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氯诺昔康固体分散体的热焓变化及溶出度改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非甾体抗炎药氯诺昔康的固体分散体以提高难溶性氯诺昔康体外溶出速率。研究载体类型及药物-载体混合比例对固体分散体体外溶出速率的影响,并根据:DSC测定结果考察各种混合物中氯诺蕾康热焓变化的特性。方法:分别以Poloxamer188、PVPK30和Gelucire 44/14为载体,采用溶剂蒸发法制备氯诺昔康固体分散体。采用浆法进行体外溶出度试验。根据DSC实测数据考察热焓变化特征。结果:固体分散体体外溶出速率的先后顺序为PXM,PVP,GLC,物体混合物顺序为PXM,GLC,PVP,随着载体比例的增加,PVP和泊洛沙姆固体分散体溶出速率常数增加。DSC圈谱表明,随着载体比例的增加,氯诺昔康放热峰的起始温度和△H降低,当氯诺昔康的泊洛沙姆比例为1:10时,药物以无定形状态存在于结晶性的泊洛沙姆中,从而使其在体外具有最快的溶出速率。结论:载体类型及药物-载体比例影响氯谱诺昔康固体分散体的体外溶出特性及热焓变化。  相似文献   

2.
氯诺昔康自乳化释药系统处方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优化氯诺昔康自乳化释药系统处方。方法:通过溶解度实验、正交筛选和相图绘制,以形成乳剂的乳化程度和乳化时间大小为指标,时氯诺昔康处方中的油相、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进行筛选,寻找最佳处方。结果:自乳化处方中油相为Lauroglicol FCC,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Tween-85,助表面活性剂为Pluml Oleique,其最佳比例为5:13:2。结论:按优化处方制得的氯诺昔康自乳化释药系统大大提高了氯诺昔康在水中的溶解度。  相似文献   

3.
周志宏  刘健  管忍  李伟彦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20(10):1057-1060,I0006
目的:观察氯诺昔康用于上腹部手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及对术后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60例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吗啡组20例,手术结束使用吗啡患者自控镇痛(PCA)泵(负荷剂量0.05mg/kg,冲击剂量1mg,锁定时间10m in,背景剂量为0);氯诺昔康术后给药组20例,手术结束静脉注射氯诺昔康8mg,同时使用吗啡PCA泵,设置同吗啡组,术后12、24、36 h分次静脉注射氯诺昔康8mg;氯诺昔康预给药组20例,手术开始前30m in静脉注射氯诺昔康8mg,手术结束时使用吗啡PCA泵,设置同吗啡组,术后12、24、36 h分次静脉注射氯诺昔康8mg。记录各组术后4、8、12、24和48 h静息视觉模拟评分(VAS)、吗啡用量及不良反应。分别随机抽取三组各6例患者,手术开始前和手术结束后2、6、12、24 h的静脉血2 m l,测定血白细胞介素-6(IL-6)、IL-10的浓度。结果:术后至术后48 h,三组患者静息VAS无统计学意义。各时段吗啡总用量:吗啡组均高于氯诺昔康术后给药组及氯诺昔康预给药组(P〈0.05),而氯诺昔康术后给药组又高于氯诺昔康预给药组,但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三组患者相似。三组患者术前IL-6、IL-10几乎测不到,术后2 h,三组患者血浆IL-10均达峰值,但吗啡组明显低于氯诺昔康术后给药组及氯诺昔康预给药组(P〈0.05)。术后6 h,三组患者IL-6达峰值,其中吗啡组明显高于氯诺昔康术后给药组及氯诺昔康预给药组(P〈0.05),12 h吗啡组仍明显高于氯诺昔康预给药组(P〈0.05)。结论:术前预给予氯诺昔康可明显减少上腹部术后镇痛的吗啡用量,并减轻术后炎性细胞因子的反应。  相似文献   

4.
氯诺昔康抑制人工流产术后子宫收缩疼痛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氯诺昔康8mg术前静脉注射对静脉麻醉以及人工流产术后子宫收缩疼痛的作用.方法:80例行异丙酚静脉麻醉下人工流产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氯诺昔康组术前10min静脉注射氯诺昔康8mg,对照组术前10min静脉注射安慰剂(生理盐水).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手术中异丙酚的用量、术后疼痛评分以及补救镇痛药的用量.结果:两组患者手术中异丙酚的用量无显著性差异.术后疼痛评分氯诺昔康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补救镇痛药在对照组使用比例更高(P<0.05).结论:术前静脉注射氯诺昔康并不影响人工流产手术中静脉麻醉药的用量,可明显缓解术后子宫收缩疼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确立氯诺昔康滴丸的最佳成型工艺和研究建立氯诺昔康滴丸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对药物与基质的用量,药料温度和冷却液上部温度进行了优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滴丸中氯诺昔康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根据实验所确定的工艺,制备3批样品,符合中国药典关于滴丸的规定。氯诺昔康可以用HPLC法测定含量,氯诺昔康的线性范围在4.01μg/ml~16.03μg/ml(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9%,RSD%<2.0%(n=6)。结论:优选的制备工艺简便可行,所建立的质量标准能检测和确定制剂中氯诺昔康的含量,且方法简便、灵敏、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6.
张晓丽  王莉  江伟 《上海医学》2004,27(5):348-351
目的 评价不同剂量氯诺昔康持续静脉输注镇痛 (CVA)用于全髋置换术后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 4 0例择期全髋置换术患者 ,术后随机均分为氯诺昔康 2 0mg组和氯诺昔康 16mg组 ,接受CVA。氯诺昔康 2 0mg组首剂静脉注射负荷量氯诺昔康 2 .3mg(D =1.4 4T1/2 R ;T1/2 为药物半衰期 ,D为负荷剂量 ,R为输注速率 ) ,继之持续静脉输注 2 0mg氯诺昔康。氯诺昔康 16mg组先予负荷量氯诺昔康 1.8mg后 ,继之持续静脉输注 16mg氯诺昔康。 结果 氯诺昔康 16mg组和氯诺昔康 2 0mg组的疼痛缓解评分总和 (TOT PAR)分别为 13.0 1± 4 .6 9和 12 .31± 4 .5 3(P >0 .0 5 ) ,疼痛差值总和 (SPID)分别为 14 .70± 6 .89和 12 .0 0±5 .74 (P >0 .0 5 )。氯诺昔康 16mg组的疼痛程度差值 (PID)于镇痛开始后 1h和 12h时均显著低于氯诺昔康2 0mg组 (P值分别 <0 .0 1和P <0 .0 5 ) ,其疼痛缓解程度 (PAR)评分明显高于氯诺昔康 2 0mg组 (P <0 .0 1)。两组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全髋置换术后的氯诺昔康首剂负荷剂量静脉注射 ,继之CVA ,镇痛起效快、效果好 ,不良反应轻微。 2 0mg剂量的疼痛缓解程度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氯诺昔康 芬太尼、单用芬太尼在开胸手术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中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90例ASAⅠ~Ⅱ级在全麻下行开胸手术术后行PCIA患者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舒芬太尼0.04μg/kg.h 地塞米松20 mg),氯诺昔康 芬太尼组(氯诺昔康10μg/kg.h 芬太尼0.15μg/kg.h 地塞米松20 mg)和芬太尼组(芬太尼0.3μg/kg.h 地塞米松20 mg),3组均加NS后总量至120 mL。病人清醒拔管后,接电子镇痛泵,基础流量2 mL/h,PCA剂量2 mL/次,锁定时间15 min。结果:术后16 h内三组按键次数及镇痛药消耗总量无统计学意义,氯诺昔康 芬太尼组和舒芬太尼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镇静评分均低于芬太尼组(P<0.01,P<0.05),而氯诺昔康 芬太尼组和舒芬太尼组比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各时间点VAS评分比无统计学意义,氯诺昔康 芬太尼组和舒芬太尼组镇痛总体满意度均高于芬太尼组(P<0.05)。结论:舒芬太尼与氯诺昔康 芬太尼或单用芬太尼在开胸手术术后PCIA均可取得满意的镇痛效果,但前两者较后者不良反应少,总体满意度高,更适于开胸术后PCIA。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丙泊酚复合氯诺昔康、芬太尼应用于人工流产术的效果.方法 60例行人流术的早孕妇女,随机分为观察组(静脉麻醉氯诺昔康8 mg+丙泊酚1.5 mg/kg+芬太尼0.75 μg/kg),对照组(静脉麻醉丙泊酚1.5 mg/kg+芬太尼1.5 μg/kg).观察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  相似文献   

9.
贾建明  李晶 《中国医药导报》2009,6(24):34-34,37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复合氯诺昔康在静脉自控镇痛中的效果.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在全麻下行上腹部手术的患者40例,在术后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芬太尼0.5 mg(F组,n=20),氯诺昔康8 mg/100 ml;另一组为舒芬太尼25 μg(S组,n=20),氯诺昔康48 mg/100 ml,两组均在术后清醒拔管后行静脉自控镇痛,负荷剂量为氯诺昔康8 mg,背景剂量为2 ml/h,PCA剂量0.5 ml,锁定时间为15 min.结果:各组镇痛效果视觉模拟评分(VAS)在8 h和12 h时S组显著低于F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呼吸抑制等严重并发症,但S组嗜睡患者稍多.结论:舒芬太尼复合氯诺昔康在静脉自控镇痛的效果优于芬太尼复合氯诺昔康,可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吗啡超前镇痛对氯诺昔康镇痛效应的影响.方法 40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术后静脉持续氯诺昔康32mg 芬太尼0.4~0.5mg 生理盐水至100ml/2ml/h.实验组20例,手术开始前预先硬膜外吗啡2mg,手术后静脉持续氯诺昔康40mg 生理盐水至100ml/2ml/h.术后VAS、VRS评分对比两组镇痛效应.结果 实验组VAS、VRS均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 吗啡超前镇痛能明显影响氯诺昔康镇痛效应,而单纯氯诺昔康术后镇痛在时机上仍显滞后,不能达到满意的临床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蒿甲醚自微乳释药系统(SMEDDS)的制备优化及体外评价。方法通过溶解度实验、伪三元相图的绘制及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以粒径、Zeta电位和平衡溶解度为指标,筛选最优处方,并对蒿甲醚自微乳的理化性质和体外释药进行评价。结果蒿甲醚自微乳最优处方为:Cremophor RH40为39.29%、Transcutol HP为35.71%、MCT为25%;其平均粒径为24.52 nm,Zeta电位为-10.10 mV,平衡溶解度>88 mg/g。结论应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得到蒿甲醚SMEDDS的最优处方,显著提高蒿甲醚的溶解度和体外溶出度。  相似文献   

12.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葛根素自微乳化释药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葛根素自微乳化释药系统的制备优化及评价。方法通过测定葛根素在各辅料中的溶解度,处方配伍实验,绘制伪三元相图筛选自微乳化释药系统组分;以葛根素在不同自微乳处方中的平衡溶解度和粒径为指标,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确定较优处方;并用透析袋扩散法对葛根素自微乳的体外释药性质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葛根素自微乳较优处方选择ODO为油相,Cremophor RH40为表面活性剂,Transcutol P为助表面活性剂,比例为17.5∶55.0∶27.5,葛根素在最优处方中的溶解度为51.27 mg/g,是其蒸馏水中溶解度的9.22倍,用蒸馏水稀释后平均粒径为21.51 nm;葛根素自微乳化释药系统的体外释放速度较其混悬液更快。结论成功制备了葛根素自微乳,可显著提高葛根素的溶解度;应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能够快速方便的得到葛根素自微乳化释药系统的较优处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葛根素自微乳给药系统的处方工艺。方法 通过溶解度试验、油和表面活性剂配伍试验,以及伪三元相图的绘制,筛选葛根素自微乳的处方组成;通过粒径、载药量和自微乳化时间优化了葛根素自微乳处方;并对葛根素自微乳的理化性质和稳定性进行了考察。结果 葛根素自微乳处方中油相为中链甘油三酯(19.0%)、油酸(19.0%),表面活性剂为聚山梨酯80(19.0%)、聚氧乙烯蓖麻油(19.0%),助表面活性剂为1, 2-丙二醇(19.0%),葛根素(5.0%)。自微乳化后粒径为(17.28±0.24)nm,自微乳化时间小于120 s;室温留样6个月,该自微乳性状、质量分数、粒径和自微乳化时间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所制备的葛根素自微乳粒径小、稳定性好,符合良好自微乳制剂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莪术油自微乳化给药系统处方设计和体外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设计莪术油自微乳化系统处方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采取正交设计和绘制伪三元相图,以溶解状况、乳化速度、乳化程度、液面浮油层、分层沉淀等指标,对自微乳化系统中的油相、乳化剂及助乳化剂的组成、用量进行研究,筛选最佳处方组成和组成比例。结果莪术油最佳自微乳化给药系统主要由莪术油、吐温80、油酸乙酯、PEG400组成,其最佳质量比为2.5:3:5:2。按最佳处方制备的莪术油自微乳化给药系统,乳滴粒径仅66.7nm,在人工胃液的溶出度17min内已超过95%,远高于自制对照莪术油油溶液胶囊。结论自微乳化给药系统能改善难溶性药物莪术油的胃肠道溶出情况,处方组成及制备工艺简单,是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确定普罗布考自微乳化给药系统(self micro-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SMEDDS)的较优处方。方法 以微乳粒径、zeta-电位、药物在空白自微乳给药系统的平衡溶解度及5 min时药物的溶出度为指标,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确定较优处方。结果 处方中橄榄油占油相比例、油相占处方比例及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比值分别为0.33、0.5和2.0时,为较优处方。此时微乳粒径为92.7 nm,zeta-电位为-17.38 mV,药物在空白自微乳给药系统中的平衡溶解度为65.17 mg/mL,5 min时药物的溶出度为63.46%。结论 应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能够快速方便的得到普罗布考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较优处方,所建立的模型预测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制备姜黄素自微乳化药物递送系统,并进行初步质量评价.方法 根据姜黄素的溶解性选择辅助乳化剂及油相种类;采用伪三元相图优选乳化剂种类;以纳米乳的粒径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辅料的比例.结果 中链脂肪酸(MCT)为油相,聚乙二醇-400(PEG-400)为助乳化剂,聚氧乙烯菎麻油RH40(Cremophor RH40)为乳化剂,比例为MCT∶PEG-400∶Cremophor RH40=2∶2∶6(w/w),所得自微乳化制剂的乳化能力最大,粒径最小,且稳定性良好.结论 制备的姜黄素自微乳化药物递送系统质量、稳定性符合要求,为姜黄素用于视网膜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研究提供了制剂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肖璐  易涛  刘颖  宦娣  何吉奎 《医学教育探索》2011,42(8):1517-1522
目的 研制银杏叶总黄酮的自微乳化口腔速溶膜,并考察其体外性质。方法 采用溶解度法和伪三元相图法筛选确定银杏叶总黄酮自微乳化给药系统处方;在此基础上,以成膜性和体外崩解时间为指标筛选固体载体,制备能在口腔中迅速自微乳化的固体膜剂。考察其自微乳化性能、崩解时间、体外释放度等体外性质,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药物晶型和膜的表面形态。结果 光子相关光谱法测得本制剂微乳液的平均粒径为(48.1±5.45)nm,与银杏叶总黄酮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微乳粒径无差异;崩解时间为(9.94±0.26)s;体外释放度在5 min时即可达到(70.98±0.31)%,显著快于市售片。结论 银杏叶总黄酮自微乳化口腔速溶膜结合了自微乳化给药系统和口腔速溶膜的双重优点,是具有应用前景的新剂型。  相似文献   

18.
姜黄素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体内外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将姜黄素(Cur)制成自微乳化给药系统,并对其进行体内外评价。方法测定乳化后乳剂的pH值、自乳化时间、粒径、形态特征、稳定性和体外释放度,考察Cur自微乳化给药系统在小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并与其混悬剂相比较。结果 Cur自微乳化给药系统可在4 min内乳化完全,乳化后的微乳pH值接近中性,平均粒径为31.98 nm。以0.25%SDS的纯净水为释放介质,10 min内药物可释放完全。8 h内微乳溶液中Cur的含量保持〉94%。小鼠灌胃给药后的药动学过程表明,与Cur混悬液相比,微乳的AUC提高了12倍。结论自微乳化给药系统可显著提高Cur的体外溶出度和体内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优化替米沙坦片中替米沙坦钠盐制备工艺。方法 采用不同的干燥工艺制备替米沙坦钠盐,研究其不同生产工艺对制剂溶出曲线的影响。结果 采用真空干燥与喷雾干燥所制备的替米沙坦钠盐生产的制剂溶出曲线存在差异,不同的替米沙坦钠盐干燥工艺对制剂的溶出速度存在影响。结论 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的替米沙坦钠盐制备的替米沙坦片与参比制剂较为类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制备一系列不同油相组成的自微乳处方,从中筛选出能形成相近粒径、表面电荷和均一性微乳的可比处方,进一步考察其对白藜芦醇的增溶能力.方法 分别以中链脂肪酸甘油酯、长链脂肪酸甘油酯和非甘油三脂肪酸酯为油相,通过伪三元相图法确定微乳区,并利用纳米粒度电位分析仪测定所得微乳的粒径、多分散性和Zeta电位,从中筛选出性质可比自微乳处方;通过HPLC测定自微乳及稀释后微乳对白藜芦醇的增溶能力.结果 通过筛选,选择了4种自微乳处方,其中油相为MCT(60%)或蓖麻油(40%)的微乳处方,粒径为140 nm左右;油相为MCT(40%)或油酸乙酯(40%)的微乳处方,粒径为60 nm左右.所得自微乳处方对白藜芦醇的增溶能力达到其水溶解度的8000倍左右.结论 本研究获得了一系列具有可比性的自微乳处方:当组分相同时,所得微乳粒径及分散性差别较大;当组分不同时,所得微乳粒径及分散性相近,可以用于考察微乳性质对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