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颅内血管周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是中枢神经系统原发肿瘤中一种少见类型肿瘤,其发生率仅占中枢神经系统原发肿瘤的0.5%~([1])。由于HPC具有高复发性和延迟转移的特点~([2]),而且其在临床及影像学上与脑膜瘤非常相似,因此这两种肿瘤的鉴别诊断非常重要,本文报道了1例患者17年前行脑膜瘤切除术后,临床考虑"脑膜瘤复发"的HPC病例。  相似文献   

2.
脑膜瘤是颅内常见肿瘤,源于覆盖脑表面的脑膜细胞,同时也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女性发病率较高的肿瘤。RonaS.Carroll等[1]认为脑膜瘤占原发颅内肿瘤的18%,占脊柱内肿瘤的25%。女性颅内脑膜瘤的发病率是男性的2倍。脊柱内脑膜瘤发病率女男之比为10比1。在女性月经期、黄体期和妊娠期,原生长缓慢的脑膜瘤常增长加速。数位学者[2-4]报道了脑膜瘤在妊娠中晚期增大、速度加快,症状加剧,妊娠结束后症状明显缓解。另外,发现乳腺癌患者中脑膜瘤发生率较正常人群的高。Gruber T等[5]报道了一例因子宫内膜肉瘤行子宫全切加双侧卵巢切除术后长期服用醋酸…  相似文献   

3.
垂体瘤是一组起源于腺垂体及神经垂体的常见肿瘤,分别由外胚层的拉克氏囊及前脑底部的神经外胚层发育而来[1],在颅内原发性肿瘤中仅次于胶质瘤及脑膜瘤,占10%~15%[1-2].  相似文献   

4.
正脑膜瘤是一种发生在脑膜和脑膜间隙之间的异常衍生物,其主要来自硬膜成纤维细胞和软脑膜细胞,但大多均来自蛛网膜细胞。脑膜瘤在临床中发病率可达2/10万,其占原发性脑肿瘤发病率的38%左右[1],发病率仅次于胶质瘤。临床中女性脑膜瘤的发病率要明显高于男性人群,其与男性发病比例约为2∶1。虽然肿瘤的不断增长,病人大多以头痛、癫痫等作为首发症  相似文献   

5.
颅内血管外膜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是一种较少见的颅内肿瘤,其来源于脑膜间质的毛细血管Zimmerman细胞,WHO肿瘤分级为Ⅱ-Ⅲ级,具有生长快,易复发,易颅外转移的特点.影像学上与脑膜瘤有许多相似之处,如附着硬膜生长、多均匀明显强化等,部分HPC内部可伴有坏死囊变,但以囊变为主、表现为"大囊小结节"的囊性HPC在临床上极为罕见,国际上见于报道的也仅有数例.现报告我院收治的2例囊性HPC,并结合文献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6.
脑膜瘤是一种常见病,占颅内肿瘤的13.4%~38.0%[1]。目前,手术切除是脑膜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其中直径〉7 cm的巨大脑膜瘤,其体积大,血管丰富,与周围组织结构粘连紧密。因此,手术难度和风险较一般肿瘤明显加大[2]。2012年4月26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1例顶枕部巨大脑膜瘤患者行开颅肿瘤切除术及缺损颅骨修复整形术,现将护理配合要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用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联合最小表观扩散系数(minimum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MinADC)值鉴别诊断颅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细胞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hemangiopericytoma,SFT/HPC)与脑膜瘤,以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8年8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10例SFT/HPC (WHOⅡ级)患者与22例脑膜瘤(WHOⅡ级)患者的术前临床资料、DWI特征及病理资料,在ADC图上测量两者的MinADC值并进行比较。通过Welch检验进行两组MinADC值的比较,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curve,ROC曲线),评价MinADC值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在10例SFT/HPC中,肿瘤实性成分在DWI上8例呈等信号,2例呈稍高信号,MinADC平均值为(1.16±0.23)×10-3 mm2/s;在22例脑膜瘤中,肿瘤实性成分在DWI上18例呈稍高信号,2例呈等信号,2例明显高信号,MinADC值平均值为(0.80±0.12)×10-3mm2/s,小于SFT/HPC,两组肿瘤实性成分Min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MinADC值0.90×10-3 mm2/s为阈值诊断SFT/HPC与脑膜瘤,ROC曲线下面积为0.92±0.32,敏感度为97.6%,特异度为94.3%,与病理组织学结果行一致性检验,SFT/HPC的重复测量的Kappa值为0.91,脑膜瘤的Kappa值为0.87。结论 MinADC值可以作为一种量化工具区分颅内SFT/HPC与脑膜瘤,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脑膜瘤是颅内常见肿瘤,手术切除效果较好,但其术后复发一直困扰着临床外科医师,即使手术达到S impson I级切除,术后仍有9%~15%的复发率[1]。近年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与实体肿瘤的发生、生长、浸润和转移的关系密切[2],并已成为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热点。(VEGF)是一  相似文献   

9.
正乳腺叶状肿瘤是发生于女性的一种罕见疾病,占原发乳腺肿瘤发生率的0.3%~1%,占纤维上皮性肿瘤的2%~3%[1],30~40岁女性居多[2]。世界卫生组织根据组织病理学特点将其分为良性、恶性和交界性3个亚型,其中良性叶状肿瘤占35%~64%,恶性占10%~30%[3]。乳腺叶状肿瘤大多好发于单侧,  相似文献   

10.
<正>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极为少见,常误诊为脑膜瘤,本文收集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HPC,分析其临床及MRI表现,以期提高对颅内HPC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正脑膜瘤占全部颅内肿瘤的13.4%,仅次于胶质瘤,居第2位。脑膜瘤可以发生在任何含有蛛网膜成份的地方~([1])。脑膜瘤多好发于矢状窦旁、鞍区、颅底等位置,原发性脑室脑膜瘤少见,其发生率占颅内脑膜瘤的0.5%~3%[2]。脑室内脑膜瘤多发生于侧脑室三  相似文献   

12.
<正>透明细胞脑膜瘤(clear cell meningioma,CCM)在脑膜瘤的15个亚型中较为少见,2007年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为II级肿瘤,占脑膜瘤的占2%。CCM与其他脑膜瘤的区别在于,CCM具有侵袭性、易复发、可随脑脊液播散[1-2]。CCM好发于年轻人,多见于桥小脑角和脊髓,但颅内幕上不是其好发区域,现报告1例幕上凸面的CCM,为CCM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的临床、影像学、病理特点及误诊原因、防范措施。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例颅内HPC误诊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1例以头痛、头晕,1例以头晕伴步态不稳至我院就诊,术前分别诊断为胶质瘤和脑膜瘤。2例均于显微镜下全部切除肿瘤,术后病理检查皆确诊为颅内HPC,术后均辅以放射治疗,放射治疗结束后出院。出院后1个月随访2例均无异常。结论颅内HPC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与脑膜瘤相似,易误诊,临床应结合CT、MRI以及病理学检查进行诊断。手术全切是其首选治疗方式,术中应控制和减少出血,术后可辅以放射治疗并坚持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4.
中枢神经细胞瘤(central neurocytoma, CNC)是颅内少见肿瘤,约占颅内原发肿瘤0.25 % - 0.5 %[1],最初是由Hassoun等[2]于1982年首次报道.本文回顾性分析了8例侧脑室CNC,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不典型脑膜瘤和恶性脑膜瘤的病理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膜瘤(meningioma)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常见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3%~24%,占脊髓肿瘤的25%[1]。近年来,Kleihues与Burger等[2,3]根据脑膜瘤的组织形态及生物学行为将其划分为良性(benign)、不典型性(atypical)、恶性/间变性(malignant/anaplastic)。其中绝大部分脑膜瘤为良性,仅少部分为不典型脑膜瘤及恶性脑膜瘤,后两种脑膜瘤的总体发病率约为0.9%~11%[4~6]。乳头状脑膜瘤(papillarymeningioma)富于细胞及具有困血管做乳头(perivascdarpseudopapmae)结构,常常呈侵袭性生长,并容易复发、侵犯脑组织,晚期可出现…  相似文献   

16.
<正>颅内生殖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胚胎性肿瘤,是儿童和青少年好发的颅内恶性肿瘤,占所有颅内肿瘤的2%~3%,常见于下丘脑、松果体及基底节区[1],男性多于女性,发病高峰年龄为10岁~30岁[2]。颅内生殖细胞瘤对放射治疗非常敏感,通常采用全脑全脊髓预防性照射+局部肿瘤区域推量照射技术,5年存活率可达90%以上。目前,国内众多学者认为放化疗联合治疗是最佳治疗方案[3],但该治疗方案不良反应较严重,尤其是  相似文献   

17.
囊性脑膜瘤的病理、分型及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脑膜瘤是常见的颅内肿瘤,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第2位,约为13%~26%[1]。具有肉眼可见的囊变或(和)坏死的脑膜瘤称为囊性脑膜瘤。现结合临床及影像学诊断经验并复习相关的文献,对囊性脑膜瘤的病理及临床、分型及病因、影像学表现进行综述,旨在加深对该病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率。1病理及临床脑膜瘤来源于蛛网膜内皮细胞,常发生于富含蛛网膜颗粒与蛛网膜绒毛的部位,以上矢状窦旁、大脑凸面、大脑镰多见,其次为蝶骨嵴、鞍结节、嗅沟、小脑桥脑角及小脑幕等部位。依据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脑膜瘤分类方法[2],将脑膜瘤分为上皮型,纤维型(纤维母细胞型),移行型,血管瘤型,淋巴浆细胞丰富型,非典型型,间变型等。囊性脑膜瘤的发病率较低,约占颅内脑膜瘤的1.6%~10%[3]。大多数的囊性脑膜瘤位于大脑的凸面,尤其是额顶区,常见病理类型有纤维型、上皮型、过渡型、血管瘤型等。脑膜瘤是一种生长缓慢的脑外肿瘤,初期症状及体征可不明显。临床症状主要是由于肿瘤对邻近脑组织、脑神经的压迫引起,表现为头昏头痛、视力减退、听力下降、癫痫及肢体运动障碍等。囊性脑膜瘤由于肿瘤内的坏死、囊变或囊腔变大,可使肿瘤体积迅速增大,压迫...  相似文献   

18.
脑膜瘤是颅内第2常见的肿瘤[1],大部分脑膜瘤影像学检查诊断不困难,CT和磁共振在脑膜瘤的诊断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典型的脑膜瘤在CT和磁共振图像上都有典型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矢状窦旁脑膜瘤是指肿瘤基底附着在矢状窦并充满矢状窦角的脑膜瘤,占颅内脑膜瘤的17%~20%,仅次于大脑凸面脑膜瘤[1]。由于肿瘤的特殊位置,多隐藏在大脑皮质下方,而且侵及矢状窦壁、窦腔,使得手术切除有一定难度,易引起难以控制的  相似文献   

20.
蒋和娣 《全科护理》2014,12(1):45-45
正矢状窦旁脑膜瘤是脑膜瘤好发部位之一,占颅内脑膜瘤的17%~20%[1]。肿瘤常侵入上矢状窦壁及窦腔,使其部分或完全闭塞,也可能侵犯中央静脉沟,手术难以彻底切除。2007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矢状窦旁脑膜瘤28例,均采用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效果满意。现将护理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7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矢状窦旁脑膜瘤28例,均采用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男11例,女17例;年龄18岁~74岁,平均42.6岁;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等颅内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