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方法很多,但各有利弊。我院行镜下套扎或微波治疗消化道息肉74枚,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在内镜下尼龙圈结扎消化道大息肉及间质瘤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在内镜下尼龙圈结扎消化道巨大息肉及上消化道间质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并评价该方法的安全性.方法 我科于2002年6月~2007年12月对74例共85枚直径大于3 cm的消化道息肉和直径大于2 cm的上消化道间质瘤行内镜下单纯尼龙圈结扎或尼龙圈结扎后联合高频电切治疗,其中78枚行尼龙圈结扎联合高频电凝电切,7枚行单纯尼龙圈结扎.结果 本组中7枚行单纯尼龙圈套扎者均一次性套扎成功,术后复查示息肉均完全脱落消失.78枚同时联合高频电凝切除,残端均干燥无渗血,标本顺利回收,无1例发生出血或穿孔者.结论 尼龙圈结扎联合高频电凝切除术方法安全、可靠、疗效肯定,可优势互补,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内镜下尼龙绳套扎治疗消化道巨大息肉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大于2 cm的消化道息肉,内镜下高频电切治疗常发生严重并发症如大出血、穿孔等.1995年Rossini首先报道用尼龙绳套扎息肉;1998年国内项平等报道内镜下单纯尼龙绳套扎治疗10例无蒂息肉取得成功.尼龙绳套扎治疗消化道息肉样病变已逐步在临床中应用.我们应用内镜下尼龙绳套扎治疗消化道巨大息肉28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消化道息肉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良性肿瘤 ,内镜下治疗方法有高频电凝切除、微波及激光等 ,但对于直径≥ 3cm的巨大粗蒂或宽基息肉 ,镜下电切除易发生肠出血及穿孔 ,只能采用手术切除[1] 。我们对消化道巨大息肉采用单纯尼龙圈套扎治疗 ,报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临床资料 :我院在 2 0 0 0年 4月~ 2 0 0 1年 2月对内镜下发现的食管、胃及结肠的 2 5例 2 7枚巨大息肉行镜下单纯尼龙圈套扎治疗。男 17例 ,女 8例 ,平均年龄 4 2岁。术前经电子内镜检查并取材活检排除恶性肿瘤 ,并常规查血小板计数 ,凝血筛选。息肉位于食管 1枚、胃 3枚、结肠 …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帽状息肉病的临床、内镜特征,并评价其内镜下切除治疗效果,对2017年6月—2021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或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结直肠息肉切除治疗,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帽状息肉病的14例病例(共56枚息肉)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男8例,女6例;年龄14岁~74岁,其中<60岁7例,≥60岁7例;7例(50.0%)伴消化道症状;息肉多发4例,单发10例(71.4%);息肉位于直肠42枚(75.0%),乙状结肠13枚(23.2%),横结肠1枚;山田分型Ⅰ型44枚(78.6%),Ⅱ型3枚,Ⅲ型5枚,Ⅳ型4枚;内镜下息肉表面可见明显白色帽状覆盖物41枚(73.2%)、明显充血发红23枚,其中两者均可见8枚;2例行ESD治疗、12例行EMR治疗,均完全切除,均未出现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7例伴消化道症状者术后临床症状均获得缓解;11例(78.6%)随访期间完成肠镜复查,均未见息肉复发。由此可见,帽状息肉病无性别、年龄发病差异,息肉多单发,直肠及乙状结肠多见,形态以山田Ⅰ型为主,表面多有白色帽状覆盖物,患者可无明显消化道症状,内镜下切除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双气囊内镜对小肠息肉的内镜诊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双气囊内镜(DBE)对小肠息肉镜下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自2003年11月~2009年6月接受DBE检查并检出小肠息肉的所有病例,总结和分析小肠息肉的内镜诊断及治疗情况,并评价其安全性.结果 360例患者,共进行566例次DBE检查及治疗,其中检出小肠息肉患者66例(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50例,其他小肠息肉患者16例).66例患者共接受122例次DBE镜下治疗(经口 74次,经肛48次).镜下切除小肠息肉共计1 012枚(直径5~10 mm 95枚、1~30mm 599枚,直径31~50 mm 274枚,直径大于50 mm 44枚).66例患者在DBE检查及治疗前86例次有不同的临床症状(不完全肠梗阻36例、消化道出血32例、腹痛及腹部不适18例),其中78例次(90.7%)经内镜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另有8例次因小肠息肉巨大(7例)或发现息肉恶变(2例)转外科手术治疗.发生较严重的并发症共6例次(小肠穿孔3例,术后有3例出现引起血红蛋白水平下降的消化道出血).结论 DBE能安全有效地切除小肠多发息肉,可在一定范围内代替外科手术治疗,为小肠息肉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内镜微波治疗消化道大息肉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镜微波治疗消化道大息肉的探讨郭文栋王琦师水生杨兵内镜下微波治疗消化道特大息肉罕见报道,现将我院近4年来治疗消化道特大息肉20例作一探讨。一、临床资料:本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36~54岁。均为广基和亚蒂状息肉。息肉大小均在3×4cm~4×...  相似文献   

8.
消化道息肉是消化道的常见病。我们应用尼龙线圈套结扎治疗器治疗消化道息肉18例(21枚),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 临床资料1.1 患者18例,男15例,女3例,年龄26~ 72岁,食管息肉2例,胃息肉10例,十二指肠球部息肉1例,结肠息肉5例。病例均经内镜检查证实并经病理活检排除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9.
张威庆  李伟  赵卫东 《山东医药》2011,51(19):99-100
目的进一步提高消化道息肉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60例消化道息肉(356枚)患者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0.5 cm的无蒂和亚蒂息肉采用高频电灼或热活检钳法切除;0.5~2.0 cm的息肉:无蒂息肉采用1∶10 000肾上腺素盐水注射法联合高频电圈套法切除,亚蒂或有蒂息肉采用高频电圈套法切除;〉2.0 cm息肉采用尼龙绳套扎联合高频电圈套法切除(对息肉头部、不能用圈套器一次套住者采用分叶切除法)。结果内镜下息肉切除率达98.5%(257/260),无手术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对171例患者随访6~12个月,5例多发性结肠息肉患者结肠内发现〈0.5 cm息肉9枚。结论根据息肉直径、形状及部位选择手术方法可提高息肉摘除率。  相似文献   

10.
消化道息肉是一种常见病 ,好发于结肠、直肠及胃 ,但也可发生于食管、小肠等整个消化道 ,息肉虽属良性病变 ,但部分有癌变倾向而被列入了癌前期病变 ,因此对息肉应及早进行治疗 ,手术切除治疗因损伤大、患者痛苦多 ,治疗费用高、并发症多等常不易被患者接受。我院自 1996 - 0 51999- 11应用非套管下内镜结扎治疗消化道息肉患者 47例 ,息肉 5 3枚 ,取得满意效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47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患者 ,其中男性 2 4例 ,女性 2 3例 ,年龄 477岁 ,平均 41 6岁。胃息肉33例、肠息肉 13例、食管息肉 1例…  相似文献   

11.
上消化道息肉高频电切与套扎的疗效对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消化道息肉通常采用高频电切及微波等治疗,套扎术是较新的治疗方法。我们用高频电切和套扎法分别治疗上消化道息肉,对照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及优缺点。1.材料与方法:1996年1月至1997年4月间,我院胃镜室检查出上消化道息肉53例,其中胃息肉43例,息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消化道无蒂及亚蒂息肉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入选的154例胃肠道无蒂及亚蒂息肉的患者,均采用EMR方法进行镜下治疗,对所有不同部位的息肉标本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所有息肉均成功切除,术中2例出血,经电凝止血钳成功止血后予钛夹夹闭创面;无术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理类型:炎性息肉48枚(11.32%)、增生性息肉74枚(17.45%)、腺瘤性息肉300枚(70.75%),腺瘤性息肉合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枚(0.47%);所有息肉均切除干净,复查无残留。[结论]EMR治疗消化道无蒂及亚蒂息肉是安全有效的,值得基层医院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我院自 1999年 2月至 2 0 0 3年 5月 ,经内镜下微波治疗上消化道息肉 60例、癌性梗阻 2 2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82例 ,男 46例 ,女 3 6例。年龄 2 9岁~ 84岁。其中胃息肉60例 ,共计 10 7枚 ,息肉大小自 0 4~ 0 9cm 86枚 ;1~ 1 5cm 2 1枚 ,大多为广基或亚蒂息肉。食道癌 16例 ,胃底贲门癌 6例 ,均为晚期伴明显梗阻患者。按stooler分级 :Ⅲ级 17例、Ⅳ级 5例 ,全部经镜下活栓后病理证实。其中息肉组 :腺瘤样息肉 3 5例 ,伴Ⅰ~Ⅱ度异型增生 5例 ,炎性息肉 2 5例 ;肿瘤组 :腺癌 6例 ,鳞癌 16例。二、治疗方法病…  相似文献   

14.
内镜下尼龙绳套扎治疗大肠息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内镜下尼龙绳套扎法治疗宽基底或粗蒂的大肠息肉的价值。方法 将尼龙绳圈通过肠镜操纵把手套扎于息肉根部。结果 本组32例共40枚大肠宽基底或粗蒂息肉均一次性套扎成功,11枚同时加高频电切除。术后2周复查示30枚息肉完全脱落消失(含已用切除者),6枚部分脱落,治愈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为78.9%、15.8%、5.3%。所有病例未见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尼龙绳套扎法对宽基底或粗蒂的大肠息肉治疗效果满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对于消化道息肉的治疗作用。方法对20例患者85枚消化道息肉行内镜下APC治疗,氩气流量设定为2L/min,功率40~60w,治疗1周后复查。结果20例患者经1—4次治疗息肉均消失,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无明显的副作用。结论APC治疗消化道息肉安全、方便、快捷、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尼龙绳套扎加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老年大肠带蒂息肉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选择经结肠镜检查发现大肠息肉直径≥1 cm蒂部直径>0.8 cm带蒂息肉患者113例,共123枚息肉,均在内镜中心行尼龙绳套扎加高频电凝切除术,根据年龄分成老年组及青中年组,其中老年组42例,息肉50枚;青中年组71例,息肉73枚。观察两组息肉的好发部位、息肉性质、经内镜治疗后发生并发症的情况。结果两组息肉好发部位均位于乙状结肠,均在内镜下成功切除,其中青中年组3例发生术中少量出血,两组其他患者均未发生术中内镜下不可控制出血、术后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理发现老年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发病率高于青中年组(P<0.05)。结论尼龙绳套扎加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老年大肠带蒂息肉创伤小且安全、有效、经济。  相似文献   

17.
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及微波切割治疗消化道息肉己被临床广泛地使用,大多数胃肠道息肉已不需外科手术治疗。自1987~2002年,我院应用高频电及微波治疗消化道息肉263例(328枚),取得了满意疗效,两种方法的成功率均为100%。现将我们应用的体会及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比较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内镜下钛夹、尼龙圈套辅助高频电切术治疗胃肠道巨大息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50例患者共85处消化道巨大有蒂息肉样病变分别采用钛夹、尼龙圈套辅助高频电凝切除术的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5枚巨大息肉中,上消化道15枚,结肠66枚,直肠4枚.其中62枚息肉采用尼龙圈套+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23枚息肉采用高频电凝切除术+肽夹钳夹术治疗,术中无一例发生出血;术后迟发性出血2例(2.4%),急诊内镜下钛夹止血成功,无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 消化道息肉高频电切术后最常见且最棘手的并发症是出血,巨大息肉发生在术中或术后迟发性出血的机率更大,采用尼龙圈套及金属肽夹辅助高频电凝切除术,能有效预防粗蒂大息肉样病变切除术中和术后出血,是消化道巨大息肉内镜下治疗安全有效的联合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19.
肠镜下结肠巨大息肉切除15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肠镜下结肠巨大息肉切除的临床可行性及操作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5月至2006年5月在解放军第211医院消化科经电子肠镜检查发现直径>2cm结肠巨大息肉患者155例(171枚息肉)的临床资料。结果171枚息肉中经内镜黏膜切除(EMR)103枚(整块切除89枚,分2块切除14枚),均为1次肠镜完成。68枚带蒂息肉行高频电圈套切除17枚,采用银夹加高频电圈套切除33枚,行尼龙套扎加电凝电切18枚。并发症:即时出血量<20mL者5例;20~50mL者3例。1例创面距直肠7cm处息肉,切除24h后迟发出血300mL,经及时处理后止血。结论结肠巨大息肉可以经内镜切除,在超声微探头辅助下依息肉形态采用不同的切除方法。  相似文献   

20.
Peutz-Jeghers综合征小肠息肉的双气囊小肠镜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双气囊小肠镜作为一种新的检查和治疗设备,使针对全小肠的直视检查和治疗干预成为可能。目的:探讨双气囊小肠镜治疗Peutz—Jeghers综合征(PJS)患者小肠息肉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空军总医院2004年4月~2009年5月48例PJS患者的双气囊小肠镜检查/治疗情况。结果:48例PJS患者共接受102例次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经肛38例次,经口64例次),行内镜下小肠息肉圈套切除术90例次,切除小肠息肉876枚,其中直径〉50mm的巨大息肉43枚。内镜检查/治疗前52例次有明显临床症状(不完全性肠梗阻35例次,腹痛和腹部不适11例次,消化道出血6例次),其中45例次(86.5%)经治疗后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发生较严重内镜治疗并发症5例,其中小肠穿孔2例,消化道出血3例。结论:双气囊小肠镜能安全、有效地治疗PJS患者的小肠多发息肉,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