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术前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在减少单侧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失血量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68例首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在置换开始前将氨甲环酸15 mg/kg稀释于100 mL生理盐水中静滴,术后夹闭引流管3h后开放;对照组用100 mL生理盐水静滴,余步骤同观察组.记录2组术后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比率及输血量,同时观察下肢是否有深静脉血栓的症状.结果 观察组显性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4d均未发现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 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静脉应用氨甲环酸能明显减少术后的显性、隐性失血量、输血量,降低了输血比率,且没有增加心脑血管意外、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及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应用研究。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桂林市中医院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试验组及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关节囊缝合后关节腔500 mg/5mL氨甲环酸混合50 mL生理盐水注射,对照组注射50 mL生理盐水,所有患者放置引流管,观察术后总失血量,1 d引流量、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变化情况。同时,比较置换前后膝关节HSS评分,输血情况及1周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试验组术后总失血量,1 d引流量,血红蛋白变化情况均小于对照组(P 0.05);两组术前膝关节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术后不同时间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试验组无输血情况,对照组术后3人输血,所有患者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可有效降低出血量及输血率,对术后功能恢复及血栓形成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静脉滴注联合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在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且符合纳入标准的118例患者。根据氨甲环酸给药途径,分为静脉滴注组46例,关节腔内注射组32例,联合应用组40例,比较三组患者TKA出血量、输血率、术后凝血功能变化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氨甲环酸静脉滴注组、关节腔内注射组、联合应用组TKA术后出血量分别为(832.78±151.20)mL、(845.03±181.72)mL、(557.50±159.71)mL;输血率分别为19.57%(9/46)、15.63%(5/32)、0(0/40)。术后凝血酶原时间分别为(13.2±1.5)s、(13.0±1.4)s、(12.9±1.7)s;APPT分别为(32.0±6.7)s、(31.6±4.5)s、(32.5±4.5)s;D-二聚体分别为(1.10±0.22)mg/L、(0.93±0.20)mg/L、(1.16±0.27)mg/L;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8.70%、9.36%、9.53%;联合应用组TKA术后出血量、输血率显著低于静脉滴注组和关节腔内注射组,术后凝血功能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应用氨甲环酸能显著降低TKA的出血量,且不增加患者血栓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剂量氨甲环酸静脉重复给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失血量的影响,并进行安全性评估。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390例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9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30例;单次剂量组130例:术中松止血带前20min给予1000m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双次剂量组130例:分别于术中松止血带前20min、术后3h各1000m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记录术后48h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术后12h血红蛋白减少量、输血量,术后14d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症状,术后1个月随访是否有深静脉血栓形成表现,必要时超声检查。结果单次剂量组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分别为(5504-156)mL、(3524-237)mL;双次剂量组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分别为(426±198)mL、(221±216)m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双次剂量组最低。术后12h血红蛋白保持水平单次剂量组[减少量为(2.2±0.7)g/dL]及双次剂量组[减少量为(1.6±0.5)g/d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输血量双次剂量组(0.4±0.2)u明显低于单次剂量组(0.7±0.6)U和对照组(1.64-0.8)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小剂量氨甲环酸能显著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氨甲环酸并没有增加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风险,另外,术后重复给药可以显著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输血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静脉联合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对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出血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的102例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A组26例,静脉联合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B组26例,静脉注射氨甲环酸;C组25例,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D组25例,未使用氨甲环酸.比较4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总失血量、血红蛋白含量、输血量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 术后引流量、术后总失血量、血红蛋白含量、输血量,A组优于B、C组,B组优于C、D组,C组优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术中失血量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联合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能明显降低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失血量,并且不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风险,较单独使用氨甲环酸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局部注射对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2013年12月-2016年08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关节外科因骨关节炎行单侧初次关节置换术的60例患者,根据在关节腔关闭之前,关节囊局部是否注射氨甲环酸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在关节腔关闭之前,关节囊局部注射10 ml(1.0 g)氨甲环酸并放置高负压引流瓶;对照组:在关节腔关闭之前,关节囊囊壁周围局部注射10 ml生理盐水,同样放置高负压引流瓶。记录两组患者的术前血红蛋白、术后引流量及术后第1、4及7天血红蛋白和总失血量,并比较其术后输血率、输血量及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概率。结果  实验组术后24 h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前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H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第1、4及7天血红蛋白、HCT比较,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输血率和接受输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6.7%及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高负压引流基础上联合氨甲环酸局部注射可以降低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及输血需求,并不增加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 TXA)对全膝关节置换术( TKA)术后出血量、术后功能恢复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因骨性关节炎( OA)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46例,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组( A组,23例),对照组( B组,23例),A组于手术缝皮结束后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2.0 g氨甲环酸溶入20 mL生理盐水),B组注射20 mL生理盐水,均夹闭引流管2 h。比较两组术后可见失血量、输血例数、输血量、术后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比容(HCT),术后6周随访膝关节HSS评分及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或肺栓塞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可见失血量、输血例数、输血量、术后Hb及HC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比较两组术中、术后3小时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膝关节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6例患者术后2周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未发现DVT形成,术后6周随访未发现下肢DVT或肺栓塞发生。结论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能明显降低患者术后失血量及输血率,并且没有增加下肢DVT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静脉和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的安全性和失血情况.方法: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不应用氨甲环酸;试验组联合静脉和局部两种方式使用氨甲环酸.比较两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输血率及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不同给药方式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失血量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在乐陵市中医院初次行单侧TKA的骨关节炎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40例。A组:将0.5 g氨甲环酸溶于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在缝合关节囊后向关节腔内注射;B组:在关闭切口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剂量为10 mg/kg。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失血量、输血量、术后血红蛋白、凝血功能以及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12 h引流量、术后总引流量、总失血量、输血量均显著少于B组[(135.5±23.6)mL比(170.6±28.6)mL、(180.3±40.4)mL比(266.5±45.4)mL、(886.5±100.2)mL比(993.4±133.8)mL、(452.3±85.3)mL比(542.2±93.2)mL,P<0.05]。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随手术后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且B组下降速度更快[(113.2±13.2)g/L、(102.2±11.3)g/L、(105.2±13.5)g/L比(104.2±15.3)g/L、(94.2±10.5)g/L、(95.8±13.2)g/L,P<0.05]。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在组间、时点间以及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 h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以及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深静脉血栓发生。结论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可有效降低骨关节炎患者TKA术后失血量,且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疗效优于静脉应用氨甲环酸。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局部注射联合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失血量的影响。方法:对西安市红会医院关节外科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100例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性39例,女性61例。10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4组,A组对照组25例;B组静脉滴注组25例;C组局部注射组25例;D组局部注射联合静脉滴注组25例;记录术后24 h伤口引流量、术后输血量、术后12 h血红蛋白减少量、隐性失血量,术后14 d彩色超声多普勒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结果:术后24 h伤口引流量、隐性失血量B、C、D组明显低于A组(P<0.05),其中D组最低。术后12 h血红蛋白保持水平B、C、D组明显高于A组(P<0.05),术后输血量D组明显低于A、B、C组(P<0.05),所有患者术后超声检查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氨甲环酸局部注射联合静脉滴注可以显著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失血量,联合应用并不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