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一种严重的手术后并发症,以往认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生于欧美(40%~70%),国内杨刚等报告未行预防抗凝情况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病率40%。我们从1998年9月~2006年8月对22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采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来预防术后DVT,DVT发生率26.4%,有效地降低了DVT的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08年8月行关节置换手术58例临床资料.结果:58例中髋关节置换32例,膝关节置换26例.均经循证分析,针对发病原因,制定DVT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基本措施如术前评估及健康教育、促进静脉回流、观察下肢血液回流、加强引流管护理、选择合适穿刺部位等,同时辅以物理干预和药物预防.本组术后仅3例发生DVT,发生率5.2%.结论: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内避免三大病因是预防DVT形成的关键,同时应采取综合有效的护理措施,最大限度降低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踝泵运动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将178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9例,观察组术后麻醉清醒即开始进行踝泵运动,对照组于术后第2天给予弹力袜,两组均于术后12 h开始应用低分子肝素钙4 100 U皮下注射。结果:观察组发生下肢浅静脉血栓形成8例(9.0%),DVT 3例(3.4%);对照组发生下肢浅静脉血栓形成13例(14.6%),DVT 12例(13.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DVT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术后早期进行踝泵运动能有效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DVT。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原因,提出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术后并发DVT明显降低。[结论]加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的预见性护理可最大限度地降低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严重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疗效及三种髋关节入路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1990~2001年治疗的成人严重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66例,68个髋关节,分别采用髋关节Smith—Peterson、改良Gibson、Morre三种入路,进行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24个髋关节,全髋关节置换44个髋。随访58例60个髋,并进行Harris评分.随访时间1~12年,平均5.5年。结果 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优良率61.9%,全髋关节置换术优良率82.1%,三种髋关节入路对疗效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成人严重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有效方法,术后可提供一个无痛或少痛而又有较好功能的髋关节.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在预防髋关节置换(THA)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0年1~12月在我院行THA的9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按骨科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FMEA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实施FMEA后6个高危因子的RPN值显著低于实施前(P<0.01);两组患者对预防下肢DVT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住院时间、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未发生下肢DVT,对照组发生3例下肢DVT。结论:应用FMEA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能够准确的把握相应流程中的重点工作,防范于未然,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7.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骨科大手术常见并发症之一,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属静脉回流障碍疾病,发病部位为下肢.有资料显示,国外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为50%~60%,病死率为0.10%~0.38%[1].国内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约为47.1%[2],近几年来,我科在系统化整体护理工作中实施了预防为主的方针,在应用预防性抗凝治疗的同时,配合早期下肢功能锻炼、被动按摩小腿肌肉,收到明显效果.2005年5月-2008年1月,我科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59例,其中1例发生DVT,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高龄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3月-2007年3月我们对42例高龄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从预防的角度进行了护理,我们收到了良好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共42例,其中男17例,女25例,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70岁.其中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5例,双侧11例,单侧人工膝关节置换术10例,双侧6例.结果:本组1例出现下肢静脉血栓(DVT).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方法209例采用单极人工股骨头、双极人工股骨头及全髋关节置换术,随访1~8年.结果疗效按1980年第一届全国骨科学术会议拟定的髋关节置换效果评定标准,满意率(6~4级)单极人工股骨头90.56%,双极人工股骨头达97.36%,全髋置换术95%.结论(1)人工股骨头或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2)本组资料表明3种类型假体置换无明显差异.(3)对高龄及活动量不大者,不强求全髋关节置换,人工股骨头尤其是双极头置换也司望达到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下肢深静脉血栓 (简称DVT)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 ,如无经过治疗及护理DVT的发生率可达 47.1%,近年来我科采用”预防为主、配合治疗”的方法 ,取得了良好疗效。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999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者 40例 ,男 11例 ,女 2 9例 ,年龄 5 2岁~ 97岁 ,平均 6 8岁。其中有 2例发生DVT ,经治疗已痊愈。2 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对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2 .1 静脉血流滞缓 血流速度减慢后可使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停滞于血管壁 ,最后形成血栓。术中病人制动 ,麻醉可使静脉舒张。术后卧床都可使下肢深静…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间歇式充气压力泵(IPC)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TV)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2月在本院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2012年10月~2013年3月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2013年4月~2013年12月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全下肢间歇式充气压力泵的26例患者为治疗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后DVT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术后发生DVT 10例(33.3%),治疗组术后发生DVT 1例(3.8%),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预防性使用周期性充气压力泵,可有效预防和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由于可继发致命性肺栓塞(PE)和远期下肢静脉功能障碍,已公认是一种严重的外科并发症.有资料显示在不做预防的情况下,发生率骨科50%,外科25%[1].有报道[2],人工关节置换术DVT总发生率为47.1%,全髋关节置换DVT发生率为40.0%,全膝关节置换DVl、发生率为53.8%,在临床上,只有10%~17%的DVT患者有明显症状.国外资料也认为DVT是骨科患者常见的并发症[3].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可以引发致命性PE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因此如何预防DVT减少病死率是骨科治疗护理关注的问题.现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骨科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的预防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38例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1月~2007年1月,我们为138例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38例,男74例,女64例;年龄25~79岁,平均58.3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53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32例,强直性脊柱炎并髋关节强直26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需翻修14例,髋关节陈旧性结核13例.行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84例,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54例.  相似文献   

14.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因能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已成为严重髋部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但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却成为临床上的一项棘手问题。由于可继发致死性的肺栓塞和远期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DVT已被公认为是一种严重的术后并发症。1999年,国内吕厚山等[1]首次报道人工全髋置换术后并发DVT的发生率为40%。而2005年,查振刚等[2]报道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DVT的发生率降至11.2%。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临床上因骨质疏松、跌倒外伤而致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较为常见,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最佳治疗方法。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据文献报道[1],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达40%~60%。轻者可致下肢血栓形成后遗症,重者可发生肺栓塞或脑栓塞,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后果严重[2]。作者对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0例进行护理干预,有效降低下肢DVT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们对96例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并给予密切护理配合,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96例,男38例,女58例;年龄62~85岁,平均71.5岁.其中单侧髋关节置换95例,双侧髋关节置换1例.致伤原因:行走中跌伤42例,车撞伤38例,骑自行车摔伤 13 例,其他3例.本组经积极治疗及密切护理配合,均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价值。方法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前后超声检查97例患者的194条下肢深静脉。结果术后58条下肢深静脉出现血栓,术前伴有静脉反流的DVT发生率72.4%大于不伴有静脉反流的DVT发生率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血栓形成发生率与术前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程度呈正相关(r=0.668,P〈0.05)。结论超声检查可作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下肢DVT监测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80例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术前健康知识宣教,包括饮食、功能锻炼的方法、术后早期进行主动与被动功能锻炼等,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结果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术后积极的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护理方法.方法:总结39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预防下肢DVT的护理经验,即术前进行下肢DVT量化风险评估和健康教育,术后密切观察患肢深静脉血流情况,根据下肢DVT风险评估级别分层实施预防护理措施.结果:39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下肢DVT.结论: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开展系统预防下肢DVT护理指引,包括下肢DVT量化风险评估,并根据风险评估级别分层实施预防护理措施等,是预防下肢DVT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王琴 《全科护理》2014,(19):1785-1786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应用。[方法]评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引起DVT的原因,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预防DVT的发生。[结果]58例病人均未发生DVT,其中有4例病人术后第2天开始出现患肢轻度肿胀、疼痛,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未发现DVT,经积极处理后症状缓解。[结论]在髋关节置换术后给予预见性护理能有效地预防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