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加强“十一五”期间口岸卫生检疫工作的科学指导,国家质检总局制定了《“十一五”口岸卫生检疫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口岸卫生检疫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任务,部署了九项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规划》全面、务实,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很强,是指引“十一五”期间口岸卫生检疫工作方向的文件。  相似文献   

2.
卫生监督是国家授权卫生行政部门依据公共卫生法律、法规对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贯彻执行卫生法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对违反卫生法规,危害人体健康行为追究法律责任的一种行政管理活动。卫生监督的目的是行使国家公共卫生职能,实现国家对社会的卫生行政管理,保护人民健康,维护国家卫生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其性质属于国家监督,是国家行政监督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国家卫生  相似文献   

3.
4.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随着我国口岸卫生监督管理工作不断深化和加入WTO以来 ,第一次专题研究口岸卫生监督工作的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全面落实十六大提出的各项任务 ,用十六大精神统领质检系统以及卫生检疫、口岸卫生监督工作 ,深化改革 ,适应形势 ,加快发展 ,做到发展有新思路 ,改革有新突破 ,开放有新局面 ,各项工作有新举措。总结贯彻 2 0 0 1年 12月份在南海召开的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会议和2 0 0 2年 4月在南戴河召开的全国卫生检疫监管工…  相似文献   

5.
同志们 :全国口岸卫生监督工作会议在全体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下 ,顺利完成了全部议程 ,今天就要结束了。这次会议是在党的十六大刚刚结束 ,国家质检总局要求质检系统干部职工迅速行动起来 ,掀起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的高潮 ,以十六大精神为动力 ,开创质检工作新局面的形势下召开的 ,因此 ,我们这次会议的主线紧紧抓住了贯彻十六大精神 ,总结“南海会议”和“南戴河会议”落实情况 ,以达到努力加强口岸卫生监督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加快业务建设的步伐 ,提高工作质量 ,与时俱进 ,开创卫生监督工作新局面 ,会议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下面 ,我…  相似文献   

6.
直通式口岸是以公路、铁路为延伸线,直接联系第一口岸的内陆口岸。本文从法律法规、卫生检疫、监督、检验等实际出发,论述了直通式口岸的概念、特点及卫生检疫监管模式。具有一定的业务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1986年12月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以下简称《卫生检疫法》)赋予了卫生检疫机关对位于国境口岸范围内的涉外宾馆、俱乐部、饮食服务行业的卫生监督权力。该权力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监督国境口岸、  相似文献   

8.
〔目的〕根据温州空港口岸(永强机场)发展概况,探讨温州空港口岸卫生检疫发展思路,提升温州口岸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方法〕通过对温州空港口岸卫生检疫发展历史、以及存在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结果〕温州空港口岸卫生检疫工作面临严俊的挑战,国际传染病流行态势复杂多变,外来医学媒介生物入侵隐患不容忽视。《国际卫生条件(2005)》对卫生检疫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尽快与国际接轨,并对检疫查验,卫生监督、疾病监测、卫生处理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等卫生检疫工作进行改革。〔结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促进温州空港口岸卫生检疫事业发展,加强卫生检疫专业队伍的建设,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口岸公共卫生水平,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才能确保温州空港口岸卫生安全。  相似文献   

9.
东莞口岸位于珠江三角州穗、港、澳经济金三角的中间地带,近年来,外商在东莞市投资办厂有数千家。我局为做好入出东莞口岸的车辆货物的卫生监督,逐步完善车辆货物管理,从去年开展口岸卫生检疫保健试点,得到试点单位的赞扬。因此,全市各外  相似文献   

10.
蛋白芯片技术与口岸卫生检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蛋白芯片技术应用于口岸卫生检疫的前景。〔方法〕对蛋白芯片原理、制备、技术特点及其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口岸卫生检疫工作的内容及特点,对蛋白芯片应用于口岸卫生检疫的前景进行探讨。〔结果〕蛋白芯片具有操作简便、通量高、信息量大等技术特点,有利于“大通关”建设。蛋白芯片技术在出入境人员健康体检及传染病的监测方面应用前景广阔。〔结论〕蛋白芯片作为一项新技术具有较广的应用前景,在许多领域得到研究应用,口岸卫生检疫应积极引进并开发适用于自身特点的蛋白芯片技术。  相似文献   

11.
自2011年7月支树平局长在全国质检系统半年工作总结会议上作出重要讲话以来,全国各地两局纷纷行动起来,认真贯彻“十二字方针”,努力破解“十二个如何”。在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青岛机场局局党组的带领下,我们基层工作人员对讲话精神进行了深入学习和深刻理解,通过在实际工作中一段时间的贯彻和实施,我欣得几点体会,特从一线人员的视角谈几点关于“12个如何”在空港口岸卫生检疫监管工作中贯彻与落实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随着张家港港口经济的飞速发展,张家港口岸年出入境国际航行船舶艘次逐年递增,2007年达近4000艘次。多年来,张家港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以下简称张家港局)坚持依据法律法规对国际航行船舶实施检疫查验和卫生监督,同时为适应口岸检疫查验工作需要先后按照《国际卫生条例》要求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的规定,配备有必要的检疫查验仪器、设备和防护用品,以确保检疫查验工作高效、有序开展。特别是自2004年开始,根据张家港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检验检疫机构参与并指导开展创建“国际卫生港口”工作以来,通过创建工作和科学实践,检验检疫出入境船舶监督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有效地防止了传染病的传人、传出,保障了口岸卫生安全。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国际传染病应对以及中国疾病控制体系建设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适应这一变化趋势的口岸卫生检疫监管体系的组织和业务框架,即由现在的按职能划分为检疫查验、传染病监测、卫生监督、卫生处理以及后来增加的口岸反恐等,调整为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过程划分为信息监测预警、传染病监测、应急处置和卫生监督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境外航空公司的入境航空器电讯检疫监管模式。方法对中国国际机场已开展航空器电讯检疫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境外航空公司的航空器电讯检疫监管办法。结果国内已经有部分国际机场开展了电讯检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国际上也有部分国家开展了入境航空器的电讯检疫。但从中国已经实施的电讯检疫的机场的具体情况来看,实施办法类似,都要求固定航线的固定航空器。这就把不固定航空器航线境外航空公司排除在外。因此有必要做出改进。结论通过对航空公司及其人员、卫生制度、疾病控制措施进行认可,使该公司的一部分或大部分航空器具备电讯检疫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2002年11月底,广东地区首先发生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在短短的几个月内蔓延到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累计报告病例数8435例,其中死亡789例。中国内地累计报告病例5329例,死亡343例。面对来势凶猛的疫情,人们领教了新传染病对人类的严重危害,也由此警示新传染病已成为全世界共同面对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的卫生检疫工作正面临着新传染病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符合各地二类口岸实际的卫生检疫核心能力建设模式,以达到《国际卫生条例(2005)》相关要求。方法通过对我国当前口岸卫生检疫核心能力建设现状的分析,并选取二类口岸主管当局在这方面的实践和措施进行研究。结果我国二类口岸的卫生检疫核心能力建设较为薄弱,各地主管当局应当转变思路,探索切合自身实际的口岸核心能力建设模式。结论通过总结各地的成功经验,并进一步修订旧标准和形成新的行业标准,对全面指导二类口岸主管当局完成卫生检疫核心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加强对天津机场航空器的卫生监督,以天津航空的客机为载体进行卫生监督监测,为保障旅客和机组的身体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天津航空的30架次的两型客机进行微小气候以及水质的卫生监测,并进行对照研究。结果飞机微小气候监测结果表明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水质卫生监测中水细菌总数有超标情况,其他指标也符合限值要求。结论飞机的微小气候基本达标,但是水质卫生存在超标情况,飞机的卫生情况总体良好,建议进一步对飞机输水系统和输水车辆展开进一步的卫生监测,保障旅客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8.
正国境卫生检疫工作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风雨历程,在抵御疾病入侵,维护国门卫生安全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作用。~([1,2])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生产、生活、国内国际环境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国境卫生检疫工作也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作为、勇于改革,在新时期、新常态下有所作为。国境卫生检疫工作要充分吸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和有效的管理手段,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决心和魄力  相似文献   

19.
<正>2010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按照中央部署,在全系统开展了"质量与安全年"活动。笔者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In their adoption of WHA resolution 69.19,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Member States requested all bilateral and multilateral initiatives to conduct impact assessments of their funding to human resources for health. The High-Level Commission for Health Employ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similarly proposed that 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 for health, education, employment and gender are best aligned to creating decent jobs in the health and social workforce. No standard tools exist for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global health initiatives on the health workforce, but tools exist from other fields. The objectives of this paper are to describe how a review of grey literature informed the development of a draft health workforce impact assessment tool and to introduce the tool.

Method

A search of grey literature yielded 72 examples of impact assessment tools and guidance from a wide variety of fields including gender, health and human rights. These examples were reviewed, and information releva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health workforce impact assessment was extracted from them using an inductive process.

Results

A number of good practice principles were identified from the review. These informed the development of a draft health workforce impact assessment tool, based on an established health labour market framework. The tool is designed to be applied before implementation. It consists of a relatively short and focused screening module to be applied to all relevant initiatives, followed by a more in-depth assessment to be applied only to initiatives for which the screening module indicates that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HRH are anticipated. It thus aims to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maximising rigour and minimising administrative burden.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new tool will help to ensure that health workforce implications are incorporated into global health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from the outset and to enhance positive HRH impacts and avoid, minimise or offset negative impa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