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目的:比较四君子煮散饮片与四君子传统饮片在不同时间点煎出液中有效成分含量和干膏收率的变化。方法:在不同时间点测定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甘草苷、甘草酸的含量和干膏收率,比较四君子煮散饮片与四君子传统饮片的煎出效果。结果:相同煎煮条件下四君子煮散饮片煎液中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甘草苷、甘草酸含量及干膏收率均显著高于传统饮片。结论:相同煎煮条件下四君子煮散饮片的煎出效果优于传统饮片,四君子煮散饮片的临床配方应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优化苦杏仁煮散颗粒的煎煮工艺,并与传统饮片的煎煮质量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考察加水量、浸泡时间和煎煮时间对苦杏仁煮散颗粒煎煮工艺的影响,以苦杏仁苷煎出量和干膏收率为评价指标,进行综合加权评分,优化煎煮工艺;对比煮散颗粒和传统饮片的溶出曲线及煎出效率,评价苦杏仁煮散颗粒煎煮质量。结果:优化工艺为:加12倍量水,浸泡10 min,煎煮2次,每次12 min;各时间点煮散颗粒煎液中指标成分的溶出量及干膏率均高于传统饮片,且差异具有极显著性;煮散颗粒1 g的煎出效果约相当于传统饮片的1.2 g。结论:优选的煎煮工艺简便、快速,稳定可行,煮散颗粒煎出效果优于传统饮片。本试验可对煮散颗粒的研究起到示范推广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大黄传统饮片与煮散颗粒在不同煎煮时间点总蒽醌含量、干膏收率的变化。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并比较大黄传统饮片和煮散颗粒在不同煎煮时间点煎出液中总蒽醌含量以及干膏收率。结果:煎煮5~60 min时,不同时间点大黄煮散颗粒煎出液中的总蒽醌含量及干膏收率均高于大黄传统饮片煎出液。结论:本试验验证了中药煮散省材省时之优点,以期为中药传统饮片应用形式提供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新型饮片。  相似文献   

4.
恢复煮散 节省药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对中药煮散的全面综述,回顾煮散的历史、阐述煮散的现状、展望煮散的前景。方法:对近10年来有关中药煮散的研究文献进行总结,以实验的方式对煮散和传统饮片汤剂的制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应用中药煮散不论单方或复方煎出率都高于传统饮片。实验显示,在相同条件下,煮散较之传统饮片汤剂的制备可有效的节省药材二分之一以上;减少煎煮时间3/4以上,同时煮散的煎出率高于传统饮片。煮散较传统饮片既节省了药材、能源,又提高了煎煮质量。结论:"煮散"所具有的煎出率高,节省药材;煎煮时间短,节省能源等优势应得到不断发掘,这一研究不仅对祖国医学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解决中医界目前面临中药材缺乏的重大问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黄连煮散颗粒煎煮工艺.方法:以溶剂(倍)量、煎煮时间为考察对象,干膏收率、盐酸小檗碱煎出率为考察指标,分别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二项式方程拟合,用效应面法优化煎煮工艺并进行预测分析及验证,并对比研究其与传统饮片化学计量关系.结果:二项式方程拟合度较高,复相关系数分别为r=0.9921及0.9964,预测性较好;其优化工艺为取黄连煮散颗粒,加入15倍量水煎煮两次,每次15分钟.分别从盐酸小檗碱煎出率和干膏收率角度出发,煮散颗粒1g的煎出效果相当于传统饮片的1.57g和1.87g.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黄连煮散颗粒煎煮工艺方法简便可靠,具有良好的预测性;优选的煎煮工艺稳定可行,且黄连煮散颗粒煎出效果优于传统饮片.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测定不同粒度的炙甘草煮散饮片中成分煎出率及干膏收率,为炙甘草煮散粒度的选择提供合适范围。方法:将炙甘草粉碎制成四种不同粒度的煮散饮片,分别测定不同粒度规格的煮散饮片在不同时间点的指标成分与干膏的煎出率,再通过两两对比检验观察各组间差异的统计学意义,确定炙甘草煮散饮片最佳粒度范围。结果:炙甘草煮散饮片在各时间点的甘草苷、甘草酸及干膏收率均显著高于传统饮片(P0.01)。结论:综合考虑确定炙甘草煮散饮片适宜粒度范围为1.18~2.36mm。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陈皮压制饮片的煎煮质量。方法:采用传统煎煮法,以橙皮苷含量和干膏率为评价指标,考察陈皮压制饮片和普通饮片的煎煮溶出情况及二者在中药复方中的煎煮溶出情况。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橙皮苷的含量;采用相似因子f2法比较二者溶出曲线的相似性。结果:在单味饮片和复方的煎煮中,压制饮片的干膏率和橙皮苷含量均高于普通饮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2相似因子比较结果f2=82,表明压制饮片和传统饮片溶出行为相似。结论:陈皮压制饮片不影响陈皮的煎煮溶出效果,且有效成分橙皮苷的含量较高,并具有易于运输、贮藏等优点,符合中药现代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根茎类中药生药颗粒与饮片的煎出效能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采用同比对照法对同一味药材或复方中药配伍处方进行相同有效部位、有效成分的比较。结果中药生药袋泡颗粒剂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生药颗粒剂药效(有效部位煎出量、有效成分煎出量)明显优于药材组。结论该思路结果为医院中药饮片配方及药厂的中成药生产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交试验优选连翘水提干浸膏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茵妮  蒋宇利 《江苏医药》1994,20(7):407-407,F003
以单味中药浸膏颗粒剂取代饮片配方是今后汤剂改革的重要方向,而且传统的水煎煮法仍将是主要提取工艺。为工业化生产提供工艺依据,从经济实效角度采用正交试验考察了中药连翘水煎煮提取干浸膏工艺,考察加水量、煎煮时间及煎煮次数等因素对得膏率的影响,从而确定优选提取工艺,结果满意。试验部分一、药材连翘,购自南京市药材公司,经鉴定为木犀科植物连翘ForsythiasusPesa(Thunb)Vahl的干燥果实。二、方法与结果选择煎者时间,加水量及煎次数三个因素进行考察,考察这三个因素对连翘提取得膏率的影响,将各因素的考察范围选定三个…  相似文献   

10.
丰素娟 《中国药业》2000,9(9):46-46
膏剂是中药传统剂型之一,需求量每年增加。笔者通过多年的工作,对煎膏中水、药、时间、火候,收膏等程序作了系列摸索,为使这古老剂型在临床上发挥更大作用,谈谈自己的体会。1 药料的煎煮1.1 水与药的比例:冬令膏的煎煮均以水为溶媒,由于中药材质地、吸水性能的不同,所以加水量也应不同。加水过多,增加浓缩时间,使挥发油成分流失;加水不足,有效成分无法煎出,影响质量。我认为,草类、根茎类、花类药材加水量应为药材的10倍为宜,贝壳类、矿石类加水量应为药材的5倍。煎煮三次,头煎加水量应为全量的5/10,二煎为3/…  相似文献   

11.
孙舒  吴新安 《安徽医药》2011,15(10):1202-1203
目的 建立心脑通口服液处方制备的合理工艺.方法 以黄芪甲苷、干膏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对提取工艺进行优选.结果 石菖蒲、川芎两味加入10倍量水浸泡1 h后,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收集相当于药材2倍量的馏出液,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药渣与黄芪等其余五味药材加水煎煮3次,每次加入10倍量水,煎煮1 h,合并煎液,滤过,滤液与...  相似文献   

12.
《中国药房》2017,(7):954-957
目的:优化壮骨方煮散的煎煮工艺。方法:采用2因素5水平星点设计试验,以加水(倍)量和煎煮时间为自变量,以淫羊藿苷提取量和浸膏得率的总评"归一值"为因变量,进行回归方程拟合,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壮骨方煮散煎煮工艺并进行验证;将采用优化后煎煮工艺的煮散与传统饮片的煎煮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最优工艺为加16倍量水,煎煮2次,每次20 min;验证试验中"归一值"预测值与理论值的相对误差为2.97%;煮散与饮片经相同条件煎煮后淫羊藿苷提取量分别为1.234 3、1.132 4μg/g,浸膏得率分别为23.73%、17.84%。结论: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煎煮工艺方法简便、可靠,优化的煎煮工艺稳定、可行;壮骨方煮散煎出效果优于传统饮片。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白芷煮散颗粒与白芷传统饮片的煎出质量的对比,为中药新剂型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以白芷煮散颗粒与传统饮片在不同时间所含欧前胡素的含量以及干膏收率为指标,比较白芷煮散颗粒与传统饮片的煎出效果。结果:白芷煮散颗粒的溶出效果明显高于传统饮片。结论:白芷煮散颗粒相对于传统饮片有很大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补气类中药生药颗粒与饮片中总有效成分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采用同比对照法对同一味药材的中药生药颗粒、传统饮片、生药材的有效成分(部位)的提取效率进行比较;结果在相同实验条件下,中药生药颗粒的提取效率明显高于传统饮片及生药材;结论该基础研究结果可以为医院中药饮片配方及药厂的中成药生产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牛蒡子饮片与粉末煎煮过程中牛蒡苷含量变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牛蒡子饮片与粉末在煎煮过程中牛蒡苷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牛蒡子饮片和粉末在不同煎煮时间煎液中牛蒡苷含量.结果:从2~60 min煎煮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牛蒡子粉末煎液中的牛蒡苷含量及煎出率均高于牛蒡子饮片煎液,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从化学成分层次,验证了中药煮散省材省时之优点,为中药传统饮片应用形式的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麻杏石甘汤加减方煮散治疗小儿风热咳嗽与肺炎风热证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应用中药复方煮散的优势与意义。方法将200例风热咳嗽与肺炎风热证患儿随机分为传统饮片组与煮散组,传统饮片组处方为常规剂量,煮散组用传统处方的1/2量,2组除用药煮散与饮片煎煮形式不同外,入组前症状积分、病情程度一致,处方组成及疗程均一致。分别观察2组患儿治疗前后主要证候积分、主要症状改善情况和所需处方费用、实际药物消耗剂量、家长煎煮药液所花时间、患儿服药的依从程度及家长满意程度等成本效益指标,评价煮散与饮片治疗的优势。结果 2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的症状积分比较均有所改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2组间治疗后第1天、第3天、第7天各症状减分率比较,P〉0.05,说明2组间各症状改善程度无差异;2组患儿在所需疗程和家长对疗效的满意度上无差异,但煮散在药物费用及煎煮耗时方面优于饮片。结论麻杏石甘汤加减方煮散与饮片有相同的疗效,而煮散更能体现中医"简、便、廉、验"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优化大黄煮散颗粒煎煮工艺。方法:以加水量(倍)、浸泡时间和煎煮时间为考察对象,对总蒽醌煎出率和干膏收率进行归一化处理后,以归一化值为考察指标,分别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二项式方程拟合,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煎煮工艺并进行预测分析及验证优选出大黄煮散颗粒最佳煎煮工艺。结果:二项式方程拟合度较高,复相关系数分为R=0.940,预测性较好;其优化工艺为取大黄煮散颗粒,加入16倍量水,浸泡14 min,煎煮两次,每次34 min。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大黄煮散颗粒煎煮工艺方法简便可靠,具有良好的预测性,优选的煎煮工艺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8.
摘 要 目的:梳理皮类药材相关的安全事件报道,深入分析其引发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原因,探讨临床皮类药材用药警戒。方法: 系统检索近30年国内外文献报道,搜集和整理28味皮类药材的不良反应/事件报道,采用回顾性研究和统计学方法分析该类中药引发不良反应的特点及原因。结果:共收集到皮类药材安全问题相关的文献报道43篇,病例44例,涉及ADR/ADE的皮类药材共12味,占皮类药材品种数的42.85%。皮类药材ADR/ADE的临床表现主要为A型、B型,其中由个体差异、误用滥用、超剂量用药引发的过敏反应和毒性反应较为常见。结论:皮类药材发生ADR/ADE的数量相对较少,但仍应对其可能发生安全问题的因素加以警戒,从而提高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黄芩的指纹图谱,并对黄芩药材和饮片及其水煎液的量值传递规律进行了研究。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以汉黄芩苷作为参比峰,建立了黄芩的指纹图谱。对20批黄芩药材和饮片及其20批水煎液通过《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A版)进行相似度评价并研究其主要成分在药材和饮片及其水煎液之间的量值传递规律。结果 建立了黄芩的指纹图谱,结果显示黄芩药材及饮片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0.991,黄芩药材和饮片及其水煎液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66,黄芩药材和饮片匹配得到17个共有峰,而水煎液有12个共有峰,减少了5个。黄芩有效成分在药材-饮片之间的转移率范围为95.2%~102.7%,药材-饮片水煎液的转移率为20.1%~139.6%,药材-药材水煎液的转移率为18.9%~115.2%,饮片-饮片水煎液的转移率为20.9%~139.8%。结论 所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专属灵敏,明确反应了黄芩药材和饮片及其水煎液的量值传递规律,可用于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为今后黄芩复方制剂的研究奠定了基...  相似文献   

20.
《中国药房》2017,(19):2688-2692
目的:比较黄芪破壁饮片煎煮、冲泡与传统饮片煎煮后有效成分溶出含量的差异,为黄芪破壁饮片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正交试验确定黄芪破壁饮片和传统饮片最优的煎煮工艺[液料比(m L/g)、煎煮次数、煎煮前浸泡时间(min)]以及破壁饮片最优冲泡工艺[水温(℃)、液料比、冲泡次数],在各自的最优工艺下比较5种成分(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在不同煎煮/冲泡时间点的溶出含量差异。结果:黄芪破壁饮片按最优煎煮工艺(液料比50∶1,煎煮前不浸泡,煎煮2次)煎煮5~10 min时其有效成分溶出含量已达到传统饮片煎煮(煎煮前浸泡30 min,液料比50∶1,煎煮3次)30 min的溶出含量;其在最优冲泡工艺(液料比75∶1,水温100℃,冲泡3次)下有效成分可以达到传统饮片煎煮时溶出含量的80%~90%。结论:黄芪饮片经过破壁后有效成分溶出速率更快,可以免去煎煮前浸泡时间,并减少煎煮时间、次数,煎煮效率显著提高;临床使用时可采用冲泡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