簧扩弓器扩弓,力值1 N;C组扩弓开始即每天定时给药雷尼酸锶(600 mg•kg-1)。实验第4﹑7﹑10天分批处死大鼠,测量上颌宽度,并对大鼠腭中缝进行组织学观察和成骨细胞计数。结果 扩弓结束后,A组大鼠上颌宽度无明显变化(P>0.05),B﹑C组上颌宽度较扩弓前均增加(P<0.05),而B﹑C两组间的上颌宽度无明显差异(P>0.05)。组织学观察,A组腭中缝见少量红染的纤维组织,可见间充质样细胞、软骨细胞及成骨细胞。B﹑C组腭中缝处见较多红染的纤维组织,成纤维细胞﹑软骨细胞增多,腭中缝近骨边缘处多见成骨细胞;C组成骨细胞计数多于B组。结论 上颌快速扩弓可开大发育期大鼠腭中缝,增加上牙弓及上颌宽度;雷尼酸锶可以促进大鼠上颌快速扩弓时腭中缝处成骨细胞分化,加速新骨形成及骨质沉积钙化,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2.
上颌牙弓反复快速扩缩的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建立上颌牙弓反复快速扩缩的动物模型并进行初步研究。材料和方法选择6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22只,随机分成3组:实验一组(单纯扩弓组)9只,连续扩弓5天;实验二组(反复扩缩组)9只,先扩弓5天,再缩弓5天,然后再扩弓5天…,如此反复25天,扩三次,缩两次;对照组4只,不进行任何处理。实验组在实验前、扩弓结束、缩弓结束时,拍腭中缝X线片,取大鼠上颌石膏模型。结果大鼠上颌咬合片中可以看到:扩弓后,大鼠腭中缝被打开,而缩弓结束后,腭中缝回复到扩弓前水平。模型测量发现:单纯扩弓组扩弓结束时中切牙间距离及第一磨牙间的距离比扩弓前增大(P〈0.05)。反复扩缩组每次扩弓结束时中切牙间距离及第一磨牙间的距离均增大(P〈0.05);每次缩弓结束时,中切牙间距离及第一磨牙间的距离均缩小,与扩弓前水平相当(P〉0.05)。对照组腭中缝宽度、中切牙间距离及第一磨牙间的距离均无变化。结论本研究利用扩弓和缩弓装置成功建立了上颌牙弓反复快速扩缩的动物模型;腭中缝宽度、中切牙间距离及第一磨牙间的距离随着扩弓或缩弓而增大或回复,并且随着扩弓次数的增加,每次扩弓后中切牙间距离及第一磨牙间的距离均比前一次扩弓增大,第一扩弓和第三次扩弓的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绝对骨支持式上颌快速扩弓的实验动物模型。方法选用4只22个月龄的广西巴马小型猪,随机选取1只为空白对照,对其余3只以上颌骨种植体为支抗进行上颌快速扩弓。扩弓持续12d后保持30d。通过X线片测量,组织学观察上颌牙弓扩开结果。结果显示上颌骨中缝被有效扩开。结论本实验成功地建立了绝对骨支持式上颌快速扩大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采用计算机图形分析法,对8名经螺旋扩大器扩弓,磁力扩弓治疗的患者咬X线片进行分析,测量其腭中缝面积在治疗前后的改变,结果显示螺旋扩弓患者治疗后腭中缝面积增大0.10421~0.44839cm2.磁力扩弓患者腭中缝面积增大0.09074~0.23594cm2,对腭中缝的改变做到了准确的定性、定量分析,证明是一种评价患者腮中缝改变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GaAs半导体激光对狗的上颌骨快速扩弓后进行一定剂量的照射,探讨GaAs半导体激光对狗的上颌骨腭中缝处新骨形成的促进效果,为今后口腔正畸利用激光促进新骨形成的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随机选3只狗定为实验组,采用快速螺旋扩弓器打开腭中缝,并同时用GaAs半导体激光MDC-500型进行照射;另选3只狗定为对照组,只采用快速螺旋扩弓器打开腭中缝,不进行GaAs半导体激光的照射。快速扩弓3周,机械保持4周,自然保持8周。制作组织学标本,行光镜观察。结果:组织切片显示实验组腭中缝处新生类骨质的数量和面积都大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结论:GaAs半导体激光对腭中缝处扩弓后新骨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成骨面积平均增加35%,为今后临床应用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第三代稀土永磁体钕铁硼扩大上颌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用第三代稀土永磁体钕铁硼和螺旋扩弓簧对3只青春前期的雌性猕猴进行扩大上颌的实验研究,探讨磁场对腭中缝区组织改建的影响,并分析了机械力和磁力扩大上颌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种植钉辅助上颌快速扩弓治疗年轻成人上颌狭窄的效果.方法 样本包括15.5~28.0岁上颌骨性狭窄病例10例(男3例,女7例),平均年龄(20.1±5.4)岁.使用种植钉辅助上颌快速扩弓技术,分别于治疗前、扩弓后和保持3个月后拍摄CBCT,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扩弓后腭中缝前部和后部分别增加3.49 mm和2.94 mm,后部腭中缝增量占扩弓器扩大量的47.9%,后部腭中缝增量占第一磨牙间宽度增量的52.3%.鼻腔宽度、上颌基骨和牙槽宽度扩弓后增加(P<0.05),且保持三个月后增加量无明显改变.牙槽骨高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种植钉辅助上颌快速扩弓能有效开展年轻成人腭中缝,矫正骨性牙弓狭窄,并减少牙支抗扩弓引起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快速扩弓(rapid palatal expansion,RPE)后猫腭中缝的矿化模式。以10只1岁龄成年猫作为实验组,2只作为对照组。实验组的处理包括用固定式快速螺簧主动加力25天,每3~4天旋转加力一圈,保持60天,复发60天,然后定期拍摄标准化上颌X线咬合片以测量腭中缝宽度及中缝前部和后部的光密度,以及腭中缝的X线阻射区和透射区的面积变化。实验结果采用非参数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中共9只猫腭中缝被扩开。在主动加力阶段,X线透射区(即非矿化组织)的面积增加了12倍,并且前腭中缝的光密度比后部增大了50%,证明腭中缝前部形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Ⅲ类磁力矫治器建立青春期恒河猴动物模型,观察其对颅面部形态学及颅面骨缝的组织学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用生长发育期雄性恒河猴6只,实验组45、90 d各2只,对照组45、90 d各1只。实验组配戴铸造式磁力矫治器,对照组不戴用矫治器。采用头颅侧位片测量分析其颅颌面的形态学变化。选用颅面部6条骨缝作为观察对象,应用活体荧光染色及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其组织学变化。结果所有实验动物颌位均出现明显近远中移位,90 d组的变化较45 d组更为明显,对照组无明显变化。荧光染色及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显示:实验组各骨缝均表现为明显的骨沉积,尤其是颧颌缝、腭横缝、翼腭缝、颧颞缝最为明显。结论Ⅲ类磁力矫治器可以引起上下颌骨以及牙齿位置的变化,并可使颅面骨缝内纤维结缔组织排列方向发生变化,导致骨缝两侧新骨的大量沉积。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双膦酸盐对大鼠腭中缝快速扩开后骨缝重建的影响。方法将7周龄雄性wisrar大鼠42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14只,所有大鼠均进行快速上颌扩大1周,再保持4周时,对照组不给药,实验一组双膦酸盐灌胃2周,实验二组双膦酸盐灌胃4周,保持结束后拆除所有大鼠的保持器,并且处死各组的一半大鼠,其余的大鼠复发4周,结束时再全部处死。测量每个实验步骤结束时腭中缝的宽度。所有大鼠取材后制做脱钙骨切片,光镜下观察计算各组大鼠扩弓后的复发率及破骨细胞数量。结果对照组腭中缝处破骨细胞数量及扩弓后腭中缝复发率明显高于实验一组和实验二组。结论大鼠上颌快速扩大后机械保持配合使用双膦酸盐能减少腭中缝处破骨细胞的数量,抑制新生骨质吸收,减少扩弓后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上颌快速扩弓扩张期和固定期兔腭中缝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时空表达模式以及新骨形成情况。方法 将4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11组:实验组(共5组)、对照组(共5组)、对照0组,每组4只。用螺旋分裂基托扩大矫治器(Haas矫正器)扩张兔上牙弓,快速扩张2周,固定4周。在安装扩张器当天(对照0组)、快速扩张第1、2周、固定第1、2、4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取兔上颌骨腭中缝组织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VEGF在腭中缝组织中的分布和表达变化,采用过碘酸-Schiff染色法观测新骨形成。结果 快速扩张的腭中缝可见高水平的VEGF表达,VEGF阳性信号主要定位于血管内皮细胞胞浆和增殖活跃的成骨细胞胞浆。对照组VEGF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均呈弱阳性表达。实验组快速扩张第1周、快速扩张第2周、固定第1周、固定第2周VEGF蛋白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随着机械应力快速扩张,实验组VEGF蛋白表达量逐渐上升,固定1周达峰值后逐渐下降。实验组新骨形成的量均高于对照组,新骨形成的量逐渐上升,固定2周达峰值后逐渐下降。结论 上颌快速扩弓产生的机械牵张力可以导致VEGF生成增加从而促进血管及新骨的生成。  相似文献   

12.
13.
The maxillary permanent lateral incisors of three rhesus monkeys were intentionally ankylosed by a replantation and splinting technique. A 1-pound expansion force was applied to the ankylosed teeth for 5 to 15 weeks. The intermaxillary and interpremaxillary sutural expansion was monitored radiographically during the experimental period. Two animals were killed for histologic examination after 13 and 23 weeks, and the third animal was monitored radiographically for 21 weeks. Skeletal expansion of the maxilla was achieved without concomitant buccal tipping of the abutment teeth. Osteoid tissue was deposited on localized areas of the resorbed cementum and dentin of the ankylosed teeth. The periodontal ligament showed atrophic and degenerative changes similar to those found with increased age in human beings.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低位咬合动物模型,观察低位咬合时大鼠咬肌损伤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为进一步探讨TMD的发病机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A组(磨全牙列组)、实验B组(磨后牙组)、实验C组(磨前牙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采用人工磨低大鼠不同牙列段牙齿的方法建立低位咬合动物模型,于干预后1周、2周、4周将各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分别处死4只。取咬肌浅层制作石蜡切片行HE染色,观察咬合降低后大鼠咬肌的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低位咬合可以对咬肌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炎症反应,组织学观察为肌纤维排列紊乱、粗细不均,肌横纹模糊消失,炎细胞浸润,肌纤维萎缩断裂,肌肉内部血管增生、扩张等,这种变化随时间的延长而加重。结论:咀嚼肌的损伤或加重形成的肌功能紊乱,可能构成了TMD发生的起因,并提供了组织学基础。消除这种咬合紊乱,对于该疾病的预防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大鼠顶骨矢状缝快速扩张后骨密度的变化及rhBMP-2/胶原膜复合物植入后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10周龄SD雄性大鼠3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扩张组,扩张加胶原膜植入组,扩张加rhBMP-2/胶原膜复合物植入组,每组8只。大鼠左右顶骨钻孔,建立矢状缝扩张模型,第21 d时取出扩张矫治器,第28 d时处死动物;在第0 d、第21 d和第28 d时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量矢状缝处的骨密度并分别在相应的各时间点测量左右顶骨骨孔间的距离,计算扩张复发率。结果:空白对照组在三个时间点的骨密度没有差别;除了扩张加rhBMP-2/胶原膜复合物植入组之外,其余两组动物在施加扩张力后,矢状缝中骨密度较实验刚开始时下降,rhBMP-2/胶原膜复合物植入组的扩张复发率最小。结论:rhBMP-2/胶原膜复合物可以升高扩张力作用下大鼠顶骨矢状缝的骨密度;DEXA能对扩张过程中骨密度的变化进行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颌间Ⅲ类矫形力动物模型。方法选用6只青春期雌性恒河猴为实验动物,实验组4只,配戴双阻板磁力功能矫治器,对照组2只,不配戴矫治器。分别于3月、6月处死实验动物。结果矫治器均配戴良好,实验动物位改变明显,3月组平均位改变5.5mm,6月组平均位改变6mm。结论采用双阻板磁力功能矫治器建立的颌间Ⅲ类矫形力动物模型符合颌间Ⅲ类矫形力在力值和方向上的要求,能够较准确地模拟临床颌间Ⅲ类矫形的变化过程,可以作为研究颌间Ⅲ类矫形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7.
上颌快速扩大兔腭中缝组织改建的连续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上颌快速扩大腭中缝牵张成骨的连续过程及规律,了解快速扩张腭中缝的缝组织反应和组织再生机理。方法选用处于生长期新西兰大白兔52只,随机分为13组,实验组5组、对照组6组,荧光标记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组。采用螺旋分裂基托扩大矫治器(Haas矫正器)扩张兔上牙弓,快速扩张期2周,固定期4周。扩张速率为0.25mm/12h,共扩张牵引14天,分别于即刻、第7、14、21、28、42天取材,标本常规进行组织学观察。并利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及荧光标记观察快速扩张腭中缝成骨活动的情况。结果快速扩张2周后可见腭中缝明显增宽,可见创伤性反应,成骨和成纤维细胞大量增殖,大量胶原纤维沿扩张力方向有序排列,成骨活动沿骨缝边缘平行沉积。快速扩张的腭中缝有强烈的血管生成反应,新生骨组织改建活跃,直至新的骨缘形成。缝恢复正常的形态。荧光标记观察实验组骨沉积带明显宽于对照组。结论扩张的腭中缝新骨改建主要发生在腭中缝骨缘。腭中缝改建的过程是纤维修复和骨组织再生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为临床髁突矢状骨折(SFMC)探索一种微创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6只成年绵羊双侧髁突制备成SFMC模型,右侧采用牵引螺钉辅助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左侧为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12周后通过影像学检查和解剖学观察、测量,比较2组颞下颌关节(TMJ)的形态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TMJ形态基本正常,TMJ形态改变的放射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对照组TMJ形态明显异常。结论:动物实验显示,牵引螺钉辅助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是一种微创的SFMc手术治疗方法,应用于临床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