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Wiltse入路和后正中入路分别联合选择性关节突融合治疗A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59例A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1例行Wiltse入路联合选择性关节突融合治疗(A组),28例行后正中入路联合选择性关节突融合治疗(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卧床休息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法评价术后疼痛情况,同时测量用医用关节测量尺测量治疗前后伤椎后凸Cobb角变化。结果: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术后卧床休息时间均短于B组患者(P0.05),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1 d、3 d时的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患者(P0.05);术后1 w和术后3m,两组患者椎后凸Cobb角均低于术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后正中入路,Wiltse入路联合选择性关节突融合治疗A型胸腰椎骨折的创伤性更小,符合微创理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Wiltse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纳入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我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53例,按手术入路分为Wiltse肌间隙入路组(A组,28例)和传统后正中入路组(B组,26例)。患者Frankel分级为E级,无需椎管减压和植骨融合。A组采用Wiltse肌间隙入路手术,B组采用传统后路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情况,测量伤椎体前缘高度与Cobb角,并进行比较。 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5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等指标A组均优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术后1月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Wiltse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操作简单,置钉方便,可减少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对椎旁肌影响小,减轻术后腰痛程度,缩短康复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腰椎手术Wiltse入路的解剖学基础,提高该入路的稳定性和可操作性。 方法 成人标本20具,通过解剖观察双侧竖脊肌腱膜与多裂肌的关系;最长肌与竖脊肌腱膜的关系;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是否清晰,是否存在稳定的解剖标志;竖脊肌腱膜表面及其深面是否还存在其它结构可作为多裂肌和最长肌之间隙的解剖标志。 结果 多裂肌虽有少许纤维与竖脊肌腱膜相连接,仍可视为在竖脊肌腱膜上无起点;在腰部,最长肌在竖脊肌腱膜形成起点,起点的内缘自内上向外下斜行,并发出筋膜向深部延伸副突、横突,由此形成多裂肌与最长肌之间的分隔;在所有20具标本的左右两侧,以此隔膜为解剖标志向深部钝性分离,直接、顺利到达关节突;在竖脊肌腱膜表面未发现任何可作为多裂肌和竖脊肌间隙标志的解剖结构,剥离竖脊肌腱膜后在最长肌和多裂肌表面亦未发现可定位二者间隙的解剖标志;在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内,最长肌的内侧面可见清晰的节段神经及伴随血管。 结论 竖脊肌腱膜在最长肌内侧向深部的延续是腰椎手术Wiltse入路准确进入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的可靠解剖标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Wiltse入路联合选择性关节突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及手术节段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98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不同入路分为Wiltse入路组和后正中入路组,各49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卧床时间、引流量、手术前后伤椎后凸Cobb角、VAS评分、JOA评分、取出内固定后椎间活动度等指标。结果 98例患者获得6~42个月随访,平均15. 8个月。Wiltse入路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均少于后正中入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者术后VAS、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除术后2 d Wiltse入路组VAS评分低于后正中入路组外(P 0. 05),2组间术后VAS评分、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1周和术后3个月,2组患者伤椎椎体Cobb角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取出内固定患者未融合节段活动度明显高于术后18个月取出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处理胸腰椎骨折时,选择性融合终板损伤节段并适时取出内固定能够保留非融合节段的运动功能,而Wiltse入路较传统后正中入路具有微创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Wiltse)入路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效果。方法选取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107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Wiltse入路组(n=53)和传统入路组(n=54)。Wiltse入路组采取Wiltse入路TLIF,传统入路组采取传统后正中入路TLIF。对比2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1年疗效、椎体融合率,术前及术后1 d、3 d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皮质醇(Cor)水平,术前及术后6个月、1年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前及术后6个月椎旁肌组织面积。结果Wiltse入路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传统入路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低于传统入路组(P<0.05);2组患者术后1年疗效、椎体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 d、3 d血清ACTH、Cor、TNF-α水平较术前升高,但Wiltse入路组低于传统入路组(P<0.05);2组患者术后6个月、1年腰、腿痛VAS评分、ODI较术前降低,JOA评分较术前提高,且Wiltse入路组术后6个月腰、腿痛VAS评分、ODI低于传统入路组,JOA评分高于传统入路组(P<0.05);Wiltse入路组术后6个月左、右侧椎旁肌组织面积大于传统入路组(P<0.05)。结论Wiltse入路TLIF与传统后正中入路TLIF治疗老年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效果相当,但Wiltse入路可减少术中出血,且手术创伤相对更小、术后应激反应水平更低,可在短期内促进腰椎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6.
背景: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应用于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手术治疗实现了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椎弓根钉棒植入及整复固定。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53例无明显神经损伤且后凸大于20°和/或椎体前缘高度塌陷大于50%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分别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n=28)及传统后正中入路(n=25)进行治疗。 结果与结论: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的患者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明显降低(P < 0.05),而在伤椎Cobb角改善、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和椎管正中矢径变化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以达到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相同的效果,且可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背景:应用Wiltse椎旁肌间隙入路可减少手术对椎旁肌的损伤,但目前对于最长肌与多裂肌间隙解剖位置的确定仍无精确的标准。目的:通过对国人尸体解剖和腰椎MRI影像的观察测量,熟悉椎旁肌间隙入路的局部结构特点,确定腰椎不同节段椎旁肌间隙的具体位置,为此入路的临床应用提供经验和参考。方法:采用10具经防腐处理的成人尸体标本进行解剖观察,寻找并钝性分离双侧最长肌与多裂肌间隙,测量L2和L4棘突水平最长肌与多裂肌间隙距后正中线距离。采用400例患者腰椎MRI的影像资料进行观察,测量L2/L3-L5/S1各椎间盘水平双侧最长肌与多裂肌间隙至后正中线距离,分析其与性别、年龄的关系。结果与结论:10具尸体最长肌与多裂肌间隙表面均未见重要血管、神经分布,间隙底部可见上关节突及横突根部,L2棘突水平最长肌与多裂肌间隙距后正中线距离为(2.3±0.3) cm,L4棘突水平最长肌与多裂肌间隙距后正中线距离为(3.4±0.6) cm。400例患者腰椎MRI影像资料中,L2/L3-L5/S1椎间盘水平最长肌与多裂肌间隙至后正中线距离依次为(19.71±1.93) mm、(23.49±2.49) mm、(27.49±2.84) mm和(31.36±3.15) mm,与患者性别、年龄无显著相关性。实验为Wiltse椎旁肌间隙入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建议在进行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之前常规进行MRI测量,减少医源性损伤。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改良小切口肌间隙入路双侧固定单侧减压TILF手术解剖学特点,及分析与传统术式对比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应用改良小切口肌间隙入路双侧固定单侧减压TILF手术治疗单节段下腰椎病变患者30例(改良组)。传统术式组30例(传统组)。研究改良组TILF手术解剖学特点,比较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2周VAS疼痛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 结果 改良组采用双侧小切口,一侧通过Wiltse间隙入路单纯置钉固定,一侧通过改良肌间隙入路(多裂肌偏中心处间隙)置钉,减压,椎间融合固定。改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小于传统组(P<0.05);两组术前VAS 评分与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改良组术后VAS 评分小于传统组(P<0.05);两组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与传统术式相比,改良组TLIF术通过肌间隙入路更适应人体解剖学特性,手术视野佳,手术操作更容易。同时改良组还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和术后引流少、术后疼痛轻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背景:腰椎关节突关节是脊柱后柱的重要结构,其固定与融合在腰椎后路手术被广泛应用。 目的:阐述了各种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技术的优缺点和疗效。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CNKI数据库中有关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方法的文献。 结果与结论:传统的关节突关节融合方法为关节突关节V形开槽,然后植入松质骨,不需要作大范围的剥离,创伤小,所需植骨量较少,融合率高,缺点是即刻的稳定性较差。经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联合横突间融合可以提高植骨融合率,但存在融合失败、术后症状缓解不明显、螺钉松动和断裂、硬膜撕裂、螺钉穿刺到椎管引起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圆柱体嵌入椭圆体的融合器有利于融合器与关节面充分的接触,同时提高了融合器的稳定性和抗移位能力。目前对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的研究远没有对后外侧融合的研究那么充分,系统的生物力学研究和中远期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研究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经椎间孔、椎板间隙和髂骨入路的相关解剖学及毗邻结构进行观测,为PTED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尸体22具(男性12具,女性10具),完成椎间孔镜下L4/5节段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3种不同手术入路,扩大解剖显露每种入路重要的解剖结构,充分显露椎间孔外口及其周围的椎间盘、横突肌及韧带、关节突关节、腰神经的分支及其随行动静脉等。以腰椎关节突关节的后缘顶点(HP)为中心进行测量,包括HP-N、HP-PP、DH和HP-MD。结果 22例44侧L4/5节段动脉前支及其主要分支位于横突间隙上1/4的33例,占75.0%;位于第2个1/4的7例占15.9%;位于第3个1/4的3例占6.8%;位于第4个1/4的1例占2.3%。左右合计HP-N、HP-PP、DH和HP-MD距离分别为(23.9±2.5)、(28.3±2.8)、(11.7±1.7)和(1.6±2.4)mm。腰椎横突间组织有横突间肌和横突间韧带,它们位于腰椎椎间孔的后侧,并形成纵向遮挡。横突间韧带的上内侧有骨纤维孔前后贯通,孔内有脂肪组织并有腰神经后支和腰动脉后支穿过。结论腰椎的关节突关节后缘顶点(HP)可作为PTED入路的重要解剖学标志,能帮助术者于手术中顺利地显露和辨认病灶及周围结构,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并减少副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