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理分析和护理干预对脑梗塞患者三个病程阶段的影响。方法对160例脑梗塞患者三个病程阶段进行心理状态分析,采取有效沟通,适时的心理疏导,指导和支持患者重建心理平衡。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改善脑梗塞患者的抑郁程度,积极配合治疗,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患者、家庭和社会负担,帮助患者树立治愈信念,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孤寡老人在我卫生院就诊时的心理疏导护理方面的心得与体会。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由县人民医院治疗,病情得到控制转院至我卫生院住院康复治疗的脑血栓患者28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例,观察组患者,心态良好;对照组心态较差。结果经过1个月的治疗,28例脑血栓患者,性格转变患者25例,病情恢复很好15例,病情恢复良好10例,病情恢复一般3例,性格转变率为89.3%,病情恢复率为89.3%。结论心理疏导方面的护理对患者的病情恢复有着很大的影响。尤其是面对孤寡老人的时候。  相似文献   

3.
朱津津 《医学信息》2019,(18):170-172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联合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在急性胆管炎患者诊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纳入2016年1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136例急性胆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分级,分为轻度组(n=45)、中度组(n=67)和重度组(n=24)。于治疗前后检测所有患者的血PCT和SSA浓度。观察三组患者入院时的血PCT和SAA水平,评价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并观察治疗后PCT和SSA浓度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中度组患者的PCT和SSA水平高于轻度组(P<0.05),而重度组的PCT和SSA水平高于轻度组和中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显示,PCT和SSA水平均与患者的病情分级呈显著正相关(r=0.736,P<0.001;r=0.852,P<0.001);三组患者应用抗生素治疗5 d后,PCT和SSA较治疗前下降(P<0.05),而治疗10 d后,PCT和SSA的水平进一步下降,低于治疗前和治疗5 d时的浓度(P<0.05)。结论 对于急性胆管炎患者,PCT和SSA水平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显著相关,可用于判断患者的病情和评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了肺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血清NO/NOS、CEA和SIL-2R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应用放免法、化学法和ELISA测定了31例肺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血清NO/NOS、CEA和SIL-2R含量,并与35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肺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血清NO/NOS、CEA和SIL-2R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P<0.01),而NO水平则低于正常人组(P<0.01),治疗后三个月,则与正常人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检测肺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血清NO/NOS、CEA和SIL-2R含量的变化与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应用中药熏蒸与拔罐方式联合对病情在急性期出现偏瘫症状的缺血性脑卒中疾病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4例病情在急性期出现偏瘫症状的缺血性脑卒中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2例。采用常规脑卒中偏瘫疾病治疗方案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在常规方案基础上加用中药熏蒸与拔罐方式联合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偏瘫病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肢体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和治疗方案实施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中药熏蒸与拔罐方式联合对病情在急性期出现偏瘫症状的缺血性脑卒中疾病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应用TC199培养基培养外周血淋巴细胞,获取中期分裂的染色体,观察和分析了76例癌患者和40例正常人外周血染色体畸变的情况,对44例患者进行了化疗前后染色体观测。结果表明,癌患者畸变细胞数、染色体畸变率及代表畸变率的三个参数:畸变细胞率、细胞断裂率、染色体断裂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随着治疗后病情的变化,染色体的畸变与临床病情程度有明显的平行关系。作者认为,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情况,可作为癌患者诊断和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1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利培酮治疗基础上联合认知行为治疗的整个治疗过程.在12次的认知行为治疗过程中,在前、中、后三个阶段如何进行治疗设置、不同阶段的治疗重点、具体治疗方法的应用以及效果评估进行了案例示范,并对该案例治疗的不足和精神分裂症认知行为疗法的未来发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风湿病(ARDs)合并皮肤溃疡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调查1998年至2008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ARDs合并皮肤溃疡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ARDs患者皮肤溃疡的临床特点,各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共有67例ARDs合并皮肤溃疡住院患者,126个溃疡,男女比例为1:3.1(16:51),平均年龄(50.9±19.2)岁。70%患者溃疡发生时处于疾病活动期。绝大部分患者伴有多种器官系统受累和基础疾病,其中血象改变和低白蛋白血症常见。大部分溃疡在应用糖皮质激素和缓解病情抗风湿药物控制病情活动后保守治疗愈合或好转,或通过手术修复愈合。结论ARDs患者皮肤溃疡的发生及其临床表现与ARDs本身密切相关,治疗上应首先控制ARDs病情活动,再结合全身和局部情况决定手术或非手术治疗,并辅以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研究桥粒芯糖蛋白1(Dsg1)、Dsg3及抗BP-180抗体水平与天疱疮及大疱性类天疱疮(BP)患者病情活动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医院住院治疗的天疱疮患者62例(天疱疮组)和BP患者58例(BP组),另选取医院同一时间段内收治的非天疱疮及BP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ELISA法检测Dsg1、Dsg3及抗BP-180抗体水平,比较天疱疮及BP患者初发以及治疗后不同阶段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严重程度评分(ABSIS),并采用Pearson双变量检验分析天疱疮及BP患者Dsg1、Dsg3及抗BP-180抗体水平与ABSI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天疱疮患者和对照组Dsg1、Dsg3抗体阳性率以及BP患者和对照组抗BP-180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天疱疮患者Dsg1、Dsg3抗体水平、ABSIS评分以及BP患者抗BP-180抗体水平、ABSIS评分均显著低于初发时(P<0.05);Pearson双变量检验结果显示,初发以及治疗后不同阶段天疱疮患者Dsg1、Dsg3抗体水平与ABSIS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初发以及治疗后不同阶段PB患者抗BP-180抗体水平与ABSIS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天疱疮及BP患者Dsg1、Dsg3及抗BP-180抗体水平与ABSIS评分存在相关性,Dsg1、Dsg3及抗BP-180抗体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病情活动度,从而有助于指导临床制定合理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护理中,探讨护理方法与护理质量,体会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护理途径,在提高护理水平中降低患者死亡率。方法整理本院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情案例,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70例患者的护理方式与护理手段做出总结。结果7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住院接受治疗后通过护理观察、常规护理、急救护理、日常饮食护理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护理等几个方面的护理,有61例患者治愈并康复出院,6例患者病情好转出院,2例患者治疗后转入外科,1例患者死亡。结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入院接受治疗的过程之中,临床护理在患者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临床护理是医院临床治疗的保障与基础。  相似文献   

11.
小儿糖尿病的营养管理可因地制宜,但营养治疗实为重要。根据治疗常规可分为两个阶段: 1.急救阶段:糖尿病病人多处于昏迷或代谢性酮中毒状况,胰岛素疗法和液体疗法至为重要,同时进行饮食疗法,使病情恢复到稳定阶段也十分必要,既要减少胰岛素用量到低水平,又要维持代谢平衡于常态。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肾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浆ET、VEGF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了糖尿病肾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分别应用R IA和ELISA对69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血浆ET和VEGF水平测定,并与35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在治疗前血浆ET和VEGF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P<0.01),经治疗后3个月,血浆ET和VEGF水平降低,但与正常人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检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ET和VEGF水平对了解病情、观察疗效与病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病情发展不同阶段外周血及滑液中CD4 CD25high调节性T细胞数量的差别,及其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程度的相关性,探讨CD4 CD25highT细胞在RA发生发展中所发挥的免疫抑制和调节作用。方法分别选取未经过缓解病情抗风湿药(DMARDs)治疗的活动性RA患者11例,经DMARDs治疗病情缓解的RA患者12例,和DMARDs治疗后效果不佳的RA患者9例,以及正常对照8例,检测他们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以流式细胞术检测CD4 CD25high调节性T细胞的百分率,并研究CD4 CD25highT细胞百分率与抗环瓜氨酸(CCP)抗体,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及类风湿因子(RF)的相关性。对其中部分患者的血液和关节滑液同时进行分析。结果RA未经治疗组和治疗效果不佳组CD4 CD25highT细胞的百分率(分别是5.24%和6.43%)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治疗后病情缓解组(分别是17.17%和11.79%,P<0.01)。RA患者CD4 CD25highT细胞的百分率与抗CCP抗体(58.0Ru/mL),ESR(38.8mm/h)及CRP(2.73μg/L)呈明显负相关(P<0.05),与类风湿因子(RF=14.4Iu/mL)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4)。正常对照组的CD4 CD25highT细胞百分率与抗CCP抗体(均<5.0Ru/mL),ESR(4.67mm/h),CRP(0.15μg/L)及RF(1.37)无明显相关性(P>0.1)。RA患者关节滑液中CD4 CD25highT百分率明显低于强直性脊柱炎(ankilosing spondylitis,AS)关节积液患者(P<0.05)。结论试验结果表明未经缓解病情治疗和治疗后效果不佳者的外周血中,CD4 CD25high调节性T细胞相对减少,且与病情活动程度负相关,这可能是RA发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了直肠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血清CA50、CA242和Hcy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和免疫化学法对31例直肠癌患者进行了治疗前后血清CA50、CA242和Hcy检测,并与35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直肠癌患者在手术治疗前血清CA50、CA242和Hcy水平均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P<0.01),直肠癌患者术后6个月则与正常人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检测直肠癌患者血清CA50、CA242和Hcy水平的变化可有助于对病情的严重程度、病情的发展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感染途径、从感染到发现病情所需时间、从发现病情到治疗所需时问。方法对2004年3月至2010年7月到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就诊的216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感染途径、发现病情年限和治疗年限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2.22%的患者患有输血后丙肝(PTHC),27.78%的患者患有散发性丙肝(SHC)。32.61%的患者感染丙肝病毒15~20年后才发现病情,3.26%的患者20年以上才发现病情,33.80%的患者发现病情5年以上给予抗病毒治疗,17.13%的患者发现病情1O~15年后才给予治疗。结论大多数患者通过输血或血制品感染上丙肝,大多数患者感染丙肝病毒15年以上才发现病情,有将近一半的患者发现病情5年以上进行治疗,相当一部分发现病情10余年后才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主要分为3个阶段:急性期、恢复期和二级预防。从近几年来的临床实践和寄出研究来看,中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都显现出明显的疗效。但不同阶段用药略有不同,本文就不同类型中药在这三个阶段的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Graves’眼病患者血清IL-2、sIL-2R和TGF-β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Graves’眼病患者血清IL-2、sIL-2R和TGF-β水平的变化、病情进展和病因学的关系。方法:对照组30名和Graves眼病30例患者的血清TGF-β含量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血清IL-2、sIL-2R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30例Graves’眼病患者血清IL-2治疗前水平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经免疫抑制剂治疗6个月后水平较治疗前升高非常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已无显著性差异(P〉0.05);sIL-2R含量治疗前非常显著的高于治疗后组和对照组(P〈0.01);经用上述方案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下降非常显著,但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TGF-β浓度在治疗前非常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1);经治疗后显著下降,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仍非常显著(P〈0.01)。结论:Graves’眼病患者血清IL-2、sIL-2R和TGF-β三项血清指标的测定对于了解和认识其发病机理及预估病情有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感染途径、从感染到发现病情所需时间、从发现病情到治疗所需时间.方法 对2004年3月至2010年7月到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就诊的216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感染途径、发现病情年限和治疗年限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2.22%的患者患有输血后丙肝(PTHC),27.78%的患者患有散发性丙肝(SHC).32.61%的患者感染丙肝病毒15~20年后才发现病情,3.26%的患者20年以上才发现病情,33.80%的患者发现病情5年以上给予抗病毒治疗,17.13%的患者发现病情10~15年后才给予治疗.结论 大多数患者通过输血或血制品感染上丙肝,大多数患者感染丙肝病毒15年以上才发现病情,有将近一半的患者发现病情5年以上进行治疗,相当一部分发现病情10余年后才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感染途径、从感染到发现病情所需时间、从发现病情到治疗所需时间.方法 对2004年3月至2010年7月到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就诊的216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感染途径、发现病情年限和治疗年限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2.22%的患者患有输血后丙肝(PTHC),27.78%的患者患有散发性丙肝(SHC).32.61%的患者感染丙肝病毒15~20年后才发现病情,3.26%的患者20年以上才发现病情,33.80%的患者发现病情5年以上给予抗病毒治疗,17.13%的患者发现病情10~15年后才给予治疗.结论 大多数患者通过输血或血制品感染上丙肝,大多数患者感染丙肝病毒15年以上才发现病情,有将近一半的患者发现病情5年以上进行治疗,相当一部分发现病情10余年后才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直肠息肉的治疗,应根据其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病理分期、分类及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拟订不同的方案。直肠息肉可分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具有潜在的恶变性,应及时给予彻底治疗。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接诊的58例直肠息肉患者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