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夹脊穴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8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实施夹脊穴针刺治疗,观察组实施夹脊穴温针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腰椎功能[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6%,高于对照组的75.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PTT、PT等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夹脊穴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提高临床效果,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和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安全性高,其效果优于夹脊穴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体位调整结合三维正骨推拿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整群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于该院接受诊疗的10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52例)与对照组(52例),对照组行三维正骨推拿医治,研究组行三维正骨推拿结合体位调整医治,比对两组医治前后JOA评分与VAS评分、腰曲值与ODI评分以及疗效满意度.结果 医治后研究组JOA评分(26.84±2.29)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0.90±0.58)分低于对照组,腰曲值与ODI评分(17.05±2.77)mm、(5.32±1.34)分优于对照组,疗效总满意度92.30%高于对照组75.00%(P<0.05).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三维正骨推拿结合体位调整医治可减轻疼痛,并改善腰椎功能障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唐李莹  罗明  张垣  朱莉莉  周英 《广东医学》2022,(11):1432-1436
目的 探讨通过表面肌电图技术观察夹脊穴温针灸联合Proxomed Tergumed系统康复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者于术后采用Proxomed Tergumed系统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Proxomed Tergumed系统康复训练基础上结合夹脊穴温针灸治疗。两组疗程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2周和治疗4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及治疗前和治疗4周腰椎表面肌电分析变化。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72.00%)(P<0.05)。两组治疗2周和治疗4周VA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2周和治疗4周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2周和治疗4周ODI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2周和治疗4周O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2周和治疗4周ADL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2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温针灸腰夹脊穴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自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1月收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中选取70例,并依照随机分配法分组,对照组35例选择常规针刺腰夹脊穴治疗,观察组35例经温针灸腰夹脊穴治疗,对比两组的针灸效果与针灸前后的疼痛情况。结果①观察组在总治愈率上达到91.4%,相比对照组的62.9%有明显提高,有显著差异(P0.05)。②实施针灸前,两组的VAS值比较基本相当,无显著差异(P0.05),实施后,观察组的VAS值相比对照组明显降低,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腰夹脊穴温针灸具有较理想的效果,并且更利于减轻腰椎疼痛,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使用夹脊穴温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8例,将其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采用双侧夹脊穴常规针刺),观察组(39例,实施夹脊穴温针灸),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临床治疗时,实施夹脊穴温针灸能够取得明显更佳的临床疗效,安全性高,有较高使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隔药饼灸配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0例.观察组予针刺配合隔药饼灸夹脊、环跳、委中、昆仑等穴,对照组予针刺配合隔面饼灸相同的穴位.均1次/d,共治疗10 d.观察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并评价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5%、90.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VAS评分、ODI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为(1.32±0.83),ODI评分为(13.18±7.73),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隔药饼灸配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明显减轻疼痛,改善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选取于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温针灸治疗,研究组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温针灸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5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中医症候评分、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VAS评分、中医症候评分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VAS评分、中医症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2.00%(46/5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6.00%(38/50),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电针夹脊穴结合Tergumed系统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与对照组37例。对照组采用电针夹脊穴治疗,治疗组采用电针夹脊穴结合Tergumed系统训练治疗,治疗周期为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ing,VAS)及腰背肌后伸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和等长肌力(isometric strength,IMS)。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ODI指数、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腰背肌后伸ROM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腰背肌后伸IMS显著升高(P0.01),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夹脊穴结合Tergumed系统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减轻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的腰背肌活动度及肌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骶管注药联合四维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湛江市第一中医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受治疗的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单纯的四维牵引治疗,观察组在四维牵引治疗的基础上实施骶管注药治疗3个月。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腰椎疼痛评分和脊柱ODI功能障碍指数。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腰椎VAS评分和脊柱ODI功能障碍指数分别为(2.58±1.02)分和(19.24±4.63),对照组患者分别为(4.69±1.37)分和(14.52±3.59),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但观察组的腰椎VAS评分较对照组更低,脊柱ODI功能障碍指数较对照组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骶管注药联合四维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温针灸联合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结合温针灸治疗,对照组单用电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VAS、JOA评分。结果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JOA评分均有显著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VAS、JOA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优于单用电针治疗。  相似文献   

11.
12.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约占门诊腰腿痛患者的 1/ 3。目前公认的原因为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引起的。其治疗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演变 ,方法多种多样。近年来 ,随着组织学、生物学以及外科技术的飞速发展 ,对其认识也产生了许多巨大的变化。1 对其机理的认识自 190 9年Oppeheim报道下腹部正中切口切除 1例“内生软骨瘤 (来自L5/S1间盘 )以来 ,到 2 0世纪 30年代 ,围绕椎间盘突出的物质发生争论 :Bucy(1930年 )认为突出的椎间盘为一病理实体 ,是典型的软骨性新生物 ;而Mixter(1934年 )则认为当初始为创伤性或变性的突出椎间盘 ,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原因及临床资料.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990-2009年31例行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评定结果:优良24 例,可7例,无一例症状加重或无效,未有行第3次手术者,优良率77.4%.术中4例硬膜损伤缝补后出现脑脊液漏,术后4例出现脑脊液漏的并发症.结论 腰椎管狭窄、瘢痕粘连、神经根受压变细及复发性间盘突出等为再手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间盘真空现象产生的原因及CT表现,从600例腰椎CT中筛选出22例具有真空现象的CT图像作回顾性分析。结果22例共扫描54个间盘,其中25个间盘具有真空现象(1例腰1-2,2例腰2-3,1例腰3-4,12例腰4-5,9例腰5-骶1)。间盘真空现象是椎间骨软骨病的结果,CT扫描可以准确无误地将其识别,这在诊断间盘老化,防止间盘病变的加重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9月-2010年9月间行CT检查并经手术证实的腰椎间盘突出症178例.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以L4-5和L5-S1为好发部位,其CT表现主要为向后方或侧方突人椎管内前缘的软组织影、硬膜囊受压.结论: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脊柱后侧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失稳。方法自2003~2006年,我院对1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7例、女4例,行腰椎动力位摄片、CT、MRI检查,证实全组病例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腰椎失稳症,有腰椎间盘突出的共13个间隙。本组均采用椎板开窗、髓核摘除,失稳节段横突间、小关节、椎板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结果术后随访1~3年,患者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优10例、良1例;植骨融合率达100%,未发现螺钉断裂、松动和其它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失稳,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横突间、小关节、椎板植骨融合术,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多排CT腰椎间盘的扫描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鹏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4):3201-3202
目的:探讨多排CT腰椎间盘的最佳扫描方法。方法:十六排螺旋CT采用非螺旋椎间隙平扫和容积扫描间隙重建的方法;测量L5/S1椎间盘与水平面的夹角分析。结果:螺旋容积扫描间隙重建法,能更清晰地显示椎间盘的病变情况;夹角测量发现大于25°角的约为28%。结论:容积扫描间隙重建法更有助于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经皮穿刺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方法将6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72个病变椎间盘),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用18号穿刺针穿刺定位至病变椎间盘髓核部位后,插入660μm激光光纤,给予功率调整在10~16W,脉冲持续与间隔各为1.0s,总能量控制在1200~2800J,行激光汽化术。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卧床及对症治疗。结果术后随访3月,按照改良Macnab方法进行评定,优56例,良8例,差0例,有效率为100%。治疗过程全部患者无严重疼痛及症状加重,无脊髓、硬脊囊、血管、神经等重要脏器损伤。结论该方法在影像引导下操作的情况下,定位准确、成功率高、疗效佳,无不良反应及严重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和适应证。方法 采用后路椎间盘镜进行单侧“开窗”减压术与髓核摘除术等。术中通过“C”臂机或摄侧位X线片定位 ,于后正中做1~ 2个长约 1 5cm互不相连的小切口 ,逐级扩张后置入工作通道管 ,钻除部分椎板 ,置入内窥镜 ,于监视器下显露并清除椎板、增生内聚的关节突、肥厚的黄韧带及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 ,彻底解除其对硬膜、神经根的压迫。结果 本组共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732例 ,随访 3个月~ 3年。按NAKAI标准评定 :优 6 40例 ,良 6 9例 ,可 18例 ,差 5例。优良率为 97%。 3例改行开放式手术治疗。结论 该术式在保证神经充分减压的前提下 ,可减少创伤 ,保持脊柱的稳定性。该方法适用于单节段或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及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