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者收治10例急性肠缺血综合征患者,8例肠系膜血管有不同形式的阻塞,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腹痛和程度不同的便血,其诱因较多,预后差。早期诊断、及早手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急性肠系膜缺血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肠系膜缺血的诊治山东省肥城矿务局中心医院(271608)于俊秀急性肠系膜缺血是指由于肠系膜动脉或静脉突然阻塞或闭塞,进而导致肠管发生缺血性病理变化的疾病,多发生于老年人,是一种十分危重的疾病,死亡率达90%[1],并且近30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肠易激综合征诊治的共识意见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9  
一、前言肠易激综合征 (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 ,该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各地研究的报道显示IBS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多发病 ,西方国家人群患病率为 5 %~ 2 4 % ,其中2 5 %以上的患者为此而就诊 ,每年花费高额的医疗费用 ,并且患者的生存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 1996年北京的 1份调查显示人群患病率按Manning标准和罗马标准分别为 7.2 6 %和 0 .82 % ,其中有 2 0 %患者频繁就诊。 2 0 0 1年广州的 1份调查显示人群按罗马Ⅱ标准患病率为 5 .6 % ,就诊率为2 2 .4 %。可见I…  相似文献   

4.
王鹏  李延青 《胃肠病学》2012,17(2):75-78
肠易激综合征(IBS)发病机制复杂,其临床诊断和治疗一直在探索中前进。随着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深入,IBS诊断标准不断更新,诞生了更为实用的罗马Ⅲ标准,新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亦不断涌现,如选择性5-羟色胺4受体激动剂普卡必利、抗抑郁治疗、抗生素的应用等,给IBS的诊治带来了曙光。然而新兴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IBS相关研究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亦产生了诸多问题。本文就新近IBS临床诊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5.
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IBS)是一种以长期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胀,伴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而又缺乏形态学、细菌学和生化学指标异常的肠功能障碍性综合征。  相似文献   

6.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最常见的肠道运动障碍性疾病,其紊乱不仅限于结肠,且可累及小肠乃至胃、胆囊等,临床表现为腹痛和排便习惯的改变。文献上它有过许多名称,如神经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结肠痉挛、粘液性结肠炎、结肠过敏、结肠功能紊乱等等。本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很可能是包含多种疾病的“混合体”,正因为如此,对本病的治疗并无统一的“规格”。 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前提 治疗 IBS应在以下前提下进行:(1)确诊;( 2)病人诊疗程序的考虑;(3)药物与安慰剂…  相似文献   

7.
肠易激综合征的认知治疗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3  
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bowelsyndrome ,IBS)是一种常见的以腹痛 /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 (包括粪便性状、排便频率、排便不净感、便急、排便费力以及腹胀 )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 (functionalboweldisease ,FBD) ,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学改变的生物学标志[1] 。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 ,迄今尚无定论[2 ,3] 。因此 ,目前诊断主要是根据临床症状的积分 ,并通过一定的实验室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后诊断的 ,常用的诊断标准是Manning标准和罗马标准Ⅰ[1,4 ] ,新近修订的罗马标准Ⅱ已公布 ,但…  相似文献   

8.
【诊断】一、临床表现 (一)腹痛或腹部不适感疼痛性质多样、程度各异,可伴腹胀,多位于左下腹部,进餐后出现,排便后缓解。 (二)排便异常排便次数<3次/周,或>3次/日,性状为稀便、水样便或干硬便,可带粘液,排便费力或不尽感,也可表现为秘泻交替。 (二)腹外症状可有上消化道症状如烧心、早饱、恶心、呕吐等:也可有其他系统症状如疲  相似文献   

9.
岳勇  靳大勇 《山东医药》2002,42(7):62-63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多以急腹症就诊 ,诊断及时或延迟、治疗方式合理与否 ,其预后有天壤之别。现将近年来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作一介绍。1 病因肠系膜血管缺血包括肠系膜动脉栓塞、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肠系膜动脉无搏动及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肠系膜动脉栓塞的病因有 :1心血管疾病 :此为肠系膜动脉栓塞的主要原因。见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肌梗死、心房纤颤的左心房血栓 ,动脉硬化的粥样斑块及人工瓣膜或细菌性心内膜炎的赘生物脱落。 2血管造影后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 3创伤与手术 :创伤可造成内脏血管的损伤 ,附壁胆固醇栓子游离…  相似文献   

10.
西方国家许多初级保健医师对IBS不诊断,从主诉直接到治疗,而一些专家认为IBS依靠“排除诊断”,并进行回顾性研究。迄今IBS的诊断仍无最佳方法。医师希望作出经济、准确的阳性诊断,将IBS同器质性疾病和其他胃肠功能障碍(如腹泻、消化不良和便秘)相鉴别,这些胃肠功能障碍需要不同的诊断和治疗措施。作出IBS的诊断也对患者的症状作出了“解释”,对患者自信心的培养和安慰是必需的。再者,不准确的诊断会导致不恰当的就诊、不必要的外科手术和无效甚至是有害的药物治疗。需要准确识别那些可能的获益者,从而获得新药减轻IBS某些主导症状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近年来提出的新概念,按ST段抬高与否,分为ST段抬高及非ST段抬高的ACS。ST段抬高的ACS主要演变为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AMI),非ST段抬高的ACS主要演变为非Q波型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两大类。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常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1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导致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和血栓形成。不稳定斑块纤维帽较薄,脂质成分多,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基质金属蛋白酶含量多。不稳定斑块的临床识别手段有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高分辨核磁共振、冠状动脉血管镜、电子束CT及C反应蛋白、CD40L、基质金属蛋白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白介素(IL)-1、IL-6、IL-8等的测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有药物治疗与再灌注治疗两大方面,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抗凝、抗缺血、调脂治疗等。再灌注治疗对于无条件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3~12 h内溶栓治疗为首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适宜于所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目前治疗性血管生成、干细胞移植尚处于试验阶段。  相似文献   

13.
急性缺血性肠病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缺血性肠病的发病因素、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方法,尽可能地降低对该病的误诊、漏诊率,以提高对本病的诊疗水平.方法 通过对33例临床诊断缺血性肠病患者的诊断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其临床特点.结果 33例缺血性肠病患者,临床上表现为腹痛、血便、腹泻或黏液血便等非特异性症状,早期不易确诊.严重者病情发展迅速,可出...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在缺血性卒中发病中具有一定的作用,且缺血性卒中常反复发作,因而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治疗对缺血性卒中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愈显重要。但对以华法林为代表的抗凝治疗和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抗血小板治疗,应当如何评价其疗效,目前的资料表明尚存在一些异议。文章就此做了总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ARDS患者13例,并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13例患者死亡7例,死亡率为53.8%,4例患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结论 ARDS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一旦出现急性肺损伤征象必须积极机械通气,同时改善患者电解质状态,减少MODS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肝功能衰竭的诊断和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功能衰竭(简称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侯群,其预后不良,病死率甚高(可达50%~90%),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也是临床医师最具挑战的疾病之一。多年来,各国学者对肝衰竭的定义、分类、诊断和治疗等问题不断进行探索,但迄今尚无一致意见,而临床对肝衰竭的认识、早期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救治肝衰竭患者尤为重要。本文拟就肝衰竭的诊断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肝功能衰竭的定义和病因[1]定义肝衰竭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严重肝损伤,表现肝脏合成、代谢、排泄和解毒等功能严重障碍和失代偿,出现以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和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  相似文献   

17.
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治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症状、心电图和心脏损伤标志物是临床上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重要诊断因子。目前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冠脉旁路移植术。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临床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陈丽莎  陈萦晅 《胃肠病学》2012,17(7):385-388
临床常见的胆汁淤积可由多种疾病引起,胆汁生成的任何因素异常、胆汁对肝细胞的损伤和破坏致肝细胞坏死等一系列病理变化可引起肝内、肝外胆汁淤积,其发病机制涉及胆盐转运蛋白、ABC转运蛋白和遗传等因素,其中核受体机制在此过程发挥关键作用。随着生化和影像技术的进步,其诊断水平有所提高。但在治疗方面,除疗效确切的熊去氧胆酸外,目前虽已报道了很多天然和合成的核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可能亦有治疗作用,但有待更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力衰竭综合征诊疗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力衰竭综合征发生率逐年增多且预后不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临床上虽极受重视,但一直缺乏有说服力的循证医学研究证据.近年来开展的一些大系列登记研究发现,急性心力衰竭综合征在流行病学、预后及治疗上与经典观念有很大差别.现对此做一简单阐述,并就一些新的相关观念作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