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易》中的卦象思想对中医学有深远影响,一些中医症候可与《周易》卦象类比认识。在先天八卦的震卦状态中,阳爻在下,受迫于阴爻,有"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的特点,与《伤寒论》厥逆证病机一致。厥逆论述源于《内经》,完善于《伤寒论》,是经方中重要病症,其分类众多,难以掌握,然其作为一种症候,有其共同病机。本文从《周易》震卦角度论述厥逆证病因病机、分类、治法,以期有助于厥逆证的认识与掌握,拓宽厥逆证的掌握方法,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中 ,论及厥逆证者共 46条 ,辨证明晰井然 ,故将仲景对厥逆的概念、病因病机和证治的论述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3.
张山雷通过对中风闭、脱证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治疗方法和处方用药的探讨揭开了中风闭脱证的神秘面纱.尤其是“闭证宜开”、“脱者宜固”更是为临床对中风闭脱证的诊治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4.
厥脱证治     
厥证是内科常见的急症。临床表现以突然昏倒、不醒人事、四肢厥冷,或以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神情淡漠或烦躁不安、脉搏细弱、血压下降为特点,重者可转为脱证而昏不知人、血压不升而死亡。《类经·厥逆》云:“厥者,逆也,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仆脱绝,是名为厥……轻者渐苏,重则即死,最为危候。”概括了厥证的病机与临床特点。祖国医学对厥证的论述众多,分类方法亦不尽相同。其中以《伤寒论》对厥证的论述尤为精  相似文献   

5.
厥逆指手足逆冷,重则手冷过肘,足冷过膝。它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个病名,出现在多种疾病的不同阶段。从病因病机而言,有因寒、因热、因虚、因实之异。《伤寒论》对厥逆证,论述颇详,兹加以整理,以期对临床有指导作用。一、厥逆的病因、病机厥逆的原因甚多,有因汗、吐、下误治,耗津亡阳而致者;有因热郁于内,阳气不能外  相似文献   

6.
四逆散证见于《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 ,向被认为是探讨阳郁致厥、气机阻滞的证治 ,因而四逆散也就成为后世疏肝解郁、调畅气机的基础方剂 ,应用相当广泛。由于仲景将其列入少阴病篇 ,且原文开头即云“少阴病 ,四逆……”,而其所用方药与少阴阳虚阴盛的四逆汤类方又相去甚远 ,故使得后世研习《伤寒论》者 ,对此颇有争议 ,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四逆散证是否属于少阴证。笔者在学习《伤寒论》过程中 ,反复推敲此条方证 ,认为四逆散证乃少阴病阳虚轻证 ,兹浅析如下。1 从四逆散证的病机及用药加减来看原文云 :“少阴病 ,四逆 ,其人或咳…  相似文献   

7.
太阳中风是太阳病的一大证候类型,桂枝汤则为其主治方。然而《伤寒论》中,桂枝汤应用凡十九见,若仔细研究一下其脉证内容,则会知道又不尽是由风邪感犯太阳所致。由此可见,桂枝汤实际主治的证侯范围,远比太阳中风证大的多,它包括太阳中风证却不与之等同。学习《伤寒论》,研究桂枝汤的功能作用与主治范围,如若不能很好地参透个中意趣,势必狭小其所见而类诸管中窥天。桂枝汤证包括太阳中风证;感犯其他外邪的太阳病,因病机发生转化而成为桂枝汤的适应证,姑可名之曰病机变化后的其他太阳证候;太阳杂病。一、太阳中风证  相似文献   

8.
所谓厥阴头痛,作为一个专用病名,是指《伤寒论》中所论述的因厥阴虚寒浊阴冲逆所致的头痛。兹对厥阴头痛病机和证治的体会,介绍于下。一、厥阴头痛的病机《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中说:“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万友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中有关便血的诊治对理解经典与指导临床实践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伤寒论》中关于便血的部分条文进行归纳总结,探讨太阳、阳明瘀热互结之蓄血证,少阴寒化证,厥阴阳复太过的便血成因,同时归纳总结其证治规律,并与现代疾病的病因病机相联系,以期为便血的内科治疗提供一定的基础理论与临床用药指导。  相似文献   

10.
出血性中风为内科急危重症.究其病机,历代诸说纷纭,刘河间主火,李东垣主气,朱丹溪主痰.近代医家张柏龙、张寿甫则遵《内经》"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之旨,倡导"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之论.当代医家及中医药教科书则把出血性中风归纳于中脏腑之中,分为闭证、脱证两大类.闭证治以豁痰熄风、开窍启闭为法;脱证治以益气回阳、救阴固脱为法,作为当今之常法.笔者临床用常法而不应者,多另辟新径,或可向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厥脱证属临床急危证。《内经》载有“液脱”、“气脱”、“血脱”等证,《伤寒论》曰:“凡厥者,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指出其病情危重,乃阴阳失调、气机逆乱所致,严重者正气耗脱,阴阳离决而致死亡。针药并用抢救厥脱证,收效迅速,轻者只施针抢救可随  相似文献   

12.
阴阳易证首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历代医家论其病机多以阴阳两虚为要。笔者认为阴阳易证之病机为肾厥,即肾脏之阴阳厥逆而不用,治以调和肾厥。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汗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明武 《辽宁中医杂志》1996,23(12):538-539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汗的辨证论治颇为重视,关于汗证的条文有140条之多,广泛涉及表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药后汗出等多种病因。本文探析的则是自汗、盗汗、头汗、战汗、手足汗、黄汗、红汗、脱汗、厥汗、狂汗十种特殊汗型的病因病机及证治。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谓:“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厥冷是也。”《景岳全书·杂证漠》:“厥逆之证,危证也’。”徐灵胎在评《临证医案指南·脱》中:“脱之名,惟阳气骤越,阴阳相离,汗出如珠,六脉垂绝,一时急迫之证,方名脱。”故厥脱之名包括厥逆及虚脱,是中医中较为急危重的疾病。本科根据厥脱的辨证,分别予各分型实施护理,效果较佳,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 大青龙汤是医圣仲景之名方,为历代医家所喜用。但目前对该方的性能尚有争议,是辛凉剂还是辛温剂呢?至今没有定论。笔者认为本方是辛温发汗之峻剂,现简述理由如下: 一、病因病机《伤寒论》阐述大青龙汤病因病机者共两条(38.39条),其中第38条颇为详尽:“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睏,此为逆也”。多数医者对本条未能深研,一般地认为是风寒外闭,阳热内郁,属表里俱实之证。到底表里二者孰重孰轻,外感风寒当以何  相似文献   

16.
<正> 厥脱症,泛指厥症和脱症两种病症。厥症在《内经》中已列为专篇论述,一指暴不识人,二指手足厥冷,三指六经之不同厥症病型。其中第三指所指,与后世涵义迥异,因而罕有按厥论治。脱指阴阳气血衰竭的重危证候,临床常见汗出如珠,四肢厥逆,口开目合,手撒遗尿等。由于厥症和脱症常互相转化,较难截然分开,所以明清以来,常将厥与脱并而叙述。现就其病因病机,发病特征,辨证要点及治疗方法作以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7.
研读、分析《伤寒论》中与痞证相关条文,厘清痞证的病因病机、类证鉴别及辨证治疗,并进一步探究张仲景遣方用药特点,以裨益临床。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痞证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两个方面 ,即 :痞证的成因和证候特点、临床特点及分类 ,论述了《伤寒论》对痞证的病因病机 ,并对其证治作了简析。指出 ,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随证加减治疗 ,可收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9.
邱敏 《中国中医急症》2014,(6):1099-1100
厥逆者,手足逆冷,是中医急症之一.对厥逆证的病因病机、立法教治,张仲景论之颇祥,独具特色,被业医者视为规范.故本文就仲景所论,对寒厥、热厥、气厥、水厥、食厥、血厥、蛔厥的证治特色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20.
张仲景为少阴阳郁而设四逆散,放在《伤寒论》少阴篇,以"少阴病"冠首,病机当为少阴枢机不利,气机壅滞,阳气内遏不能外达四末,阳郁内闭。因论述简洁引发争议,后世医家未从仲景六经出发,从药物组成、脏腑辨证法推测四逆散证病机,分别提出四逆散证属少阴、厥阴、少阳经。病在少阴:系少阴阳虚相对较少,从方剂组成、临床实践角度,都不太被后世认可;少阴邪热内郁:成无己首提邪热内郁,解释四逆产生原因,得到后世医家认同,但观其或然证加减用药多具温热之性,如干姜、桂枝、附子等,用温热药治疗邪热内郁证有欠稳妥。病在厥阴:"此方原系治厥阴热厥主方,后人不识其旨,烟没已久,今表出之","四逆"是"少厥二阴热邪为本",现代医家对此观点多有继承与发展,也有医家认为四逆散证病在少阳。随着四逆散广泛应用及发展,在六版教材《方剂学》《方剂大辞典》《中医大辞典》等,四逆散被作为调和肝脾的基础方,以"肝脾不调"为基础来解释四逆散证病机变化是确切可行的。以四逆散为基础方化裁、创造出了诸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方剂,因而四逆散被誉为"疏肝祖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