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用24h动态心电图观察房性早搏诱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与房性早搏的关系。方法对30例经动态心电图诊断为阵发性房颤患者,统计房早次数,阵发性房颤的发作阵次,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房早前周期,未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房早前周期。结果3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中,24h平均房早(10998±1896)个,阵发性房颤(232±42)阵,其中25例(83.3%)由房早诱发,3例(10%)由短阵房速诱发,2例(6.7%)由房扑诱发。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及房早前周期分别为(360.2±40.2)ms和(808±89)ms,未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及房早前周期分别为(418±40.6)ms和(716±102)ms,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明显短于未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诱发房颤的房早前周期比未诱发房颤的房早前周期长(P〈0.01)。结论阵发性房颤由房早始动,其与房早联律间期及前周期有关,加强对房性早搏的认识,以减少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结合 4例先后两次肺静脉电隔离成功治疗的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 ,探讨导管射频消融肌袖电隔离治疗阵发性房颤后复发的机制 ,并对再次肌袖电隔离治疗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资料与方法 :对 4例进行肌袖电隔离治疗后复发的阵发性房颤患者 ,在Lasso标测导管指引下进行再次肌袖电隔离治疗。结果 :4例患者共对 14根靶静脉 (12根肺静脉和 2根腔静脉 )进行了射频消融治疗 ,较第一次消融的靶肺静脉数 (9根 )明显增多 ,隔离了除右下肺静脉外所有的肺静脉 ,其中 5根靶静脉恢复袖房传导 ,予以再次电隔离。电隔离一根靶静脉平均需进行 2 .9± 1.3次消融。术后平均随访 7.5± 5 .0 7(1-12 )个月 ,3例无房颤复发 ,1例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结论 :袖房传导的恢复及多异位灶起源可能是房颤复发的原因 ,对于阵发性房颤导管射频消融后复发病例 ,再次射频消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有望彻底根治房颤  相似文献   

3.
安晓飞 《基层医学论坛》2014,(22):2940-2941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12月30例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30例患者经动态心电图检查表明,在窦性心律的基础上,发生频发房早、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短阵心房扑动、短阵心房颤动等多类型房性心律失常症状。房室早搏联律间期较短,往往具有多PonTP情况,各类型房性心律失常症状与窦性心律症状交替发生。结论源自肌袖房性心律失常症状存在一定规律性,属于存在明显特征性的房性心律失常症,大部分患者不存在器质性心脏病症状,药物治疗并无效果,予以射频消融术效果显著,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于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 15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上腔静脉肌袖的电生理标测和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的结果 ,评价上腔静脉肌袖和心房的电连接类型和特点。资料与方法 在环状标测电极指导下于肺静脉电隔离后对 15根上腔静脉肌袖的电位记录、分析以及进行开口部的点或段的消融电隔离治疗。根据窦律和心房起搏下的肌袖内环形电极标测到的袖电位的激动顺序以及有效放电对袖电位的影响 ,总结和分析袖房之间的电连接特点。结果 共标测和电隔离上腔静脉肌袖 15根。其中呈单束状电连接 8根 (5 3 % ) ,双束状电连接 6根 (4 0 % ) ,多束状电连接 1根 (7% )。上腔静脉 15根平均消融了 2 .13± 0 .64个突破点。每个突破点进行了 2 .3 3± 0 .65个点的消融。所有突破点的消融均得到成功。结论 根据环状电极标测到的袖电位的激动顺序和对放电的反应 ,提示上腔静脉袖房之间电连接的类型多为单束状和双束状 ,说明对于上腔静脉肌袖并不需要行环状消融 ,而只要在袖房连接处行点或节段性消融即可达到完全袖房电隔离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我院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动态心电图检测的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方法:在我院选取60例已经确诊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测,统计其患者在24小时期间发生心房颤动的频率和发作的时间以及相关的心律失常,此外观察患者在发作开始之初有无触发性房早以及房颤发作前所出现的长短周期现象。结果:患者在24小时内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了216次,有164次发作之前可出现房性早搏(75.92%),出现联律的间期为(346.7±38.5)ms,而早搏的指数为(0.41±0.05)相对于非触发性房早的联律间期(412.3±40.2)ms以及早搏指数(0.56±0.07)来说较短。此外,过半的患者在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前都出现长短周期的现象。结论:阵发性心房颤动绝大多数都是由于房早所引起的,并且触发性房早的联律相对于非触发性房早的间期更短一些,其早搏指数也更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文报道一例在高海拔地区(海拔2260m)经射频消融成功治疗起源于左上肺静脉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伴有频发房性早搏(房早)、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的阵发性房颤;方法:电生理检查放置6F多极导管电极于右室,His束及冠状静脉窦(CS),行一次性房间隔穿刺,将2根10极可控标测导管及一根大头导管通过长鞘送入左、右上肺静脉,选择性肺静脉造影证实肺静脉开口部位;结果: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诱发出房早开始发作时的心内电图,最早激动位于左上肺静脉内,比体表心电图房早的P’起点提前60秒,在最早心房激动点处以15W ̄20W的输出功率消融560秒,消融成功,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亦未再诱发房颤,随访一个月无并发症,有房早给予心律平后消失,无房颤发作;结论:射频消融治疗起源于肺静脉的房颤效果好且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与冠心病患者程序刺激诱发的室性心动过速的关系。方法 :选择 4 0例接受心脏导管手术的患者 ,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 2 0例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 2 0例。术前测定患者体表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 ,术中在右心室起搏刺激以诱发持续室性心动过速 ,探讨QT间期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结果 :2 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共有 6例诱发出持续室性心动过速 ,2 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中无 1例诱发出持续室性心动过速。冠心病患者体表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较阵发性室上速患者明显增大 (85 .7± 2 4 .6msvs 34.8± 11.3ms,P <0 .0 1) ;冠心病患者中诱发出持续室性心动过速者 ,其QT间期离散度较未诱发出持续室性心动过速者亦明显增大 (98.7± 5 6 .2msvs 70 .4± 2 8.5ms,P <0 .0 5 )。取QT间期离散度≥ 110ms,对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有一定价值。结论 :体表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与冠心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具有相关性 ,取QTd≥ 110ms对室性心律失常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发现肺静脉电隔离后房颤的复发大多数发生在最开始的 4周之内。我中心对肺静脉电隔离治疗的 4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发现早期复发的患者在长期的随访中一部分患者可以获得延迟成功 ,试探讨这种延迟效应的可能机制及意义。方法 阵发性房颤患者 44例 ,在环状标测电极指导下行靶肌袖和 /或全部大静脉肌袖的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治疗。所有病例均于手术后即刻开始严密随访一个月 ,以后每周门诊复查或电话随访 ,内容包括患者的症状、12导联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结果  44例患者共完成肌袖电隔离 113根。平均随访时间4.3± 3 .3个月 (失访 3例 )。根据病人主诉和Holter心电图证实 ,3 0名患者被发现早期复发 (手术后一周 ) ,而早期复发的 14例患者 (男 12例 ,女 2例 ,年龄 5 5± 6岁 )在以后随访的 5 (7月中房颤发作明显减少或完全消失 (4 6% )。 6例(2 0 % )未再次发作房颤 ,房颤发作明显减少 8例 (2 6% )。结论 房颤患者的射频消融电隔离术后也存在延迟作用 ,房颤的早期复发不意味着肺静脉电隔离的失败 ,不能对消融的远期成功率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 结合 3例肌袖电隔离成功治疗点消融后复发的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 ,探讨点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后复发的机制 ,并对再次消融进行肌袖电隔离治疗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资料与方法  3例进行点消融治疗后复发的阵发性房颤患者 ,在Lasso标测导管指引下 ,再次消融进行肌袖电隔离治疗。结果  3例患者共对10根靶静脉 (9根肺静脉和 1根腔静脉 )进行了射频消融治疗 ,较第一次点状消融的靶肺静脉数 (4根 )明显增多 ,隔离了除右下肺静脉外所有的肺静脉。电隔离一根靶静脉平均需进行 3 .1± 1.6次消融。术后随访 6± 3 .2个月 ,2例无房颤复发 ,1例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结论 对于阵发性房颤点状消融后复发病例 ,肌袖电隔离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徐桂冬  李渊  王琳  马雪兴  姚金良  陈璐  韩震  王熙 《浙江医学》2015,37(24):2004-2006
目的观察不同联律间期室性期前收缩刺激对窦性心率震荡的影响。方法对2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分别通过动态心电图行自发性心率震荡检测和通过心室程序刺激行诱发性心率震荡检测,比较不同联律间期室性期前收缩刺激所诱发的窦性心率震荡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的差异。结果自发性窦性心率震荡[(-2.29±1.47)%、(10.14±5.71)ms/R-R]与诱发性窦性心率震荡[(-1.71±1.36)%、(7.12±4.68)ms/R-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右心室心尖部、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与诱发性窦性心率震荡参数TO和TS均有较好的相关性(r=-0.825、-0.793、-0.712、-0.689,P<0.01)。结论诱发性窦性心率震荡与自发性窦性心率震荡具有一致性,心室不同刺激部位对诱发性窦性心率震荡结果无明显影响,室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与诱发性窦性心率震荡参数有相关性,动态心电图记录中心室不同部位和不同联律间期的室性期前收缩所计算的心率震荡参数值均有较高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1.
家猪肺静脉心肌袖的形态学观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测家猪心脏肺静脉心肌袖的大体解剖及形态特征 ,为异位房颤的临床研究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解剖 30例家猪心脏 ,显示肺静脉心肌袖 ,观测其形态、厚度及长度 ,并测量肺静脉的直径及壁厚度。结果 家猪肺静脉近心房端的表面有肌袖绕行 ,其出现率为 97%。右下、右上、左上、左下肺静脉肌袖长度平均分别为 19.0 4± 4 .12 mm、16 .5 9± 3.85 mm、16 .34± 3.88m m、15 .11± 6 .11m m;肌袖厚度平均分别为 0 .81± 0 .4 8m m、1.10± 0 .5 9mm、1.10± 0 .5 9m m、0 .5 2± 0 .2 8m m;肺静脉壁厚度平均分别为 0 .17± 0 .0 5 mm、0 .2 6± 0 .17m m、0 .19± 0 .0 9mm、0 .16± 0 .0 8mm;肺静脉直径平均分别为 12 .13± 2 .4 4 mm、10 .2 4± 2 .0 7mm、11.2 3± 2 .0 9mm、6 .83± 2 .5 0 m m。结论 家猪肺静脉心肌袖出现率高 ,是制作局灶性房颤模型的理想动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报告一例肌袖性房颤患者在电隔离上腔静脉过程中,房袖传导对期前刺激表现出递减传导。资料与方法:患者,女43岁,发作性心悸气短一年入院,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示:频发房早(呈“P ON T”样);短阵房速。完善术前准备征得书面同意后,行常规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于冠状窦口起搏,上腔静脉内记录。预设温度55度,能量30瓦,放电共240秒。结果:术中未能诱发房颤,但根据动态心电图特点,且上腔静脉内LASSO电极记录肌袖电位高大、明显,故先行隔离上腔静脉。LASSO电极在窦律下记录到肌袖电位位于心房电位之后,部分与心房电位融合,且LASSO1,10肌袖电位最提前。于冠状窦电极窦口起搏,行S1S2刺激,可见房袖呈递减传导,且肌袖组织较心房组织传导延迟程度严重。随S2提前,心房电位预肌袖电位之间距离间拉开,肌袖电位更加清晰明显。此外,肌袖电位最提前处(LASS01,10)传导延迟程度较其余电极轻,故随S2提前,各电极心房电位与肌袖电位间传导时间差异更明显,肌袖电位传导顺序更显著。于LASS0 1,10极附近放电共240秒,肌袖电位渐渐消失,于上腔静脉内起搏无上腔静脉-心房传导,即传出阻滞。成功隔离上腔静脉。结论:上腔静脉肌袖组织对期前刺激表现出递减传导,且较临近心房组织程度更严重,可使肌袖电位现实更清晰。同时,各电极心房与肌袖间传导时间差异随S2提前程度而加剧,一部分肌袖表现出传导上的“优越”,提示肌袖与心房间存在某种“传导通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触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房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并观察抗房颤起搏程序对其影响.方法:对24例植入抗心房颤动起搏器(Vitatron 900E)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其房性期前收缩触发阵发性房颤的情况,比较诱发房颤组与未诱发房颤组的房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房性期前收缩代偿间期和房性期前收缩或房颤前2min内的房性期前收缩频率,并观察房性期前收缩后反应程序对房颤的预防作用.结果:诱发房颤组的房性期前收缩与未诱发房颤组的房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分别为(352.3±30.4)和(421.8±42.5)ms]、房性期前收缩代偿间期[分别为(963±109)和(733±124)ms]、房性期前收缩或房颤前2min内的房性期前收缩频率[分别为(34.8±18.9)和(12.7±8.7)次/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7例房性期前收缩后长间歇触发的房颤用心房超速起搏,17例通过启动房性期前收缩后反应或运动后心率控制程序,6例尚需配伍用可达龙(0.2g/d)控制.结论:房性期前收缩触发阵发性房颤与房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房性期前收缩代偿间期以及房性期前收缩或房颤前2min内的房性期前收缩频率有关,抗房颤起搏程序能有效防治房性期前收缩等触发的阵发性房颤.  相似文献   

14.
心房起搏治疗阵发性房颤疗效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院自 1997年开始采用心房起搏治疗阵发性房颤 ,共完成 2 2例 ,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与临床资料  2 2例患者 ,男性 2 0例 ,女性 2例 ,年龄 45~ 80 (平均 5 8 4± 8 3 )岁。共分为三组 :I组 :慢快综合征共 11例 ,动态心电图结果 :平均心率 3 8~ 5 7次 /分 ,R R间期 >2 0秒者 0~ 811次 /2 4小时 ,阵发性房颤 1~ 2 5次 /2 4小时。Ⅱ组 :迷走神经介导性房颤 8例 ,平均心率 5 2~ 68次 /分 ,房颤多在夜间及餐后发作 ,每月发作 5~ 40次 ,口服抗心律失常药无效。Ⅲ组 :病窦综合征伴房间传导阻滞 3例 ,动态心电图示频…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阵发性房颤发作及其相关的房性心律失常的特征,探讨其发生的触发因素.方法对47例阵发性房颤患者行12-HOLTER检测,其中男性20例,女性27例,平均(64.89±12.70)岁.对阵发性房颤组(分为诱发组、未诱发组)及对照组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探讨触发机制.结果(1)41例患者的12-HOLTER检出阵发性房颤79阵/次.72阵/次由房性早搏诱发,占91.1%(72/79);6阵/次突然发生,占7.6%(6/79);1阵/次由心房扑动所诱发,占1.3%(1/79);(2)诱发组与未诱发组及对照组相比,房性早搏联律间期明显缩短,(490±90)ms,(590±140)ms,(630±90)ms,P〈0.05;房早指数明显较小(0.52±0.12),(0.62±0.09),(0.71±0.06),P〈0.05;房性早搏呈“P’on T”现象几率明显增高(84.72%,26.39%,2.78%,P〈0.05);诱发组的房早前周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990±280)ms,(940±210ms),P〈0.05;(3)阵发性房颤发作前2min。30s内与总时程内的房性早搏频度相比明显增大(由0.43次/min增加至3.5次/min、6.00次/min,P〈0.05);(4)诱发阵发性房颤的房性早搏多起源于左心房上部(61/72,84.7%).结论阵发性房颤多由房性早搏所诱发,其中房性早搏联律间期短、房早指数小、呈“P’on T”现象、房早前周期延长同时房性早搏频度增快时更容易诱发阵发性房颤的发生,且大部分起源于左心房上部.  相似文献   

16.
对32例陈发性短阵性房颤动态心电图的观察,发现房颤发生前均有房性早搏出现而且呈进行性增多,甚至呈联律;诱发房颤的房早多出现在前一心动周期的收缩中期,且诱发房颤的房早P波落在ST段上及T波升肢限内占87%。提示心房颤期可能不在R波降肢至S波时限内,而是位于ST段至T波升肢时限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在肺静脉造影和标测电位指导下 ,以超声球囊导管消融肺静脉口治疗局灶性房颤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采用肺静脉超声消融。结果 :9例患者共确定 2 4条靶肺静脉 ,即左、右上肺静脉各 9条 ,左下肺静脉 6条。消融 (4 3± 1 5 )次 ,实际温度 (5 7 2± 3 6 )℃ ,每次消融时间 (96 8± 12 5 )s ,每例平均消融 (378 6± 4 1 3)s ,肺静脉电位振幅降低 80 %以上。消融中 9例患者均有胸痛 ,7例需静脉注射吗啡缓解 ,无并发症。房颤于术后(4 8 3± 11 7)h复发 ,均开始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随访 (11 8± 7 5 )月 ,房颤发作从术前每周 (5 7± 3 9)次减少到 (3 4± 2 3)次。结论 :①以房早消失、肺静脉电位振幅降低和实际消融温度不能作为即刻疗效终点 ,②晚期肺静脉口重构效应能减少局灶性房颤的远期发作 ,③超声球囊导管消融靶肺静脉后房颤的近期复发不能代表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8.
分析经导管射频消融成功的 2 47例预激 (WPW )综合征 ,其中 2 3例心电图示房颤 (Af) ,显性房室旁道(AP)合并Af多于隐匿性AP(P <0 .0 0 5 ) ;WPW综合征合并Af时宽QRS波的最短R -R间期为 2 36± 31ms ,平均心室率为 178± 32次 /min ;Af发作时窄QRS波最短R -R间期为 32 4± 6 8ms ,平均心室率为 132± 2 7次 /min。前者比后者最短R -R间期短而心室率快 (P <0 .0 5 ) ,因而更易诱发急性左心衰竭或室颤等。左侧显性AP发生率明显多于右侧 (P <0 .0 1) ,且左侧显性AP合并Af多见。支持左侧显性AP心室激动发生得更早导致心房内压升高及电不稳定是WPW综合征发生Af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个体化消融原则的临床效果及右房的作用.方法 房扑/房颤患者82例,男性42例,女性40例,年龄18~77(48.5±10.3)岁,左房内径26~52(35.4±5.3)mm.其中53例为阵发性房颤,14例为持续性房颤,15例为典型房扑.所有患者在Carto指导下进行个体化消融原则,以房扑/房颤被终止且不被诱发、肺静脉电位消失为消融终点.随访成功的定义为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无任何症状性房性心律失常发作至少3个月.结果 ①随访时间3~28(13.4±3.3)个月,房扑和阵发性房颤消融随访成功率88.2%,持续性房颤仅为57.1%(P<0.05).2例有心包压塞,1例合并假性动脉瘤.无肺静脉狭窄等血管严重并发症.②阵发性房颤53例,其中10例为局灶性房早、短阵房速诱发的房颤(4例病灶位于右房内),8例行靶静脉线性消融,这类亚组手术无任何心律失常发作.其余43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均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合并典型(4例)和非典型(6例)房扑者外加三/二尖瓣峡部消融.③15例典型房扑(4例为持续性房扑)患者,均行三尖瓣峡部消融,4例合并房颤者外加双侧肺静脉线性消融.④14例持续性房颤均经历了消融由房颤转变为房扑的过程,6例被消融终止和8例电复律复为窦律,半数分别进行了三/二尖瓣峡部消融和冠状静脉窦内消融,2例合并了起源于右房的房扑和房速.结论 Carto指导下房颤/房扑个体化消融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右房的作用不能忽略.  相似文献   

20.
梁树群 《中外医疗》2014,(3):189-190
目的对动态心电图诊断阵发性的心房颤动的特点进行探讨。方法回顾分析在该院接受动态心电图诊断的6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记录1d内房颤的早搏总数与发作次数,同时观察房颤发生前是否有房性早搏的现象。此外,严格测量房性早搏的偶联间期与指数,密切监测房颤发生前长短周期的变化情况。结果60例患者的房颤发作共有230次.发作时间总共为120h。其中180次发生前见有触发性的房早,占总数的78.26%。并且触发性房早的早搏指数与偶联间期均显著少于非触发性的房早(P〈0.01);在180次的PAF发作中见有长短周期的情况者90次(50%)。结论利用动态的心电图进行诊断,能有效检测与评估出PAF的具体发作情况,并且该法操作简便、安全可靠,能重复检查,值得广泛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