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王波 《光明中医》2012,27(11):2218-2219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预防作用。方法将正常健康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预防组305例在出生后第1天予以茵栀黄口服液治疗,对照组280例正常喂养,不采取任何干预方法,72小时后两组均测量血清胆红素值进行比较。结果预防组72小时后血清胆红素值为(138.12±7.13)μmol/L,对照组血清胆红素值为(205.45±8.05)μmol/L,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茵栀黄口服液可降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水平,从而减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常规应用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及对症处理的基础上,观察联用中药茵栀黄口服液灌肠疗法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采用西医常规蓝光照射及对症处理;观察组3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用茵栀黄口服液保留灌肠,观察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平均黄疸消退天数为(3.15±1.23)天,对照组平均黄疸消退天数为(6.62±1.72)天。2组黄疸消退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3天后对照组血清总胆红素(TBI L)水平降为(185.8±21.6)μmol/L,未结合胆红素(I BI L)下降为(159.4±20.4)μmol/L,观察组分别为(110.4±21.8)μmol/L,(96.4±18.7)μmol/L,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7天后对照组TBI L水平降为(142.6±16.2)μmol/L,I BI L下降为(96.4±14.3)μmol/L,观察组分别为(64.2±19.6)μmol/L,(57.6±17.1)μmol/L,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常规蓝光照射及对症治疗基础上联用茵栀黄口服液灌肠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能明显缩短黄疸清退时间,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茵栀黄注射液联合光疗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该院2011年9月—2013年2月收治的230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观察组115例患儿采用光疗联合茵栀黄注射液治疗,对照组115例患儿采用常规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3.0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日均胆红素下降值和胆红素降至正常天数分别为(51.7±25.1)μmol/L、(4.2±2.3)d,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光疗联合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具有十分显著的疗效,可有效降低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茵栀黄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0年5月至2012年8月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儿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间隙蓝光照射,对胆红素上升快或水平高者给予纠酸、肝酶诱导剂、白蛋白静脉滴注等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茵栀黄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两组治疗前查血清总胆红素,治疗期间,应用经皮胆红素监测仪,监测每天胆红素变化,同时监测血清胆红素值下降至正常的时间.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日均胆红素下降值(53.07±17.80) μmol/L与对照组(30.56±13.43)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胆红素降至正常时间(4.87±2.06)d与对照组(7.12±2.33)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茵栀黄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组显效率75% (30/40)明显高于对照组显效率35% (14/40),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9,P<0.05);茵栀黄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组总有效率92.5% (37/40),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5% (30/4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0,P<0.05).结论 茵栀黄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日均胆红素下降值、血清胆红素值下降至正常的时间均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5.
蓝魏芳  纪建英  郑聪霞 《新中医》2020,52(11):85-87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同双歧杆菌联合使用的情况下,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98例,依据新生儿出生日期单、双日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蓝光照射,试验组在蓝光照射之外给予茵栀黄口服液、双歧杆菌治疗,对比2组治疗的效果。结果:治疗后,2组血清总胆红素均降低(P<0.05),且血清总胆红素为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Z=2.293,P<0.05)。2组低热、腹泻、皮疹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茵栀黄口服液与双歧杆菌联合干预的策略,对出现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具有积极的治疗效果,可有效控制胆红素水平,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口服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6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药物治疗,治疗组采用传统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口服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照射,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58.14%)显著高于对照组(37.21%)(P<0.01),总有效率(93.02%)亦显著高于对照组(69.77%),两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联合蓝光照射疗法具有起效快、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等优点,优于传统药物治疗,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研究茵栀黄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效果。方法:将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96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采用茵栀黄联合蓝光治疗,对照组采用蓝光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治疗后胆红素变化以及黄疸消退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新生儿黄疸患者早期采用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医院96例新生儿黄疸患者并将其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在基础支持治疗的基础上仅给予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基础支持治疗基础上采用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且两组患者均给予蓝光照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胆红素水平变化及黄疸消退时间、光疗时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6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94.25±18.23)μ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125.63±22.58)μmol/L,且观察组日均下降值(39.16±4.21)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日均下降值(25.47±6.96)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黄疸消退时间(4.45±1.82)d与光疗时间(36.89±17.11)h明显少于对照组黄疸消退时间(6.99±2.84)d与光疗时间(52.47±12.69)h;观察组治疗后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22.92%)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7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黄疸患者采用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茵栀黄口服液的效果显著,可以加快胆红素水平恢复正常,明显减少了治疗所需时间,减轻了经济负担,且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7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80例黄疸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茵栀黄口服液治疗,记录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黄疸消退时间等情况,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黄疸消退时间为(7.4±2.9)d,与对照组形成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第3d、第5d、第7d观察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分别为(189.09±25.58)μmol/L、(104.83±10.43)μmol/L、(84.97±9.38)μmol/L,与对照组形成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与对照组形成明显差异(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理想,加快黄疸消退,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地依芽孢杆菌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方法:将2018年7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315例黄疸新生儿的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住院期间治疗方案划分为观察组(n=110)和对照组(n=205)。对照组采用蓝光照射加茵栀黄颗粒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地依芽孢杆菌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光疗(35.35±12.07)d,黄疸消退(6.30±2.20)d,短于对照组,日均胆红素下降(58.50±17.69)μmol/L高于对照组(34.55±14.24)μmol/L(P<0.05);治疗后两组的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CD8+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依芽孢杆菌联合茵栀黄颗粒可缩短新生儿黄疸消退时间,改善免疫力,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茵栀黄口服液对湿热郁蒸型胎黄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2年8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患儿的临床资料,从中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90例,其中单纯光疗组30例(A组)使用蓝光毯治疗,苯巴比妥联合光疗组30例(B组),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光疗组30例(C组),疗程为5d。治疗结束后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浓度的变化,并做出疗效判断。结果:治疗5d后三组总有效率两两比较,苯巴比妥联合光疗组和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光疗组与单纯光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苯巴比妥联合光疗组与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光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方案治疗第3d及第5d较治疗前血清胆红素浓度均降低(均P<0.05);治疗后三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浓度比较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光疗组大便次数高于其他两组,经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光疗组有25.1%的患儿每天大便次数超过5次,该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两组;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光疗组皮疹的发生率高于苯巴比妥联合光疗组(P<0.05),但是和单纯光疗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湿热郁蒸型胎黄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在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方面的临床效果,总结临床医学经验。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9月-2013年6月收治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9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仅仅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退黄利胆方剂予以治疗。收集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比较其胆红素恢复至正常范围所需的时间,以此作为疗效判定的依据。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我们发现观察组患儿每天平均胆红素下降(51.10±24.89)umol/L,降到正常范围需要的时间为(4.6±2.6)d;对照组对应的数据为(38.01±20.76)umol/L、(6.0±4.7)d,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效果显著,缩短了治疗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胎黄液结肠点滴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茵栀黄颗粒联合三联活菌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及血清胆红素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共8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对照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颗粒以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剂,比较两组患儿的疗效、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对照组为82.9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期间,观察组有3例患儿、对照组有4例患儿出现轻度的皮疹,患儿停止蓝光治疗之后则皮疹缓解,未见其他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茵栀黄颗粒联合三联活菌治疗新生儿黄疸具有着显著的疗效,并能够显示降低患儿体内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其疗效明确、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茵栀黄联合光疗治疗母乳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56例在光疗、补液等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静脉注射茵栀黄,对照组52例仅应用光疗、补液等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且日均胆红素下降值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茵栀黄联合光疗治疗母乳性黄疸能缩短光疗时间和快速降低血清胆红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治疗小儿黄疸的疗效、安全性及其对血清微量元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72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6例。对照组应用常规西医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疗法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口服液,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和铁、铜、锌离子的水平、黄疸消退时间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100%(86/86)和80.2%(69/86),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和对照组中疗效为"显效"的患儿比例分别为80.2%(69/86)和52.3%(45/86),观察组中疗效为"显效"的患儿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的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清总胆红素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黄疸消退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在观察组患儿中,有28例在治疗期间出现了轻度腹泻症状,占32.6%,主要表现为多次少量稀便或稀水样便,经对症治疗后症状得到改善,两组均未发现其他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两组患儿的血清铁、铜、锌离子水平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辅助治疗小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更好,能够更加显著地降低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加快黄疸的消退,纠正微量元素代谢紊乱,降低血清微量元素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熊去氧胆酸胶囊对轻度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2011年5月-2013年8月的84例轻度ICP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给予茵栀黄口服液20mL口服,3次/d,配合熊去氧胆酸胶囊0.5g口服,2次/d;对照组给予熊去氧胆酸胶囊0.5g口服,2次/d。两组均以10d为一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肤瘙痒症状、血清总胆汁酸(TBA)、甘胆酸(CG)、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孕妇治疗后瘙痒评分、TBA、CG、TBIL、DBIL、ALT、AST 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瘙痒评分、TBA、CG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TBIL、DBIL、ALT、AST值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联合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轻度ICP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