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比较二椎体与三椎体复位固定治疗峡部裂性L5/S1滑脱症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2015年2月~2018年2月行腰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PLIF)治疗的峡部裂性L5/S1滑脱症患者67例,其中二椎体固定组36例,三椎体固定组3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C臂透视次数;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腰椎-骨盆矢状面参数,包括腰椎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骨盆投射角(PI)和滑脱距离(SD),并计算滑脱率(SP)和滑脱复位率(RR)。结果 三椎体固定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C臂透视次数均明显大于二椎体固定组(0.05)。二椎体固定组随访时间(11.17±6.11)个月,三椎体固定组随访时间(12.19±7.0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三椎体固定组VAS评分及ODI评分改良率优于二椎体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末次随访时,三椎体固定组术后滑脱复位率高于二椎体固定组,且腰椎-骨盆矢状面参数LL、SS及PT矫正率同样高于二椎体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二椎体固定组和三椎体固定组分别有6例、9例发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466,=0.226)。结论 二椎体与三椎体复位固定治疗峡部裂性L5/S1滑脱症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三椎体复位固定更有利于滑脱椎体的复位及腰椎-骨盆矢状面参数的改善,但手术时间长,创伤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后路短缩截骨联合椎弓根螺钉头尾侧骨水泥强化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继发的陈旧性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6年6月以来本院采用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继发陈旧性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12例。其中,男2例,女10例;年龄59~72岁,平均66.3岁。采用后路经后凸顶点短缩截骨闭合矫形术。观察手术前后的后凸Cobb角、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脊柱矢状位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改善距离的变化。通过独立人员严格随访,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JOA评分、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DI),记录手术前后的Frankel分级系统分级情况。结果手术前后凸角度平均38.9°±6.2°,腰椎前凸角平均35.9°±5.8°,脊柱SVA平均(62.4±11.1)mm。随访时间平均29个月,末次随访后凸角度平均11.7°±5.7°,平均改善率69.92%;腰椎前凸角平均25.7°±10.5°,平均改善率28.41%;脊柱SVA平均(14.6±10.5)mm,平均改善率81.25%。术前12例神经损害患者Frankel分级为10例D级、2例C级,术后提高至10例E级、2例D级。腰痛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8分降至术后平均2.1分、JOA评分由术前平均为13.6分增加到术后21.2分、ODI评分由术前平均为54.8%降至术后的30.1%,相比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截骨联合椎弓根螺钉头尾侧骨水泥强化固定治疗陈旧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继发胸腰椎后凸畸形,明显改善后凸畸形,能有效恢复脊柱矢状位平衡,神经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影响正常人群骨盆入射角调节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正常人群骨盆入射角调节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因素。方法 2008年1月至6月门诊筛选正常人群全长脊柱X线片106例,测量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腰椎前凸角(LL)、胸椎后凸角(TK),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研究人群按不同骨盆姿势分为38例高SS/低PT组:PI和LL均值各为(50.85±10.01)°,(49.41±9.84)°,回归方程LL=0.571PI+20.395,68例低SS/高PT组:PI和LL均值各为(49.14±12.00)°,(39.17°±10.98)°,回归方程LL=0.531PI+13.079。组内显示PI与SS、LL,SS与LL正相关,呈线性回归,组间显示PI无统计学差异,SS、PT、LL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1)PI不能单纯确定LL变化,必须考虑骨盆姿势的影响。(2)相同PI下,骨盆越前倾,LL越大;相同骨盆姿势下,PI越大,LL越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汉族青年男性志愿者站立位、直立坐位和自然坐位X线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差异,评估骨盆旋转对矢状位平衡的影响。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2017年9—10月,在南京鼓楼医院骨科的研究生中招募志愿者32人,均为汉族男性,年龄23~27(24.8±1.6)岁,身高171~185(176.4±5.3)cm,体质量57.7~88.4(69.5±8.6)kg,体质量指数(BMI)21.2~24.7(22.5±2.3)kg/m2。应用EOS-X线成像系统,采用垂直扫描方式,人体全长影像一次扫描成像,结合常用的拍摄方式进行站立位、直立坐位、自然坐位拍摄。影像学测量参数包括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以及脊柱的矢状位偏移(SVA)、T1骨盆角(TPA)。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体位时影像学参数的变化情况,对脊柱-骨盆参数之间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32名志愿者,站立位时PI、PT、SS、LL、TK、SVA、TPA 分别为49.06°±6.22°、13.38°±6.06°、35.03°±2.32°、-47.16°±7.64°、32.22°±9.74°、(3.29±13.64)mm、9.47°±5.26°,直立坐位时分别为48.22°±6.07°、29.06°±10.35°、18.84°±5.90°、-26.38°±8.45°、31.78°±9.95°、(34.73±13.62)mm、26.06°±8.71°,自然坐位时分别为49.22°±6.20°、40.50°±10.42°、9.84°±4.87°、-4.03°±6.14°、31.69°±9.73°、(63.37±13.70)mm、49.66°±11.22°。与站立位各参数值比较,直立坐位与自然坐位PT、SVA、TPA增加,SS、LL减少;与直立坐位比较,自然坐位PT、SVA、TPA增加,SS、LL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之间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1)站立位时,PI与PT、LL、TK、TPA呈相关性,PT与LL、TK、TPA呈相关性,LL与TK、TPA呈相关性,TK与TPA呈相关性;(2)直立坐位时,PI与PT、SS、LL、TK、TPA呈相关性,PT与SS、LL、TK、TPA呈相关性,SS与LL、TK、TPA呈相关性,LL与TK、TPA呈相关性,TK与TPA呈相关性;(3)自然坐位时,PI与PT、SS、LL、TK、TPA呈相关性,PT与SS、LL、TK、TPA呈相关性,SS与LL、TK、TPA呈相关性,LL与TK、TPA呈相关性。这些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正常汉族青年男性从站立位到直立坐位、直立坐位到自然坐位的过程中,LL减小,SVA、TPA显著增大,提示躯干矢状位平衡轴前移、骨盆向后旋转。脊柱参数与骨盆参数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骨盆的位置改变可以影响到脊柱的序列与平衡。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对原发性髋关节骨关节炎(HOA)患者腰椎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6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行单侧HOA的29例患者(HOA组)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12例,年龄40~66(51.6±5.4)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抽取2017年7月—2018年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常规行腰椎正侧位X线平片检查的45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42~68(49.2 ± 6.8)岁。术后采用 Harris髋关节评分(HHS)评定髋关节功能。在腰椎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并比较HOA组术前、术后1年和正常对照组的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骶骨骨盆角(SPI)、骶骨骨盆后角(SPPA)。结果 HOA组2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29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3.6个月。HOA组术前、术后1年PT分别为6.0°±10.6°、6.3°±10.8°,SS分别为38.8°±8.6°、38.4°±7.1°,正常对照组PT为 12.4°±8.4°,SS为31.2°±7.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OA组术前、术后1年PT减小、SS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PT=4.092、2.732, tSS=2.902、4.225, P值均<0.01);而PI、LL、SPI、SPPA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HOA组内比较,术后1年HHS评分(86.5±4.1)分,与术前(32.6±6.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644, P<0.01);而PI、PT、SS、LL、SPI、SPPA HOA术前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排除了下腰痛对HOA矢状面参数的影响,THA在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不会改变无下腰痛单纯原发性HOA患者腰椎骨盆矢状面平衡,为HOA患者维持矢状面平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IS)矢状位平衡与足底压力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40名符合标准的AIS患者。对每位患者在X线片拍摄后进行足底压力测试。矢状位参数测量包括腰椎前凸(lumbar lordosis, LL)、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 TK)、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 SS)、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 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 PT)、脊柱骶骨角(spine sacral angle, SSA)和C7矢状位垂直距离(C7-sagittal vertical axis, C7-SVA)。足底压力参数测量包括双脚前后足的接触面积和压力占比。分析矢状位参数与足底压力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矢状位参数之间,LL与SS、PI、PT、SSA均有相关性;PI与SS、PT、SSA均有相关性;SS与SSA强相关;C7-SVA与SSA有相关性。在主弯侧,LL与后足及整足的接触面积呈负相关,与后足及整足的压力占比呈正相关;TK与前足压力占比呈负相关;P...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骨盆入射角(PI)和腰椎前凸角(LL)失匹配时,机体维持矢状面平衡的代偿机制的研究进展。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以“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平衡”“代偿机制”和“pelvic incidence”“ lumbar lordosis”“sagittal balance”“compensatory mechanism”为中英文关键词,查阅2000年1月—2017年10月有关PI和LL关系的研究文献,对PI与LL失匹配机体维持矢状面平衡代偿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结果 脊柱-骨盆矢状面力线参数主要包括LL、PI、骨盆倾斜角(PT)、胸椎后凸角(TK)等,各参数之间存在一定的量化关系,但因种族、年龄等差异,不同群体间参数的量化关系存在差异。PI值存在性别、种族差异,适合国人的PI-LL差值的范围尚有争议。PI和LL失匹配矢状面失平衡的代偿机制主要包括胸椎段过伸代偿、骨盆后倾代偿、膝关节屈曲代偿。矢状面失平衡时,三种代偿机制相继进入代偿状态,并相互作用,共同维持机体的矢状面平衡。结论 PT和LL失匹配时脊柱、骨盆、下肢三者共同维持机体矢状面平衡。然而脊柱参数、骨盆参数及下肢参数之间的具体量化关系尚未明确。适合国人的PI-LL差值范围仍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8.
背景:退变性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因矢状面失平衡导致腰痛,进而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截骨矫形重建此类患者的矢状面尤为重要。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退变性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与脊柱-骨盆参数变化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4年10月在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行L2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螺钉置入内固定的59例退变性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射线片。统计测量所有患者术前、术后X射线平片的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T1骨盆角、矢状面平衡、骨盆投射角、骶骨倾斜角和骨盆倾斜角;术前术后运用SF-36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并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1)脊柱-骨盆相关参数中,除骨盆投射角外,其余参数手术前后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就SF-36量表各维度而言,术后评分均高于术前(P0.01);(2)腰椎前凸角的变化与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矢状面平衡存在线性相关,骨盆倾斜角的变化与骶骨倾斜角、身体疼痛维度及总体健康状况维度存在线性相关,矢状面平衡的变化与腰椎前凸角、身体疼痛、总体健康状况存在相关性,T1骨盆角的变化与腰椎前凸角、矢状面平衡、身体疼痛及总体健康状况也存在相关性;(3)结果表明,经椎弓根椎体截骨螺钉置入内固定能够有效重建退变性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缓解疼痛,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重度腰椎滑脱复位后神经根二次减压对手术效果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研究就诊于我院的36例重度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腰椎后路滑脱复位全椎板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中滑脱复位后再次探查、减压神经根。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所有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2年的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滑脱角及滑脱率,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  手术时间(96±22)min,出血量(152±68)ml,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与术前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滑脱角及滑脱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与术后3个月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滑脱角及滑脱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重度腰椎滑脱患者行复位后神经根二次减压,可以充分解除神经压迫,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重度腰椎滑脱复位后神经根二次减压对手术效果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研究就诊于我院的36例重度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腰椎后路滑脱复位全椎板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中滑脱复位后再次探查、减压神经根。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所有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2年的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滑脱角及滑脱率,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  手术时间(96±22)min,出血量(152±68)ml,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与术前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滑脱角及滑脱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与术后3个月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滑脱角及滑脱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重度腰椎滑脱患者行复位后神经根二次减压,可以充分解除神经压迫,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不稳症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自1997年8月至2006年12月,手术治疗44例腰椎退行性不稳症。本组男28例,女16例,年龄27~78岁,平均51.6岁。所有病例依统一标准入选,并常规行腰椎正侧位片、动力位片、MRI等检查,9例行椎间盘造影。全部病例分别行后路全椎板或半椎板切除,单节段或多节段开窗减压;变性突出的髓核摘除;各式内固定或单纯植入内植物;椎间或横突间植骨融合术。术后佩戴外固定支柱3月,并定期随访。结果:腰椎退行性不稳症的诊断依据下列标准:L4/5过屈时移位>8%,过伸时移位>9%;L5/S1过屈时移位>6%,过伸时移位>9%;或者椎体前后移位≥4mm,终板成角≥10°。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52个月,平均20.4个月。依据JOA评分标准,总改善率66%。结论:(1)典型的临床症状、影像学改变以及保守治疗无效患者方可考虑手术治疗;(2)有效的减压、合适的固定、正确处理椎间盘是治疗的重要手段;(3)椎间盘造影、弹性固定在腰椎退行性不稳症中的应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腰椎关节突关节形态变化及其对腰椎退行滑脱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目的:研究腰椎关节突关节形态变化及其对腰椎退行性变滑脱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42例腰椎退行性变滑脱(LDS)、5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病人的X光、CT进行测量其椎间盘的高度比、关节突关节的角度以及关节突关节的横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结果:与LDH组相比,LDS组的关节突关节角偏矢状角,其椎间盘的高度比以及关节突关节的横径均较少。结论:腰椎关节突关节宽基部横径越小,该关节角度越趋于矢状位,腰椎滑移几率越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腰椎后外侧融合术(PLF)与腰椎360°融合术(CF)在严重腰椎管狭窄症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8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161例不合并椎间盘突出或脱出的严重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腰椎后外侧融合组(PLF组,81例)和腰椎360°融合组(CF组,80例)。PLF组行腰椎后侧减压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及后外侧融合术;CF组行腰椎椎间盘切除联合后侧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及360°融合术。比较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2组患者腰腿痛VAS、ODI、腰痛JOA评分评估临床症状;比较2组患者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融合率评估术后腰椎矢状位平衡及腰椎稳定性。结果术后2组患者的VAS、JOA、ODI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均恢复了腰椎前凸角和椎间隙高度,且2组术后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F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费用比PLF组更多,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2组共有8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PLF组1例(1.23%),CF组7例(8.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不合并椎间盘突出或脱出的严重腰椎管狭窄症,行腰椎后侧减压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及后外侧融合术后可以明显缓解临床症状,实现手术节段间骨性融合,达到与腰椎椎间盘切除联合后侧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及360°融合术同样的手术效果,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费用、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14.
腰椎间盘退变时椎间隙形态与腰椎曲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退变时椎间隙的形态变化以及腰椎曲度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121例研究对象分成3组,对照组33例,L4/5椎间盘轻度退变组53例,重度退变组35例。将所有研究对象的MRI片输入电脑,在MRI正中失状面的T2WI图像上观察椎间盘的信号,椎间隙的前高、中高和后高,椎间隙的角度以及腰椎曲度。结果:(1) 椎间隙高度在对照组、腰椎间盘轻度和重度退变组逐渐减小,两两间有显著性差异(P <0.05); (2)椎间隙角度以及腰椎曲度在对照组、腰椎间盘轻度和重度退变组逐渐减小,两两间有显著性差异(P <0.05); (3)椎间隙的角度和腰椎曲度呈正相关, (P<0.05)。结论:腰椎间盘退变时椎间隙的形态以及腰椎曲度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对腰椎间盘退变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系统研究腰交感神经的局部解剖关系。方法:选用128侧腰部交感神经节完整无损的成年尸体,解剖并观察腰部交感神经及其毗邻结构的解剖关系。结果:腰交感神经节数目及位置变异较大,每侧1~6个不等;腰交感干可分裂为2~5支,分裂处多在干的下端,本组共发现12侧发生分裂;腰动脉均位于神经干的深面,腰静脉位于腰交感干浅面者占(68.42±4.35)%,以腰4、5静脉多见;生殖股神经穿出腰大肌平面多数与第2~4腰椎或椎间盘对齐,穿出点距腰大肌内侧缘(0.81±0.48)cm。结论:腰交感神经变异较大,毗邻结构关系复杂,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成功的关键是熟悉腰交感神经的变异及其局部解剖关系。  相似文献   

16.
对15具成人尸体 T_(12)~L_3间的椎间孔进行了观测。观测了椎间管内毗邻结构,特别是血管神经在孔内外的分布规律。提出了各椎间孔最佳进针部位并分析了穿行径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侧椎体间融合和后外侧融合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7年3月至2010年9月在我科治疗的54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27例采用双侧椎体间融合和后外侧融合治疗,研究组27例则采用单侧椎体间融合和后外侧融合治疗,治疗后观察并随访上述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在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医疗费用等方面,研究组较对照组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VAS与ODI评分方面,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患者组内术后与术前相比较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通过Mac-Nab疗效标准进行评估,相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侧椎体间融合和后外侧融合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具有手术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住院天数少、节约医疗费用等优势。  相似文献   

18.
腰椎后外侧部血供的应用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腰椎后外侧入路摘除极外侧椎间盘突出手术中减少血管损伤的方法。方法:对30侧经动脉灌注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进行局部解剖研究,解剖观测椎间孔前缘以后的腰动脉各级分支的起源、走行、外径及与出口神经的关系。结果:腰动脉从椎间孔前缘向外后内发出分支。在椎间孔外区,后支主干及其分支与出口腰神经前支的关系密切,血管呈“树叉”状从外侧将神经包绕。结论:紧贴腰椎峡部外缘,将后支血管及其分支推向外侧,是显露腰神经前支与极外侧型突出椎间盘的最安全、快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侧卧位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老年高风险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老年高风险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侧卧位开窗椎间盘切除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06年4月至2010年4月间对我院17例合并心肺功能不全的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侧卧位小切口开窗椎间盘切除手术,观察术中生命体征、术后疗效及并发症,术前及术后3个月进行JOA评分,末次随访按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14~62(37.5±12.1)个月,术前JOA评分为6~12(9.8±1.6),术后3个月JOA评分18~28(22.3±3.8),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14例,良2例,可1例。结论老年高风险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侧卧位开窗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0.
脊柱腰段外侧区的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腰椎间盘穿刺除髓核的进针部位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解剂观察成人尸15具(男11、女4)脊柱腰段外侧医血管抻经的配布及无血管神经区的位置与范围。结果:脊柱腰段外侧无血管神经区的范围L1~L5为正方形,长(上下距离)最小均值为25.03±3.46mm,最大均值为27.52±5.56mm;宽(前后距离)最小均值为23.75±6.67mm,最大均值为32.8l±4.37mm;L5~S1区为三角形,长平均为16.42±3.80mm,宽平均为13.63±3.37mm。结论:经L1~L5外侧区的椎问盘外侧面进针行相应髓桉除术是安全的。L5~S1外侧无血管神经区范围较小,进针较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