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高度多重耐药绿脓假单胞菌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明确本院烧伤病房不同患者中连续分离到的高度多重耐药绿脓假单胞菌是否由同一起源的菌株传播。方法:用浓度梯度法测定绿脓假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通过重复序列引物聚合酶链反应(rep-PCR),用肠杆菌科基因重复序列和噬菌体重复序两种引物分别对绿脓假单胞菌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抗生素敏感试验显示23株绿脓假单胞菌中13株对12种抗菌药物均耐药,6株仅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中介,而对其他10种抗菌药物高度耐药,另4株为敏感菌(耐药的抗菌药物≤4种)。多重耐药菌株的rep-PCR产物经琼脂糖电泳分析,其基因型完全相同,并与敏感株之间有明显区别。结论:烧伤病房高度多重耐药绿脓假单菌的流行是由同一克隆菌株传播所致。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在ICU流行的情况,查找传染源,传播途径,以防流行的再次发生。方法对我院ICU的13例重症患者及医院环境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ICU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罹患率>156.5%,患者与环境中培养的铜绿假单胞菌血清学分型及耐药谱基本一致,环境细菌培养结果,陪护手部、门把手,床铺、床头柜桌面、病室空气均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提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传播途径,特别是陪护带菌的手部引起的传播。结论加强监控力度,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防止区域性暴发感染,对陪护者手部,床面及公用医疗用品的严格消毒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中连续分离到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同源性,并检测其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方法用纸片扩散法测定铜绿假单胞菌对14种抗菌药的敏感性并进行表型分析;通过重复序列引物聚合酶链反应(rep-PCR)对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分型;使用亚胺培南EDTA(乙二胺四乙酸)酶抑制试验检测菌株是否产生金属酶,同时用PCR检测OprD、IMP、VIM基因。结果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显示23株铜绿假单胞菌中19株同时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并且都至少对5种以上抗菌药物耐药;rep-PCR电泳结果显示19株耐药株基因表型基本一致,并且与敏感株有明显区别;亚胺培南-EDTA双纸片法筛得5株产金属酶(MBL)的铜绿假单胞菌;用特异性OprD、IMP、VIM引物扩增相应基因时,检测到1株发生OprD缺失,23株都未检测到blaIMP及blaVIM。结论ICU中19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均来自同一克隆;其中1株发生OprD缺失突变,5株金属酶筛选试验阳性,但需分子生物学方法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在ICU流行的情况,查找传染源,传播途径,以防流行的再次发生.方法对我院ICU的13例重症患者及医院环境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ICU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罹患率≥56.5%,患者与环境中培养的铜绿假单胞菌血清学分型及耐药谱基本一致,环境细菌培养结果,陪护手部、门把手,床铺、床头柜桌面、病室空气均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提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传播途径,特别是陪护带菌的手部引起的传播.结论加强监控力度,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防止区域性暴发感染,对陪护者手部,床面及公用医疗用品的严格消毒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甙类是一组协同作用的抗生素,而头孢曲松不是抗绿脓假单胞菌的三代头孢菌素,但在临床上常用它与一种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联合用药治疗严重感染。绿脓假单胞菌是医院内呼吸道感染、外科伤口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如果遇到绿脓假单胞菌感染时,头孢曲松与阿...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检测绿脓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藻酸盐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藻酸盐在绿脓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改良平板培养法建立黏液型绿脓假单胞菌PA17和非黏液型绿脓假单胞菌PA01生物被膜模型,半定量RT-PCR测定生物被膜形成不同时间点algD、algU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A01和PA17分别于第3天和第6天形成成熟生物被膜。algD和algU均在微菌落分化为成熟生物被膜的阶段表达增高。单因素方差分析示同一菌株的相同基因在生物被膜形成过程的不同时间点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示同一基因在不同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藻酸盐在绿脓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微菌落分化为成熟生物被膜的阶段发挥作用,不受绿脓假单胞菌表型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本地区2010年1月-2011年12月共6400份临床细菌标本的培养及药敏结果,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现状;建立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基因分型方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调查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流行病学的情况,为控制院内感染提供直接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对2010年至2011分离的240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统计分析及其临床分布;采用PAPD基因分型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40株标本主要来自ICU,呼吸内科,普外科等;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标本分布依次为:痰标本占72.5%,伤口分泌物标本占15.0%、中段尿占10.0%,其它类型标本占2.5%;240株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情况非常严重,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32.0%和35.0%,对其它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70%以上;240株PA用RAPD分型共分为7种类型:A-G。结论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多具有多重耐药性;本地区铜绿假单胞菌分为7个基因型,其中主要以A、B 2型为主,表明本地区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可能存在院内的克隆传播。  相似文献   

8.
广州地区绿脓假单胞菌血清型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据文献报道 ,绿脓假单胞菌在不同地区菌型分布不尽一致 ,为进一步了解本地区型别分布特点和流行规律 ,我们对来自广州地区 7所具有代表性的医院在临床标本中收集到的 4 73株绿脓假单胞菌进行血清学分型调查 ,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菌株来源 :受试菌株来自 1995~ 2 0 0 0年广州地区 7间大型医院 ,包括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山一院 )、中山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中山二院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广医一院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广医二院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 (广总医院 )、珠江医院和南方医院。从临床标本 (包括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区(ICU)和神经内科在院内感染中检出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之间是否存在同源性。方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同时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法对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基因分型。结果两病区之间有19株铜绿假单胞菌对6种抗生素具有高耐药性。多重耐药菌株经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两病区间铜绿假单胞菌无同源性表现。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在院内感染中无交叉感染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某医院重症监护室(ICU)环境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情况及同源性。方法 联合使用假单胞菌属显色培养基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对采集的环境标本进行铜绿假单胞菌分离鉴定,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所有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2021年10月30日—12月1日共收集9株患者来源铜绿假单胞菌。累计采集433份环境样本,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9株,检出率为2.08%;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布在水龙头开关及出水口、桥塔表面、水池周边和床围栏等高频接触物体表面。18株铜绿假单胞菌分成11型,其中A、E、K型均包括2株以上。结论 该医院ICU环境中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较低,但患者来源和环境来源的菌株具有同源性,应加强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清洁消毒与监测,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医院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染色体和质粒DNA指纹图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建立肺炎克雷伯菌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ep-PCR),并应用于临床菌株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对临床分离的39株医院感染肺炎克雷伯菌进行质粒图谱分析,并采用NaI裂解——玻璃粉吸附法提取其染色体DNA后行rep-PCR分型。结果 39株临床分离菌株产生了不同的rep-PCR带型,聚类分析显示,可分为6型,以1,2,3型为主。质粒图谱分析可将其分为4型,以1型为主,该型仅含有一种质粒。结论 (1)rep-PCR具有不需已知核酸序列,分型能力强,分辨效果好,简便快捷等优点,是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的有效工具。(2)引起太和医院近两年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的传染源主要有3个,各型之间存在严重的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10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了血清学,噬菌体和绿脓菌素分型的研究。结果三者有较好的盯关性和分辨力,可相互补正。证实了引起院内感染与环境污染有关。并对8种常用抗生素耐药谱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梁伟  张玲  王厚照 《中国消毒学杂志》2017,34(11):1030-1032
摘要 目的 分析一起铜绿假单胞菌引发的医院感染的原因。方法 对某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及物表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耐药情况和脉冲场凝胶电泳的基因分析,取同期其它科室分离的3株菌株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ICU物表分离铜绿假单胞菌与该科室患者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相似,基因型一致,与其它科室分离菌株的基因型及耐药情况及基因型均不相同。结论 这是一起由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引发的医院感染,呈现科室聚集性分布,需要加强医院感染控制。  相似文献   

14.
绿脓菌素是铜绿色假单胞杆菌产生的一种细菌素.可用于铜绿色假单胞杆菌的分型,对该菌感染的诊断、治疗和流行病学调查均有意义。国内外已把绿脓菌素分型方法作为铜绿色假单胞杆菌分类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就国外报道的几种分型方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ICU铜绿假单胞菌(Pa)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ICU临床分离的14株Pa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及耐药性检测。结果14株Pa分6个PFGE型别,分别命名为A、B、C、D、E和F型,其中A型为优势流行菌株共8株(57.1%),B型2株(14.3%),其余型别各有1株(分别占7.1%)。Pa对头孢他啶等15种抗菌药物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8株A型Pa为泛耐药菌株。结论PFGE分型A型Pa菌株具有同源性,是本次ICU发生Pa医院感染的流行株,PFGE分型技术可以准确和快速地用于Pa引起医院感染溯源分型。  相似文献   

16.
一株携带突变cmlA1基因绿脓假单胞菌流行株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对5株临床分离的Ⅰ类整合子阳性绿脓假单胞菌的耐药基因盒进行检测,分析其耐药基因及同源性。分析绿脓假单胞菌在医院的传播及整合子在细菌耐药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耐亚胺培南绿脓假单胞菌的体外耐药监测与基因分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对亚胺培南耐药的绿脓假单胞菌(IRPA)的耐约特征及流行现状,以利于医院感染的监测控制。方法 采用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PCR(ERIC-PCR)方法对56株重症监护病房(ICU)分离的IRPA进行分子生物学分型;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8种抗菌药物对IRPA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56株IRPA用ERIC方法分为33刊;IRPA对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50.0%。结论 IRPA的多重耐药性值得关注,ICU内IRPA存在散在的克隆流行态势,应注意监控IRPA在医院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8.
910例铜绿假单胞菌血清学和耐药谱分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910例铜绿假单胞菌血清学和耐药谱分型张秀珍,宣天芝(北京医院检验科,北京100730)随着抗生素广泛使用,耐药菌株日渐增多,其中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是临床常见的致病菌,也是院内感染的重要病源之一,由该菌引起的败血症死亡率可高达4...  相似文献   

19.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在医院内感染中的同源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华玲  陈世华  朱慧  石磊  谈慧芳 《检验医学》2006,21(4):396-397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区(ICU)和神经内科在院内感染中检出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之间是否存在同源性。方法 检测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同时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法对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两病区之间有19株铜绿假单胞菌对6种抗生素具有高耐药性。多重耐药菌株经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两病区间铜绿假单胞菌无同源性表现。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在院内感染中无交叉感染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区(IntensiveCareUnit,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特点,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进行前瞻性监测,描述性分析2016-2018年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菌株构成以及感染部位分布,比较不同多重耐药菌菌株的医院感染部位构成、不同类型ICU分布的区别。结果:2016-2018年ICU共发生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197例次,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73%、千住院日医院感染率为5.40‰;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为外科、呼吸和心外ICU最常见的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菌株,急诊ICU最常见的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菌株为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菌株构成: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59.39%,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20.81%,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16.75%,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3.05%;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血流感染和切口感染为主,其中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和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医院感染主要发生于呼吸系统,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感染部位以血流感染为主,泌尿道感染的常见多重耐药菌为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结论 :ICU是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高发科室,应根据医院感染特点,在诊疗护理中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尤其是对重点菌株及其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的监测与防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