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内微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92例动脉瘤患者实行血管内微弹簧圈栓塞术,其中单纯微弹簧圈栓塞80例,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2例。结果 92例动脉瘤均成功栓塞,其中完全栓塞67例,大部分栓塞17例,部分栓塞8例,术后死亡2例,皆为术前Hunt-Hess分级Ⅳ级,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为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为大量额叶脑内血肿。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高血压及Hunt-Hess分级是影响动脉瘤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血管内微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可有效防止动脉瘤破裂出血,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Hunt-Hess Ⅳ~Ⅴ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病情危重、治疗困难、致死率和致残率高,而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具有微侵袭、疗效较好等特点.回顾性分析我院85例Hunt-Hess Ⅳ~Ⅴ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探讨其栓塞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同Hunt-Hess分级及手术时机对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破裂患者预后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01—2019-01间西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9例Hunt-HessⅠ~Ⅳ级脑动脉瘤破裂患者,分别于发病后第1、2、3天实施血管内介入栓塞。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随访6个月,末次随访,依据GOS预后评分标准,Hunt-HessⅠ、Ⅱ、Ⅲ、Ⅳ级患者的预后良好率分别为95.7%、93.1%、81.8%和50.0%;发病后第1、2、3天施术患者的预后良好率分别为95.7%、91.3%和78.3%。无死亡病例。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是治疗脑动脉瘤破裂患者的有效术式。尽早对Hunt-HessⅠ~Ⅲ级患者实施手术,有利于提升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20年2月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60例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根据mRs评分评估预后,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60例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支架手术成功率为100%;术中出现动脉瘤破裂1例(1.67%),载瘤动脉血栓形成3例(5%)。术后造影检查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52例(86.67%),近全栓塞6例(10%),部分栓塞2例(3.33%),栓塞率为96.67%(58/60)。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原发性高血压史、入院时Hunt-Hess分级以及动脉瘤分型可能是影响急性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Hunt-Hess分级为Ⅲ~Ⅳ级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颈动脉瘤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对于入院时Hunt-Hess分级为Ⅲ~Ⅳ级者应提高警惕,在病情允许下尽快实施手术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探讨通过血管内栓塞术后结合开颅减压术的方法治疗Hunt-Hess分级III-IV级合并颅内血肿的脑动脉瘤破裂病人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4年2月于我院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病人共12例。符合以下条件: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颅内血肿形成;②Hunt-Hess分级在III-IV级;③头颅CT扫描显示脑中线移位>0.5 cm但<1.0 cm;④经过脑血管造影发现颅内动脉瘤并成功栓塞,然后转手术室再行减压手术。结果〓本组无死亡病例。12例患者术后3个月~1年得以随访,按GOS评分进行疗效评价,5分7例,4分2例,3分2例,2分1例。结论〓合理应用神经放射介入技术和外科手术,对合并血肿的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病人是另一种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Hunt-Hess分级为IV、V级颅内动脉瘤的个体化治疗方法。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19例(3例死亡)IV、V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治疗方法。根据年龄、动脉瘤部位及其形态、入院时是否脑疝、家属意愿等情况分别进行介入栓塞术或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所有手术均在超早期内进行,并根据蛛网膜下腔出血情况予以脑室外引流或腰大池引流术。结果介入治疗组中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并转开颅1例,偏瘫2例,肺部感染9例,出院时生活能完全自理的4例,能部分自理5例,不能自理的7例,死亡3例。结论对Hunt-Hess分级IV、V级患者实施积极的个体化治疗,可增加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式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方法 采用美国波士顿公司GDC栓塞治疗17例患者中18个颅内动脉瘤,其中1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发病者,术前Hunt和Hess分级:Ⅰ-Ⅱ级10例;Ⅲ级3例;Ⅳ级2例。结果1例死亡,3例轻度短期神经功能障碍,13例痊愈。结论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较为理想,但还需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6月-2004年6月我们采用GDC栓塞颅内动脉瘤126例(其中4例有2个动脉瘤,共130个)。前交通动脉瘤42个,后交通动脉瘤53个,颈内动脉瘤6个,大脑中动脉瘤10个,大脑后动脉瘤8个,大脑前动脉瘤6个,小脑后下动脉瘤2个;基底动脉瘤3个。按Hunt-Hess分级:Ⅰ级38例,Ⅱ级54例,Ⅲ级23例,Ⅳ级11例。必要时辅以篮筐技术、重塑技术、支架技术、双微导管或连环技术、蚕食技术。结果成功栓塞126例动脉瘤,其中103例为100%栓塞,21例为95%,2例为90%。12例在栓塞后6~18个月进行造影随访,所栓塞动脉瘤均未见复发征象。结论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和微创的治疗手段。联合运用多种栓塞技术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9.
早期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目的 探讨早期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显微手术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早期病例92例,其中出血后24h内手术47例,24~48h内手术32例,48~72h内手术13例。术前病情分级(按照Hunt-Hess分级)Ⅰ级7例,Ⅱ级18例,Ⅲ级42例,Ⅳ级23例,Ⅳ级2例。92例患者共有110个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48个,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32个,大脑中动脉瘤18个,大脑前动脉瘤12个。对患者出院时的治疗效果进行GOS评分。结果 术后恢复良好71例,预后差14例,死亡7例。结论 早期应用显微手术治疗脑动脉瘤出血病人可以获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500例经验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总结手术治疗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外科治疗的500例Ⅰ-Ⅴ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动脉瘤的分级、手术时机的选择、控制性低血压麻醉、脑保护剂与载瘤动脉暂时阻断结合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动态监测、脑血管痉挛治疗、直接手术中动脉瘤处理技术、血管内动脉瘤栓塞。结果 465例Ⅰ-Ⅳ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手术病死率为27%,1990年前手术的210例病死率为3.8%;1990年后手术的255例病死率为1.9%。35例动脉瘤栓塞的患者无死亡。结论 对颅内动脉瘤采取外科综合治疗措施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并脑内血肿的急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5年来21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并脑内血肿的检查和治疗方案,术后6月随访GOS分级评价预后。结果21例患者总体预后良好率为61.9%(13/21),死亡率14.3%(3/21),病死率随Hunt-Hess分级增加升高。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并血肿者应根据病情选择不同治疗方案。病情稳定、Hunt-Hess低分级、血肿量较少者行急诊DSA检查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后急诊行血肿清除术治疗;病情危重、Hunt-Hess高分级、血肿量较多者行3D-CTA检查,急诊行动脉瘤夹闭联合血肿清除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Neuroform Atlas支架在颅内动脉分叉处宽颈动脉瘤栓塞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9月16例采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分叉处宽颈动脉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动脉瘤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处8例,大脑前动脉分叉处4例,大脑前、中动脉分叉处2例,大脑前动脉A2远端分叉处1例,大脑后动脉P2分叉处1例。破裂动脉瘤10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6例,Ⅱ级2例,Ⅲ级2例),未破裂动脉瘤6例。结果 均在单一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下完成栓塞,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13例,瘤颈残留2例,瘤体残留1例。术中及围手术期未观察到介入操作相关并发症。出院前改良Rankin量表(mRS)0~1分11例,2分3例,3分2例。16例随访时间3~14个月,(7.8±3.2)月。mRS评分0~1分14例,2分1例,3分1例。9例术后3~6个月行DSA,动脉瘤完全闭塞8例,瘤颈残留1例,9例均未见载瘤动脉狭窄或支架内闭塞。结论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分叉处宽颈动脉瘤安全,...  相似文献   

13.
脑动脉瘤破裂并颅内血肿形成的诊断和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并颅内血肿形成患者的诊断、手术入路、操作技巧和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对23例Hunt-Hess分级Ⅲ-Ⅴ级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并血肿形成患者实施手术.并对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资料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单纯动脉瘤夹闭术4例,动脉瘤夹闭术加去骨瓣减压术18例,动脉瘤栓塞术加去骨瓣减压术1例.术后随访3个月~2年.按Glasgow预后指标分级:其中1级9例,2级8例,3级4例,4级1例,5级1例.结论 此类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等方面有别于其他类型动脉瘤,采取及时的诊断和恰当的治疗能够取得较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围手术期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19年12月于黄山首康医院神经外科行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的236例SAH患者的病例资料,统计所有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以及术后情况,根据围手术期感染情况将患者分为感染组(n=44)和非感染组(n=192),记录患者的临床指标,包括年龄、性别、饮酒史、吸烟史、糖尿病史、术中有无临时阻断、动脉瘤位置、三酰甘油、脂蛋白种类、CT-Fisher分级、高血压史、动脉瘤直径和数量、白蛋白、Hunt-Hess分级、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穿刺次数。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SAH患者围手术期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所有SAH患者治疗成功率为1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患者在高血压史、动脉瘤直径和数量、白蛋白、Hunt-Hess分级、入院时GCS评分、穿刺次数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高血压史、动脉瘤直径≥8 mm、动脉瘤数量多发、白蛋白≤35.12 g/L、Hunt-Hess分级为Ⅲ~Ⅳ级、入院时GCS评分>5分、穿刺次数>2次是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SAH围手术期感染的危险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所有因素积分总分为314.84分,对应的值即为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SAH的围手术期感染率(14.96%)。结论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SAH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是,有高血压史、动脉瘤直径≥8 mm、动脉瘤数量多发、白蛋白≤35.12 g/L、Hunt-Hess分级为Ⅲ~Ⅳ级、入院时GCS评分>5分、穿刺次数>2次均是导致SAH患者围手术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予以重视并积极防范。  相似文献   

15.
12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早期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疗效。方法12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根据Hunt—Hess分级,Ⅰ级20例、Ⅱ级37例、Ⅲ级42例、Ⅳ级18例、Ⅴ级9例。126例患者第一次手术均在出血后72h内,13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进行了二次手术,所有患者术后用格拉斯哥评分表(GOS)随访1—3年。结果恢复良好98例;中度病残,但生活自理18例;重度病残,生活不能自理4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5例。结论早期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有效方法,能改善动脉瘤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血管内栓塞与显微手术的效果。方法  16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在 3d内早期经血管内栓塞和显微手术得到治疗 ,其中 114例经血管内栓塞 ,46例显微手术。结果  114例血管内治疗 ,78例完全闭塞 ,2 1例闭塞 95 % ,10例闭塞 90 % ,5例闭塞 85 %。出院时优 83例 ,良 19例 ,差 1例 ,死亡 11例。显微手术 46例 ,术后 2周行DSA检查证实动脉瘤全部夹闭。出院时 ,优 2 4例 ,良 10例 ,差 4例 ,植物生存 2例 ,死亡 6例。结论 颅内动脉瘤早期治疗 ,是杜绝再次出血的危险 ,有利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 ,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颅内血肿并脑疝的急诊手术策略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12年8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7例行急诊手术探查的动脉瘤性颅内血肿并脑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因病情危重,所有患者术前均未行脑血管影像学检查。对这些患者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动脉瘤夹闭术,其中8例动脉瘤予以直接夹闭,另9例系复杂动脉瘤,术中采用动脉瘤塑形技术,并予以夹闭。17例患者中死亡4例,均为术前Hunt-Hess分级为Ⅴ级患者;存活13例,其中3例术后出现交通性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治愈。13例存活患者中,6例功能恢复良好(ADLⅠ级3例,ADLⅡ级3例),5例有中度功能障碍(ADLⅢ级),2例重度功能障碍(ADLⅣ级)。17例患者中,预后好者11例(64.7%),预后差者6例(35.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预后与年龄、血肿量、术前Hunt-Hess分级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Hunt-Hess分级是影响动脉瘤破裂致颅内血肿并脑疝行急诊探查手术的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动脉瘤破裂致颅内血肿并脑疝形成的患者应早期积极手术,术前Hunt-Hess分级与患者预后关系密切,是影响患者急诊探查手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这类患者临床手术治疗方案决策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Ⅳ-Ⅴ级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对33例Ⅳ-Ⅴ级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急诊动脉瘤血管内栓塞后,并给予脑室外、腰大池引流、血肿清除治疗。结果17例患者恢复良好,神经功能恢复(51.52%),4例术后出现脑积水,但神经功能基本恢复(12.12%),5例患者植物生存(15.15%),7例术后临床死亡(21.21%)。结论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可以改善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Ⅳ-Ⅴ级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双微导管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双微导管技术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10例颈/体比小于1/2的颅内动脉瘤病例,H—H分级3级以下7例,4级以上3例。采用双微导管技术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10枚动脉瘤采用双微导管技术均获得成功,动脉瘤内微弹簧圈填塞率26%~42%,复查造影见动脉瘤完全闭塞6例,闭塞90%以上3例,1例见瘤颈有残留。双微导管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并发症少、手术适应证广的优势。结论双微导管技术可以成功地栓塞颈/体比小于1/2宽颈动脉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诊断和血管内治疗方法。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6月,收治32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患者并行血管内治疗。男12例,女20例;年龄35~81岁,平均49.5岁。患者均有突发头痛病史,其中2例有意识障碍伴一侧肢体活动受限;22例有高血压病史。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10例,Ⅱ级15例,Ⅲ级7例;Fisher分级:Ⅱ级24例,Ⅲ级8例。16例患者应用单微导管弹簧圈栓塞,7例应用双微导管弹簧圈栓塞,4例应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4例应用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例应用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结果术后即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示,除2例单微导管弹簧圈栓塞者获近乎致密栓塞外,余均获致密栓塞。术中18例蛛网膜下腔广泛出血,行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3~7 d;余14例有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间断腰椎穿刺缓慢释放血性脑脊液。术后1周颅脑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量明显减少。术后1 d,2例出现局部脑缺血,经尼莫同等药物抗血管痉挛治疗1周后缓解。3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17个月。患者无动脉瘤破裂再出血,术后3例一侧肢体瘫痪,1例术后失语,余无并发症及后遗症发生。术后3、6个月及1年复查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示致密栓塞的动脉瘤未再通。结论选择合适的介入治疗方法,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