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经元缺血性损伤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细胞程序性死亡在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文章综述了PCD存在于脑缺血性损害中的依据,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关系,发生的可能机制及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2.
脑缺血后神经元程序性死亡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研究发现神经元程序性死亡(PCD)是脑缺血损伤过程中神经元死亡的一种形式,特别在迟发性神经元死亡过程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综述了脑缺血后PCD相关基因表达的改变、发生的过程及可能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动脉粥样硬化(As)是许多心血管疾病(CVD)的发病基础,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是参与As病变的主要细胞,诸多研究证实上述细胞程序性死亡(PCD)可影响As的发生发展,调控上述PCD可能成为防治As的关键。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非编码RNA(ncRNA)通过调控相关因子参与PCD,如凋亡、自噬、焦亡、坏死性凋亡、铁死亡和铜死亡等。该文对ncRNA通过调控PCD影响As的机制展开讨论,为As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脑缺血后神经元程序性死亡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研究发现神经元程序性死亡(PCD)是脑缺血损伤过程中神经元死亡的一种形式,特别在迟发性神经元死亡过程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综述了脑缺血后PCD相关基因表达的改变、发生的过程及可能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细胞凋亡:缺血性脑损伤神经元死亡的新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脑缺血时神经元死亡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病理机制,其中缺血中心区以神经元坏死为特征,而半暗区则以神经元凋亡为特征。文章介绍缺血性脑损伤神经元死亡的新机制;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6.
谷氨酸与神经元死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血性神经元的死亡传统归属为坏死,大量的缺血性和创伤性脑损伤的动物实验发现,突触前谷氨酸释放入胞浆中,是缺血或损伤导致神经元坏死的关键步骤,既往将谷氨酸介导的神经元死亡认为是坏死,近来,国内外的实验证明,脑缺血也导致神经元膜上的谷氨酸受体活性增高,Ca^2 大量内流,谷氨酸受体拮抗剂和抗凋亡剂具有保护作用,揭示坏死和凋亡机制共同存在,本文就谷氨酸引起细胞死亡的机制及死亡方式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T1DM是胰岛β细胞损伤导致的Ins绝对缺乏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通路,负性调节T细胞功能维持机体自身免疫稳态,在T1DM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文综述PD-1/PDL-1通路在T1DM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脑缺血时神经元死亡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病理机制,其中缺血中心区以神经元坏死为特征,而半暗区则以神经元凋亡为特征。文章介绍缺血性脑损伤神经元死亡的新机制: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9.
凋亡与缺血性神经元损伤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细胞凋亡是不同于坏死的一种细胞死亡形式,现已发现它与多种病理情况有关。文章介绍了国外近几年关于神经元在缺血环境下的凋亡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细胞凋亡出现的形式和意义以及可能的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凋亡与缺血性神经元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凋亡是不同于坏死的一种细胞死亡形式,现已发现它与多种病理情况有关。文章介绍了国外近几年关于神经元在缺血环境下的凋亡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细胞凋亡出现的形式和意义以及可能的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1/PD-L1)免疫检测点阻滞剂在实体瘤治疗上取得振奋人心的效果。PD-1主要表达于活化的T、B细胞,在限制自身免疫及过度炎症反应方面起重要作用;肿瘤微环境中PD-1/PD-L1的高表达使T细胞活性受到过度抑制,从而发生肿瘤免疫逃逸;PD-L1表达水平可能是预测检测点阻滞剂疗效的标志物。免疫治疗因其持久的反应性及较小毒副作用使部分肿瘤患者获益明显。本文旨在阐述主要的PD-1/PD-L1检测点阻滞剂(单抗)近年来在恶性黑色素瘤、肺癌、尿路上皮癌、肾细胞癌等治疗上研究的现状并在获益人群中筛选出可能具有价值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抗病毒治疗24周时外周血CD4+和CD8+T淋巴细胞(T细胞)表面表面程序性死亡1 (PD-1)和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水平,分析其与抗病毒治疗临床转归的关系.方法 24例CHC患者,均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Peg-IFN α-2a)每周皮下注射一次,联合利巴韦林800 ~ 1200 mg/d,治疗24 ~ 48周.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实时荧光定量检测患者治疗前、治疗4、12、24周外周血CD4+和CD8+T细胞表面PD-1、PD-L1表达水平和外周血HCV RN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采用SPSS16.0软件.两样本计量结果分析采用t检验,治疗前后的计量结果采用重复测量的单因素或两因素方差分析,所有检验为双侧检验. 结果 CHC患者治疗后4周HCV RNA阴性者19例,CD4+和CD8+T细胞表面PD-1的表达率在治疗前分别为18.6%±6.1%和16.6%±13.8%,治疗24周时分别为10.3%±7.7%和9.4%±4.6%,治疗前后比较,PD-1的表达明显下降,F值为12.406和4.955,P值为0.002和0.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8+T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率在治疗前为17.5%±13.7%,治疗4、12、24周时分别为25.9%±11.1%、29.6%±15.1%、32.0%±15.7%,治疗后明显升高,F值分别为9.063、8.365、9.736,P值均<0.01.治疗4周时,HCV RNA阳性者5例,仅发现CD8+T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治疗24周(39.2%±15.6%)与治疗前(17.4%±16.7%)比较明显升高,F=10.292,P=0.033.持续病毒学应答者20例:CD4+T细胞表面PD-1的表达在治疗4、12、24周分别为14.4%±7.5%、14.0%±6.9%、10.7%±7.6%,治疗前为20.2%±7.5%,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F值分别为6.133、5.541、14.780,P<0.05或P<0.01.CD8+T细胞表面PD-1的表达在治疗12、24周分别为10.2%±4.6%和10.1%±4.9%,治疗前为16.8%±13.4%,治疗前后比较,PD-1的表达在治疗后明显下降,F值为4.964和4.613,P值均<0.05.CD8+T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在治疗12、24周分别为30.8%±16.6%和35.2%±16.5%,治疗前为19.0%±14.5%,治疗后明显升高,F=6.442,P=0.020和F=12.349,P=0.002.复发组4例,各治疗时间点PD-1和PD-L1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快速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以下调CHC患者外周血CD4+和CD8+T细胞表面PD-1的表达,上调CD8+T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CHC患者外周血CD4+和CD8+T细胞表面PD-1和PD-L1表达水平的变化可能与患者抗病毒治疗临床转归存在关系.  相似文献   

13.
心肌炎是目前临床仍面临挑战的一类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复杂,临床预后差。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是重要的免疫检查点,与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结合可负向调节机体免疫反应,在心肌炎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从PD-1/PD-L1调控T淋巴细胞活化、抑制肌钙蛋白抗体和心肌炎症反应等方面综述了PD-1/PD-L1在心肌炎发生中的作用,以期为有效诊治心肌炎寻求新靶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PD-L)1与调节性T细胞(Treg)浸润的相关性。方法 NSCLC患者79例,检测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PD-L1水平和Treg浸润情况,分析PD-L1水平和Treg浸润的相关关系,并观察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癌组织中PD-L1高表达和Treg高浸润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Ⅰ期癌组织中PD-L1高表达和Treg高浸润显著高于Ⅱ期,有淋巴结转移肺癌组织中PD-L1高表达和Treg高浸润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P<0.05);癌组织中PD-L1高水平与Treg高浸润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NSCLC组织中PD-L1高表达和Treg高浸润,与淋巴结转移和分期有关,且PD-L1高表达与Treg高浸润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药芪灵合剂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1(Programmed death-1,PD-1)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1 ligand1,PD-L1)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56例CHB患者随机分为芪灵合剂联合拉米夫定片(LAM)治疗组29例和单用LAM对照组27例,于抗病毒治疗的第0、24、48周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及其表面的PD-1/PD-L1的表达情况。结果:治疗48周后,治疗组患者HBV DNA转阴率、ALT复常率均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HBV DNA转阴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表面PD-1 24周、48周表达水平与治疗前比较逐渐下降;48周时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CD4+T细胞PD-L1 48周后表达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芪灵合剂联合LAM能够提高CHB患者HBV DNA转阴率,ALT复常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CD4+T淋巴细胞表面PD-1/PD-L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细胞色素C在缺血性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凋亡的概念、发生机制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一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业已发现,缺血性脑损害后存在神经元凋亡,caspase、Bcl-2家族蛋白、细胞色素C等参与了凋亡的调控和执行。文章主要对细胞色素C在缺血性神经元凋亡中的关键作用及其与caspase、Bcl-2家族蛋白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细胞色素C在缺血性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凋亡的概念、发生机制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一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业已发现 ,缺血性脑损害后存在神经元凋亡 ,caspase、Bcl 2家族蛋白、细胞色素C等参与了凋亡的调控和执行。文章主要对细胞色素C在缺血性神经元凋亡中的关键作用及其与caspase、Bcl 2家族蛋白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结肠癌患者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两者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12例结肠癌患者结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PD-1、PD-L1蛋白表达水平,分析结肠癌组织PD-1、PD-L1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相关性,同时分析影响结肠癌患者生存期的多元因素。[结果]结肠癌组织PD-1、PD-L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结肠癌组织PD-1、PD-L1蛋白表达水平与TNM分期、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脉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0.05);PD-1高表达组(n=67)3年累计生存率(67.2%)及中位生存时间(20.2个月)均明显低于PD-1低表达组(88.9%)及中位生存时间(31.6个月)(P<0.05)。PD-L1高表达组3年累计生存率(71.0%)及中位生存时间(21.5个月)均明显低于PD-L1低表达组(92.0%)及中位生存时间(32.2个月)(P<0.05);TNM分期晚、分化程度低、浸润深度深、脉管浸润、淋巴结转移、PD-1蛋白和PD-L1蛋白表达阳性均为影响结肠癌患者预后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结肠癌组织PD-1、PD-L1蛋白表达水平与TNM分期、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脉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可作为预测结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单克隆抗体是否可以增强ALDHhigh CSC-DC疫苗致敏的B细胞靶向ALDHhigh 肿瘤干细胞(CSCs)的体液免疫作用。方法:建立B16-F10黑色素瘤小鼠模型,各组小鼠分别接受PBS、ALDHhigh CSC-DC +IgG、ALDHhigh CSC-DC疫苗、PD-L1单克隆抗体、ALDHhigh CSC-DC联合PD-L1单克隆抗体的治疗,记录小鼠的生存时间及肿瘤的体积。实验结束时收集各组小鼠的肿瘤,单个肿瘤细胞悬液进行ALDEFLUOR染色检测CSCs的比例。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脾脏B细胞上PD-1的表达量。同时进一步行抗体结合试验和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作用(CDC)试验检测B细胞培养上清中的抗体结合和裂解CSCs的能力。结果:相较于单独治疗组,PD-L1单克隆抗体与ALDHhigh CSC-DC疫苗的联合治疗可以更加显著地抑制肿瘤生长,延长小鼠生存时间。联合治疗组小鼠活化的B淋巴细胞上PD-1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仅为6.5%。抗体结合试验提示,与ALDHhigh CSC-DC疫苗单独治疗组11.3%的结合率相比,联合治疗组小鼠B细胞培养上清中的抗体可以特异地结合15.7% ALDHhigh CSCs。同时CDC试验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的B细胞培养上清特异性地裂解ALDHhigh CSCs。结论:PD-L1单克隆抗体可以显著增强ALDHhigh CSC-DC疫苗致敏的B细胞产生靶向ALDHhigh CSCs的体液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20.
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是用消减杂交技术从发生程序性死亡的T细胞株中分离得到的一种跨膜蛋白,是一种负向协同刺激分子。PD-1是活化T细胞表面的一种抑制性受体,与病毒特异性CD8^+T细胞的功能耗竭有着密切关系。在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过程中PD-1表达增强,阻断PD-1信号通路可以使耗竭的CD8^+T细胞恢复免疫效应功能,有助于病毒清除,本文就PD-1与病毒性肝炎的关系及其在治疗中应用的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