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部队经过阶梯适应性训练后急性高原反应发生情况调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对某部482人自平原(海拔1400m)进驻海拔3700m,经过40天的阶梯适应性训练,然后快速(4小时)进驻海拔5270m,第1 ̄7天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生率最高为32.4%,且无1例重症急性高原反应。另一支部队自平原快速(5天)进驻海拔5010、5200和5380m,第1 ̄10天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生率最高为85.7%,其中重症急性高原反应为32.8%,2人发生了高原脑水肿合并高原肺水肿。作者认为进  相似文献   

2.
部队适应性训练后急性高原反应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西洲  曾云 《人民军医》1995,(10):10-11
我们以国家军用标准《急性高原反应的诊断和处理原则》为依据,将部队进驻两个不同海拔高度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现场随访调查,并与未经过阶梯适应性训练的某高原边防部队作对照。1对象和方法某机械化部队482人在平原(海拔1400m)经过2个月的体能训练,体检确认健康,于1994年7月,3天内途经海拔4100m后进驻喀喇昆仑山海拔3700m处,在该处经过40d的适应性训练,然后于4h内快速进驻海拔527Om。急性高原反应以头痛和呕吐为主要症状,视其严重程度将头痛分为4度,计1、2、4、7分。呕吐分为3度,计2、4、7分,其余症状各计1分。首先…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高原驻训部队急性高原反应(acute high altitude reaction,AHAR)的发病情况,为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960名官兵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利用Lake Louise评分系统对AHAR作出诊断。结果:调查对象中AHAR发病率为48.7%,发病率在单位、体质、心理反应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是年龄、职别、体质指数、性格等因素对急性高原反应发病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原驻训部队AHAR发病率较高,在部队进驻高原前要制定完善行军计划、加强训练、进行心理干预辅导,做到有效降低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30名女青年初入3700m高原地区急性高原反应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调查女性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 :采用军标GJB10 98- 91标准对乘车初次进入海拔 3 70 0m同一群体的30名女青年进行了急性高原反应的随访调查。结果 :按基本无反应 (± )、轻度反应 ( )、中度反应 ( )人数及百分率计 ,第 1天分别为 (± ) 2 4人 (80 .0 % ) ,( ) 5人 (16 .6 7% ) ,( ) 1人 (3.33 % ) ;第 3天分别为 (± ) 2 8人 (93 .33% ) ,( ) 2人 (6 .6 7% ) ;第5天分别为 (± ) 2 2人 (73 .33 % ) ,( ) 7人 (2 3 .33% ) ,( ) 1人 (3 .33% )。行经人数为第 1天 2人 ,其中高原反应 ( ) 1人 ,(5 0 % ) ,第 3天 2人 ,高原反应 (± )。第 5天 7人 ,高原反应 ( ) 6人 (85 .71% ) ,( ) 1人 (14.2 8% )。结论 :青年女性从平原 (海拔 140 0m)乘车进入 3 70 0m高原后第 1、3、5天约有半数 (5 3.33% )发生轻度高原反应。女性行经期急性高原反应发生率增高 ,反应症状加重 ,尤其是第 5天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探讨高原适应性训练预防急性高原反应的效果。方法对拟进驻高原的160名汉族男性青年战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名),在进驻高原前3个月进行适应性训练,3个月后当其抵达海拔5200 m驻地后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军用标准GJB 1098-1991《急性高原反应的诊断和处理原则》对其进行评分,同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血红蛋白等生理指标。结果两组GJB评分值、脉搏、血氧饱和度、血红蛋白测量值等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体温、呼吸、收缩压等测量值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原适应性训练可有效地预防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急性高原反应234例调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急性高原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 ,为进入高原执行任务的部队提供资料。方法 对驻训海拔 2 80 0~ 530 0m地区的某内陆部队指战员 ,发生急性高原反应者按籍贯、年龄、兵种、海拔高度和诱因进行调查。结果 西北籍指战员发生率为 40 5 % ,其余省区者为 39 7% ;2 0岁以下发生率为 38 6 % ,2 1~ 30岁为 39 6 % ,31~ 40岁为 41% ;侦察兵发生率为 33 3% ,步兵、炮兵、通信兵、机关人员发生率分别为 38% ,2 8 3% ,40 % ,6 6 6 % ;发病者都有一定的诱因 ,其中上呼吸道感染占 71 8% ,寒冷占 15 8% ,饥饿占 8 5 % ,疲劳占 1 9% ,其它因素占 2 %。结论 海拔越高 ,越易发病 ;年龄大 ,平时缺乏锻炼和身体素质差者 ,易发病 ;上呼吸道感染、饥寒、疲劳等因素可以促使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对急挂高原反应(HAAR)10例,高原肺水肿(HAPE)29例患者与刚入高原健康人14名进行了心功能的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健康者心功能代偿增强,而HAPE患者确有部分(5/20)左心功能明显降低,提示左心功能降低至少在部分患者的肺水肿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舒理康胶囊预防急性高原反应的现场实验结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现场验证舒理康胶囊的抗缺氧功效,探寻新的预防急性高原反应药物。方法:随机选择150名空运进驻日喀则(海拔3900m)的新兵,将他们分为3组,分别服用空白胶囊(对照组)、舒理康胶囊(舒理康组)和红景天胶囊(红景天组)。在进入高原前2天开始服用,连续服用至进入高原后的第5天止。在受试者进入高原后,每日傍晚由专人对受试者的急性高原反应症状进行调查和评分。结果:在前3天的评分中,舒理康组的评分都是最低,且评分为0分(无高原反应)的百分比分别是34%、60%和76%;对照组分别是28%、48%和76%;红景天组分别是24%、40%和66%。评分(1~4)分(基本无高原反应)的情况与0分基本相同。在>10分(中度以上急性高原反应)的项目中,舒理康组未发生1例,而其它两组分别有2例、1例。结论:舒理康胶囊可以减轻缺氧症状的严重程度,降低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病率,具有预防高原反应的功效。  相似文献   

9.
"4.14"青海玉树地震后,军队和武警部队官兵紧急进入灾区进行抗震救灾工作。玉树地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200 m,自然条件恶劣,给救援工作带来很多困难。救援官兵从平原快速进入高海拔地区时,由于氧气比较稀薄,天气寒冷,加上救灾任务紧迫、工作繁重,容易发生不同程度的急性高原反应。此次救援过程中,我们根据总部指示,抽调人员组成高原病防治专家组(专家组),对救援部队进行高原病及高原反应的群防群控,效果满意。现对武警某部官兵193例急性高原反应发生率情况抽样调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高压氧预治疗预防急性高原反应的现场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高压氧预治疗对急性高原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对拟进驻海拔5380m地区的40名青年战士随机分为高压氧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名)。在海拔3800m地区对治疗组行高压氧预治疗,后随其到海拔5380m地区观测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等生理指标,同时采用军标GJB 1098-91《急性高原反应的诊断和处理原则》对其进行评分。结果:高压氧治疗组的急性高原反应评分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别非常显著(P〈0.01)。结论:高压氧预治疗可提高机体在低氧环境下的生理功能,抑制人体自由基的生成,降低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1.
急性高原反应(HAAR)是人体快速进入高原(泛指海拔3000m以上)地区后,由于适应不良而引起的全身反应性疾病,其发病率占各种急性高原病的首位,约为刚入高原者的45~90%之间,如得不到及时控制,则可迅速恶化,高原肺水肿和脑水肿绝大多数由本病发展而致,严重影响进入高原者的身心健康。为了预防本病,我院研制了高原Ⅰ号药物,并在1990年、1991年底入藏新兵中实施预防和观察,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185名从平原急进高原地区人员高原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海拔约4600 m地区试验性紧急献血人员健康状况,为高原高海拔地区紧急采血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照GJB1098-1991《急性高原反应的诊断和处理原则》测定不同海拔高度高原反应变化,填写调查表,分析海拔约3600 m和4600 m环境下高原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海拔4600 m地区献血者紧急献血前后身体健康状况。结果不同海拔高度高原反应发生率变化不明显,但高海拔地区中重度高原反应发生率明显增加;航空机动模式(2~5 h)和铁路机动模式(6~9 d)入藏人员高原反应发生率基本一致,分别为70.00%和74.40%;健康者紧急献血后未发生献血反应和高原反应。结论高原海拔4600 m地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开展紧急献血,但仍需加大样本量继续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近期,平原某部队官兵136例从平原(海拔66m)先远程机动至海拔2800m休息10h,然后至海拔3600m处进行适应性训练4天。铁路机动总里程4100km,历时113h。途中海拔3000m以上地域约2000km,4000m以上960km,海拔最高为5213m。某分部驻军医院根据上级指示,抽组5名军医组成医疗专家组,进行伴随医疗保障,负责高原疾病的综合防治,并跟踪采集了驻训官兵各项生理数据,以分析平原部队赴高原驻训官兵生理指标的变化特点。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铁运与空运人员进入高原后高原反应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比较铁路运输(铁运)与空运人员进入高原后发生高原反应和轻症急性高原病的情况。方法:铁运对象为105名健康青年男性(铁运组),空运对象共99名(空运组)。采用自制的高原反应问卷调查表,对调查对象进入高原(海拔3 680 m)后3 d的高原反应情况进行逐日调查,比较两组间高原反应发生率、高原反应评分及轻症急性高原病的发生率。结果:与空运组比,铁运组无反应者的比例较低(P<0.05);在到达高原后的第2 d和第3 d,空运组的评分高于铁运组,但是,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进入高原后的第1 d和第3 d,空运组的高原反应发生率高于铁运组(P<0.01)。结论:铁运人员进入高原后的高原反应发生率可能较低。但是,还应该进行更大样本量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发生急性高原反应时和习服后心功能变化。方法 :对比研究高原 (日喀则 ,海拔 390 0m) 5 6例发生急性高原反应者和平原 (西安 ,海拔 4 0 0m) 5 6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心功能指标 ,并观察高原低氧习服后 ,心功能指标的变化过程。结果 :发生急性高原反应时心率、左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心输出量均增大 ,室间隔运动幅度减低 ,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减小 ,右室轻度扩大。经过 6 0d习服后上述改变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发生急性高原反应者 ,在初上高原时心功能变化较大 ,习服后适应高原环境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富氧联合运动训练治疗急性高原反应(AMS)的效果。方法:将AMS 28例随机分成富氧联合运动训练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例。对照组处于自然低氧环境中,不进行运动训练;观察组分别在26.0%、24.5%、23.0%和21.5%的富氧条件下,进行运动训练各1天;观察比较两组训练期间和训练结束后第1天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O2)水平和AMS评分。结果:训练第1天,观察组HR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训练期间及训练结束后第1天SBP和DBP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SO2水平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训练期间和训练后第1天AMS评分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富氧联合运动训练可有效减轻AMS症状,缩短习服时间。  相似文献   

17.
急性高原反应分度及标准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本文提出急性高原反应症状学诊断方法。以头痛和呕吐为主要症状,兼顾其它症状,在对每一症状进行定性和评分基础上,将急性高原反应区分为基本无反应,轻度、中度和重度反应。本文还采用判别分析方法推导出以PaO_2和AaDO_2为生理学评价指标的两类判别式,根据计算值Z值的大小,将急性高原反应区分为基本无反应有反应。这两种方法已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科学且可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急性高原反应综合征(AHARS)相关关系。方法:随机将实验动物分为平原组(FG)、中度高原组(MHG)、高原组(HG)。分别制备绵羊肺淋巴造瘘、兔及鼠盲肠结扎穿孔、30%Ⅲ度烧伤SD大鼠等SIRS/MODS动物模型,比较同类指标参数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差异;临床研究将符合MODS标准的540例分为FG、MHG1、MHG2、HG组,比较MODS指标评分在不同高度上的差异,检验MODS预测结局的准确性。结果:动物模型组PAP、PAWP、QL、PS、PC、TXB2、PGFia、ET-1、CGRP、L—ENK、HSPT0等指标在不同高度差异显著(P〈0.05)。临床资料有与动物模型近似的变化(P〈0.05),高原评分标准优于平原通用标准(P〈0.05)。结论:高原缺氧为主的暴露因素与各种外源性致伤因素介导的SIRS/ARDS/MODS可能与AHARS有共同的病生基础,均可导致急性全身炎症反应。建立一体化的评分系统可能有利早期诊断治疗、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不同强度耐力训练后模拟急进高原24h内心率变异性(HRV)与急性高原反应(AMS)的关系。方法:选择分别经过极限强度、有氧、无氧耐力训练的男性新兵43例,检测在模拟急进4500m高原24h期间2、10、20h的HRV,分析其与AMS的关系。结果:极限耐力组、有氧耐力组RMSSD、PNN50均显著下降,无氧耐力组呈先下降后升高曲线;有氧耐力组LF/HF先下降后增高,无氧耐力组、极限耐力组则呈先增高后下降曲线;极限耐力组、有氧耐力组SDNN、TP呈下降趋势,无氧耐力组则无显著变化。AMS症状评分与模拟急进高原后10、20h时LF/HF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SDNN、RMSSD、PNN50、HFn呈显著负相关(P<0.05,P<0.01)。结论:极限强度耐力训练和有氧耐力训练不利于对急进高原环境的习服;无氧耐力训练使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活动维持相对稳定状态,增强ANS的调节能力,有助于提高急进高原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肺功能测定对急性高原反应(AMS)易感者的预测作用。方法:随机选择内地籍人藏新兵113人,进藏前(海拔300m)进行肺功能检测,然后空运进入高原地区(海拔3658m);人藏后第2天和第3天进行急性高原反应症状学评分。将两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急性高原反应者的用力肺活量(FVC)、最大呼气流量(PEF)和18用力呼气容积(FEV1.0)显著低于无反应者,AMS与受试者FVC、FEV1、PEF等指标显著相关。结论:平原肺功能测定有益于AMS易感者的筛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