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cxtre 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手术后近期常见并发症之一,在骨科下肢手术及妇科腹部手术术后发病率达30%~50%。发病后不但增加了病人的痛苦,而且增加了治疗难度,一旦栓子脱落容易形成肺栓塞(PTE),危及病人生命。为寻求降低DVT发病率的最佳途径,我们对2005年6月~2007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骨科下肢手术及妇科腹部手术病人进行分组观察、统计DVT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肝素治疗颅脑手术后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4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小华  曹奔放 《广西医学》2008,30(5):719-720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可以导致肺梗死,威胁病人生命,严重影响原发病的愈后或造成血栓后综合征,并长期影响生活质量[1]。而外科手术可使DVT发生的机会明显增加。以往对颅脑手术后并发DVT的病例少有报告,而且有人认为DVT在颅脑手术病人中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3.
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波  赵玉峰  王爱民 《黑龙江医学》2005,29(10):767-768
随着关节置换及脊椎手术的广泛开展,以及严重创伤及多发性骨折的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Thrombosis,DVT)在临床中逐渐增多,成为骨科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Harris〔1〕报告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有50%的患者出现深静脉栓塞,2%出现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过去认为,DVT多见于欧美人种,亚洲人少见,但吕厚山等〔2〕报道,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发生率为62·5%;侯玉芬等〔3〕报道,311例外伤、骨折病例,其中52例发病,占16·72%。大多DVT无明显症状,为非症状性DVT,故未能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成为DVT临床报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FNF)患者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情况,分析下肢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接受手术治疗的286例老年FNF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术前、术后下肢DVT发生情况,分析年龄、性别、吸烟、体重指数(BMI)、Garden分型、术前抗凝、骨折后24 h时血清D-二聚体浓度与术前下肢DVT发生的关系,术前下肢DVT发生、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及术后隐性失血量与术后下肢DVT发生的关系。结果:286例老年FNF患者术前下肢DVT发生率为7.34%,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为12.24%。共发现下肢DVT 88处,其中81.82%位于患肢,18.18%位于健肢;40.91%位于股骨近端,59.09%位于股骨远端。术前和术后下肢DVT发生部位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FNF患者中,吸烟者、BMI≥25 kg/m~2者、骨折后24 h D-二聚体水平>300 ng/ml者和术前未接受抗凝处理者术前DVT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吸烟者、BMI<25 kg/m~2者、D-二聚体水平≤300 ng/ml者和术前抗凝处理者(P<0.05),不同Garden分型和骨折后时间患者术前DVT发生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下肢DVT发生者术后DVT发生率显著高于非DVT发生者(P<0.05),术前下肢DVT发生与术后下肢DVT发生间具有强关联性(相对危险度为5.784,95%CI 3.309~10.110),同时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及术后隐性失血量均会影响术后下肢DVT发生(P<0.05)。结论:本院老年FNF患者围术期具有较高DVT发病率,其中吸烟、BMI、24 h内D-二聚体水平、抗凝处理、Garden分型和骨折后时间均会影响术前DVT发生,而术前DVT发生、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和术后隐性失血量均会影响术后DVT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凝血标志物对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以80例接受妇产科手术治疗的患者为对象,根据患者术后DVT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DVT组(n=16)和非DVT组(n=64)。检测患者血浆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凝血酶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D二聚体(D-D),并分析其诊断下肢DVT的效能。结果DVT组PAP、TM、t-PA、D-D水平高于非DVT组(P<0.05);两组TAT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PAP诊断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DVT的AUC、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0.881(95%CI:0.789~0.943)、68.75%、93.75%;TM诊断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DVT的AUC、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0.817(95%CI:0.715~0.895)、87.50%、73.44%;t-PA诊断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DVT的AUC、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0.819(95%CI:0.717~0.896)、93.75%、64.06%;D-D诊断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DVT的AUC、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0.804(95%CI:0.700~0.884)、68.75%、85.94%。四者诊断下肢DVT的效能比较无差异(P>0.05)。联合检测诊断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DVT的AUC、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0.996(95%CI:0.947~1.000)、100.00%、93.75%。联合检测诊断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DVT的AUC高于PAP、TM、t-PA、D-D单独检测。结论检测血浆PAP、TM、t-PA、D-D有助于诊断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DVT,四者联合检测可提升诊断的效能。  相似文献   

6.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外科手术常见的早期并发症之一,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加。DVT好发于下肢,如不积极防治,栓子脱落还可以造成肺栓塞(PE),导致病人猝死。故而骨科病人术后DVT的预防是围手术期首要的护理问题。循证护理是一种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7.
<正>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在临床上较常见。据文献报道,外科大手术如不采取预防措施,其DVT的发病率为25%,而尸检报告的发现率为35%-52%。DVT的急性期并发症有肺栓塞(PE)及股白肿或股青肿,慢性期将遗留血栓形成后遗综合征。前者,可以导致DVT病人死亡或导致截肢;后者,使患肢处于失功状态,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至今DVT仍是外科领域中的难题之一。1 DVT的高危因素 手术或创伤与DVT的发病有密切关系,而且是重要的高危因素。外科手术后病人均有可能发生DVT。而术后DVT的发生主要与手术类型有关。普外科手术后的发生率为19%,选择性神经外科手术为24%,髋骨骨折、髋关节成形术  相似文献   

8.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病率逐年增多,可以导致肺梗塞,威胁病人生命,或形成静脉血栓后遗症严重影响下肢功能。手术可使DVT发生的机会明显增加。近年来由于剖宫产率的增高,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屡见不鲜,故预防及早期诊治剖宫产术后DVT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循证护理在预防骨科病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本次研究的实验对象为随机选取的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骨科收治的120例手术病人,根据护理措施的不同将120例研究对象分为循证组(循证护理)与常规组(常规护理),各60例,比较两组病人下肢DVT的发生率。结果循证护理干预后,循证组的下肢DVT发生率为1.7%,明显比对照组的15%低,且循证组的护理满意率高达95%,明显比对照组的75%高,且P皆小于0.05。结论对骨科病人术后实施循证护理干预,有利于降低术后下肢DVT的形成,提高护理满意度,促进护患和谐。  相似文献   

10.
薛莲 《微创医学》2004,23(4):485-487
目的为寻求降低DVT更佳途径.方法对2000~2003年收治的106例下肢骨折需手术的病人进行观察.2002~2003年收治的53例病人为A组,采取系统护理干预方法;2000~2001年收治的53病人例为B组,采用传统护理措施;以评价护理干预的有效性.结果A组发生DVT 3例(5.7%),B组发生DVT 11例(20.8%).护理干预降低DVT发生率,是通过患者愿意接受输入白蛋白、避免输血、术后早期活动、防治便秘等措施实现的.结论护理干预能降低下肢骨折术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原因和防治。方法我院1996年至2005年间780例直肠癌术后并发DVT的l4例病人的预防和治疗分析。结果该院DVT发病率为1.8%,多发于术后第6~8天,与病人的年龄、身体状况、术中体位、手术时间等有关。在围手术期正确使用止血药,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应用小剂量肝素、早期按摩和活动下肢可起到良好的预防效果。结论DVT的病因是多因素的,预防是关键,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能够获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杨宏 《基层医学论坛》2014,(19):2562-2564
手术是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的重要因素,手术后患者由于静卧或其他原因引起凝血状态异常,导致血液凝结于下肢深静脉血管内而形成血栓,发病后可造成静脉回流障碍及血栓移位等,严重时甚至可导致急性肺、脑栓塞而猝死。DVT在骨科术后尤为常见,资料报道骨科术后发生DVT的概率远高于其他手术,在无预防措施的情况下其发病率高达40%~70%[1],致命性的肺栓塞发病率为0.2%~70%。随着社会老龄化及城市建设、交通的发展,髋关节置换术、膝关节手术、股骨骨折手术及胫腓骨骨折手术等骨科大手术逐年增加,DVT对患者的危害也日益突出,因此对其进行有效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近年来骨科术后DVT防治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妇产科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0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DVT)是妇产科手术后近期并发症之一。西方国家报道其发生率达 30 %~ 5 0 % ,我国仅 2 %~6 % [1] 。因其病情复杂多变 ,血栓易脱落 ,随血液循环运行可致肝、肾、肺、下肢栓塞及功能障碍 ,故对妇产科手术后DVT的预防及早期诊治十分重要。本文总结我科手术后 2 0例并发DVT的原因、治疗及预后情况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 2 0例病人 ,发病年龄 2 4~ 70岁 ,平均 5 5 .5 7岁。剖宫产术后 11例 ,其中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妊高征 ) 6例 ,头盆不称 3例 ,缩宫素引产失败 2例 ;子宫肌瘤手术 8例 ,7例为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对具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高危因素患者进行恰当的预防性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科2000年1月~2004年9月下肢手术病人280例(256位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围手术期进行综合性预防性治疗组156例,对照组124例只给以右旋糖酐40500mL加复方丹参16mL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7d。两组术后处理相同。记录切口引流量,术后第7天多普勒(Doppler)超声筛查,并对结果进行χ2检验。结果:试验组DVT发生率为5.1%,对照组DVT发生率为39.4%,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试验组未发现术后出血增多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不良反应。结论:围手术期综合性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能够有效防止肺栓塞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且低分子肝素具有良好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出血性卒中患者穿戴弹力袜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发病后均给予20%甘露醇脱水、止血药物等常规治疗。预防组患者于发病后第1天穿戴弹力袜;对照组患者不穿戴弹力袜。两组患者均于发病后1、7、14 d分别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下肢DVT发生情况。结果预防组无一例发生下肢DVT,对照组发生下肢DVT13例(32.5%),其中8例(20.0%)发生在瘫痪侧,5例(12.5%)发生在腘静脉以下,两组患者下肢DVT发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弹力袜预防下肢DVT是安全有效的,应该加以提倡。  相似文献   

16.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可以导致肺梗死,威胁病人的生命及造成血栓后综合征,影响生活质量及患者的预后,手术病人术中术后容易出现静脉血栓形成,已为越来趣多的外科医师所重视,特别是一些盆腔、下肢手术、神经外科手术后DVT的发病率都很高。此外,脑病、偏瘫、一些重症卧床的病人、严重慢性病人等容易出现DVT。高危人群如果没有预防措施患小腿深静脉栓塞的机会为40%~80%,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文对我院血管外科住院的14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发病诱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至2011年我院血管外科住院治疗的140例DVT患者发病因素,寻找影响DVT的危险因素。所有病例均经下肢血管彩色B超确诊。结果本组患者年龄分布在13~90(59.7±14.9)岁,DVT发生年龄多在40~80岁之间。女性患者以40~70岁居多,男性患者多在60~70岁。DVT患者的发病诱因依次为手术、外伤、高血压、肿瘤、既往血栓病史、糖尿病、感染性疾病、久坐等原因。有少数患者DVT发病原因不明。结论本组病例分析DVT发生年龄以中老年为多,其中女性DVT多在40~50岁,而50岁以后男性较女性多。发病部位以左下肢多见。手术是DVT主要诱发因素,多发生在术后2年内,且术后2个月内发生较2个月之后多见(P<0.05)。肿瘤本身存在易栓症基础,手术治疗加重了肿瘤血栓形成危险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5-2008年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200例,年龄45~88岁.术后2周行双侧下肢静脉Duplex彩色超声检查,观察DVT形成的情况,根据是否形成DVT,分为非DVT组和DVT组.记录围术期有关患者、手术和麻醉方面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下肢DVT发生率38%,而近端DVT发生率3%.与非DVT组比较,DVT组年龄大,麻黄碱使用率及其用量增加,麻醉时间延长,术后1 d白细胞计数及术后最高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上述因素与下肢DVT有关(r=0.913,P<0.05).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DVT的危险因素为年龄>75岁,使用麻黄碱>25 mg、麻醉时间>3.5 h及术后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运动干预方式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作用。方法以200例接受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为对象,盲选法分为观察组(术后早期运动干预)与对照组(常规运动干预)。对比两组下肢DVT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DVT发生率为6.00%(6/100),低于对照组15.00%(15/100)(P<0.05)。观察组术后3 d、7 d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术后早期给予老年腹部手术患者运动干预可减少下肢DVT的发生,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速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手术室术中预防性护理预防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接受下肢骨折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预防性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组焦虑和忧郁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经护理后凝血功能从高凝向相对低凝状态转化(P 0. 05); DVT的发生率:观察组vs对照组为6. 67%(3/45) vs 20%(9/45)(P 0. 05)。结论 在预防下肢DVT发生的护理过程中,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预防性护理可以有效减少下肢DVT的发生率,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