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比较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入路(RIB)用神经刺激器引发2种不同的收缩反应(上臂即上肢的近端和前臂即上肢的远端)对感觉神经阻滞完善时间、阻滞效果的影响,探索RIB入路的有效性及可行安全性。方法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85例,采用RIB入路,按神经刺激器引发上肢目标肌肉收缩反应的部位,分为A近端(40例)、B远端(45例)2组。外周神经刺激器初始电流为0.6 mA,频率2 Hz,时程0.1 ms,用单次神经刺激针穿刺,进针寻找相应臂丛神经,如电流减小至0.3~0.4 mA时仍能见到明显的相应肌肉收缩,且回抽无气体、血液则注入0.5%罗哌卡因40 mL。于注药后30 min内每5 min由另一名观察者测试并记录2组感觉神经阻滞完善时间、效果,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感觉神经阻滞完善时间:远端组臂内侧皮、前臂内侧皮、正中、尺神经较近端组快(P0.01),锁骨上、腋、肌皮、桡神经2组无显著差异;30 min时2组除肌皮和桡神经外其余神经感觉阻滞完善率近端组低于远端组,但无显著性差异;2组均未出现中毒、血气胸等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入路神经刺激器引发出肘以下远端运动反应时,感觉神经阻滞起效速度快,神经阻滞完善率高,感觉阻滞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廖俊  王庚  张晓光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8):3092-3094
目的:使用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仪,对逆行锁骨下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进行比较.方法:60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逆行锁骨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RI组)和锁骨下入路(S组)两组,使用超声定位及神经刺激确认目标神经.观察穿刺疼痛评分,注药后30 min内每5 min观察并记录臂丛神经感觉阻滞完善时间、不良反应与并发症.结果:RI组感觉神经阻滞成功率优于S组(P<0.05),肌皮、正中神经阻滞完善比S组快(P<0.05).RI组不良反应与并发症明显少于S组(P<0.01).结论: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感觉神经阻滞效果优于锁骨上入路,起效较快,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垂直锁骨下和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60名ASAI~Ⅱ级需于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或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行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组I,n=30)和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组A,n=30)。使用局麻药40mL(20mL0.5%罗哌卡因+10mL2%利多卡因+10mL生理盐水),记录肌皮神经、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肋间臂神经感觉阻滞情况、手臂运动阻滞情况以及成功率和相关副作用等。结果除I组肋间臂神经阻滞成功率显著高于A组外(P〈0.05),2组在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效果几乎没有差异,但A组有更高的血管刺破率(P〈0.05)。结论2种方法都能为外科手术提供良好的麻醉和镇痛,但垂直锁骨下方法能更好阻滞肋间臂神经而腋路方法出现刺破血管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布托啡诺对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及手部手术的患者36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二组(n=18),所用药物分别为0.5%罗哌卡因+生理盐水1ml(A组);0.5%罗哌卡因+布托啡诺100μg/1ml(B组)。臂丛神经阻滞选择锁骨下入路,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进行穿刺。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镇痛时间以及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的阻滞成功率。结果二组间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B组感觉、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和镇痛时间均明显长于A组(P〈0.05)。二组患者间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阻滞成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布托啡诺100μg可明显延长0.5%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时间,且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前瞻随机单盲方法比较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垂直锁骨下和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率.方法:60例拟行前臂或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行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n=30)和Ⅱ组行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n=30).神经刺激器诱发出目标神经阳性体征后共给0.5%罗哌卡因35 mL.比较两组麻醉操作不适感及时间、麻醉起效时间和手术等待总时间.45 min内每5 min评估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结果: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手术等待总时间和麻醉不适感显著少于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P<0.01或P<0.05).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有效率显著高于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P<0.01).结论:与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使用相同局麻药及容量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可以提供更短的操作时间、更少的麻醉不适感和更完善的麻醉.  相似文献   

6.
两点刺激法喙突径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器引导两点刺激法喙突径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方法:120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分为一点刺激组(A组)和两点刺激组(B组),每组各60例,分别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喙突径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为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容量混合液30 mL.观察桡神经、腋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臂外侧皮神经的起效时间、阻滞效果和麻醉持续时间,并评定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结果:桡神经、腋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臂外侧皮神经神经支配区起效时间比较,B组均明显短于A组(均P<0.05).注药30 min后.桡神经、腋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臂外侧皮神经7根神经的阻滞效果B组明显优于A组(P<0.05).B组麻醉优良率明显高于A组(93.3%vs 80.O%,P<0.05).A组失败12例,其中9例追加其他途径臂丛神经阻滞,3例改为全麻后完成手术.B纽失败4例,其中3例追加其他途径臂丛神经阻滞,1例改为全麻后完成手术.麻醉持续时间A组为(396±156)min,B组为(413±162)min,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并发症.结论:神经刺激器引导两点刺激法喙突径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较一点刺激法的起效时间更短,阻滞效果更好,是较理想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  相似文献   

7.
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 要 目的:观察超声实时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上肢手术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120例行上肢手术的病人,ASAⅠ~Ⅲ级,均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0例:神经刺激器组(N组)和超声引导A组(UA组)的局麻药为0.5%罗哌卡因20ml,超声引导B组(UB组)的局麻药为0.375%罗哌卡因20ml。观察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感觉阻滞效果和肩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运动阻滞程度,评定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记录并发症。结果:与N组比较, UA组和UB组感觉阻滞效果较完善(P<0.01)。与N组和UA组比较,UB组腕关节、肘关节和肩关节运动阻滞程度较轻(P<0.05)。UA组和UB的麻醉效果较N组好(P<0.01)。三组均未记录到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技术改善了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能降低局麻药浓度或用量并保证镇痛效果完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8.
神经刺激器引导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及术后镇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剑 《浙江临床医学》2007,9(2):165-166
目的 观察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经斜角肌间沟留置导管用于持续臂丛神经阻滞及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和可行性。方法 ASAⅠ~Ⅱ级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套管针组(A组)和留置导管组(B组),每组30例。A组患者用20G静脉穿刺套管针行常规方法臂丛神经阻滞留置,B组患者在周围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穿刺置入专用的柔软导管,手术结束后两组患者均连接一电子镇痛泵行持续术后臂丛神经阻滞镇痛。结果 术中需辅助用药患者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者术后镇痛失败率达23.3%,B组无镇痛失败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剔除A组镇痛失败患者后,两组患者术后48h内的VAS评分、Ramsay评分和PCA按压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周围神经刺激器精确引导下经斜角肌间沟留置导管行臂丛神经阻滞和持续术后镇痛是一种可行性好、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时不同进针方向对起效平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在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时,不同进针方向对麻醉时效及阻滞范围的影响.[方法]选取ASA Ⅰ~Ⅱ级行上肢手术的病人59例,随机分为A组(n=30),在穿刺后在触及第一肋骨后,针尖往内滑约0.3 cm;B组(n=29)则在穿刺到第一肋骨的时候针尖往外滑约0.3 cm;穿刺成功后,回抽无血无气,以15 ml/min的速度缓慢推入1%利多卡因 0.25%布比卡因混合液30 ml.分别在局麻药注射后1,5,10,15min,以VAS评分测试轻扎拇指(T)和小指(LT)指腹以及肘关节的尺侧和桡侧平面.[结果]A组病人的桡神经支配区域较早出现阻滞,而在桡神经支配区域,又以指端较早出现阻滞,而B组病人则与A组相反,手臂端较早出现阻滞,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病人所表现出来的阻滞没有统计学上差异.[结论]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时不同的进针方向,对上肢手术近端和远端的麻醉平面出现的先后顺序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腋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骨折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80例上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予0.2%盐酸罗哌卡因局麻,对照组采用传统体表定位下腋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腋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神经阻滞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注入局麻药后感觉神经阻滞起效和维持时间以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结果:观察组麻醉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且感觉神经阻滞维持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上肢骨折患者手术中,通过超声引导下腋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阻滞成功率较高,并发症较少,麻醉效果完善。  相似文献   

11.
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4例。Ⅰ组应用周围神经刺激仪行腋路、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Ⅱ组运用传统方法行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阻滞后30min观察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对2组患者臂丛神经阻滞实施时间、阻滞起效时间、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阻滞时间及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10.1±2.8)min和(12.9±1.8)min,Ⅱ组阻滞时间及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11.5±2.7)min和(14.6±2.2)min,I组臂丛神经阻滞实施时间及阻滞起效时间较Ⅱ组明显缩短(均P〈0.05)。2组均未出现动脉损伤、气胸等并发症。结论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较传统方法联合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更高.阻滞实施更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神经刺激器引导连续神经阻滞操作的影响。方法将48例需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经腋路臂丛连续神经阻滞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4例):对照组(A组)采用常规操作;干预组(B组)在常规操作基础上接受心理干预。观察并记录手术当日晨起(T0)、入手术室(T1)、开始操作(T2)、开始穿刺(T3)和操作结束(T4)时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以及操作时间、穿刺并发症和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B组患者各时点HR、MAP变化不大(P〉0.05);A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各时点HR、MAP均不同程度升高(P〈0.05);B组患者穿刺时间少于A组(P〈0.05),满意度评分高于A组(P〈0.05)。结论对进行连续神经阻滞操作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可以减轻应激反应,加快穿刺时间,更加满意和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器定位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老年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56例老年人择期上肢手术,ASAⅠ~Ⅲ。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0.375%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复合液(0.35 ml/kg)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结果:本组均在麻醉效果满意状态下完成手术,未见不良反应。结论: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具有操作简单,定位准确,同时使用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老年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具有阻滞完善,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毒性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B超引导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在急诊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行急诊上肢手术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接受B超引导下行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接受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支配区域麻醉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完全阻滞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引导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较肌间沟阻滞好,其起效时间快、阻滞完善,是适用于急诊手术的上肢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静脉留置针联合神经刺激器(nerve stimulator)用于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ASAⅠ~Ⅱ级需长时间上肢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例,Ⅰ组为对照组,采用头皮针盲探异感法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然后采用腋动脉穿透法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两点均给予1%利多卡因5mL试验剂量后再给予0.375%罗哌卡因20mL;Ⅱ组为实验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采用24G静脉留置针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留置,然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采用22G静脉留置针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两点均给予1%利多卡因5mL试验剂量后再给予0.375%罗哌卡因20mL。两组术中根据麻醉时间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间断追加0.375%罗哌卡因10~15mL/次。术中持续监测SBP、DBP、MAP、ECG、SpO2,并观察阻滞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Ⅱ组麻醉操作时间、起效时间较Ⅰ组短(P<0.05),Ⅰ组和Ⅱ组神经阻滞优良率分别为80%和92%(P<0.05),改为全麻的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不良反应。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经济、定位明确,可以作为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运用神经刺激器经皮定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行200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上肢手术患者。按患者穿刺方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和定位组各100例。常规组患者采取经皮盲探穿刺下麻醉,定位组患者采取神经刺激器经皮定位穿刺下麻醉,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麻醉安全性。结果定位组患者麻醉优良率显著高于常规组,定位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局麻药物用药剂量、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运用神经刺激器经皮定位的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两针和四针注射法联合超声(USG)和神经刺激仪对患者行腋路臂丛阻滞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患者的腋窝均注射生理盐水和罗哌卡因的混合物30 m L。2组待肌皮神经阻滞后,两针组行正中神经阻滞,而四针组行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阻滞。臂丛神经的感觉神经阻滞用针刺试验评估,运动阻滞用每根神经支配的肌肉收缩评估。记录并比较手术中阻滞程序开始时间、有效性及持续时间,并观察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术后患者满意度。结果 2组患者均获得了充分镇痛和麻醉效果,无需再进行局部麻醉。四针注射组中,患者均获得更快、更有效的完全阻滞,而两针注射组中,1例患者桡神经无法实现阻滞,其他神经均被成功阻滞。四针注射组的阻滞过程持续时间较长,且VAS评分较高。2组患者满意度无显著差异,且各组均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结论与两针注射法相比,多次注射法需要操作时间较长,但麻醉效果更快和更完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神经阻滞麻醉方法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效果。方法60例锁骨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Ⅰ组:颈丛神经阻滞;Ⅱ组: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Ⅲ组: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对各组切皮、剥离骨膜、复位固定、缝皮分别进行VAS评分,记录使用镇痛药或加局麻的例数,观察不良反应。结果Ⅰ组切皮、缝皮评分显著低于剥离骨膜、复位固定时;Ⅱ组剥离骨膜、复位固定评分显著低于切皮、缝皮时;Ⅲ组切皮、缝皮评分与Ⅰ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剥离骨膜、复位固定评分与Ⅱ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使用镇痛药或加局麻的例数低于Ⅰ、Ⅱ组。三组间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锁骨区域的皮肤由颈浅丛神经支配,锁骨及其附着组织主要由臂丛神经支配,亦有部分颈丛神经参与。采用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是锁骨骨折手术的理想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急诊上肢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2007年8月至2007年12月于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行急诊上肢手术的患者80例(男53例,女27例),ASAⅠ~Ⅱ级,颈肩部外观无畸形,无患肢感觉异常,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禁忌证,年龄18~68岁,体质量45~75kg.随机分为二组进行前瞻性的临床对照研究:超声引导组(U组)和神经刺激器引导组(N组),每组各40例,分别行超声和神经刺激器引导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和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麻药为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量混合液20 mL.组间观察比较腋神经、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效果和麻醉持续时间;评定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各神经分支起效时间比较,U组明显短于N组(P<0.01).注药30min后,各神经分支的阻滞效果U组明显优于N组(P<0.05).U组麻醉优良率明显高于N组(100%vs.87.5%,P<0.05).N组失败5例,其中2例追加其他途径臂丛神经阻滞,3例改为全麻后完成手术.麻醉持续时间U组为(378±151)min,N组为(365±163)min,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组出现5例误穿血管.结论 与神经刺激器比较,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更短,阻滞效果更好,是急诊上肢手术理想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肌间沟阻滞法、腋路臂丛阻滞法和肌间沟及腋路臂丛联合阻滞3种不同方法在同时涉及上肢尺、桡神经支配区域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1年7月多根手指外伤且外伤范围涉及拇指与小指需进行清创缝合的60例,随机分为A、B、C3组,A组采用肌间沟阻滞法、B组采用腋路臂丛阻滞法、C组采用肌间沟和腋路臂丛联合阻滞法。麻醉完成20 min后采用针刺法检验麻醉效果,并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麻醉效果进行评价。结果麻醉完成20 min后,C组在尺神经支配区域的麻醉效果优于A组,在桡神经支配区域的麻醉效果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VAS评价疼痛程度,A组与C组尺侧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793,P〈0.05);B组与C组桡侧评分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6.7626,P〈0.05);A组与C组的桡侧、B组与C组的尺侧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t=0.1833,t=0.4727,P均〉0.05)。结论肌间沟及腋路臂丛神经联合阻滞在上肢手术,尤其是同时涉及尺、桡神经支配区域的手术中具有更好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