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减体积肝移植(附1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减体积肝移植的手术技术方面的有关问题。方法 对1例女性、11岁患先天性弥漫性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的患儿进行了减体积肝移植。结果 移植肝活力恢复良好。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减体积肝移植在解决小儿肝移植的供肝问题上是可行而安全和方法,同是,笔者介绍了手术技术方面的体会。  相似文献   

2.
50例次背驮式肝移植技术回顾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目的:总结背驮式肝移植术的经验,力求进一步完善经典式背驮式肝移植技术。方法:50例次背驮式肝移植中,17例次采用经典式背驮式肝移植(SPBLT),24例次采用改良式背驮式肝移植(APBLT,供受者的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或侧侧吻合),其它肝移植式的改良9例次。结果:17例次经典式背驮式肝移植均存在供,受者血管口径不匹配,供肝放置棘手,血管重建后肝静脉回流道易扭曲及压迫重建的回流血管等问题,而改良式背驮式肝移植中,下腔静脉与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者仍存在不同程度的上述缺陷,而侧侧吻合术式则可完全改善经典式背驮式肝移植的技术并发症,结论:改良式背驮式肝移植修正了经典式背驮式肝移植存在的技术缺陷,减少了技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背驮式肝移植技术及有关问题探讨(附32例报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肝移植治疗各种终末期肝病的外科新技术。方法  1995年 9月至 1999年9月 ,对 30例患者施行了 32次背驮式肝移植术。其中包括 1例减体积肝移植 ,1例肝肾联合移植 ,1例辅助肝肾联合移植 ,1例原旁位心房架桥肝移植 ,2例原位肝后下腔静脉心房架桥肝移植。结果 32次肝移植术均获成功 ,未发生手术技术相关并发症。有 2例良性终末期肝病已分别存活 2年 10个月~ 4年 ,1998年以来施行背驮式肝移植术的良性终末期肝病患者 1年存活率达 70 % (14/2 0 ) ,肝肾联合移植及辅助肝肾联合移植的 2例已存活近 1年。结论 背驮式肝移植作为八十年代末兴起的新技术具有无需转流 ,血流动力学稳定 ,内环境干扰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我院1999年12月24日成功地实施一例背驮式肝移植术,患者为肝豆状核变性女性,目前,已存活1年半。一般情况良好,现生活自理。本文将治疗过程报道如下。1.一般情况:病人,女,18岁,患有肝豆状核变性9年。曾在同济医院检查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以口服青霉胺、硫酸锌等药治疗,症状有所缓解。但近2个月来出现下肢不自主颤动,行走不稳。故来我院诊治,要求全肝移植  相似文献   

5.
改良背驮式同种异体肝移植:附1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目的 总结分析改良背驮式肝移植供肝修整与手术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7例原位背驮式同种异体肝移植中14例改良背驮式肝移植并发症的发生与供肝修整中的关系。14例中行动脉血管变异整形2例,门静脉搭桥吻合1例;14例各韧带修剪后缝合10例,未缝合4例。结果 全组改良背驮式肝移植14例围手术期无死亡;手术成功100%。术后腹腔内出血3例,与供肝修整有关2例。手术后无动脉及门静脉血管并发症,无胆道并发症,无肝脏流出道梗阻。结论 修肝是肝移植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修肝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术中植肝时手术操作的难度及术后供肝存活的质量;关系到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而对于改良背驮式肝移植供肝修整中,肝后下腔静脉的成形至关重要,成形口与供肝静脉出口必相对应,可以有效防止血液涡流的产生,确保流出道通畅,并有效防止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成人原位背驮式肝移植—附8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原位背驮式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手术技巧及临床效果。方法:在23月内为8例终末期肝病病人实施原位肝移植手术,其中肝炎后肝硬化2例,肝癌1例,酒精性硬化1例,化疗后中毒性肝炎致肝硬化1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3例。结果:手术成功率100%,1例手术后32天死于肾功能衰竭,围手术期存活7例(87.5%),随访期间7例病人均存活,现存活7例(87.5%),生存时间最长1例已23个月。术后并发症:腹腔出血并肾衰竭1例;腹腔内出血胆瘘致腹膜炎1例。结论:肝移植手术是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治疗手段。在成人原位背驮式肝移植病肝切除术中,有效的预防减少出血及其它手术并发症,预防肝移植术后乙肝再感染,有效而合理的使用免疫抑制剂是提高手术成功率,保证长期生存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规律。方法在36例肝移植的手术中,经患者右锁骨下静脉插入漂浮导管,分别于无肝前期、无肝期30min、新肝期30min及手术结束时测定每例患者的心输出量(CO)、肺动脉收缩压(PASP)及肺动脉舒张压(PADP);并比较患者术中各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患者无肝期心输出量和肺动脉压明显降低(P〈0.05)。新肝期心输出量和肺动脉压明显升高(P〈0.05)。无肝前期发生肺动脉高压7例(19.44%)。无肝期4例(11.11%),新肝期21例(58.33%),手术结束时10例(27.77%)。结论背驮式肝移植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以无肝前期和新肝前期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原位背驮式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手术技巧及临床效果。方法 在23月内为8例终末期肝病病人实施原位肝移植手术,其中肝炎后肝硬化2例,肝癌1例,酒精性硬化1例,化疗后中毒性肝炎致肝硬化1例,原发件胆汁性肝硬化3例。结果 手术成功率100%,1例手术后32天死于肾功能衰竭,围手术期存活7例(87.5%),随访期间7例病人均存活,现存活7例(87.5%),生存时间最长1例已23个月。术后并发症:腹腔出血并肾衰竭1例;腹腔内出血胆瘘致腹膜炎1例。结论 肝移植手术是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治疗手段。在成人原位背驮式肝移植病肝切除术中,有效的预防减少出血及其它手术并发症,预防肝移植术后乙肝再感染,有效而合理的使用免疫抑制剂是提高手术成功率,保证长期生存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心脏肿瘤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附117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回顾心脏肿瘤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为不典型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自 1996年 10月至 2 0 0 1年 4月实施心脏肿瘤手术 117例 ,体外循环心脏直视下完成 111例 ,3例心包囊肿 ,3例因肿瘤弥漫性浸润无法切除行姑息性手术。体外循环以浅低温高流量体外循环为主 ,配合深低温低流量或深低温停循环。结果  2 2例发生肝素耐药现象 ,首次全量肝素化后ACT为 (32 6± 35 )s ,首次追加肝素量为 2 0 0U kg ,术中肝素总量平均 76 3U kg;除姑息手术外 ,均未出现围术期并发症 ,痊愈出院。良性肿瘤随访 6个月至 3年无复发。结论 心脏肿瘤体外循环下手术治疗 ,需根据准确的术前定位 ,选择适当的体外循环方法 ,做好体外循环准备 ;术中ACT监测及血流动力学稳定是体外循环综合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背驮式同种原位肝移植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例患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合并门静脉高压征的终末期患者作了背驮式同种原位肝移植术,历时8小时30分钟,手术获得成功,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认为该术式由于保留受者的肝后下腔静脉,具有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肾功能不受影响,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是对手术前一般情况差或者估计无肝期时间长的患者,采用背驮式手术,加作门静脉-腋静脉(或颈静脉)转流是必要的。采用经胆囊管插管引流,可以减少胆总管的损伤和术后胆管狭窄的机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研究经典背驮式肝移植和改良背驮式肝移植两种术式的临床特点,探讨其优缺点.方法 自2003年2月至2006年8月,对37例肝炎后肝硬化和急性重症肝炎病人施行了肝移植术,男30例,女7例;年龄18~62岁,平均41.7岁.原发病分别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35例,急性重症肝炎2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均阳性.手术方式采用经典背驮式A组11例,改良背驮式B组26例,37例手术全部成功.结果 改良背驮式肝移植组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输血量少,医疗费用少.结论 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技术具有简化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医疗费用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治疗Caroli''s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技术治疗Caroli's病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Caroli's病病人行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Caroli's病病人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手术获得成功,手术效果好,已分别存活17及18个月,已恢复工作和正常生活,结论 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是目前治疗弥漫的伴反复胆管炎的Caroli's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脂肪变性供肝(SLD)在背驮式肝移植中的应用.方法 将64例SLD进行了背驮式肝移植,其中脂肪变性程度分级为轻(S1级)、中(S2级)、重(S3级)者分别为22、25和17例,随机抽出同期80例供肝无脂肪变性者作为对照.观察手术当天受者的肝、肾功能,术后近期肝功能恢复情况,术后1个月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受者的死亡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手术当天各级脂肪变性组的肝、肾功能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1 d,对照组95%受者的肝功能恢复正常,S1级组、S2级组和S3级组分别为90.9%、80.0%和70.6%,S3级组有2例(11.8%)发生移植物原发性无功能.S1、S2和S3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出血、感染、肝动脉栓塞、腹水、败血症等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内,对照组死亡2例,S1级组死亡1例,S2级组死亡1例,S3级组死亡5例.结论 SLD可以用于移植,但对重度脂肪变性肝脏的移植,即使在目前供者紧张的情况下,也应审慎进行.  相似文献   

14.
背驮式肝移植术中血液动力学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患者术中不同时期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方法患者15例,男12例,女3例,年龄8~75岁,体重22.5~75kg。均因终末期肝病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下行背驮式肝移植术。术中对患者HR、ECG、PETCO2、SpO2、有创动脉压、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中心静脉压(CVP)进行监测,并用热稀释法监测心排血量(CO)、心脏指数(CI)、每搏量(SV)、外周血管阻力(SVR)。对手术切皮后30min、无肝期30min及新肝期30min三个时点的血液动力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时点MAP及CVP无明显变化;无肝期HR、SVR明显高于切皮后30min和新肝期30min(P<0.05或P<0.01);无肝期MPAP、PCWP、CO、SV、CI均明显低于切皮后30min和新肝期30min(P<0.01)。结论背驮式肝移植术无肝期MAP能相对稳定,但其他血液动力学指标的变化仍较明显,应加强此术式中血液动力学的监测和管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腔静脉成形背驮式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方法 对32 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患者施行腔静脉成形背驮式肝移植,其临床分期,Ⅱa期1 例,Ⅱb期22 例,Ⅲ期9例。术中证实门静脉癌栓11例,胆管癌栓3例,下腔静脉和/或肝静脉癌栓6 例;对于瘤体较大者,术中行射频处理,Ⅲ期患者术中均进行12、8、9、16、13、14 组淋巴结清扫;对于瘤体较大及术后甲胎蛋白处于高水平者进行化疗;术后采用他克莫司及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结果 手术历时(8.5±2.1)h,无肝期(60±25)min,失血量(800±450)ml;术后存活时间超过6个月者30 例(93.8 %),超过12个月者26例(81.3 %),超过18个月者18例(56.3 %),存活时间最长者26个月;Ⅱa、Ⅱb期患者术后无瘤时间平均为11.5个月,存活时间为15 个月;Ⅲ期患者存活8~15 个月;围手术期无患者死亡,未发生与腔静脉成形术相关的流出道梗阻,无因术后出血需手术探查及肾功能衰竭病例。结论 腔静脉成形背驮式肝移植可作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随着肝移植技术的日益普及和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背驮式肝脏移植的技术日臻完善,其术式也在实践中不断改良,扩展其适应证,并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终末期肝病。本视频病例采用改良的背驮式肝脏移植术,通过整形后的受体右肝静脉与供体肝上腔静脉吻合,供受体门静脉端端吻合、肝总动脉端端吻合,受体的肝总管与供体的胆总管端端吻合,成功达到移植预期,实现手术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背驮式肝移植同步脾切除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原因与防治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近十年实施背驮式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对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处理经验进行分析.结果 (1)在手术临床探索期行背驮式肝移植同步脾切除28例,患者术后1个月重度和极重度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35.7%和10.7%;(2)3例极重度感染患者同时并发肝脓肿、脑脓肿和脾窝脓肿等严重并发症而死亡;(3)在手术临床探索期行背驮式肝移植同步脾切除患者术后1个月和1年的死亡率均高于对照组(17.9%比3.4%,P=0.022;35.7%比8.6%,P=O.002).结论 背驮式肝移植同步脾切除可增加患者术后感染率并导致严重并发症,增加患者死亡率.肝移植时应严格控制脾切除指征,延迟免疫抑制剂应用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改良犬原位背驮式肝移植的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化外科》2005,4(6):435-438
  相似文献   

19.
改良犬原位背驮式肝移植的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犬肝脏解剖学特点,探索建立改良的犬同种异体原位背驮式肝移植模型。方法对15只杂交犬的肝脏进行活体和尸体标本的解剖观察。结果犬肝共分7叶,门静脉分左右支进入肝脏,门静脉左支供应约70%肝组织(Ⅰ、Ⅱ、Ⅲ、Ⅳ、Ⅴ叶),门静脉右支供应约30%肝组织(Ⅵ、Ⅶ叶),分别阻断门静脉左、右支后5 min左右门静脉压力达到峰值,并迅速回复至门静脉正常压力值上限范围内;肝动脉和胆管与门静脉分支伴行进入各肝叶;左肝静脉粗大,可以作为肝静脉重建的流出道,其余3~6支肝静脉可以分别结扎,肝后下腔静脉易于与肝脏分离。结论犬肝的解剖学特点适宜于建立改良的原位背驮式肝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