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龄(≥75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方法将30例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常规治疗组。溶栓组15例,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常规治疗组15例,除不应用尿激酶外,其余治疗均与溶栓组相同。结果溶栓组冠状动脉再通率为66.6%,常规治疗组为1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溶栓组病死率为6.6%,常规治疗组为26.6%,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以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是可行性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瑞替普酶院前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9月-2012年12月收治的62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院前组22例于120救护车上和(或)急诊科进行瑞替普酶溶栓,院内组40例于入院后进行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溶栓治疗后60、120min再通率,并发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溶栓后60、120min院前组临床判断再通率均明显高于院内组(P〈0.05),住院4周内并发各种出血、心力衰竭、低血压及死亡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替普酶院前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值得基层医院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心达康对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心达康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再通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78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心达康组(42例)与对照组(36例),两组均以尿激酶常规溶栓治疗,心达康组在溶栓治疗同时口服心达康。1个月后比较2组。再通标准各项指标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再通指标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达康组为51.72%明显低于对照组78.57%。有显著性差异(P<0.05);胸痛缓解率88.10%与66.67%,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心力衰竭发生率4.76%低于对照组22.22%(P<0.05),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7.14%低于对照组33.33%(P<0.01)。结论 心达康配合尿激酶溶栓治疗AMI,可提高疗效,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等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静脉溶栓与传统方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比较静脉溶栓与传统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AMI患者56例,随机分成2组。其中治疗组27例患者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29例患者接受传统疗法。比较2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率与4周死亡率。结果:治疗组患者IRA再通率51.8%,对照组再通率达13.8%,治疗组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死亡率18.5%,对照组死亡率48.3%,治疗组4周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方法比较,尿激酶静脉溶栓IRA再通率高,死亡率低,是一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UK)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对我院AMI接受溶栓治疗患者回顾性分析,每组各30例,一组予70~100mgrt—PA溶栓,另一组予150万UUK溶栓治疗,统计两组溶栓再通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其中48例择期行冠脉造影,以判定冠脉是否再通。同时与临床再通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溶栓再通率rt—PA组为86.7%,UK组为6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再通率与造影再通率正相关(r=0.90)。结论溶栓再通率rt—PA高于UK;判断临床再通率与造影再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没有冠脉造影的条件下,临床指标仍然是判定冠脉再通的有效指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发病6h内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溶栓与介入治疗并比较治疗效果。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用溶栓方法,观察组采用介入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结果的各项指标并进行对比。结果近期疗效:研究组50例中住院期间院内死亡2例,院内病死率为4%,血管再通率为96%;溶栓组50例中住院期间院内死亡10例,院内病死率为20%,血管再通率为80%,两组院内病死率与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疗效:对患者进行随访12个月对远期心脏事件进行统计,研究组远期心脏事件发生率为10.04%(5/48);溶栓组远期心脏事件发生率为30.00%(9/30);两组远期心脏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发病6h内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疗效确切、安全,血管再通率高,心脏功能恢复更为良好,远期病死率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科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溶栓治疗组冠脉再通、心功能改善、严重心律失常及死亡发生率分别为80%、92%、11%、2.5%;常规治疗组冠脉再通、心功能改善、严重心律失常及死亡发生率分别为6%、30%、20%、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溶栓治疗组出血6例,常规治疗组出血4例,出血患者经对症处理后均不影响后续治疗。两组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AMI患者应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尽早充分地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可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功能,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治疗重症胰腺炎引起的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住院治疗的重症胰腺炎引起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3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常规治疗加阿替普酶治疗;对照组常规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短期及7d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管再通率为93.35%,对照组为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开始溶栓2h后胸痛症状缓解人数较对照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内,观察组无再发心肌梗死,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3.33%。对照组有再发心肌梗死1例(6.67%),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6.67%。两组再发心肌梗死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阿替普酶治疗重症胰腺炎引起的急性心肌梗死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降低,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发病6h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应用普通肝素(UFH)或低分子肝素(LWMH)抗凝辅助全量阿替普酶溶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96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UFH组与LWMH组各48例,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应用UFH或LWMH联合阿替普酶100mg进行静脉溶栓,比较两组治疗后血管再通率、再灌注时间、心肌抢救指数、临床事件发生率、出血发生率。结果:两组的临床再通率及平均再灌注时间无统计学差异,但两组最终心梗面积、心肌抢救指数、出血发生率和总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5),发病第3月时的彩超LVED及LVEF有明显差异(P〈O.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替普酶方案可提高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的心肌抢救指数,显著降低临床心脏事件发生率和出血发生率,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QT离散度(QTd)和复杂室性心律失常(CVA)的影响。[方法]对55例老年AMI患者在发病6h内予以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AMI溶栓再通组与溶栓非再通组治疗前后QTd和QT离散度校正值(QTcd)以及两组溶栓前和溶栓治疗后7d内CVA事件发生率。[结果]AMI溶栓再通组治疗7d后QTd和QTcd较非再通组显著减少(P〈0.05),非再通组治疗前后QTd、QTed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通组CVA事件的发生率亦显著低于溶栓非再通组(P〈0.05),非再通组治疗前后CVA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可减小AMI患者的QTd或QTcd,减少CVA的发生;QTd或QTcd可作为观察溶栓和再灌注效果的一个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有溶栓治疗适应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7例,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尿激酶(UK)150万U静脉溶栓治疗。治疗组:联合应用两种抗血小板药物,即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溶栓前给予阿司匹林300mg及氯吡格雷300mg。溶栓后阿司匹林300mg1次/d,3d后改为100mg1次/d;氯吡格雷75mg,1次/d。对照组只用阿司匹林,方法与剂量同治疗组。观察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再通率及2周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冠状动脉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时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可增加冠状动脉再通率及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rocardialinfarction,AMI)发病后不同时间窗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方法120例老年AMI患者按发病到溶栓治疗开始时间分为〈5h(5h)组和6—12h组(延迟组),在AMI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尿激酶(UK)150万u溶栓治疗。结果5h组血管再通率、4周病死率、严重心衰发生率、半年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别为71.67%、3.33%、6.67%、(63±8.1)%;延迟组血管再通率、4周病死率、严重心衰发生率、半年后LVEF分别为15.0%、13.33%、12.0%、(51.5±9.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及P〈0.05),而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O.05)。结论5h组血管再通率,LVEF较高,4周病死率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老年人用尿激酶(UK)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溶栓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对42例老年人AMI患者给予UK溶栓治疗,观察溶栓再通率、急性期病死率(35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溶栓再通率为61.90%,急性期病死率为9.52%,不良反应发生率上消化道出血2.38%。58例老年人未溶栓组溶栓再通率22.41%,急性期病死率34.48%,不良反应率上消化道出血2.38%。结论:老年人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再通率较未溶栓组高(P<0.001),病死率明显降低(P<0.001),具有非常性显著意义。不良反应无明显改变(P>0.05)。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瑞替普酶及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AMI患者86例随机分为瑞替普酶组和尿激酶组各43例,分别应用瑞替普酶和尿激酶溶栓,比较2组溶栓治疗后2,4h血管再通率、病死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瑞替普酶组溶栓治疗后2,4h血管再通率高于尿激酶组(P〈0.05);病死率、不良反应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尿激酶组(P〈0.05)。结论AMI患者应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效果优于尿激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血脂、房颤再发率和缺血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103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常规治疗同时,口服辛伐他汀剂量20mg/日;对照组58例,仅给予常规治疗。追踪18个月,观察血脂、阵发性房颤再发率和转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的发生率,以及缺血相关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1.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无显著性变化(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显著下降(P〈0.05)。2.阵发性房颤再发率和转为持续性或永性房颤发生率:治疗组阵发性房颤再次发作5例(11.1%),明显低于对照组7例(12.1%,P〈0.05);转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2例(4.4%);明显低于对照组14例(24.1%,P〈0.05)。3.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治疗组发生缺血性事件9例(20.0%),其中心力衰竭3例(6.6%),冠心病恶化再人院2例(4.4%),心源性死亡3例(6.6%),脑卒中1例(2.2%),明显低于对照组24例(41.4%,P〈0.05,见表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应用辛伐他汀治疗,不仅能够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而且能够降低阵发性房颤的再发率,减少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的发生率,降低缺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34例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保守治疗,观察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梗死动脉再通率、治疗后6个月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2h胸痛症状缓解率、2hST段回落幅度≥50%、冠状动脉再通率均高于对照组(P<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6.42%(11/67)、2. 99%(2/67),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 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心肌梗死史、血管梗死部位(下壁)、静脉溶栓时间(>2h)为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P<0. 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可提高梗死血管再通率,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年龄(≥60岁)、心肌梗死史、血管梗死部位(下壁)、静脉溶栓时间(>2h)为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肖士桂  刘颖望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10):1882-188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并评价其与近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将158例AMI静脉溶栓的患者分为再通组和未再通组,比较溶栓前、溶栓后24h的QTd变化,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后一周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分析其与QTd的相关性。【结果】静脉溶栓再通组QTd明显减少(P〈0.01),未再通组无明显变化(P〉0.05);再通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再通组(12.7%比32.1%,P〈0.01)。AMI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的QTd明显大于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P〈0.01)。【结论】成功的静脉溶栓能显著减少AMI患者的QTd,降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QTd对判断静脉溶栓疗效、评价AMI近期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冠脉再通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39例AMI并予尿激酶溶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梗死前3d内有无心绞痛分为缺血顸适应(IP)组和非缺血预适应(NIP)组,比较两组患者冠脉再通率、梗死面积、左室功能及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iP组冠脉再通率、梗死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恢复优于NIP组(P〈O.05);IP组溶栓后梗死面积较溶栓前明显缩小(P〈0.05);IP组溶栓后梗死面积、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NIP组(分别为P〈0.05、P〈0.01);回归分析显示:IP与冠脉再通呈正相关(b=o.962,P〈0.05),与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呈负相关(b=0.656,P〈o.05)。[结论]IP对AMI患者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可提高溶栓后冠脉再通率,减少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降低心脏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是影响冠脉再通及近期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并分析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再通率及并发症情况。方法选择于2009年4月至2012年1月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且都属于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其中对照组22例,实验组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静脉滴注硝酸甘油,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同时给予阿司匹林口服。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将尿激酶100~150U加入到0.9%氯化钠100ml中30min内静脉滴注。同时12h内两组均给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观察并比较内两组的疗效、血管再通率、继发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后胸痛缓解时间、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ST段下降等情况,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再通率为78.6%,对照组为54.5%,差异较显著;两组治疗后继发症(死亡、非致死性再梗死、心肌缺血复发)和并发症(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比较,实验组的总发生率为21.4%,明显低于对照组(4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疼痛及预后,提高栓部血管的再通率,降低了继发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孟凡强  胡帅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7):1376-1377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择AMI患者45例,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根据血管再通情况分为再通组20例和未通组25例,检测并比较两组溶栓前、溶栓后1h及2h血清IL-6和Hs—CRP水平。【结果】血清溶栓后HS—cRP和IL-6显著高于溶栓前(P〈0.05);再通组溶栓后1h血清HS—CRP和IL-6水平显著高于高于未通组(P〈0.05);再通组溶栓后2h血清HS—CRP和IL-6水平与未通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s—CRP和IL-6可能是急性心梗静脉溶栓再通的早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