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6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监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手术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科收治的86例面肌痉挛患者,其中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6例无BAEP监测的面肌痉挛患者为对照组,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50例术中行BAEP监测的面肌痉挛患者为监测组。对两组的手术有效率及听力下降、耳鸣等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术后即刻有效率为94.4%(34例);术后发生听力下降伴耳鸣5例(13.9%)。术后6个月随访,除2例仍有听力下降伴耳鸣外,其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监测组术后即刻有效率为96%(48例),术后发生听力下降及耳鸣3例(6%)。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均改善。两组术后面肌痉挛的缓解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监测组听力障碍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应用BAEP监测技术能客观评估术中听神经受损情况,减少听力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s)V波潜伏期和(或)波幅的变化与面肌痉挛(HFS)显微血管减压术(MVD)后听力损失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9月至2019年8月行MVD治疗的HF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MVD始末BAEPs的V波潜伏期和波幅的变化以及手术前后听力状况的改变,听力学评估采用平均纯音听力阈值及言语识别率改变。根据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分级方法,将术后患者听力分为听力未明显下降组和听力明显下降组。收集术中全程的BAEPs改变,并将BAEPs的V波术中改变分为:无显著异常,单纯V波潜伏期(LwV)延长>1.5 ms,单纯V波波幅(AwV)下降>50%,LwV延长>1.5 ms且AwV下降>50%,LwV延长>1.5 ms或AwV下降>50%,对5组分类模式下术后听力损伤程度与分组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并分析4组BAEPs改变对术后听力损伤的预测价值。 结果本研究纳入的1009例行MVD治疗的HFS患者中,943例患者听力未明显下降,66例患者术后听力异常,术中BAEPs监测波形无显著改变,术后出现听力下降5例(0.6%);术中仅LwV延长>1.5 ms,术后出现听力下降4例(18.2%);术中仅AwV降低>50%,术后出现听力下降19例(25.0%);术中"LwV延长>1.5 ms且AwV降低>50%",术后出现听力下降38例(64.4%);术中"LwV延长>1.5 ms或AwV降低>50%",术后出现听力下降61例(38.8%)。各组的阳性预测值比较,结果显示"LwV延长>1.5 ms且AwV降低>50%"最高;"LwV延长>1.5 ms或AwV下降>50%"组的敏感度最高;"LwV延长>1.5 ms且AwV下降>50%"组的特异度最强。 结论术中BAEPs监测可为MVD术者提供听力参考。术末V波潜伏期延长1.5 ms且波幅降低50%以上阳性预测值最高。术中根据BAEPs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手术策略,可有效改善术后听力障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听觉诱发电位监测在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减少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术后听力障碍的有效方法。方法对440例面肌痉挛病人在MVD中采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监测,根据监测结果的实时提示,找出影响听力的因素并加以解除。结果采用BAEP监测后术后听力障碍的发生率由以往手术的7.1%下降到目前的2.5%。结论术中BAEP监测对减少治疗面肌痉挛时所造成的听力障碍具有显著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术中应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监测,对减少术后听力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面肌痉挛患者术中BAEP波V波形的变化以及手术前后平均纯音听力阈值(pure tone average,PTA)的改变,经统计学分析得出术中V波潜伏期延长的警示阈值。结果MVD术中,在显露面神经和责任血管减压操作时,V波潜伏期延长最为显著。38例患者术后PTA增高小于20dB,V波潜伏期平均延长(0.60±0.43)ms。其余5例术后PTA增高大于20dB,V波潜伏期平均延长(1.07±0.35)聪。两组患者V波潜伏期延长时间存在差异(P〈0.05)。术中V波潜伏期延长大于0.6ms与患者术后听力损伤相关;术中V波潜伏期延长大于1.0ms与患者术后听力损伤密切相关。因此术中V波潜伏期延长警示闾值可设定为0.6ms和1.0ms。结论BAEP监护警示阈值有助于指导面肌痉挛MVD术操作,避免术中过度牵拉听神经,减少对其周围微循环的干扰,为术中保护听神经提供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原发性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MVD)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的241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中均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包括异常肌反应(AMR)、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面神经自由描记肌电图(Free-EMG).对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 与手术疗效及术后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面、听神经监测在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40例面肌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均在面肌诱发肌电图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监测下行MVD术.根据监测波形变化指导手术.结果 MVD术前记录到异常诱发电位波形136例,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20个月;手术治愈131例(96.3%),好转3例(2.2%),复发2例(1.5%).MVD术前未记录到异常诱发电位波形4例,术中均未发现明确血管压迫,术后症状缓解不明显.术后长期并发症主要是听力下降17例,经对症治疗不同程度恢复15例,未恢复2例;短期并发症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经过对症治疗均得以缓解.结论 术中面肌诱发肌电图及BAEP监测可客观指导和判断责任血管和减压效果,对提高手术治愈率及减少听力丧失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一种面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好发于中年人,目前认为面神经出脑干区(root exit zone,REZ)的搏动冲击性血管压迫是引起面肌痉挛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的日益发展,针对此病因采取的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是国际上公认的首选治疗方法。我院从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微血管减压术中根据电生理监测结果进行操作对面肌痉挛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监测面神经侧方扩散反应(LSR)的方法,对120例面肌痉挛患者(A组)进行术中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对面神经从面神经根至入内听道全长实施有效的减压,并将结果与120例未监测组(B组)进行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的对比。结果术后近期治愈率:A组76.7%,B组63.3%。随访治愈率:A组90.0%,B组88.3%。总有效率:A组97.5%,B组95.0%。结论根据监测结果对面神经进行充分减压能够降低术后延迟治愈的发生率。面神经远侧端责任血管压迫对面肌痉挛手术的疗效有明确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中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面肌旁路传导反应(LSR)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应用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7例面肌痉挛病人作为监测组,行术中BAEP和LSR监测,同时设对照组38例,无术中电生理监测。对两组有效率、面瘫、听力减退、眩晕等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当日有效率89.5%,术后并发面瘫4例,听力减退3例,眩晕3例;术后随访1年,除1例听力减退外,其余病人面瘫、眩晕等明显缓解,手术有效率91.1%。监测组当日有效率89.2%,术后并发面瘫1例,无听力减退、眩晕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年,面瘫病人明显恢复,手术有效率91.9%。两组当日有效率未见差异,但并发症发生率存在统计差异(P〈0.05)。结论在MVD中,运用BAEP、LSR监测技术可以降低面瘫、听力减退、眩晕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电生理监测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术中听觉脑干诱发电位(BAEP)及面肌旁路传导反应(LSR)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将2003年1月~2005年7月收治的49例面肌痉挛病人归为A组(术中无电生理监测),2005年8月~2007年3月收治的56例归为B组(术中行BAEP及LSR电生理监测),对比分析两组手术的有效率及听力下降、眩晕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术后即刻手术有效率为95.9%(47例),发生面瘫6例(12.2%),眩晕4例(8.2%),听力下降伴耳鸣4例(8.2%);术后12个月,除1例仍有听力下降伴耳鸣外。眩晕、听力下降、面瘫均改善,手术有效率为89.8%(44例)。B组术后即刻手术有效率为94.6%(53例),发生面瘫1例(1.8%)。无眩晕、听力下降及耳鸣发生;术后12个月,面瘫改善,手术有效率为91.1%(51例)。两组手术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面瘫、眩晕、听力障碍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面肌痉挛过程中.联合应用BAEP、LSR等神经电生理技术跟踪手术进程,能较好控制听力损伤并发症的发生,及判断面神经减压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面肌肌电图监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MVD治疗的72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仔细辨别并处理责任血管,通过实时记录面肌的肌电反应了解减压效果。结果 60例有明确责任血管压迫,6例单纯性蛛网膜粘连或增厚,6例存在隐匿性责任血管。术后异常肌电图波形完全消失54例,基本消失16例,无明显变化2例。术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57例,部分消失14例,无改善1例;总有效率为98.6%(71/72)。结论 面肌肌电图监测可实时了解术中减压效果,对面肌痉挛的MVD,尤其是隐匿性责任血管所致面肌痉挛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面肌诱发肌电图评估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术后效果的意义。方法 微血管减压术术前、术中、术后采用面肌诱发肌电图进行检测和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微血管减压术中,面肌诱发肌电图中下颌缘支—眼轮匝肌反应即刻消失者,相比较于仍然存在者,临床效果好,复发率低。结论 面肌诱发肌电图可作为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的预后评估的一种有效的监测手段用以分析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锁孔入路面肌痉挛(HFS)显微血管减压术(MVD)中,异常肌反应(AMR)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联合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58例HFS患者作为监测组,行术中AMR和BAEP监测;同时设对照组48例,无电生理监测;对两组术后有效率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监测组患者术后近期有效率为90.51%(143/158),远期达到95.57%(151/158),对照组术后近期有效率为79.17%(38/48),远期87.50%(42/48);两组患者术后近期,远期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监测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监测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87%(14/158)明显低于对照组25.0%(12/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孔入路MVD是目前治疗HFS确切有效的方法 ,术中使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有助于鉴别责任血管、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异常肌反应(AMR)监测在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VD)中鉴别责任血管、评估减压效果以及判断预后方面的作用.方法 305例典型面肌痉挛患者接受了面神经MVD术中AMR的实时监测,并分别在术后1 d、1个月和3个月进行疗效评估,分析术中AMR变化与手术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术中记录到典型AMR波形,术后1 d、1个月和3个月症状缓解率分别为89.8%、93.8%、94.8%.术中监测AMR消失组和AMR显著变化组的疗效明显好于AMR未消失组(P<0.05).结论 术中AMR监测可辅助判断责任血管,评估减压效果,对提高手术疗效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47例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资料。均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神经内镜下进行微血管减压术,25例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侧方扩散效应(LSR)监测(监测组),22例无术中电生理监测(对照组)。47例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 监测组术前均引出LSR波;剪开硬脑膜后LSR波消失2例;打开桥小脑角池时LSR波消失1例;垫入Teflon棉片减压后LSR波消失19例,LSR波幅明显下降2例;手术结束后仍不消失1例。术中BAEP监测可见Ⅰ、Ⅲ、Ⅴ波波幅降低,潜伏期延长,以Ⅲ波消失、Ⅴ波波幅下降>50%、潜伏期>1 ms居多。术后2周,监测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100.0% vs. 95.5%;P>0.05)。监测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0%)明显低于对照组(18.2%;P<0.05)。监测组术后复发率(0%)明显低于对照组(9.1%;P<0.05)。结论 原发性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应用电生理监测,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  相似文献   

16.
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面肌痉挛病因及微血管减压术对面肌痉挛的治疗效果。方法126例面肌痉挛患者全部在局麻下行乙状窦后入路面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结果126例患者术中均发现面神经根部有血管压迫.其中小脑前下动脉及其分支51例.小脑后下动脉及其分支38例.椎动脉23例.多根小动脉14例。85例患者术后面肌痉挛即停止.28例于术后7~30天内面肌痉挛停止,8例30~90天内面肌痉挛停止.5例3~6个月内面肌痉挛停止。随访108例,随访时间1~4年。2例于术后16个月复发,2例术后18个月复发。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面肌痉挛是由于面神经根受血管压迫所致.乙状窦后入路面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面肌痉挛显微神经血管减压术中诱发肌电图监测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术中面肌异常诱发肌电图监测对显微神经血管减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40例面肌痉挛患者在面肌异常诱发肌电图监测下行显微神经血管减压术。开颅前将刺激电极刺入患侧眼轮匝肌用以刺激面神经颧支,记录电极刺入患侧El轮匝肌用以记录诱发肌电图,分别在硬脑膜切开前、排放脑脊液、剥离压迫血管、垫入Teflon棉后、硬脑膜缝合完毕后行电刺激及记录诱发肌电图。结果39例于术前记录到潜伏期约10毫秒的异常诱发肌电图波形,手术后38例异常诱发反应消失。术后随访5年2个月至6年4个月,平均5年8个月,手术治愈率94.7%,好转率2.6%,复发率2.6%。结论术中面肌异常诱发肌电图监测可客观地指导和判断责任血管和减压效果,对提高手术治愈率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