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原位肝移植术后侵袭性曲菌病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i SH  Chen GH  Lu MQ  Yang Y  Cai CJ  Xu C  Li H  Wang GS  Yi HM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3):885-888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侵袭性曲菌病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完成的576例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后侵袭性曲菌病的防治经验。结果9例患者术后并发侵袭性曲菌病,疾病发生率为1.74%(9/576),首发感染部位为肺部8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例,发病时间在术后10d至2个月,术后持续或间断的低热可以是发病早期的主要症状。痰或其他分泌物的真菌镜检和培养是确诊的主要依据。二性霉素B脂质体是治疗的首选用药,对早期病例疗效满意,5例肺部感染患者痊愈,2例因肺部感染无法控制死亡,2例因并发多器官侵袭死亡。结论肝移植术后侵袭性曲菌病具有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和易于播散的特点,合理调整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及早期、足量和足程的抗真菌药物的使用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3.
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临床肝移植的手术死亡率已下降到10%以下,术后1年生存率达90%,5年生存率则上升至70%。要继续提高临床肝移植总体效果,仍依赖于临床医生对肝移植术后各种并发症的正确认识和防治水平的提高。1肝移植术后出血肝移植术后出血多发生在...  相似文献   

4.
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利用胆道内镜技术,对14例原位肝移植术后发生的胆管狭窄进行了诊断和分析;采取球囊扩张后支撑管支撑狭窄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经胆道造影和内镜综合诊断胆管吻合口狭窄13例(92.86%,其中1例是结石导致的狭窄假象);非吻合口狭窄1例(进行了2次肝移植)。通过胆道造影明确诊断的4例吻合口狭窄中,1例采取球囊扩张1次治愈,2例行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网篮取石+鼻胆引流术后仍然发生胆系感染和黄疸而行手术以及纤维胆道镜治疗,1例2次肝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而死亡。通过T型管造影,1例发现条状负影,无狭窄,纤维胆道镜观察胆管吻合口愈合佳,黏膜移行良好;2例肝内显影差或不显影而呈胆管消失改变,纤维胆道镜取净结石后,扩张吻合口的狭窄后用支撑管分别支撑3、4个月时狭窄消失,黏膜移行良好,拔管治愈;8例肝内外胆管显影模糊,肝外和肝内Ⅰ、Ⅱ级胆管有条索状、柱状、树枝状负影和非吻合性狭窄征象,纤维胆道镜观察取净结石后观察吻合口处均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充血水肿,扩张支撑平均2.5个月后,镜下观察狭窄消失,黏膜移行佳;1例造影提示吻合口狭窄,经扩张后,内镜观察未发现结石,支撑2个月后拔管治愈。结论应用胆道内镜诊断胆管狭窄直观可靠。胆道狭窄扩张支撑后拔管的标准为:T型管造影通畅无狭窄,内镜观察狭窄环消失,吻合口处黏膜移行。通过内镜技术治疗胆管狭窄具有微创、安全、有效和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原位肝移植后胆道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防治经验。结果 3例患者术后出现血胆红素和/或转氨酶持续性升高,经T管胆道造影术及核磁共振胆胰管成像证实存在胆道狭窄,其中2例为肝门部胆管与肝总管狭窄,1例为吻合口处胆管狭窄。经采用T管窦道球囊扩张术,3例的胆道狭窄得以改善,肝功能好转,其中1例经3次选择性球囊扩张,现健康存活已21月余;其中合并胆漏的1例,在B型超声波引导下穿刺置管负压引流后治愈;合并胆道胆泥淤积的1例及合并多重胆道感染的2例,均予以对症治疗。结论 手术技术不佳及胆管的血液供应不良是肝移植术后发生胆道并发症的重要因素;联合应用胆道造影术和核磁共振胆胰管成像能了解胆树全貌,有助于胆道狭窄、胆泥淤积与胆漏的诊断;及时采用放射介入技术处理胆道并发症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颅内出血的临床特点以及防治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施行的638例肝移植病人的临床资料。总结原位肝移植术后颅内出血的诊治经过。结果 638例肝移植病人中共发生术后颅内出血10例(1.6%);其中发生于移植术后1周内1例,2周内3例,2周至1个月6例。10例病人一经确诊,均立即采取脱水降低颅内压治疗,并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其中有4例病人急诊施行了开颅血肿清除术。10例中死亡6例,与术后颅内出血相关的病死率为60.0%。结论 肝移植术后颅内出血发病凶险、病死率高。应掌握术后颅内出血的常见原因,对术后意识和精神状态发生改变者要及时进行头颅CT检查,一旦发生颅内出血应积极抢救,及时做出正确的治疗选择,必要时施行开颅血肿清除术。  相似文献   

7.
肝移植术后肺曲霉菌感染的诊治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肺曲霉菌感染的诊治方法。方法:肝移植术后患者常规进行痰培养,应用二性霉素B、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等抗真菌药物治疗,回顾性分析了3例肺部曲霉菌感染患者的诊治经过。结果:54例肝移植患者有3例发生肺曲霉菌感染,治愈1例,死亡2例。结论:(1)过度免疫抑制是导致肺曲霉素感染的重要因素。(2)二性霉素B治疗肺曲霉感染有效。(3)为降低二性霉素B的毒副作用和增强疗效,治疗方法上可采用渐进性给药、间断性给药、低浓度给药、联合给药,真菌培养阴性后用伊曲康唑巩固治疗2-3周。  相似文献   

8.
原位肝移植术后近期感染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1个月内感染的诊断、预防。方法: 回顾分析38例次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导致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 全组18例患者出现29例次感染,感染率为47.4%(18/38)。所有感染均出现在术后3d以后,感染部位肺部占37.9%(11/29),腹腔24.1%(7/29),血液17.2%(5/29),胆道13.8%(4/29),泌尿系统3.4%(1/29),肝脏3.4%(1/29)。感染菌株中阴沟肠杆菌占27.6%(8/29),大肠埃希菌24.1%(7/29),金黄色葡萄球菌20.7%(6/29),表皮葡萄球菌10.3%(3/29),肺炎克雷伯菌6.9%(2/29),白色念株菌6.9%(2/29),粪肠球菌3.4%(1/29)。感染病死率38.9%(7/18)。上腹部手术史、手术持续时间、输血量、胆道重建方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延迟、术后持续高血糖是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围术期肠道去污治疗是预防感染的保护因素。结论 : 感染是影响肝移植生存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减少各种危险因素及围术期肠道去污治疗有助于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原位肝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原位肝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陈规划,黄洁夫,何晓顺(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腹部器官移植科广州510080)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是临床器官移植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往往导致移植物无功能,危及患者生命。我院自1993年8月至今共开展临床原位肝移植6例...  相似文献   

10.
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2000年5月至2002年1月38例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本组38例病人术后共发生胆管并发症9例(9/38,24%)。其中单纯胆瘘4例,胆管空肠吻合口狭窄,肝内胆管结石,胆管狭窄合并胆泥形成,胆瘘继发胆管狭窄,胆管狭窄合并肝内胆汁瘤各1例。此9例中2例死于严重感染,7例痊愈。结论 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病因复杂,后果严重。首先应该注重预防,并做到早期诊断。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reatography,ERCP)和经皮经肝胆管造影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PTC)等辅助性介入治疗手段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60岁)患者肝移植术后感染的病原学、耐药性特点和相关的易感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7例老年患者肝移植后的临床资料,对其术后发生感染的易感因素、发生率、发生部位、病原学特征、耐药性及感染死亡率进行总结。结果 57例老年肝移植患者中有40例(70.18%)术后发生感染,其中30例为混合性细菌感染,15例合并深部真菌感染,感染以多部位混合感染最为常见。经积极治疗,37例患者存活,存活率为64.91%;感染导致死亡9例,占死亡人数的45%;术后感染治愈率为77.5%。致病菌以屎肠球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嗜麦芽寡单胞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等最为常见,其中大多数革兰氏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敏感,对其他常用药普遍耐药革兰氏阴性杆菌对亚安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株多;对头孢三代普遍耐药;对头孢四代、喹诺酮类等敏感性高于其他药物。真菌对两性霉素B均敏感,但多数对酮康唑、益康唑、氟康唑耐药。结论 老年肝移植术后具有高感染率、高耐药率、高致死率等特点,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肝内弥漫性胆管狭窄的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市器官移植中心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21例肝移植术后肝内胆管弥漫性及肝内外多发性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自2006年1月开始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尿激酶灌注无心跳尸体供肝,预防肝内弥漫性胆管狭窄的发生.结果 21例患者中16例行再次肝脏移植,其余5例患者在等待供肝过程中因肝功能衰竭死亡.16例再次肝移植患者中14例治愈,患者健康状况良好,肝功能正常,2例死于围手术期真菌感染.尿激酶灌注组肝内弥漫性胆管狭窄的发生率1.4%,非尿激酶灌注组肝内弥漫性胆管狭窄的发生率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8,P<0.05).结论 再次肝移植是治疗难治性胆管狭窄的有效方法.对无心跳尸体供肝常规采用尿激酶两次灌洗方案能有效降低肝内胆管弥漫性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感染的特点及其易感因素,提高肝移植术后感染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250例原位肝移植术后感染患者的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术前、术中及术后主要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作为观察对象,分析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间的差别。结果 250例原位肝移植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的共163例,感染率为65.2%。最常见感染部位依次为血液、泌尿道和呼吸道。单个部位感染91例,两个部位感染45例,多个部位感染共27例。最常见为细菌感染,约89.6% (146/163),其中单一细菌感染62例,两种细菌感染27例,多种细菌同时感染19例。其次为真菌感染,占27.0%(44/163),44例中38例患者同时伴有细菌感染。病毒感染6.7%(11/163)。大部分感染均发生在围手术期内。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肝移植患者年龄大于60岁、术前肝功能Child-Pugh C级、手术时间、术中输血总最〉1000ml、术后胸水、重症监护室(ICU)住院天数是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原位肝移植术后感染率高,多部位、多种病原菌的混合感染以及多重耐药菌日益增多。应重视对感染易感因素的控制,降低移植术后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原位肝移植(OLT)术后胆管狭窄(BS)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10月至2006年1月本中心53例OLT术后BS介入治疗的疗效。53例BS患者共接受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胆管造影(ERC)介入治疗107次,包括鼻胆管引流术68次、球囊扩张及胆管内支架术26次和胆管造影术13次。其中9例患者接受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介入治疗11次,包括PTC2次、PTCD7次、球囊扩张术3次及胆管内支架术1次。1例行经“T”管置管引流术。结果 ERC手术成功率为88、8%(95/107),鼻胆管引流术成功率为94%(64/68),胆管内支架术的成功率为88.5%(23/26)。PTC手术成功率为81.8%(9/11),PTCD成功率为100%(7/7),胆管支架术成功率为100%(1/1)。53例BS的介入治疗治愈率为28,3%(15/53),好转率为41、5%(22/53)。吻合口型、肝外型、肝内型、肝门型及弥漫型BS介入治疗的治愈率分别为66.7(4/6)、66.7%(10/15)、50%(1/2)、0(0/7)及0(0/22)。结论 目前OLT术后BS介入治疗的疗效尚不理想。介入治疗的疗效与BS类型密切相关,吻合口狭窄、肝外型和肝内单发型BS的疗效较好,肝门型和弥漫型BS的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胆道镜在肝移植术后早期胆道内胆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1例原位肝移植,胆道重建采取胆总管端端吻合,并行T管引流,术后6~20周经T管造影提示胆道内结石形成,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异常。在进行胆道镜治疗前,采用16F外引流管经T管途径扩张及支撑窦道,1周后经窦道放入胆道镜达肝总管,用活检钳及取石网篮取出结石,逐级探查肝内胆道,必要时取活检组织,同时观察胆道吻合口、受者的胆道及Oddi括约肌情况。术后置入外引流管。结果除1例在扩张窦道过程中撕裂窦道外,其余病例均操作顺利,可完整取出胆树状铸型胆栓。31例中,22例(70.97%)治疗有效,术后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拔除引流管后病情稳定;8例(25.81%)病情得到控制,术后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拔除引流管后病情反复,需再次置入外引流管支撑;1例(3.22%)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病情进行性加重,接受再次肝移植。结论胆道镜下可直观了解胆道情况,解除胆道梗阻,可作为治疗肝移植术后早期胆道内胆栓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6.
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铸型综合征的预防和处理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供肝切取过程中,门静脉灌注液对原位肝移植术后发生胆道铸型综合症的预防价值,以及胆道镜在临床处理胆道铸型综合症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至2003年12月期间的137例原位肝移植患者术后胆道铸型综合症的发生情况;比较供肝门静脉灌注UW液(UW组;65例)和灌注HCA液 UW液(HCA UW组;72例)患者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总结胆道镜在铸型综合症中的治疗和临床价值。结果137例肝移植受者中有17例(12.4%)在术后1-3个月发生胆道铸型综合症;UW组发生率为20.0%(13/65),HCA UW组发生率为5.56% (4/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7例受者均经胆道镜成功取出胆道内铸型,预后良好。结论供肝切取过程中,门静脉灌注HCA液 UW液,能预防肝移植术后发生胆道铸型综合症。胆道镜可以有效地取出胆道内铸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