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97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阴离子隙(AG)变化的动态观察发现,EHF 的 AG可呈升高、正常和降低三种类型的变化;在 EHF 病程中,少尿期 AG 显著高于正常和其他各期,其他各期间无显著性差异;EHF 的 AG 变化还与病型和预后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危重型患者的 AG>重型>中型=轻型的 AG,病死者 AG 显著高于存活者 AG。这些变化规律提示在 EHF 检测 AG 不仅对于酸碱平衡紊乱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 EHF 患者的病情和预后的判断与估计也可能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97例 EHF 患者的阴离子隙(AG)和血清 Na~+、K~+、Cl~-、HCO_3~-、白蛋白、钙含量以及内生肌酐清除率变化的同步动态监测,结合临床资料的分析,本研究发现,EHF 中 AG 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未测定阴离子(UA)增多和血液浓缩。而 UA 增多主要是由于严重的急性肾功能衰竭肾小球滤过率极度下降所致的 UA 排泄减少而潴留体内所引起的,重症患者和少尿期的 AG 升高尤为如此;UA 生成过多则为 UA 增多的次要原因,由血液浓缩所致的 AG 升高只见于存活患者。本文首次提出并论证了 AG 升高对于 EHF 患者不仅提示可能有代谢性酸中毒存在,还能提示肾小球滤过率极度下降、病情严重、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97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阴离子隙(AG)和血清 Na~+、K~+、Cl~-、HCO_3~-、白蛋白和钙的含量以及内生肌酐清除率变化的同步动态监测,结合临床资料分析,本研究发现,EHF 中 AG 降低的主要原因是低白蛋白血症和血液稀释所致的未测定阴离子减少.AG 降低的出现率依轻中型、重型、危重型而递减:病死者生前未见 AG 降低,且 AG 降低者无1例死亡;AG 降低时的内生肌酐清除率显著低于 AG 正常时,且显著高于 AG 升高时,维持在正常的50%左右.提示在 EHF 中 AG 降低的出现标志着病情较轻、肾小球滤过率中等程度下降,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5.
6.
7.
187例EHF患者在应用病毒唑双盲随机对照治疗中,血清明离子隙(AG)变化的动态检测结果表明:接受病毒唑治疗后,EHF患者降低的出现率增高,AG升高的幅度缩小,且AG升高者的病情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程度均减轻。AG升高的原因有变,由血清Na ̄+浓度升高所致的相对增多,而由血清Cl ̄-浓度降低所致的则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8.
9.
通过对97例 EHF 患者的预后与住院期间的 AG 变化的关系的进一步探讨,本文发现高AG 型病死者血清 Na~+显著低于高 AG 型存活者,且前者伴少尿率显著高于后者(P<0.01).EHF高 AG 型、高 AG 型伴少尿、高 AG 型伴少尿及低钠血症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26.19%、60.00%85.71%,病死的相对危险度为14.4、47.2、72.6,均呈进行性增高趋势.故认为,以 AG 与尿量及血清钠浓度的同步变化作 EHF 预后估计的方法既简单实用又准确率高(可达85.71%).  相似文献   

10.
一、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地区、季节有何不同?流行性出血热常年散在发生,但有季节性上升。野鼠型流行地区,春播、秋收季节发病较高,这与鼠类的活动有关。家鼠型流行性出血热,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常年散在  相似文献   

11.
流行性出血热系目前所称病毒性出血热的一种。病毒性出血热系泛指具有相似生态学与临床学特征的几种病毒所致的自然疫源疾病。依其传播途径不同,目前分为四大类,如表。  相似文献   

12.
一、绪言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群包括十几种以发热、出血及休克为特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情变化快且又复杂,病死率高,严重影响人民健康。按其临床病理表现,分为有肾脏综合症及无肾脏综合症两类。其病原学问题,多数认为是病毒,但至今未有分离成功。因此,有关本  相似文献   

13.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急性传染病。1流行特征鼠类是汉但病毒的主要传染源。病毒通过带毒动物尿、粪和唾液等排出,以气溶胶吸入、损伤皮肤接触和消化道食人等方式传播。也可能通过鼠类体外寄生的螨类叮传播。在人口密度高、鼠密度高、带毒鼠数量多、卫生条件差、人鼠接触机会大的时候,会发生出血热的暴发。2症状和诊断出血热病人病程分为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病人早期即出现高烧、出现“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面部、颈部、…  相似文献   

14.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在我国流行地区比较广泛,近年来于我省某些地区并有较大规模的流行,对工农业生产建设影响甚大。本病多发生于林区及草原地带,且于战备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各地医务工作者,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卫生路线指引下,对本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特别是在中西医结合方面以中西两法治疗本病,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现将出血热一些有关问题,分别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流行性出血热迄今尚无特异性诊断方法,为减少漏诊、误诊,根据下列几点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 (一) 在流行地区、流行季节遇有发热者应考虑到本病之可能; (二) 发热伴有三痛(头痛、腰痛,全身痛或眼眶痛)及/或全身困倦无力者; (三) 发热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者;  相似文献   

16.
流行性出血热是以高热、出血、休克、肾脏损害、电解质紊乱等为主要征象流行性发生的急性传染病。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本病的报告很多,在我国许多地区广泛流行,发病率较高,严重地威胁着劳动人民的健康。因此,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其重要性仅次于病毒性肝炎。一般认为本病的病原是病毒。  相似文献   

17.
流行性出血热,也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本病主要分布于欧亚两大洲20多个国家。在我国,30年代开始流行于黑龙江流域,以后逐渐向南、向西蔓延,近几年几乎遍及全国,流行较广。 病理与临床症状 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休克、出血和肾功能损伤为特征。患者一般起病急,发病后体温急骤上升,一般为  相似文献   

18.
出血热系自然疫源性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发现不过20年左右.于我国内蒙、黑龙江、吉林等省,皆有本病严重的流行。在建设发展中对处女草原、原始森林的开伐以及森林工业和农业、军队等都有着严重的危害。因而对本病的一般知识,尤其对本病的早期症状、诊断和治疗以及防止流行和控制死亡率上有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以黑线姬鼠为主要传染源 ,病源体通过破损皮肤、呼吸道和螨的叮咬而侵入人体。临床表现除发热、出血外 ,有明显的肾脏损害。潜伏期 1~ 46d ,一般为 4周。典型病例历经发热期 ,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5期。但多数不典型 ,有“越期”现象。重者可有Ⅱ期 ,甚至Ⅲ期交叉重叠出现 ,严重者可能有生命危险。近 2年来 ,我院共收治流行性出血热患者 10 1例 ,治愈 98例。其中 ,3例因病情变化自动出院 ,现就 10 1例患者谈谈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观察及护理。1 观察1.1 发热期起病急 ,体温…  相似文献   

20.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野鼠或家鼠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每年春秋各有一次流行高峰。我国每年发病5~8万人,死亡数千人,涉及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是损害我国人民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由于本病尚缺乏特效治疗药物和预防用制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