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女尸,约60岁,右下肢动脉于肌上缘处(肌下缘上方5 2 .7mm)分为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胫前动脉于肌表面下行至肌下缘处发出腓动脉后,穿过小腿骨间膜至小腿前区;胫前动脉胫后段起始处外径3 .8mm ,穿入骨间膜处2 .7mm ;长度为5 6.9mm。腓动脉起始处外径2 .8mm ,在腓静脉的外侧下行于足母长屈肌与腓骨之间,沿途发支至腓骨和邻近肌肉。胫后动脉起始处外径3 .4mm ,与同名静脉、胫神经伴行,下行于小腿浅深两层肌肉之间,沿途未见腓动脉分支。腓静脉注入腓侧胫后静脉。左下肢动脉、腓动脉未见异常。国人资料表明,动脉末端平面最高在肌上…  相似文献   

2.
国人足背动脉主干及其起源的变异并非罕见,4.04%的国人足背动脉被胫后动脉的分支-腓动脉穿支所代替。最近,我们在解剖一具成年女尸时发现了一种新的变异类型,现报道如下:腘动脉在腘窝分出一些小支至膝关节和邻近肌肉后,于腘肌下缘分出一支细小的胫前动脉和较为粗大的腓动脉,胫后动脉缺如。胫前动脉穿骨间膜于小腿前面下行,全长约20cm,外径约0.1cm,未形成足背动脉。腓动脉在?长屈肌和胫骨后肌之间下行,沿途发出一些小支穿骨间膜或绕过腓骨营养胫前肌群和小腿外侧肌群,其主干在距外踝5cm处穿骨间膜行于足背,直接延续为足背动脉,在穿骨间膜之前,腓动脉发一小支经内踝与跟  相似文献   

3.
正作者在解剖1例成年男性教学标本过程中,发现其左侧腓动脉变异,现报道如下:腘动脉管径6.30mm,在腘肌下缘发出胫前动脉和胫腓干,胫前动脉管径5.10 mm,胫腓干管径5.70mm,胫腓干在距胫前动脉起始处1.58cm处分为胫后动脉和腓动脉,胫后动脉管径2.56mm,腓动脉管径1.86mm。腓动脉沿腓骨内侧下行,距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解剖1具成年女尸时,见其右足背动脉起源走行及分支变异,为积累资料和供临床工作者参考,现报道如下:腘动脉进入比目鱼肌腱弓后,在腘肌的下缘分出一细小的胫前动脉,起始处外径4.83 mm,胫前动脉于骨间膜上缘穿出并沿骨间膜与腓深神经伴行向下走行。腓动脉于外踝尖上约26 cm处起于胫腓干外侧缘,起点处外径4.92 mm,该处胫腓干外径6.52 mm。胫后动脉起始处外径为  相似文献   

5.
男性尸体标本,年龄约50岁,身长170cm,双下肢无畸形及发育异常。解剖下肢时发现其双侧腓浅动脉起始于胫前动脉,起点距腓骨小下7.2cm,外径0.2mm。该血管沿趾长伸肌与腓骨长短肌之间下行,沿途发出3支外径约0.1mm的吻合支(附图),与胫后动脉穿支吻合之后,进入皮下,彼此间吻合形成皮下动脉网。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成人标本中发现一例胫前动脉分文部位较高,腓浅神经伴行动脉来源异常及腓动脉代替足背动脉的变异标本。此种变异与一些显微外科手术有密切关系,故报道如下。一、胫前动脉起始位置较高,较细,在腘肌上缘11.2mm处起于腘动脉,外径1.8mm。经腘肌深面穿过骨间膜上孔分支供应小腿前面诸肌及皮肤。但没有发出与腓浅神经伴行的动脉,也未能延续为足背动脉。二、胫后动脉干粗大,起始部外  相似文献   

7.
<正>在解剖一具成年女性标本时,发现右下肢腓动脉终末穿支直接延续为足背动脉。左下肢无明显异常。为积累资料,现报道如下。 右下肢腓动脉终末穿支于外踝最凸点上方5cm处,由小腿骨间膜下方穿出(穿出点外径2.7mm)后,分为升支和降支。降支(外径2.2mm)沿外踝与胫骨之间、趾长伸肌深面下行,于踝关节水平向内下斜行,发出内踝前动脉(外径1.7mm)后,延为足背动脉,沿拇长伸肌肌腱外侧缘下行至第一跖骨间隙。余无异常。升支(外径0.8mm)与胫前动脉(起始点外径1.2mm)终末支吻合,分支布于小腿前群肌。尚有一腓动脉穿支(外径0.7mm)在外踝最凸点上方11cm处穿出小腿骨间膜,沿胫骨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逆行腓骨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新鲜下肢标本2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观测腓动脉、腓骨长肌、腓骨短肌及其表面皮肤与营养血管的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的情况;新鲜标本2具,动脉灌注乳胶、氧化铅混悬液,CT扫描后三维重建小腿与足部血管。 结果 腓动脉起始外径(3.7±0.7) mm,多条分支供给比目鱼肌、 长屈肌、腓骨长、短肌及表面皮肤。腓动脉穿支的血管蒂可游离长度为(3.5±1.3) cm。腓动脉终末穿支在胫腓骨骨间膜中穿出,外径(1.2±0.4)mm,分为升支和降支。腓骨短肌肌腹的上部有一支较粗的腓浅动脉发自胫前动脉,向前穿骨间膜行于腓骨长肌与小腿前群肌之间,管径(1.8±0.5) mm,行向下营养腓骨短肌、腓浅神经和小腿前外侧部皮肤。 结论 以腓动脉中、下部穿支或终末穿支与其它血管的吻合部为蒂,可以设计切取逆行腓骨长、短肌肌皮瓣,修复小腿下部及足背部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9.
我们为一39岁男性患者行小腿内侧岛状皮瓣逆行翻转术修复小腿前面溃疡,解剖血管蒂时发现:胫后动脉在腘肌下缘与腓动脉分开后,在趾长屈肌与比目鱼肌之间下行,逐渐变细,在内踝上方浅出深筋膜后逐渐消失,走行过程中发许多分支分布于小腿内侧皮肤。腓动脉先走行于腓骨后内侧,在小腿下1/3段逐渐向内侧走行,经内踝后方到足底。胫神经在小腿中、上段与胫后动脉伴行、前者在后者外侧,在内踝后方与腓静脉伴行,神经在内,动脉在外。在内踝后方,腓动脉发出数支分布于内侧  相似文献   

10.
<正>在36侧灌注红色乳胶或墨汁的成人下肢标本上,结合下颌区多种组织缺损的修复术,对腓骨肌皮复合瓣血供,神经等进行了解剖学研究.腓动脉起于胫后动脉的占97.2%;与胫前、胫后动脉三者共干而起于腘动脉的占2.8%.其起始处在腓骨头下方5.4±1.2cm,起点外经为3.2±0.8mm.然后沿腓骨的内后方下行,在距腓骨头8.9±2.0cm处进入(足母)长屈肌深方,余段被该肌所复盖.由起点下方1.8±1.4cm处始沿途发出绕腓骨向外的弓状动脉7.4±1.0支.腓动脉伴行静脉的外经分别为4.4±1.0mm和3.2±0.7mm,都汇入胫后静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腓血管蒂腓骨嵌合组织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用30侧成人下肢标本,以腓骨头和外踝为标志,将小腿分为上、中、下3区段解剖观测:①腓动脉起源、走行与分支;②腓动脉各区段肌(隔)穿支、骨膜支数目与分布。另1侧新鲜标本摹拟手术设计。  结果    腓动脉源于胫后动脉,移行为跟外侧动脉,中下段贴腓骨后面走行,沿途分支至邻近骨、肌肉和小腿外侧皮肤。其中:①腓骨骨膜支:(2~8)支、外径0.5~1.1 mm,分布腓骨中下1/3段骨膜:②胫骨骨膜支:(1~3)支、外径0.6~0.8 mm,营养胫骨中、下1/3段后面骨膜; ③肌(隔)穿支:(4~8)支、外径1.0~1.6 mm,支配小腿外侧中下段皮肤,并与胫前、胫后动脉皮支吻合。  结论 以腓动脉为蒂可设计腓骨嵌合组织瓣,依需要选择一种或多种嵌合组织瓣修复骨合并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2.
胫前动脉前肌间隔穿支为蒂的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为以胫前动脉下段前肌间隔穿支为蒂的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4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经颈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4侧新鲜成尸下肢标本行乳胶-硫酸钡动脉造影。解剖观测胫前动脉自前肌间隔发出穿支的起始部位、外径、伴行静脉、走行、长度、吻合及分布范围。 结果 胫前动脉自小腿前肌间隔主要发出2条穿支:(1)胫前动脉下段前肌间隔穿支,起始距外踝尖(14.9±3.2)cm,出现率70%,起始外径(1.0±0.4)mm,伴行静脉多为2条,占96.4%,外径分别为(1.1±0.4)mm和(0.8±0.2)mm,偶见1条,占3.6%。穿支水平走行(2.5±0.4)cm分为升、降支,均伴腓浅神经走行,升支与腓浅动脉吻合,吻合处外径(0.6±0.2)mm;(2)腓浅动脉,位于腓骨头下(4.9±2.6)cm,出现率95%,外径(1.4±0.4)mm,伴行静脉多为2条,占76.3%,外径分别为(1.7±0.5)mm和(1.3±0.4)mm,1条者占23.7%,外径(1.7±0.8)mm。两穿支吻合形成小腿前肌间隔动脉弓。 结论 以胫前动脉穿支为蒂可设计3种术式修复小腿皮肤缺损:(1)以胫前动脉下段前肌间隔穿支为蒂向远端旋转修复小腿下段及踝部皮肤缺损;(2)向内侧旋转修复小腿前内侧皮肤缺损;(3)向近端旋转修复小腿上段及膝关节周围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13.
异常足背动脉4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42例成年下肢固定标本进行解剖,发现足背动脉4例异常发自胖动脉穿支,为积累资料和供临床工作者参考,报道如下:1 尸检 发现胫前动脉4例发育不良(管径小于1mm),向前穿小腿骨间膜上方达小腿前区,经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之间伴行腓深神经下降.其中2例胫前动脉沿途发肌支和皮支后,主于细小(管径约0.5mm),行经胫骨和(?)长伸肌之间下降与异常足背动脉起始处所发的升支连接;其外侧皮支穿前肌间隔下降,在外踝上方5~6cm处与异常足背动脉升支吻合.另2例胫前动脉较粗,主干(管径0.6~0.7mm)下降达小腿下1/3近侧部,与发自异常足背动脉的跗内侧动脉升支吻合.腓动脉穿支粗大(管径2.5~3.0mm),在外踝上方4~6cm处穿小腿骨间膜下方达小腿前下区,延续为异常足背动脉.此动脉起始段呈直线或轻度弯曲斜向足背前内侧,经(?)长伸肌腱外侧和(?)短伸肌腱深方达第一跖骨间隙分为两终支.途中发支如常,分布于足部.其中2例在起始处发升支与胫前动脉及其外侧皮支吻合.另2例斜越距骨前方达足背,在邻近踝关节平面处发跗内侧动脉,此动脉升支沿胫骨向上与胫前动脉吻合.  相似文献   

14.
<正> 成年男尸一具,未发现其他病理性改变。解剖尸体左侧下肢时,发现腘动脉穿过比目鱼肌腱弓走在小腿三头肌深面,向前发出一很细的小枝,穿过小腿骨间膜上孔,在骨间膜前方下降即胫前动脉。胫后动脉明显较腓动脉细小。粗大的腓动脉下降在外踝后上方,逐渐向内侧斜行,与内侧下降的胫后动脉吻合,距外踝上方7厘米处向前穿出小腿骨间膜下孔,沿骨间膜前方下降,经外踝前到足背,在伸趾短肌腱的起始部下方,转向  相似文献   

15.
在解剖一例男性尸体的左侧小腿时见:腓浅神经在腓骨小头下方与腓深神经分开后立即分为两条。一条走行于小腿前外侧肌间隔内(称为前支),在距腓骨小头11.5cm 处出肌间隔走行于深筋膜深面,在腓骨小头远侧16.7cm 处浅出深筋膜进入皮下,经踝关节前方,胫骨前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的浅面进入足背;其伴行血管在距腓骨小头9.3cm 处起源于胫前血管,动脉外径1.3mm,伴行静脉两条,其外径分别为1.0和0.6mm;在距腓骨小  相似文献   

16.
在30例成人下肢标本上观察了腓深神经及血供.腓深神经在起始处的横径为3.6mm,厚度为1.6mm;在分叉处的横径为2.5mm,厚度为1.3mm。腓深神经自末一肌支发出处至分叉处长约:14cm。胫前动脉发出营养血管到腓深神经,平均每例有9.2支.胫前动脉起始处的外径为3.8mm,两条伴行静脉的外径分别为2.4mm 和2.8mm.讨论了临床应用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远端蒂腓骨短肌皮瓣的临床应用提形态学学基础。方法:20例(40侧)尸体下肢标本,对腓浅神经、腓浅血管及腓动脉腓骨短肌的营养肌支进行解剖观测,并在3例下肢动脉灌注标本上观察腓动脉及其分支与周围血管吻合情况。结果:(1)腓浅血管、腓浅神经至小腿中下部走行于腓骨短肌与趾长伸肌间隙中,而后下行于腓骨短肌筋膜表面,在外踝上(10 2+1.9)cm浅出皮下。(2)腓动脉在腓骨中部发出数支弓状动脉,沿途发出2-4支腓骨短肌肌支,这些动脉分别向深部与胫前、胫后动脉,向后与跗外侧动脉、外踝前动脉有交通吻合。结论:以腓骨短肌及腓浅血管远端为蒂的肌皮瓣转位修复小腿下1/3及踝部软组织缺损,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18.
腓浅血管蒂腓骨移植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在4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对腓浅血管的起始、走行和分支进行了解剖观测,结果显示:腓浅动脉始于胫前动脉,外径1.4±0.4mm。在肌间隔内,动脉分出1~3支外径为0.9±0.2mm的肌骨支,分布腓骨头及颈以下腓骨体中上段骨膜,并与其它来源的腓骨膜支构成动脉网,有形成以腓浅血管为蒂的腓骨移植,从而为腓骨移植增加一种可供选择的新血管蒂。临床应用2例,全部成活。  相似文献   

19.
我们在解剖一具老年男性标本时,发现其左侧腋动脉分支变异(图1),现报道如下:左侧腋动脉长8.90 cm,起始口径为6.85 mm,经正中神经内侧根的前面下行,于大圆肌腱下缘延续为肱动脉(中段外径3.74mm).该侧腋动脉在第二段外下缘发出一变异动脉干(长4.41cm,起始外径5.30 mm).该动脉干从正中神经内、外侧根之间穿过后行向外下,分为内、外2个分支:(1)内侧支为变异肩胛下动脉,长2.03 cm,起始外径为4.11mm.该动脉沿肩胛下肌下缘行向内下方,除了发出正常行程的旋肩胛动脉和胸背动脉外,还在距起点0.64 cm处发出肌支至肩胛下肌(起始外径为1.05 mm).  相似文献   

20.
在解剖一具未成年男性尸体颈部时,见左甲状腺上动脉较右侧支粗大,该动脉一直延伸至胸腔达胸腺左叶.该动脉由左侧颈外动脉起始处附近发出,沿甲状腺表面下降,经胸骨柄后方入胸腔达胸腺左叶.在胸腺左叶中下1/3交界处分出两终支,穿入胸腺实质.该动脉沿途分支至胸锁乳突肌,舌骨下肌群及甲状腺左叶.动脉起始处外径2.4mm,在距该动脉起点1.6cm处,对称发出胸锁乳突肌支(起点处外径1.12mm)及甲状腺上后支(起点处外径1.14mm);沿途还发出甲状腺上前支,起始处外径0.9mm,胸骨甲状肌支.起始处外径0.8mm.本干延至甲状腺左叶下极处,外径1.5mm;至胸腺上极外径1.3mm.自甲状腺右叶下极至胸腺上极处,干长1.95cm.至胸腺左叶中、下1/3交点分出两终支处,干长8.03cm.本例右侧胸腺动脉来自右侧胸廓内动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