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汤剂服用之法是否恰当,对临床疗效也有一定影响。如徐灵胎说:“病人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则非特无功,反而有害,此不可不知也。”笔者就以下几方面谈淡汤剂的服法与同道商榷。 1 服药时间 元代的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指出:“药气与食气不欲相逢,食气消则服药,药气消则进食,所谓食前食后盖有义在其中也。”根据这一  相似文献   

2.
<正>原文夫百病皆生于气,故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聚,热则腠理开而气泄,忧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食而气逆上也喜则气和,荣卫行通利,故气缓焉。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使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内,故气消也。恐则精却,精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寒则经络凝涩,故气收聚也。热则腠理开,荣卫通,故汗大泄也。忧则心无所寄,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相似文献   

3.
要想提高服药效果首先按照中医理论“医食同源、药食同源”的理论,也就是辨明药食物的性味、归经、功能及其相互问的关系,以及服药后的禁忌等等。本人在临床调剂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一些初浅体会,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中医护理工作中饮食调护与药效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服药是辩证施护关键环节,提高服药效果的基础是掌握食、药性味、归经、及其功能。明确食药同源的关系,食药配伍合理,食性与药性相顺应就能增强药物的作用,药效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反之则会降低或减弱药物的治疗作用,影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韩哲仙教授擅长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诊治肝病。韩教授认为,原发性肝癌初起以邪、食、痰、气之壅滞,瘀结于肝脾络脉而成癥瘕为多,偏重于病因之滞,久病则血瘀阻结,渐至正气消乏。气血瘀结是关键致病因素,辨证施治时应注重运用理气化瘀,软坚消癥,选用鳖甲煎丸结合其经验用药组成特色方药。  相似文献   

6.
"百病生于气"这一命题,出自《素问·举痛论》中:"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  相似文献   

7.
叶玉妹 《辽宁中医杂志》2011,(12):2381-2382
<正>"百病生于气也"出自《素问.举痛论》,原文曰:"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气者,为歧黄之学中重要理论之一也。它是指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诸功能,通常简称为"气"。诚如  相似文献   

8.
<正> 《素可·阴阳应象大论》云“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笔者学习本段文字后,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发现“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对临床有很强的指导作用,现浅述如下。 1 “壮火,少火”的含义 壮火散气,食气,马莳云:“壮火能食人之气……食则必散,散则必衰”,故曰:壮火之气衰,壮火食气,壮火散气。少火气壮,生气,马莳亦云:“吾人之气能食少火之气,此少火所以能生吾人之气也,食则必生,生则必壮”,故曰:少火之气壮,气食少火,少火生气。张景岳把“少火,壮火”阐释得更为明确,认为少火为人体生理之火,壮火为人体病理之火。由此可见,饮食气味与人之得当。则对人体有益,反之则有害,此常理也。药物气味常据病情辨证选配则对人体有益,反之则有害,此医理也。总有言之,凡对人体有益之火谓之少火,反之则为壮火。  相似文献   

9.
1《内经》药食之气味理论1.1药食之气味来源与确立《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指臊焦香腥腐,五味则为酸苦甘辛咸。气的来源与化生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地之物清阳部分化为气,其化生的动力源于天气的化气作用,故"清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理气活血药治疗外科急腹症术后并发症的疗效。方法:采用自拟理气消瘀汤(生黄芪、三棱、桃仁、红花等)治疗本病38例。结果:总有效率100%。提示:理气消瘀汤对外科急腹症术后并发症有理气、消瘀、通腑的功效。  相似文献   

11.
关于张仲景药物煮服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金匮要略》、《伤寒论》的煮药服药方法进行了研究.1.在煮药方面:①要因病选用不同溶剂,计有泉水、甘澜水、潦水、浆水、酒、苦酒、蜜7种;②煮药方法要据药掌握,计有同煮、先煮、后下、去滓再煮、麻沸汤渍药5种,并列举适用药物及意义.2.在服药方面:①要据病把握服药次数,计有顿服、日服2次、日服3次、日服多次、日夜服、随病证变化而服等多种,比较灵活.②要依病选择服药时间,计有定时服、非定时服.3.在服药反应及调护方面:①要观察药后反应以把握用药尺度,计有视大小便变化,以判定邪去或药物所为;用汗吐下药,每中病即止;用乌头、附子,要见冒痹状则止.②注意药后将息,以提高用药效果,饮食上计有借饮食以助药力、服冷食以缓巴豆烈性、为保胃护正3种,不食生冷、腥臊酸辣食品;在起居上要慎起居、避风寒.  相似文献   

12.
服药有法     
《光明中医》2011,(7):1380-1380
病在心上者,先食而后药。病在心下者,先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者,须服药于旦。病在骨髓者,须服药于夜。——《华佗先生玄门脉诀内照图》卷下第五  相似文献   

13.
1《内经》药食之气味理论 1.1药食之气味来源与确立《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指臊焦香腥腐,五味则为酸苦甘辛咸。气的来源与化生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地之物清阳部分化为气,其化生的动力源于天气的化气作用,故”清阳化气出乎天”。而地之物浊阴部分化为味,其动力则为地气的成形作用,即所谓“浊阴成味出乎地”。  相似文献   

14.
药品有一定的副作用,患者在服药期间对饮食的要求相对来说还是很高的,只有药食同时进补,才能让患者在第一时间康复,但是如果不了解药和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副作用,对患者来说无异于加重了病情,甚至让患者有生命的危险。这就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患者服药期间一定要准确掌握药物的化学成分和含量,与哪些食物同食可相得益彰,一定不能吃哪些食物,让患者在服药期间获得人性化护理,让药补食补双管齐下,从而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15.
蒙医认为正确用药对保证临床效果及安全有其重要意义。用药有多种方法,概括为投药法、加引法、禁忌等三大范围。投药法:(1)服药法:这是用药之最广泛的一种方法。根据古籍记载可归纳为以下10种。如早晨空腹服、食前服药、食中服药、食后服药、食间服药、食和药交替服用、不定时数次服用、饮食中放药服用、药与食相兼服用、晚服药等。(2)罨敷法或浸渍法:罨敷法是将药物与水、醋、鸡蛋清、酒等液体搅拌后敷于人体表面的某一部位如肿瘤、疮伤、穴位等或将药物水煎后使药汤淋于这些部位即称为浸渍法。(3)涂药法:适应证为皮肤烫伤等。…  相似文献   

16.
食少纳呆一证,临床较为多见。治者常用香砂枳朴曲麦陈皮等,以冀郁散滞行,升降谐调而思食纳谷。但结果往往是效者少而不效者多。盖食少纳呆一证,无不本乎脾胃。脾胃之气健运,则能纳能化;脾胃之气虚必滞而食少纳呆。可知该证有虚有实,其实者多由气滞、湿郁、食伤;虚者不外阳气虚与阴血少。大抵实证多见于暂病;虚者多见于久病,亦有虚实挟杂者。上述理气消导芳香开胃之品,用于实证,尚可取效;使之虚证,难免有损。  相似文献   

17.
汤建光教授认为饮食、气、痰、湿、热、虚致病因素作用,导致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常,发为痞满,病位在胃脘;遵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调和脾胃、行气消痞;在组方遣药配伍中体现驱邪扶正,平调寒热;治疗同时注意顾及胃阴,用药不可过于滋腻,以防阻滞气机。  相似文献   

18.
陈志强  张意林 《河南中医》2022,(9):1301-1304
张仲景辨治瘀血病证时,常根据病性的寒、热、虚、实,选择合适的祛瘀药物;根据病证的轻、重、缓、急,采取适宜的剂型和服药方法。若瘀属虚寒,则选用温补药物;若瘀属虚热,则选用寒补药物;若瘀属实热,则选用寒凉药物;若瘀属实寒,则选用温热药物;若瘀属寒热错杂,则寒温并用;若瘀属虚实兼夹,则攻补兼施。在剂型与服药方法上,若病重势急,多用峻药取汤,服用方法多用顿服、更服;若病重势缓,多用峻药作丸,服药方法多为定时服;若病轻势急且病位趋下,多以缓药取汤,服用方法多为先食服;若病轻势缓,多用缓药作丸,服药方法多为日三服;若因瘀血而致腹中急痛者,多取散剂以酒和服。  相似文献   

19.
《寓意草》是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喻昌的一部临证实录,书中60余则病案中约30则为急危重症。喻氏治疗急危重症时用药灵活多变,书中服药法独具特色,体现在服药量次有度,中病即止;佳时而服,以求强效;寒温适宜,防拒纠偏;剂型相合,各展其长;药食互济,扶正固本等方面。服药法是治疗中的重要一环,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临床中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 “食气”一词原出自《黄帝内经》一书,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如“精食气”,“壮火食气”,《素问·经脉别论》亦有“食气入胃”之说。对于“食气”一词的解释,在古代医籍中有几种说法:如《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注言:“精承化养则食气,精若化生则不食气”又言:“气生壮火,故云壮火食气”。明·马元台在《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中言:“食气者,谷气也”,又言:“惟壮火能食人之气,此壮火之所以能散吾人之气也”。张景岳在《类经》中言:“壮火散气,故云食气”。清·恽铁樵言:“壮火盛极将衰之候,故气衰而食气”。这是自唐代以后一些医家的注解。归纳起来,对于“食气”的解释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释为精能饲养气,也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