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胆管结石术后常规应用胆道镜的价值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目的:探讨胆管结石术后残余结石的诊断手段。方法:总结176例胆管结石术后的T管造影,B超和胆道镜对残余结石的诊断情况。结果:69例残余结石中,T管造影诊断42例,漏诊27例,B超诊断阳性51例,漏诊18例,胆道镜诊断63例,漏诊6例,三种检查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60.8%,73.9%和91.3%,结论:T管造影及B超虽然是胆管结石术后残余结石诊断的最常用方法,但由于受影响的因素较多而出现假阴性而造成漏诊,胆道镜能发现T管造影及B超不能发现的结石,同时可同步处理,提出肝胆管结石术后应常规进行胆镜的检查治疗,在提高胆管结石手术的质量,降低残石率和再手术方面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B超、T管造影及电子胆道镜对胆管残余结石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胆道术后残余结石的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67例进行胆道镜检查和取石病人的B超、T管造影和胆道镜检查记录,对3种诊断方法的诊断准确率和诊断效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B超、T管造影和胆道镜三者的诊断准确率、假阳性率及假阴性率分别为84.5,5.6,9.9,74.6,1.4,23.9,98.6,0和1.4%。但电子胆道镜与B超(P=0.791)、T管造影(P=0.457)的诊断效率差异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三种检查方法各有优点,B超能提供结石位置与数量、胆管扩张情况,T管造影能提供有无残余结石、胆管狭窄、胆道引流是否通畅,胆道镜能直接了解结石、肿瘤、狭窄、炎症、出血和发现B超、T管造影不能发现的结石,并可同步进行取石。三者在胆道术后残余结石的诊断过程中发挥各自优势,不能相互替代,建议胆道结石的术后病人常规进行三者检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胆管结石残余率。  相似文献   

3.
经T形管行胆道X线造影是胆道术后常用的传统检查手段,我们用B超观察下经T管向胆道内注水了解胆道情况与之比较,以探讨B超在这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陈晨  李浩  汪新天 《中国内镜杂志》2014,20(11):1192-1194
目的 探讨术中B超联合纤维胆道镜在肝胆管结石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44例较复杂肝胆管结石患者在手术中应用B超联合纤维胆道镜进行外科治疗。结果 术后无胆漏、腹腔出血及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均治愈出院。术后8周常规行T管造影或B超复查,发现胆管残余结石2例,采用经T管窦道胆道镜检查,使用纤维胆道镜配合网篮取出残余结石。结论 术中B超配合纤维胆道镜可以降低传统经胆总管切开取石的盲目性,有效减少术后结石的残留,在治疗肝胆管结石疾病上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管结石的处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LC中胆囊管结石的诊断、手术方法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方法该组216例胆囊管结石行LC,在结石远段胆囊管上钛夹,将结石推入胆囊内或直接切开胆囊管取石,行术中胆道造影37例,胆道镜检查取石14例,放置T管51例,放置腹腔引流管142例。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无胆漏;2—4d后拔除腹腔引流管,2—6周拔除T管。3例分别于术后1,3和10d出现腹痛,B超发现结石掉入胆总管,行EST取出结石。结论胆囊管结石在LC术中越来越多见,正确诊断选择适当的处理方法,必要时行术中胆道造影及胆道镜检查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中B超在肝内胆管结石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术中联合运用B超治疗30例肝胆管结石病的临床资料。结果 30例结石病病人无胆管损伤及死亡病例,术后切口感染2例,胆漏1例,肝脏残面感染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3%;术后T管造影显示结石残存2例,术后结石残存为13.3%;术后完成经T管窦道胆道镜取石。30例病人均痊愈出院。结论 30例肝内胆管结石病人进行了术中B超,反复探查肝内结石的分布情况,引导、监测取石,术中胆道镜探查各支肝内胆管,协助取石,能够明显降低术后残石率,效果确切。术中B超技术操作简便,可降低残石率;联合胆道镜技术的应用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自1986年3月至1989年12月,我们在术中应用B超对80例肝内胆管结石病人进行了前瞻性探讨,与体外B超、PTC进行了对照。现总结如下。 资料和方法 采用东芝SAL-35A实时电子线阵灰阶超声仪。防水探头IOB-503F、5MHz。方法从略。 病人选择我院的外科胆石病人,均行术前B超、PTC检查。术中纤维胆道镜检查或取石,术后有“T”管者均行“T”管造影。 术中取得结石、或纤维胆道镜看到结石为客观存在,若术前B超、术中B超和PTC的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相同,有结石为真阳性;有结石错报为无结石者为假阴性;无结石,术前、术中B超检查、  相似文献   

8.
2001年1月~2002年10月,我院胆道术后T管引流>15天的患者106例,对其T管延期拔除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制订了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1.调查对象。2001年1月~2002年10月胆道术后管引流>15d以上患者106例,年龄20~83岁,文化程度:中学以上69例,中学以下37例。2.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3例。实验组由护士在确定相关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按传统方法护理。相关因素判断依据:B超、实验室检查、术中诊断、拔管前T管造影确诊、ERCP确诊、胆道镜检查确诊、病理报告。拟做T管延期拔除的相关因素有胆道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胆道术后胆囊管残余结石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8例胆囊管残余结石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采用腹腔镜下残余胆囊切除2例;开腹残余胆囊切除3例;开腹残余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3例。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8周行超声或T管造影检查,未再发现胆道残余结石。【结论】术前合理选择超声、CT或 MRCP等辅助检查明确诊断,术中贯彻“辨-切-辨”的操作原则,必要时使用术中胆道造影,可有效降低术后胆囊管残余结石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提高症状性门脉性胆道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报告1例症状性门脉性胆道病,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因右上腹疼痛伴寒战、发热就诊,经B超、CT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MRCP)检查诊断为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肝内外胆管扩张伴结石、门静脉血栓伴海绵样变,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胆囊、肝十二指肠韧带周围布满曲张血管,切除胆囊时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术后T管造影及胆道镜检查见胆总管中下段走行迂曲、成角、狭窄,后经T管窦道放置外支撑管,术后恢复良好,补充诊断为症状性门脉性胆道病.结论 门脉性胆道病临床少见,对门静脉海绵样变的胆石症患者应想到本病.治疗时要兼顾门静脉高压所致上消化道出血、胆道梗阻及肝外门静脉阻塞引起的肝门部曲张侧支血管.  相似文献   

11.
胆道探查术中联合胆道镜免置T管术(附13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胆道探查术中免置T管的可行性与临床意义,提出免置T管的指征。方法 胆道探查术中常规使用胆道镜,先查肝内胆管,再查肝外胆管,取尽结石或其他异物后扩张胆道下端,使其能轻松通过18-20号尿管,并用维生素C酸化肠道,胆管切口用0/3丝线或可吸收线缝合。结果 术后胆漏7例(5.15%),残石3例(2.2%),胆道蛔虫1例(0.74%),无胆道狭窄和腹腔感染。结论 放置T管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要免置T管,必须严格掌握好指征;术中使用胆道镜、B超和造影,是降低残石率和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降低B超和胆道镜对术后胆管残余结石的漏诊,从而提高术后胆管残余结石的取净率。方法 总结58例胆管残余结石病人的B超、胆道镜及二者术中联合应用的诊断情况。结果 58例残余结石中,B超诊断准确率86.2%。胆道镜诊断准确率93.1%。二者术中联用准确率为100%。结论 B超和胆道镜是胆石术后诊断的常用方法,但由于受影响的因素较多而出现假阴性而造成漏诊,术中二者结合可有效预防结石漏诊并提高结石的取尽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选择性术中胆囊-胆管造影在保胆取石中的意义及可行性.方法 对于术前患者有黄疸、胰腺炎病史,肝功能检查示直接胆红素升高或GPT、AKP升高,或保胆术中胆汁自胆囊管不能涌入胆囊,显示胆囊管流通不畅者等特殊病例,术前B超或CT、MRI检查无阳性结果43例,术中经胆囊管行胆管造影.结果 内镜保胆取石术中43例行胆道造影,发现2例胆囊管结石,1例取出后保留胆囊,1例因结石取出困难,中转腹腔镜胆囊切除,7例发现胆总管结石,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胆道镜取石并置“T”管引流,术后6~8周经“T”管造影、胆道镜、超声检查显示胆道通畅无残余结石,拔除“T”管.2例十二指肠乳头轻度狭窄,未行特殊处理.结论 合理选择和应用术中胆囊-胆管造影,能提供可靠、直观、清晰的图像,全面了解胆道走向,提高胆囊管、胆总管病变诊断的正确率,减少了不必要的胆道阴性探查,对于手术方式选择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比对肝部分切除术联合T管引流术与纤维胆道镜配合B超治疗肝胆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封丘县人民医院2013年2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14例肝胆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57例。B组于肝部分切除术联合T管引流术后行纤维胆道镜,A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配合B超治疗。记录并对比两种治疗方案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结石残留情况。结果 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7%,B组为12.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3个月及6个月残石率分别为17.54%和12.28%,明显高于A组的5.26%和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随访优良率为91.23%,高于B组的77.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胆结石患者于肝部分切除术联合T管引流术后行纤维胆道镜配合B超,不仅可有效提升结石检出率,避免漏诊或误诊的发生,节省患者宝贵的治疗时间;还能提高肝胆结石患者清石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安全可靠,可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了54例经皮胆镜超声碎石手术前后的B超应用价值。本组男性17例,女性37例;年龄26—67岁。笔者认为:①B超在术前检查中起着重要作用,能直观显示胆囊,测量胆囊收缩功能,对13例胆囊x线造影未显影者,B超均做出了明确诊断。②B超行术前胆囊定位,为临床确定手术切口部位,减少了手术盲目性。③B超术后观察胆囊情况,有助于弥补手术不足。拔“T”型管前,B超检查发现2例胆囊内有残留结石,经“T”管再次碎石效果满意。从“T”型管注入生理盐水,确定胆道是否通畅。如有梗阻,B超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已施行肝胆管盆式内引流术536例中存在肝胆管变异的2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肝胆管变异大体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大类。术前诊断主要靠B超、PTC、ERCP、CT等;术中靠“视诊”、“胆道双合诊”及术中穿刺、B超、造影等;术后用自制的胆道气囊导管作梗阻性胆道造影。对肝胆管变异的处理原则是矫正变异,解除狭窄,有效支撑和通畅引流。  相似文献   

17.
胆总管切开取石及胆道手术,要放置T管引流。胆道术后胆总管内放置T管的目的主要是引流胆汁,降低胆道压力和防止术后胆漏。根据胆道术后留置T管的作用及生物学效应机理、应何时拔除T管,无疑对胆道术后病人很重要。近期时有报道T管拔后致胆漏,腹膜炎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我们自1980年1月至1985年3月,先后对60例总胆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后的病人进行了“T”管注水B超检查和“T”管造影诊断术后残余结石的对比研究。我们使用EUB—25实时线阵B超诊断仪,探头频率3.0MHz检查子术后10—15天上午进行,病人空腹,先行肝胆常规扫查,确定“T”管位置、肝内外胆管有无扩张、有无光团及声影。然  相似文献   

19.
对我院2001-01~2005-12腹部手术中胆道损伤患者9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7例,女2例,年龄18~68(44.5±5.4)岁。术中发现胆道损伤4例,术后发现5例。其中胆道手术8例,其他手术1例。2结果术中发现胆道损伤的4例患者,立即采取单纯修补或修补后放置T管引流和支撑。术后2例出现胆漏、局限性胆汁性腹膜炎,放置腹腔引流管后自行愈合.另外3例在内镜下行乳头括约肌切开、鼻胆管引流,大约3周后治愈。3例出现弥漫性胆汁性腹膜炎,立即清洗腹腔、胆道探查、T管和腹腔引流。后期分别行T管造影、ERCP造影及B超、M RCP检查,证实胆道狭窄6例,其中2例在…  相似文献   

20.
胆道镜是胆道外科划时代的产物,是胆道外科手术的重要辅助手段,日益引起胆道外科医生的重视。现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展了胆道镜技术,许多医院的外科医生对胆道镜的操作、处理,越来越熟练。早期的胆道镜多用于诊断,而现在胆道镜最主要的作用是用于治疗胆道结石。由于术后经 T管窦道取石操作简单,不需麻醉,不需禁食,不需住院等优点,许多学者并不盲目地追求术后残余结石率降到如何的低,只是术中用胆道镜诊断或取胆总管结石和简单的肝内胆管结石,而把复杂的肝内胆管结石于术后通过 T 管窦道胆道镜取出。在一些大医院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 管引流、术后胆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