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新老两种静脉营养支持疗法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体重影响。方法将我院2004~2006年新法静脉营养与2001~2003年老法静脉营养各60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生理性体重下降持续时间、幅度、恢复到出生时体重时间、体重增长情况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新法组在生理性体重下降持续时间、幅度、恢复到出生时体重时间、每日体重增长数等方面都明显优于老法组(P〈0.01)。结论新法静脉营养支持临床效果明显,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足量胃肠外营养对早产低体重儿出院时体重的影响。方法随机将138例符合条件的早产低体重儿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早期足量胃肠外营养,对照组应用传统新生儿胃肠外营养。计算两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生理性体重下降持续平均时间、体重下降幅度及恢复出生体重的平均时间,两组患儿出院时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缩短,生理性体重下降持续时间缩短,生后体重下降幅度低,出院时EUGR的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足量胃肠外营养,可降低早产低体重儿EUGR的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为今后实现追赶性生长打下良好基础,未见明显副作用,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薛洁  黄锦翔  王辉 《中外医疗》2009,28(35):34-35
目的 观察静脉营养对低出生体重儿(LBW)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将78例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全静脉营养(TPN)和部分静脉营养(PPN),观察平均体重增长、并发症,静脉营养应用时间、黄疸持续时间等指标.结果 TPN组与PPN组在平均体重增长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在并发症上无明显差别.PPN组在静脉营养持续时间和黄疸持续时间上明显低于TPN组( P<0.01).结论 静脉营养对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均有明显效果,其中部分静脉营养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陈华虹 《广西医学》2011,33(11):1454-1456
目的 探讨早期营养支持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20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为治疗组,执行早期营养支持方案,包括早期微量喂养、管饲喂养、非营养性吸吮等胃肠营养和早期积极的静脉营养支持;118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为对照组,按照传统的营养供给方式.结果 治疗组在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到足量喂养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寻找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治疗方法,观察小剂量红霉素对早产儿喂养、体重增长、黄疸等诸方面的影响。方法所有患儿入院后均给予洗胃,在生后12h试行开奶,实验组在开奶同时给予小剂量红霉素口服,两组患儿入院24h和第7天采血测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每天监测体重、血糖和经皮测胆红素。结果实验组生理性体重下降持续时间缩短,两组第7天TBIL有明显差异,实验组照射蓝光时间减少,住院时间减少。结论给予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小剂量红霉素口服,可以改善喂养耐受性,可以较早实现完全经口喂养,缩短了生理性体重下降时间,减少了黄疸持续时间和蓝光照射时间。  相似文献   

6.
唐茂生  邓文均  杨大庚  林丽梅 《广东医学》2012,33(24):3747-374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氨基酸营养对低出生体重儿生后生理性体重下降的影响,验证早期大剂量氨基酸在早产儿静脉营养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NICU住院的低出生体重儿96例,分为3组,在出生当天分别给予0、1.0、2.0 g/(kg.d)氨基酸,以后每天增加0.5~1.0 g/(kg.d),至足量3.0~3.5 g/(kg.d)。结果 3组体重下降时间、体重下降百分比以及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病例所监测的生化指标基本正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大剂量应用氨基酸,可以减少早产儿生理性体重下降的比例,使婴儿较早恢复到出生体重,改善早产儿的营养状况,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王林浅  杨秀桦  林少兵 《中外医疗》2011,30(26):102-103
目的探讨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临床疗效,为提高早产儿素质,降低并发症提供帮助。方法对36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静脉营养平均时间为(13.6±2.7)d。最短5d,最长34d,36例体重均增加,平均每日增加(20.3±14.8)g/kg。住院时间(18.7±11.9)d。并发症:无一例胆红素升高至病理黄疸,无出现肝功能损害,无继发于高张液体漏出所致的皮肤和皮下坏死。热卡:恢复出生体重平均热卡为(59.5±16.9)kcak/d,之后体重开始绝对增长。结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对早产儿体重增长、并发症的减少、早产儿素质的提高等起到了积极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研究两种静脉营养方法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疗效。方法:按静脉营养方式不同,将不能耐受全胃肠道喂养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早期静脉营养(early parenteral nutrition,EPN),对照组采用传统静脉营养(tradition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比较两组患儿2周内体重增长情况,过渡到全胃肠道喂养的时间,静脉营养相关并发症。结果:实验组2周内体重增长均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过渡到全胃肠道喂养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静脉营养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采用早期静脉营养比传统静脉营养体重增长快,可以避免早期营养不良的发生,对过渡到全胃肠道喂养的时间没有影响,不会增加静脉营养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时极低出生体重儿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方法28例接收机械通气治疗的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早期微量鼻胃管喂养联合外周静脉营养,对照组采用单纯的静脉营养,对两组患儿体重开始增长日龄,恢复出生体重日龄,达到足量喂养日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应用早期微量鼻胃管喂养联合外周静脉营养组的患儿体重开始增长日龄、恢复出生体重日龄、达到足量喂养的日龄缩短比单纯静脉营养组相应指标明显缩短(P<0.001)。结论早期微量鼻胃管喂养联合外周静脉营养是供给机械通气中的极低出生体重儿营养支持的较理想途径,使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开始增长、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缩短,并尽快达到完全胃肠道营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和一"静脉营养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5年~2008年8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全和一"静脉营养,对比两组患儿体重的变化、生理性体重下降时间、达足量肠内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全和一"静脉营养支持可明显增加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缩短生理性体重下降时间、减少住院天数,而且简单易行,经济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陈胜利  陈燕霞 《广西医学》2010,32(8):955-956
目的观察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治疗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耐受性和体重增长情况。方法 36例出生体重为0.90-1.75 kg,胎龄28-35周早产低体重儿给予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治疗。观察其体重、血糖、黄疸指数、热量等指标。结果 36例患儿在联合营养治疗过程中有20例出现体重下降3%-11%,当热量达85.4 J.kg^-1.d^-1时,体重渐增至出生体重,以后体重增长(15.7±6.3)g.kg^-1.d^-1;出现高血糖1例,低血糖3例;21例病理性黄疸无黄疸加深。结论肠内、肠外营养联合治疗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有利于早产儿胃肠功能成熟,缩短全胃肠道营养时间;满足患儿静脉营养需要;当热量达85.4 J.kg^-1.d^-1时可获得稳定体重增长;应用脂肪乳不会增加呼吸道感染和加重黄疸。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静脉营养对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增长及预防并发症发生的临床作用。方法100例低出生体重儿分为两组:观察组(n=50)于出生后第1~2天开始给予全静脉营养(TPN);对照组(n=50)给予常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体重开始增长日期提前于对照组,且日均增值高于对NN(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及血液生化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给予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干预,可促进患儿体重增长,减低静脉营养并发症的发生率。静脉营养对于提高低出生体重儿的生存质量促进其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足量静脉营养与传统静脉营养对早产儿出院时体重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存活低出生体重或极低出生体重的早产儿1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80例,治疗组应用早期足量静脉营养,对照组应用传统新生儿静脉营养。计算体重下降幅度及恢复出生时体重的时间,计算经胃肠达到摄入标准的时间,两组患儿出院时EUGR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生后体重下降幅度为(5·8±2·4)%,对照组为(14·6±3·1)%,治疗组恢复至出生时体重的时间为(7·6±2·3)d,对照组为(14·5±3·8)d,治疗组每天体重增长为(25·8±4·6)g,对照组为(15·3±4·1)g,治疗组经胃肠达到摄入标准的时间为(12·6±2·4)d,对照组为(17·1±2·8)d,治疗组应用静脉营养的天数为(14·5±3·4)d,对照组为(18·7±4·1)d,治疗组住院天数为(18·7±4·5)d,对照组为(26·9±4·3)d,治疗组80例出院时发生EUGR37例,发生率为46·3%,对照组80例出院时发生EUGR55例,发生率为68·8%,两组以上各观察指标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早期足量静脉营养,可减少早产低出生体重或极低出生体重儿EUGR的发生率,为今后实现追赶性生长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0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观察组自生后1~3天开始微量喂养,对照组采用静脉补充能量.生后3天再喂养经口喂养.根据肠道耐受情况渐增奶量,期间能量不足部分由静脉营养补充.观察两组体重增长、呕吐、腹胀、胃内潴留发生情况及达到全程喂养时间.结果 观察组体重增长优干对照组,达到完全胃肠喂养需要时间短,呕吐、腹胀、胃内潴留发生情况少,两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能提高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对喂养的耐受性改善胃肠道动力,能尽早适应胃肠喂养,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规范的个体化全合一静脉营养支持综合疗法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益处和安全性。方法:选择45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作为观察组,选取31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早期规范的个体化全合一静脉营养支持综合疗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结果:观察组早产儿生后第3天的热卡摄入、生后第7天恢复出生体重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出生体重下降百分比低于对照组(P<0.05),恢复出生体重、达到正常稳定的日平均体重增长的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应激性溃疡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胆汁淤积综合征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个体化全合一营养支持综合疗法可使早产儿尽快恢复出生体重,减少了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发生,并且减少了应激性溃疡引起的消化道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胆汁淤积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相关胆汁淤积的发生率,并探讨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的相关高危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1~2013年108例进行静脉营养支持14d以上的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按是否发生PNAC分成PNAC组及非PNAC组,观察两组有伴窒息、败血症、肺透明膜病(HMD)、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动脉导管开放(PDA)等合并症的发生率。结果 PNAC组的胎龄、出生体重均小于非PN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外营养持续时间、脂肪乳累计用量、氨基酸最大用量、肠道外营养(PN)热卡摄入量大于非PN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喂养日龄、体重恢复迟于非PNAC组,且合并症发生机率增大。结论 PNAC发生与胎龄小、出生体重低、开奶时间迟、大剂量使用氨基酸和脂肪乳、PN热卡高、胃肠外营养时间长,有无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静脉营养联合早期微量喂养及非营养性吸吮在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95例低出生体重儿中45例给予静脉营养联合早期微量喂养和非营养性吸吮(实验组),另50例给予单纯性静脉营养(对照组)。观察体重变化、住院时间及出现的并发症等。结果实验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足量喂养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缩短(P〈0.05);每日平均增长体重及出院体重显著增加(P〈0.05);出现硬肿、高胆红素血症、血糖紊乱、肾功能受损等明显降低(P〈0.05);而两组出现呕吐、腹胀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静脉营养联合早期微量喂养及非营养性吸吮是低出生体重儿理想的营养供给途径。  相似文献   

18.
唐英姿 《广西医学》2012,(12):1731-1732
目的探讨不同加奶速度喂养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97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49例,出生第二天开始喂奶,每次0.5~1 ml/kg,生后10 d内每天增加奶量8~10 ml/kg,10 d以后每天增加25~30 ml/kg,达到160~200 ml/kg时停止增加奶量,并停止静脉营养。B组48例,出生后2 d内喂10%葡萄糖水,10 d内奶量20 ml/kg,10 d后20 ml/kg,达到140~160 ml/kg时停止增加奶量。观察两组喂养前后体重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A、B两组患儿出生时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喂养1个月后A组体重大于B组,胃潴留、呕吐、腹胀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B组(P均<0.05)。结论早期微量、缓慢加奶的喂养方式有利于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体重增长,并能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凌其英  陈虹  李静  陈苹 《四川医学》2011,32(7):1026-1028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 I)生后早期合理的营养方法。方法 40例极低体重儿(VLBW I)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间断鼻胃管喂养,观察组采用间断鼻十二指肠喂养。用同一种配方乳喂养,观察两组患儿喂养1周的进奶量、胃储留、胃食管返流、误吸、呼吸暂停、腹胀、血糖、体重下降幅度、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平均每日体重增长、平均使用静脉营养液的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2例因肺出血分别于21h和35h放弃治疗,对照组2例因肺出血放弃治疗,1例死于呼吸窘迫综合征,其余患儿喂养后1周鼻十二指肠喂养组较鼻胃管喂养组平均进奶量显著增加(P〈0.001),体重下降幅度、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每日体重增长、胃储留、胃食管返流、平均使用静脉营养液的时间有统计学意义(P〈0.001),腹胀发生有统计学意义(P〈0.05),误吸、呼吸暂停和低血糖发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十二指肠喂养为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后早期提供了合理肠内营养,减少了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微量胃肠喂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 探讨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实施早期微量胃肠喂养成功的方法。方法 43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中试验组23例给予早期微量胃肠喂养,对照组20例给予非早期、非微量胃肠喂养,比较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到足量胃肠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恢复进食时间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试验组达到足量胃肠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两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接近,但试验组临床表现轻,再恢复进食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早期微量胃肠喂养可早期达到足量胃肠喂考,篓置静多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即使出现喂养不耐受程度也较轻,可较快恢复进食。仅以是否恢复出生体重来评价胃肠喂养效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