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尼美舒利干混悬剂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尼美舒利干混悬剂含量测定方法。方法色谱柱为迪玛C18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0.1%的磷酸溶液(用氨水调节pH值至7.0)-乙腈(60∶40);检测波长为298nm;流速1mL/min;柱温30℃;进样量20μL。结果尼美舒利在0.856~85.60μg/m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型关系良好,r=0.9999(n=7),平均回收率为100.3%,RSD为0.54%。结论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用于尼美舒利干混悬剂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头孢丙烯干混悬剂溶出度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在280nm波长处测定头孢丙烯干混悬剂中主成分峰面积,用外标法计算其溶出度。结果:头孢丙烯Z异构体的线性范围为24.77-247.65μg/ml(r=1.0000);头孢丙烯E异构体的线性范围为2.48-24.79μg/ml(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8%(RSD=0.65%,n=9)。结论:本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该制剂的溶出度测定。  相似文献   

3.
程红杰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3):1946-1947
目的:建立罗红霉素干混悬剂的溶出度测定方法.方法:采用浆法,以盐酸溶液(1→1 000 ml)为溶出介质,转速为50γ/min,以硫酸溶液(75→100)为显色剂,用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结果:可以用硫酸显色法测定罗红霉素干混悬剂溶出度.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可信,可用于罗红霉素干混悬剂溶出度的测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尼美舒利片溶出度测定方法.方法:以pH8.80磷酸盐缓冲液为溶出介质,采用桨法进行溶出度测定,转速:75 r·min-1,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393 nm波长处测定.结果:尼美舒利在2~30 mg·L-1线性关系良好(r=1.00).结论:测定方法简便、准确度高、可用于尼美舒利片溶出度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5.
孙凌云 《安徽医药》2011,15(3):300-302
目的研究尼美舒利颗粒溶出度。方法以磷酸盐缓冲液(pH=8.8)为溶出介质,采用篮法进行溶出度测定,转速:100 r.min-1,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393 nm波长处测定。结果绘制的溶出曲线表明20 min内尼美舒利颗粒可溶出80%以上,确定的溶出时间30 min,限度为80%。结论测定6批样品的溶出量均符合规定。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建立头孢丙烯干混悬剂溶出度的测定方法。方法: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Luna C18(2) 100A,4.6 mm×150 mm,5 μm];以磷酸二氢铵溶液(取磷酸二氢铵20.7 g,加水1 800 mL使溶解,用磷酸调节pH值至4.4)-乙腈(90∶1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0 nm,柱温为25 ℃,采用HPLC法测定头孢丙烯含量;以纯化水为溶出介质,桨法25 r·min-1,测定头孢丙烯的溶出,并对溶出测定方法学进行验证。结果:头孢丙烯干混悬剂溶出方法专属性、线性关系、精密度、回收率等良好。结论:本方法能准确的测定头孢丙烯干混悬剂的溶出度。  相似文献   

8.
黄湘兰  林军 《今日药学》2005,15(1):16-18
目的建立尼美舒利片的溶出度测定方法.方法以pH8.80±0.05为溶出介质,采用浆法进行溶出度测定,转速为60 r/min,温度为(37±0.5) ℃,进行累积溶出百分率测定,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392 nm的波长处测定.结果该方法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 C=22.2239A-0.1124 r=0.9999.结论测定方法简便,结果准确可靠,可适用于该制剂的溶出度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尼美舒利片的溶出度测定方法。方法 以pH8.80±0.05为溶出介质,采用浆法进行溶出度测定,转速为60 r/ min,温度为(37±0.5)℃,进行累积溶出百分率测定,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392 nm的波长处测定。结果 该方法线性关系良好, 回归方程为:C=22.2239A-0.1124 r=0.9999。结论 测定方法简便,结果准确可靠,可适用于该制剂的溶出度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尼关舒利干混悬剂的有关物质。方法:色谱条件:C18柱,乙腈·磷酸二氢铵溶液(1.15g·L^-1,用氨试液调节pH值至7.0)(50:5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30nm。结果:该法检测限为0.14mg·L^-1,重复性试验RSD为0.8%。结论:该方法简便、灵敏、准确。  相似文献   

11.
提高尼美舒利片溶出度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世顺  郑辉 《中国药业》2004,13(7):47-48
目的:筛选尼美舒利片的最佳处方工艺,提高其溶出度.方法:考察粘合剂浓度、研磨时间、压片力对尼美舒利片溶出度的影响.结果:按照筛选的最佳处方工艺制备的尼美舒利片溶出度大为改善,符合药典标准.结论:该方法处方合理,工艺简单,适合于工厂化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尼美舒利颗粒剂的溶出度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BJECTIVE A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dissolution of Nimesuide Granules in vitro was established.METHODS The Apparatus 2 was used and phosphate buffer(pH 8.0) was used as dissolution medium;HPLC was applied to determine the dissolution of Nimesulide  相似文献   

13.
尼美舒利是非甾体类抗炎药,为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其耐受性好。近年来,尼美舒利因发生多起导致肝脏损害甚至死亡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病例,在一些国家已被停止销售。本文通过对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相关数据的检索和分析及典型案例的评价,探讨尼美舒利肝脏损害不良反应,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尼美舒利凝胶剂的研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先洲  罗毅 《中国药师》1998,1(4):181-183
以新型辅料卡波姆940为基质制备尼美舒利凝胶,以一阶导数光谱法测定凝胶中尼美舒利的含量,方法简便,快速,重现性好。该药透皮吸收符合零级释放过程,对皮肤无刺激性,室温留样观察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尼美舒利颗粒剂溶出度的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浆法,以磷酸缓冲液(pH8.0)为溶出介质;溶出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的方法测定.以Diamond 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0.1%磷酸溶液-甲醇(45∶55),流速为1 mL·min-1,检测波长299 nm.结果 在15 min内不同厂家生产的尼美舒利颗粒剂的溶出度均能达到75%.结论 方法简单,准确可靠,可用于尼美舒利颗粒剂的溶出度测定.  相似文献   

16.
透明质酸对尼美舒利凝胶体外透皮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宗春  刘强  刘红 《中国药师》2001,4(6):411-412
目的考察不同浓度的透明质酸对尼美舒利凝胶的透皮促进作用.方法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以离体大鼠皮肤为透皮屏障,测定尼美舒利的透皮渗透速率.结果用抛物线拟合法处理数据,求得了透明质酸的最佳百分含量为(2 44±0.21)%.结果透明质酸对尼美舒利凝胶有明显透皮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尼美舒利3种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测定尼美舒利在兔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比较片剂、混悬剂、栓剂的药动学参数。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尼美舒利浓度,用3P87程序处理血药浓度数据。结果:片剂与混悬剂的药动学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栓剂的T_(max)、t1/2ke明显长于片剂和混悬剂,相对于片剂的生物利用度为79.9%,相对于混悬剂的生物利用度为74.5%。  相似文献   

18.
梅华  何文  何杨虎 《中国药师》2010,13(3):332-335
目的:研究N-三甲基壳聚糖(TMC)对尼关舒利(NIM)脂质体凝胶大鼠皮肤局部给药的药动学影响。方法:以壳聚糖及碘甲烷为主要原料,合成季铵化程度分别为40%和60%的TMC,即TMC40和TMC60。以泊洛沙姆407为基质制备5份NIM脂质体凝胶,1份不加TMC为NIM组,另4份凝胶分别用TMC40和TMC60(1.0%)作为包衣和混合材料,分别为TMC40C组,TMC40B组及TMC60C组,TMC60B组。经皮给药后采用RP—HPLC法测定大鼠皮肤和血浆中的药物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TMC40、TMC60季铵化程度分别为38%和59%。皮肤中的AUC0→t;NIM组〉TMC60C组〉TMC40C组〉TMC60B组〉TMC40B组(P〈0.05);皮肤中的Cmax;NIM组、TMC60C组和TMC40C组均明显大于TMC60B组和TMC40B组(P〈0.05);血浆中的AUC0→t;TMC60C组〉TMC60B组〉TMC40C组〉TMC40B组〉NIM组(P〈0.05);血浆中的Cmax:TMC60C组〉TMC60B组〉TMC40C组〉TMC40B组和NIM组(P〈0.05)(其中C代表包衣组,B代表混合组)。结论:TMC的季铵化程度和不同作用方式对NIM脂质体的透皮吸收有较显著的影响,可通过合理选择,达到不同的制剂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