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原位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一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1例人体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手术及术后经过,受者的原发病为肝豆状核变性(肝型失代偿期)。采用UW液灌洗和保存,快速取肝。冷血时间为8小时,受者的肝动脉变异,通过供体髂动脉架桥使供肝动脉与肾平面下方腹主动脉吻合。术中未采用静脉转流,血液动力学未见明显变化,术后肾功能无明显异常。术后应用环孢素A+泼尼松二联免疫抑制治疗,克服了腹腔迟发性大出血、急性排斥反应、二重感染、霉菌感染及环孢素A对肝脏的毒性作 相似文献
2.
我院于 2 0 0 1年 9月为一名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成功施行了不经体外静脉转流的经典式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 ,目前患者存活 1 2个月。现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 .受者情况 :男性 ,2 0岁 ,体重 53kg ,临床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 ,于 2 0 0 1年 9月 2 9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原位肝移植术。术中见病肝呈重度结节样硬变 ,无腹水 ,血管无变异。2 .供肝切取 :供肝取自于一体重 50kg、2 2岁之男性尸体 ,与受者同为B型血。供肝切取采用快速多器官联合切取技术 ,肠系膜上静脉和腹主动脉插管 ,以UW液灌洗 ,灌洗液总量约为 2 0 0 0ml,离体后经门静脉灌… 相似文献
3.
原位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长期存活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1例人体同种异原位肝移植手术病例,受者为肝豆状核变性(腹型失代偿期)供者为男性脑死亡者,采用UW液灌注和保存,快速取肝,冷缺血时间为8小时,采用供体髂动脉架桥,重建变异肝动脉血供,术后应用环孢霉素合并泼尼松二联免疫抑制治疗,克服了腹腔迟发性大出血,急性排异反应,二重感染,霉菌感染及环孢霉素对肝脏的毒性作用等并发症,对术后出现的胆道并发症采用了经T管行胆道冲洗和Fogarty导管疏通于手术一年后 相似文献
4.
背驮式同种原位肝移植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例患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合并门静脉高压征的终末期患者作了背驮式同种原位肝移植术,历时8小时30分钟,手术获得成功,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认为该术式由于保留受者的肝后下腔静脉,具有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肾功能不受影响,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是对手术前一般情况差或者估计无肝期时间长的患者,采用背驮式手术,加作门静脉-腋静脉(或颈静脉)转流是必要的。采用经胆囊管插管引流,可以减少胆总管的损伤和术后胆管狭窄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6.
对1例患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台并门脉高压症终来期病人作了背驮式同种原位肝移植术,手术获得成功,术后恢复良好。认为该术式由于保留了受体的肝后下腔静脉,具有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肾功能不受影响,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因此可以作为肝移植的常规术式。但是对术前一般情况差或者估计无肝期时间长的病人,采用背驮式手术时应加作门静脉-腋静脉(成人颈静脉)转流。作者对Starzl介绍的吻合肝动脉的生长因素法(growtb facfor)的改良,不但适用于小动脉吻合,也适用于静脉吻台,可以避免或减少吻合血管的狭窄和血栓形成。在胆管重建时强调保证胆管血供的重要性并且放弃了胆总管的T管引流法,改用经胆囊管插管引流,可以减少胆总管的损伤和术后胆管狭窄的机会。 相似文献
7.
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标准的原位肝移植手术,受体的肾静脉以上至横隔以下的腔静脉段,作为肝切除的一部分而被切除。有时,由于静脉侧支循环的建立,该段腔静脉后的分离和随后的止血都极困难。所以,1989年Tzakis等报道了一种保留下腔静脉全长的原位肝移植手术,称为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PiggybackorthotopicLiverTransplantation)。此后,学者们对这种术式又进行了某些改良,使得这一技术更趋完善。有人认为,背驮式手术技术是肝移植的最重要发展项目之一。我院于1996年5月至今,已分别对成人和儿童3例患者成功地施行了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1手术方法我院3… 相似文献
8.
肝豆状核变性采用常规治疗无效,为了探讨有效治疗方法,对1例肝豆状核变性的患儿施行国内首例同种背驮式减体积性原位肝移植,介绍了手术的特点、术前准备、术后特殊用药,并着重对术后早期复苏的观察,引流管的护理,营养的摄入,预防感染及排斥反应的观察、处理及预防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9.
10.
亲体部分肝移植治疗Wilson病2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亲体部分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病 (Wilson病 )的价值。方法 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3年 10月 ,我院连续为 2 0例Wilson病患者成功施行亲体部分肝移植术 ,男性 8例 ,女性 12例 ,年龄 7~ 2 0岁 ,平均 11 1岁。 3例是暴发性肝功能衰竭 ,17例慢性进行性肝损害。供肝者为患者父亲或母亲。结果供受体手术顺利 ,术后 1个月肝功能和铜蓝蛋白恢复正常水平。 19例病人健康存活 ,1例术后 72d死于排斥反应。术后并发症包括 :醒状昏迷 1例 ,肝动脉血栓形成 1例 ,创面胆漏 1例 ,平均随访 18 9个月。结论亲体部分肝移植是治疗Wilson病并发肝功能衰竭的有效疗法。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研究原位背驮式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手术技巧及临床效果。方法 在23月内为8例终末期肝病病人实施原位肝移植手术,其中肝炎后肝硬化2例,肝癌1例,酒精性硬化1例,化疗后中毒性肝炎致肝硬化1例,原发件胆汁性肝硬化3例。结果 手术成功率100%,1例手术后32天死于肾功能衰竭,围手术期存活7例(87.5%),随访期间7例病人均存活,现存活7例(87.5%),生存时间最长1例已23个月。术后并发症:腹腔出血并肾衰竭1例;腹腔内出血胆瘘致腹膜炎1例。结论 肝移植手术是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治疗手段。在成人原位背驮式肝移植病肝切除术中,有效的预防减少出血及其它手术并发症,预防肝移植术后乙肝再感染,有效而合理的使用免疫抑制剂是提高手术成功率,保证长期生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假性动脉瘤四例报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发病情况、诊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1年4月至2004年12月间肝移植术后发生的4例肝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可能的病因、诊断方法及处理原则。结果患者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时间平均为21d(12~32d)。所有患者肝动脉假性动脉瘤均因破裂大出血均行剖腹探查,术中明确诊断。所有患者均有膈下积液,其中腹腔局部感染3例,真菌感染2例。合并胆漏1例。1例患者发生腹腔大出血3次,分别采用肝动脉重新吻合、移植物髂动脉搭桥、肝动脉结扎治疗;其余3例均采用供肝动脉结扎术。4例患者最终均因肝功能衰竭死亡。结论肝移植后发生肝动脉假性动脉瘤死亡率高,早期诊断困难,应针对病因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14.
15.
急诊肝移植治疗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四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实施紧急肝移植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接受紧急肝移植的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患者于术后12~48h神志恢复清醒,无手术并发症,术后有2例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次,经治疗逆转。4例患者均存活至今,肝功能良好,患者分别存活38、17、11及7个月,3例恢复工作。结论紧急肝移植是治疗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手段;围手术期的正确处理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是提高紧急肝移植成功率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16.
人工肝支持系统在肝移植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为了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在肝移植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对1例晚期肝硬变伴小肝癌患者流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前术后代进行8次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移植术中无肝期采用外静脉转流技术,术后应用甲基泼尼松龙和环孢素进行免疫抑制。结果 患者术后早期恢复顺利,但手术后21天死于颅内出血。结论认为术前和使用脸工肝支持繁育有改善患者一般情况,使更易耐受手术,并可在急性嘲笑土产共肝时使用,术后使用能改善嘲 相似文献
17.
同种原位背驮式肝移植治疗Wilson病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我院于1995年9月成功的施行一例同种原位背驮式(Piggy-back)肝移植。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改进了手术方法,在不离断第一、二肝门的情况下,完成第三肝门的分离。与传统的肝移植相比,本手术不离断肝后下腔静脉,不需静脉转流。术中血压稳定,血流动力学影响少,内环境干扰少为手术成功关键。该手术填补了我国肝移植外科技术的空白,为治疗良性晚期肝脏疾病又开辟了一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原位肝移植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报告119例135次的位肝移植的临床试验。其术后早期肝植体功能障碍诊断至关重要。移植后中心问题是排斥反应。临床表现、实验参数、特殊检查和组织学检查等可客观地评价移植后肝功能障碍,并可排斥反应,提高移植后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活体供肝原位部分肝移植一例报告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对1例晚期肝癌伴肝硬变的患者施行活体供肝部分肝原位移植术,供者为受者之妻。供肝切取时不阻断血流,沿正中裂偏左2cm处切取左半肝。受者的肝脏全部切除,供受体的肝左静脉行端端吻合,供肝门静脉左支与受者的门静脉主干行端端吻合,供肝左动脉与受者的肝固有动脉在显微镜下行端端吻合,胆道用5mm硅胶管插入左肝管后行外引流。供肝热缺血时间为0,冷缺血时间为2.5小时。术后用环孢素A与小剂量激素进行免疫抑制。供者术后恢复良好。受者术后5小时即有胆汁分泌,100~150ml/d,术后第5天出现轻度黄疸,第9天出现腹膜炎体征,即行剖腹探查,供肝左内叶切面有局灶性坏死及胆漏,受者于术后第12天因心率失常、心跳骤停而死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