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小艺  陈子林  丘少杰 《新医学》2001,32(11):669-670
目的:总结263例眼球挫伤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中的各种改变。方法:对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的263例眼球挫伤患者的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3例263只眼眼球挫伤病例中,发现挫伤性视网膜色素上皮损害192只眼,占73.0%,脉络膜破裂85只眼占32.3%,视网膜脉络膜出血125只眼占47.5%, 黄斑裂孔38只眼占14.4%。结论:因受钝力作用,眼球挫伤后引起创伤性眼底并发症的概率较大,在诊治过程中应予以高度重视。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应用于眼球挫伤后眼底检查,对于明确诊断、提示预后、判断损伤严重程度及视力恢复的可能性、指导治疗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眼挫伤眼底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特点。方法对112例(130眼)眼球钝挫伤患者进行眼底荧光素眼底造影检查。结果视网膜震荡80只眼表现黄斑拱环血管稍迂曲36眼,局限性高荧光16眼或透见荧光24眼,未见异常荧光40眼;视网膜出血26眼表现为视网膜前出血遮蔽脉络膜视网膜荧光,均遮挡血管,视网膜下出血遮蔽脉络膜荧光。脉络膜裂伤14眼,血管水平下一条或数条条状或弧形弱荧光,晚期增强,呈现高荧光;黄斑裂孔黄斑区圆形或椭圆形透见荧光;视神经损伤早期后极部点状荧光渗漏,晚期呈雾状荧光渗漏、出血为遮蔽荧光。结论眼钝挫伤眼底损伤的临床表现复杂,尽早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可以及时、彻底、全面、系统地了解眼底损伤部位及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3.
眼球钝挫伤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分析广东省惠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郭红霞眼球钝挫伤是常见眼外伤之一。视网膜脉络膜损伤可导致视功能永久性降低甚至丧失。我们对30例不同致伤原因,不同程度的眼球钝挫伤患者进行了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探讨挫伤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发病机理和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葡萄膜转移癌的超声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影像学特点并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2月1日我院收治的25例葡萄膜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1例23只眼为脉络膜转移癌,4例5只眼为虹膜转移癌。25例患者均常规检查视力、散瞳、眼压、眼底,行腹部B超和胸部CT;另外行B型超声或(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21例23只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17例19只眼,UBM检查4例5只眼,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特点。结果:25例28只眼中,B超检查脉络膜转移癌21例23只眼,可见视盘周围、眼球后极部或颞上方实质性占位病变,呈现扁平、半球形或不规则波浪形隆起的回声光团;FFA检查脉络膜转移癌17例19只眼,早期表现为无脉络膜背景萤光的暗部,动静脉期呈斑点状荧光或斑片状强荧光,静脉期呈高荧光斑点。晚期呈高斑驳状荧光;UBM检查虹膜转移癌4例5只眼,可见虹膜内瞳孔缘存在实性隆起、回声较均匀的肿物,虹膜根部厚度增加。结论:葡萄膜转移癌多以脉络膜转移癌最为多见,多发生于单个眼单个病灶,B超或彩超检查颞上方或极部不规则实质性占位,基底血流丰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早期萤光较低,中期呈现点状或斑片状高荧光,晚期呈斑驳状持续高萤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轻、中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表现并分析其意义。方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123例(217眼)轻、中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比较荧光血管造影和眼底镜检查结果。结果:眼底镜检查217只患眼其中轻度NPDR92患眼,中度NPDR125患眼。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显示需激光光凝治疗者,轻度NPDR患眼8例,占8.7%;中度NPDR患眼40例,占32.0%。结论: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能较准确反映糖尿病患者眼底毛细血管改变,并能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实施早期激光光凝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与研究卵磷脂络合碘治疗眼底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用2004年2月~2008年6月我院确诊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玻璃体出血共87例98只眼,口服卵磷脂络合碘3mg3次/d。结果:2个月后观察患者视力、视野变化,眼底镜检查、眼底血管荧光造影、三面镜检查、眼部B超检查。治疗87例98只眼中,治愈:43只眼43.88%,有效:41只眼41.84%,无效:14只眼14.28%。结论:卵磷脂络合碘在治疗眼底病方面疗效显著,使用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7.
蔡善君  唐健  严密 《华西医学》2002,17(4):507-508
目的:探讨脉络膜骨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加深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18只眼门诊连续就诊病人的眼底、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B超及CT检查的表现。结果:眼底检查可见肿瘤位于乳头附近或黄斑区,大小不一,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黄白色或桔红色边界清楚,但不整齐,肿瘤边缘有色素脱失。FFA在脉络膜背景荧光显现前病变区出现斑点状荧光,随着视网膜动静脉的充盈逐渐增强,晚期呈弥漫性强荧光。B超检查当声波接触到肿瘤时将出现强反射,形成回声。CT检查眼球后极部眼环上圆形、卵圆形、弧形或半环状光滑锐利的致密影。结论:CT扫描对脉络膜骨瘤的诊断价值最大,但应结合B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眼底表现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并探讨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不同分期的临床眼底表现、造影特征。方法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7年1月至2013年11月确诊为FEVR的15例患者(23只患眼)的临床资料、眼底检查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FEVR 1期1只眼,占4.35%;2期10只眼,占43.48%;3期8只眼,占34.78%;4期1只眼,占4.35%;5期3只眼,占13.04%。眼底检查均可见周边网膜血管分支增多、变细变直,颞侧居多。FFA检查可见近赤道部视网膜血管中止,周边大片无灌注区。结论不同分期FEVR有相应的眼底及FFA改变,全面的眼底检查及家族史采集有助于FEVR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赵英杰  唐健  严密  孟丹 《华西医学》2002,17(2):228-229
目的:探讨中心性晕轮状视网膜脉络膜萎缩(central areolar retinochoroidal atrophy,CARCA)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的特征。方法:回顾分析32例CACA患者59只患眼的FFA检查资料。结果:FFA可见视网膜色素上皮及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灶,早期呈弱荧光,晚期呈透见荧光;病灶内有色素沉着者可见斑点状遮蔽荧光;萎缩灶边缘染色呈强荧光,荧光范围不扩大。病灶内可透见粗大的脉络膜血管。后期萎缩区巩膜染色呈强荧光。其中25只眼有视盘周围环形脉络膜萎缩区,周边视网膜及视网膜血管正常。双眼发病且FFA表现对称者27例,单眼发病者5例。26例47只眼病灶范围在1-2.5个PD之间,6例12只眼病灶范围大于3个PD或小于1个PD。28 51只眼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规则清楚;4例8只眼病灶边缘不规则,边界欠清晰。2例3只眼黄斑未受累。结论:CACA的FFA特征表现为萎缩区病灶边缘染色清楚的强荧光环,病灶内可呈现斑点状透见荧光、可透见粗大的脉络膜血管。后期萎缩区巩膜染色呈强荧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荧光血管造影与眼球相干断层成像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诊断中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眼科门诊就诊的CSC 78例(81眼),统计分别采用荧光血管造影和眼球相干断层成像检查的异常检出率.结果 OCT检查发现79只眼(97.5%)存在视网膜神经上皮出现脱离;FFA检查发现73只(90.1%)眼存在荧光渗漏.OCT检出异常率大于FFA检出率,但差异无显著性(x2=2.664,P>0.05).结论 两种检查方式对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均有较高的诊断率,联合两者能显著提高诊断率,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undusfluoresceunangiography ,FFA)已成为眼底病诊断检查的重要方法 ,但其副反应时有发生。我院对 5 2 8例行FFA发生副反应的 2 5 0例病人进行了观察分析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2 0 0 0年 1月~ 2 0 0 2年 7月在眼科眼底荧光造影室行FFA检查的病人 5 2 8例。男 3 19例 ,女 2 0 9例 ,年龄 15~ 78岁。其中 ,门诊 464例 ,病房 64例。病种包括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12 4例 ,黄斑变性 2 1例 ,眼底血管病变及出血 45例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5 7例 ,其他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serous cho rio retinopathy,CSC)的不典型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表现特点.方法:采用海德堡共焦激光扫描系统对64例(90眼)CSC患者行FFA检查,分析其结果.结果:CSC的FFA表现归纳5种类型:(1)典型渗漏点型;(2)不典型渗漏点型;(3)色素上皮脱离型;(4)严重型(泡状视网膜脱离型);(5)正常荧光造影所见型.第1种类型为CSC的典型荧光造影表现,后4种类型为CSC的特殊型荧光造影表现.结论:CSC的FFA表现形式各异,需与Vogt_小柳原田病、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及色素上皮炎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白内障病人的视网膜病变治疗时机及临床效果。方法对120例(189只眼)糖尿病性白内障病人行散瞳眼底检查,45例(79只眼)因严重白内障眼底窥不清。65例(90只眼)接受眼底荧光造影,其中60只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属于1~2期;30只眼属于3~5期,白内障手术前对其可见区域视网膜进行激光光凝。102例(157只眼)接受了白内障手术,植入人工晶体。白内障手术后有112只眼接受眼底荧光造影检查(包括术前曾行此检查的90只眼),对其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1~3期病人行局部视网膜光凝治疗,4~5期病人行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结果白内障术后眼底造影检查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1~2期40只眼,3期45只眼,4~5期共27只眼。10只眼放弃治疗,62只眼单纯行激光治疗。光凝治疗后随诊6~12个月,4只眼因玻璃体积血行玻璃体切除术,1只眼注入硅油。其他病眼视力稳定或提高,视网膜病变未见明显进展。26只眼发现黄斑水肿明显,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4 mg。结论白内障术前及术后及时检查眼底,积极治疗,可控制视网膜病变进展。  相似文献   

14.
唐晓蕾  王晓莉  杨衡 《华西医学》2012,(7):1050-1053
目的评估光动力疗法联合曲安奈德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12月-2010年12月就诊的35例(38只眼)渗出型AM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8例(20只眼)采用光动力疗法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治疗,对照组17例(18只眼)单用光动力疗法。评估患者视力和眼底影像学改变,同时也评估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两组均随访12个月。结果随访12个月后,光动力疗法联合曲安奈德治疗组视力不变者8例9只眼,占45.0%;视力提高者9例10只眼,占50.0%;视力下降者1例1只眼,占5.0%。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结果显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渗漏停止7例7只眼,占35.0%;持续渗漏或渗漏增加者1例1只眼,占5.0%;渗漏减少者11例12只眼,占60.0%。光动力疗法治疗组视力不变者6例6只眼,占33.3%;视力提高者4例5只眼,占27.8%;视力下降者7例7只眼,占38.9%。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结果显示,CNV渗漏停止3例3只眼,占16.7%;持续渗漏或渗漏增加者5例6只眼,占33.3%;渗漏减少者9例9只眼,占50.0%。联合治疗组与单用光动力疗法组在视力改变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P=0.03),在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结果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5,P=0.01)。中文译本低视力者生存质量量表评估生活质量治疗组平均得分(102.02±16.20)分,对照组平均得分为(91.27±11.8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光动力疗法联合曲安奈德治疗渗出型AMD疗效优于单用光动力疗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眼科收治的36例病理性近视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采用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并于注射前后辅以有效护理,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患者治疗后1,3,6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和黄斑中心凹厚度与治疗前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底彩照显示所有患眼黄斑区出血吸收;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显示脉络膜新生血管完全闭合28眼,大部分闭合8眼。结论:病理性近视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采用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并于注射前后辅以有效的护理,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532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治疗参数及临床疗效。方法:对34例中浆患者激光治疗前半个月内施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针对渗漏点的不同位置采用不同激光参数治疗。术后1-2周开始复查视力,术后1个月复查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对比分析激光治疗前后视力变化及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的变化情况。结果:入组病例激光治疗均一次性成功,术后视力恢复快,无荧光渗漏,术后无近期并发症、后遗症。结论:532激光是治疗部分中浆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成功白内障术后视力恢复程度与术后眼底状况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 95 0例 ( 10 0 5只眼 )成功白内障术后患者 (术中顺利 ,术后无较重并发症 )术后视力与眼底状况 ,分析白内障术后视力恢复程度与各种眼底疾病之间的关系。患者白内障术后视力以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为依据 ,眼底状况及分期、分型以直接检眼镜、间接检眼镜所见为依据 ,部分患者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证实及进一步确诊。结果  95 0例患者的 10 0 5只眼中 ,187只眼 ( 18 4 % )视力达 1 0以上 ,395只眼 ( 39 5 % )视力在 1 0~ 0 5 ,2 92只眼( 2 9 2 % )视力在 0 5~ 0 3,10 6只眼 ( 10 4 % )视力在 0 3~ 0 1,2 5只眼 ( 2 5 % )视力低于 0 1。 95 0例患者的10 0 5只眼中 ,2 4 2只眼 ( 2 4 2 % )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15 1只眼 ( 15 1% )患有老年性黄斑变性 ,2 7只眼( 2 7% )患有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7只眼 ( 0 0 7% )患有陈旧性脉络膜炎 ,15只眼 ( 1 5 % )患有视网膜静脉闭塞 ,12只眼患有黄斑囊样水肿 ( 1 2 % ) ,5只眼 ( 0 0 5 % )患有外伤性视网膜病变。结论 成功白内障术后的患者视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为白内障术后患者患有各种眼底疾病  相似文献   

18.
Vogt-小柳原田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瑜  沙翔垠  黄娟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6):1893-1894
目的:探讨Vogt-小柳原田病的临床表现、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特点和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58眼)Vogt-小柳原田病的临床表现、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特点和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效果.结果:所有Vogt-小柳原田病的患者均表现视力下降、视网膜水肿,部分患者出现眼外症状,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有独特的表现,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视力均明显提高(P<0.05).结论: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和糖皮质激素的早期合理应用对Vogt-小柳原田病的诊断及预后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 ,OCT)图像特征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对 32例 34眼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确诊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OCT检查 ;并采用OCT对神经上皮脱离和色素上皮脱离的高度和范围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 :34只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OCT图像中 ,2 2只眼表现为单纯神经上皮层脱离 ,12只眼同时存在神经上皮层脱离和色素上皮层脱离 ,2只眼可见色素上皮层的断裂。本组病例神经上皮脱离高度为 ( 2 80± 5 2 ) μm。色素上皮脱离的高度为 ( 73± 2 5 ) μm。结论 :OCT无创伤、操作简便、灵敏度高。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色素上皮层脱离和断裂是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主要OCT图像特征。  相似文献   

20.
吴倩影  吕红彬 《华西医学》2014,(8):1476-1478
目的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6例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患者16只患眼TTT治疗前后眼底照相、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B型超声等临床资料。随访6~24个月,平均随访14个月。结果 8例伴有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经治疗后周边液体完全吸收6例,部分吸收2例。治疗后视力不变者4例、提高者12例。治疗后B型超声显示12例瘤体厚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16例患者复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均可见瘤体的渗漏明显减轻或消失,未发现任何治疗并发症。结论 TTT是治疗脉络膜血管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