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应用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结合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检测顿抑心肌力学状态,明确顿抑心肌与相邻正常心肌不同负荷状态力学参数差异及特征.方法 10只开胸比格犬,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心尖部和心尖部末梢对角支60min后再灌注120 min,建立左室前壁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按两级剂量(5、10μg·kg-1·min-1)持续静滴多巴酚丁胺;分别于基础状态、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多巴酚丁胺负荷第一级和第二级时采集左室短轴观二尖瓣、乳头肌和心尖水平二维3个心动周期灰阶动态图像,VVI软件分析左室各短轴水平18节段心内外膜下心肌周向应变(CS)和径向位移(RD)收缩期峰值变化.测量左室收缩末内径(LVIDS)、左室舒张末内径(LVI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率和主动脉瓣口前向血流速度时间积分(AV-VTI).结果 ①4种状态间比较,LVIDD、LVIDS、LVEF、心率及AV-VTI5项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左室短轴观前壁心尖段和中间段心内外膜下CS、RD急性缺血再灌注后与基础状态相比明显减小,多巴酚丁胺负荷第一级与急性缺血再灌注后相比明显增大(P<0.05),多巴酚丁胺负荷第一级和第二级与基础状态间比较,CS和R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短轴前壁基底段心内外膜下CS、RD在4种状态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左室乳头肌水平前侧壁心内膜下心肌RD和前间隔心外膜下心肌CS在4种状态间改变同相邻前壁一致,前侧壁心外膜下心肌RD和心内外膜下心肌CS及前间隔心内膜下心肌CS在4种状态间无改变.结论 ①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能准确检测出顿抑心肌异常力学状态.②心肌顿抑后,相邻正常心内膜下心肌RD收缩期峰值出现一定程度下降、相邻正常心内膜下心肌CS和心外膜下心肌RD收缩期峰值正常、心外膜下心肌CS收缩期峰值出现一定程度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超声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急性心肌缺血犬左心室收缩期心内膜下心肌力学变化规律。方法对12只健康比格犬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缺血模型,采集缺血前后左心室二尖瓣口水平、乳头肌水平、心尖水平动态二维灰阶动态图像;获取左心室不同水平各节段缺血前后心内膜下心肌周向应变、径向应变、旋转角度与径向位移;分析同一节段心肌周向和径向应变与旋转角度的相关性,及两个相邻节段心肌周向应变差值(Acs)与相应节段心肌旋转角度和径向位移的相关性。结果缺血前左心室心内膜下心肌同一室壁周向应变、旋转角度从基底段到心尖段依次增大,缺血后这一力学状态发生改变,其中前间隔基底段周向应变大于心尖节段(P〈0.05),后间隔中段周向应变大于心尖节段(P〈0.05);后壁基底段旋转角度大于中段(P〈0.01)、下壁中段旋转角度小于心尖节段(P〈0.05)、前间隔中段旋转角度小于心尖节段(P〈0.05)。缺血前心尖水平切面相邻两个节段心肌ACS与其相应节段心肌的旋转角度呈线性相关(r=0.609~0.739,P〈0.05或P〈0.01);缺血前左心室心内膜下心肌同一室壁乳头肌水平节段与基底水平节段心肌△CS与其乳头肌节段心肌的径向位移呈线性相关(r=0.657~0.852,P〈0.05或P〈0.01),缺血后相关性消失。结论缺血前左心室心内膜下心肌相邻两个节段间的△CS与对应节段心肌旋转角度、径向位移的线性相关提示,相邻丽个节段心肌间的△CS与心尖节段旋转运动以及左心室心腔向心性收缩密切相关。急性心肌缺血状态下,左心室心内膜下心肌应变状态异常改变是左心室重构的重要力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犬缺血心肌局部功能及侧支循环建立的应用价值.方法 10只杂种犬,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主干建立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分别于术前、LAD结扎后即刻、30、60、180、240、360 min,采集左心室短轴二尖瓣水平及乳头肌水平二维灰阶动态声像图,QLAB软件分析左心室短轴基底部及乳头肌水平12节段心肌整体收缩期平均峰值周向应变(CS)、径向应变(RS)及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的变化.实验结束后行心肌组织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结果 ①与术前相比,LAD结扎术后30~60 min,左心室短轴缺血节段(前间隔、前壁及侧壁)的心肌应变CS及RS收缩期峰值均显著降低(P<0.05);60 min后CS及RS收缩期峰值均有恢复趋势,但与术前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非缺血节段后壁及下壁术后部分CS及RS收缩期峰值较术前有所下降(P<0.05),后间隔CS及RS无明显变化.②与术前相比,LAD结扎术后60~360 min,左心室短轴缺血节段(前间隔、前壁及侧壁)的LVFS均显著降低(P<0.05),非缺血节段LVFS均无显著改变.③TTC染色结果显示,左心室短轴心肌梗死节段为LAD供血的前间隔、前壁及侧壁,与CS和RS的结果相一致.结论 心肌应变参数CS、RS能够敏感反映急性心肌缺血的范围、程度及侧支循环建立后局部心肌节段应变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应变指标定量分析静息状态下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局部及整体收缩功能.方法 冠心病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各30例.采集心尖四腔、两腔及左室长轴观和二尖瓣环、乳头肌及心尖水平左室短轴观二维灰阶图像.按18节段法划分左室壁,分析各节段纵向(L)、周向(C)和径向(R)收缩期峰值应变(S).将LS、CS心内、外膜测值之差分别定为纵向应变跨壁阶差(LSG)、周向应变跨壁阶差(CSG);将左室壁所有节段各向应变平均值定为左室壁各向整体收缩期峰值应变并分别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A组为冠脉狭窄≤70%供血心肌,共176个节段,其LS及LSG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S、RS及CSG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为冠脉狭窄>70%供血心肌,共132个节段,其LS、CS及R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LSG及CSG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LS、RS、CS显著低于A组,LSG显著高于A组(P<0.05),CSG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各向整体收缩期峰值应变指标均与LVEF指标显著相关(P<0.0001),其中GLS与LVEF指标相关系数最高.结论 VVI技术应变指标可以准确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异常.局部心肌LS、RS、CS、LSG及CSG的变化可以反映冠脉狭窄的严重程度;左室壁GLS可以作为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5.
超声二维应变成像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应用超声二维应变成像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室局部心肌收缩功能。方法HCM患者21例,正常对照者21例,获取左室短轴观二尖瓣环水平、乳头肌水平、心尖水平,心尖位四腔观、二腔观及左室长轴观的二维图像,测定左室心尖位二维纵向应变收缩期峰值,左室短轴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心尖水平各心肌节段心内膜下、心外膜下及整体心肌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结果①HCM组与正常组心尖位二维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比较,HCM组绝大多数节段心肌峰值应变显著降低(P〈0.05);②HCM组与正常组左室短轴心内膜下心肌二维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比较,HCM组心肌收缩期峰值应变明显减低,二尖瓣水平及乳头肌水平绝大多数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HCM组与正常组左室短轴心外膜下心肌二维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比较,绝大多数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HCM组与正常组左室短轴心肌整体二维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比较,HCM组绝大多数节段心肌峰值应变显著降低(P〈0.05),尤以肥厚节段较多的乳头肌水平明显(P〈0.01)。结论HCM患者肥厚与非肥厚节段于左室纵向及左室短轴径向收缩功能均受损,并且径向收缩功能受损以心内膜下心肌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超声二维应变成像评价正常人左室短轴局部心肌收缩期峰值应变.方法 健康志愿者21例,获取左室短轴二尖瓣环水平、乳头肌水平、心尖水平二维图像,测定左室短轴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心尖水平各心肌节段心内膜下、心外膜下及整体心肌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结果 (1)正常人左室短轴各水平间心肌整体径向峰值应变相互比较,乳头肌水平>二尖瓣水平>心尖水平,在大多数节段,P<0.05,各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正常人左室短轴各水平间心内膜下心肌径向峰值应变相互比较,二尖瓣水平及乳头肌水平均大于心尖水平,在大多数节段,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尖瓣水平及乳头肌水平间无显著性差异.(3)正常人左室短轴各水平间心外膜下心肌径向峰值应变相互比较,三者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超声斑点追踪技术能准确评价左室心肌径向应变,并评价室壁局部心肌功能,为心肌疾病的定位诊断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斑点追踪技术研究二尖瓣置换术后左心室短轴心肌径向应变变化规律,探讨二尖瓣置换术对左心室短轴径向运动的影响.方法 35例二尖瓣置换术患者(MVR组)和20例正常人(对照组),经胸采集左心室短轴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和心尖水平二维图像,利用斑点追踪显像技术测算各平面不同节段心肌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RS).结果 MVR组术前二尖瓣水平各节段心肌RS较正常组减低,乳头肌水平及心尖水平大部分节段心肌RS较正常组增高(P<0.05);MVR组术后2周二尖瓣水平各节段心肌RS较术前组减低,乳头肌水平及心尖水平大部分节段心肌RS较术前组减低,部分节段较正常组减低(P<0.05);MVR组术后1年二尖瓣水平及乳头肌水平各节段心肌RS均显著增加,显著高于术后2周组(P<0.05),心尖水平大部分节段心肌RS与正常组及术后2周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MVR组术后早期左心室短轴心肌径向应变减低,MVR组术后1年左心室短轴心肌径向应变显著改善;人工机械瓣对二尖瓣环局部的心肌运动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STI)技术分析梗死心肌及缺血心肌节段心肌纵向、径向及周向的收缩期峰值应变及应变率,评价其对左心室局部心肌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35例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组)、25例心肌缺血患者(缺血组)和25例正常体检者(正常组),接受超声检查,采集左心室长轴观、心尖四腔观,心尖二腔观及左心室短轴观(二尖瓣环水平、乳头肌水平和心尖水平)二维灰阶图像,按左心室18节段划分法,分析各个切面观心肌节段的纵向、径向和周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及应变率。结果心肌缺血组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及应变率低于正常组(P<0.05),而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应变率和周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应变率低于正常节段,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梗死组径向、周向、纵向应变及应变率均显著低于正常组节段(P<0.01),也较缺血组节段低(P<0.05)。结论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能准确评价梗死心肌和缺血心肌局部运动异常,纵向应变及应变率反映心肌缺血较其他指标敏感。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STI)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左室心肌功能的改变.方法:超声心动图检查30例HCM患者(HCM组)和3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获取二维灰阶动态图像.采用STI技术分析受检者纵向(LS)、径向(RS)、环向(CS)应变及左心室短轴水平的旋转角度峰值.结果:HCM组心肌整体LS、RS、CS收缩期峰值应变均低于对照组,心尖部旋转角度峰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HCM患者左室心肌应变和扭转能力降低.STI技术可有效评估HCM患者的左室心肌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10.
二维应变成像对冠心病患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心肌应变特点.方法 43例冠心病患者及35例正常人,分别获取左室短轴观二尖瓣环水平、乳头肌水平、心尖水平及心尖四腔观、二腔观,左室长轴观的高帧频图像,应用二维应变软件测量各个节段的二维应变值.结果 狭窄<75%冠状动脉(冠脉)供血节段共96个,狭窄≥75%冠脉供血节段共147个.①狭窄≥75%冠脉供血节段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均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短轴(二尖瓣环、乳头肌及心尖水平)的绝大部分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及圆周收缩期峰值应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以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16.1%为截点值,预测冠脉狭窄≥75%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78.7%和76.4%.③狭窄<75%冠脉供血节段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及圆周收缩期峰值应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当冠脉出现严重狭窄时,虽然二维超声心动图上无明显室壁运动异常,但反映心内膜下心肌功能的纵向应变已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左室短轴应变及左室扭转特征,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60例.根据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心功能正常组(A组,LVEF≥50%)40例,心功能衰竭组(B组,LVEF<50%)20例;正常对照组35例.获取胸骨旁左室短轴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心尖水平二维图像,测定左室收缩期各水平径向和圆周局部及整体峰值应变,二尖瓣水平、心尖水平收缩期旋转角度及左室整体扭转角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A组左室径向收缩期各室壁节段峰值应变、各水平平均峰值应变及左室整体应变减低不明显(P>0.05),左室圆周部分室壁节段峰值应变、各水平平均峰值应变及左室整体应变减低(P<0.05~0.01),心尖水平各室壁节段、各平面平均旋转角度、左室整体扭转角度增大(P<0.05~0.001).在糖尿病B组,左室各径向应变和圆周应变参数、左室局部及整体旋转角度、左室整体扭转角度较糖尿病A组和对照组明显减小(P<0.5~0.001).结论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能够早期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2.
超声二维应变成像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二维应变成像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二维应变成像技术,测量无明显冠心病的37例单纯糖尿病患者、22例糖尿病合并左心室肥厚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收缩期左心室长轴基底段、中段、心尖段纵向二维应变值,左心室短轴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心尖水平的径向二维应变值及二尖瓣水平、心尖水平心室的旋转角度.结果 两组糖尿病患者的左心室长轴基底段、中段、心尖段最大收缩期纵向平均应变值及左心室整体应变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而糖尿病合并左心室肥厚组较单纯糖尿病组降低(P<0.05或P<0.001);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心尖水平各组间最大收缩期平均径向应变及左心室整体径向应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患者左心室基底部、心尖部旋转角度及左心室扭转角度较对照组增大(P<0.01或P<0.001),糖尿病合并左心室肥厚组较单纯糖尿病组左心室心尖部旋转角度和左心室扭转角度增大(分别为P<0.01,P<0.05).结论 超声二维应变成像对早期诊断无明显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受损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超声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评价健康雌性比格犬左心室壁短轴切面不同节段心内、外膜下心肌生物力学特征,探讨其跨壁差异与左心室壁厚度变化的关系。方法以经心外膜超声心动图分别采集25只健康开胸比格犬二尖瓣、乳头肌和心尖水平标准左心室短轴切面3个完整心动周期实时声像图。应用VVI软件提取一个完整心动周期左心室壁3个标准短轴切面整体及其短轴切面18个节段心、内外膜下心肌的径向位移、周向应变和旋转角时间序列参数,计算并比较一个完整心动周期内左心室壁不同节段和不同短轴水平心、内外膜下心肌的最大径向位移(RDmax)、最大周向应变(CSmax)、最大旋转角(RAmax)。计算并比较一个完整心动周期内左心室不同节段和不同水平的室壁最大净增厚值(△Tmax),心内、外膜下心肌最大应变差(△CSmax),心内、外膜下心肌最大旋转角差(△RAmax)。相关分析3个不同短轴水平左心室壁的△Tmax与△CSmax、△RAmax。结果①左心室壁心内膜下心肌RDmax、CSmax和RAmax均大于心外膜下心肌(P〈0.05);②左心室壁△Tmax为心尖〈二尖瓣〈乳头肌水平,△CSmax于乳头肌水平最大,△RAmax于心尖水平最大(P〈0.05);③3个标准短轴切面左心室壁△CSmax和△RAmax均与△Tmax呈直线相关(r=0.705-0.802,P〈0.001;r=0.697-0.736,P〈0.001)。结论健康犬左心室壁心肌力学状态存在不同水平的跨壁差异;左心室壁心、内外膜下心肌间的周向应变差异和相对周向剪切运动与左心室壁厚度变化密切有关;超声VVI技术有助于揭示犬左心室壁生物力学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超声斑点跟踪成像技术(STI)对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心室短轴各节段心肌的二维应变进行定量研究,探讨其变化情况.方法 对26例经临床证实的DCM患者,获取胸骨旁左室短轴二尖瓣环、乳头肌、心尖平面连续三个心动周期图像(三个平面显示左室18节段).应用GE EchoPAC软件分析各短轴平面的整体应变峰值和各节段的收缩期应变峰值.对照组为30例健康体检者,以相同方式获取图像.结果 对照组各平面间及同一平面内节段间收缩期应变峰值具有一定规律,DCM组失去这种规律.与对照组比较,DCM组左室整体应变峰值、所有节段径向应变峰值及左室18节段中16节段环向应变峰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室短轴各节段收缩期径向应变峰值及多数节段环向应变峰值明显低于正常人,提示其左室短轴收缩功能明显受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左室几何构型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对照组29例.采取心尖全容积图像,应用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测量并比较各组左室整体纵向收缩峰值应变(GLS)、左室整体径向收缩峰值应变(GRS)、左室整体圆周收缩峰值应变(GCS)及左室整体三维径向收缩峰值应变(3DGRS),三维斑点追踪分析软件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高血压患者左室GLS、GRS、GCS及3DGRS均较对照组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高血压组左室GCS、GLS、GRS与LVEF相关(r1=0.930,P1<0.001;r2=0.705,P2<0.001; r3=0.474,P3=0.001),对照组左室GCS、GLS与LVEF相关(r1=0.838,P1<0.001;r2=0.697,P2<0.001).结论 高血压患者早期左室整体三维形变能力降低,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可发现高血压患者早期心功能的变化.左室圆周运动在左室三维运动中占重要作用,对左室射血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整体功能及介入治疗后的变化。方法 选择18例正常成人和2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VVI成像模式下采集标准经胸心尖四腔观、二腔观和胸骨旁二尖瓣尖、心尖水平的左室短轴二维动态图像。所有冠心病患者分别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1d及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时采集图像,应用VVI软件测量左室旋转运动的心底、心尖旋转角度、旋转速率,计算左室扭转角度和扭距等整体运动信息。结果 心肌梗死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扭矩(Ptor)均低于正常人和非心肌梗死组。PCI术后心肌梗死组和非心肌梗死组的LVEF均逐渐改善,心尖旋转角度、心尖旋转速率、左室扭转角度和Ptor变化趋势却相反:前者为术后1周或1个月内增高,术后3个月降低的趋势;后者为术后1周降低,术后1个月、3个月又逐渐增高的趋势。结论 VVI技术能定量评价左室扭转运动。与LVEF相比,左室扭转和扭矩更能体现两组冠心病患者在冠脉再通后左室整体收缩功能恢复过程中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比格犬急性心肌缺血后左心室不同起搏位点节段整体和节段跨壁心肌峰值径向位移(RD)的变化,量化评价不同起搏位点左室跨壁心肌力学状态特征.方法 10只健康比格犬开胸模型,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诱导产生急性心肌缺血.随机进行缺血后左心室侧壁起搏(LVI/P)、左心室心尖起搏(LVA-P)、左心室缺血与非缺血交界区起搏(LVB-P),分别采集三个心动周期标准二尖辦口、乳头肌及心尖短轴切面动态组织多普勒(TDI)速度二维图像.分析评价左室不同起搏位点节段整体和节段跨壁心肌(RD、达峰时间(RD-Tc)、达峰时间标准差(RD-TSD)等力学参数变化.结果 ①急性心肌缺血后LVL-P、LVA-P和LVB-P状态组内节段跨壁三层心肌间R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VL-P、LVA-P和LVB-P状态组间节段整体和节段跨壁三层心肌R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急性心肌缺血后LVL-P和LVB-P状态节段跨壁和相应节段整体的RD相关性高于LVA-P状态.③急性心肌缺血后左室不同起搏位点节段整体和跨壁心肌大部分节段RD-Tc延迟于T波之后,不同起搏位点间大部分节段RD-T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急性心肌缺血后LVL-P、LVA-P、LVB-P心内膜下和中层心肌以及LVDP节段整体的RD-TSD.均比缺血非起搏状态相应节段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