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老年肺癌患者围术期免疫功能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老年肺癌患者术后早期免疫功能的变化. 方法共30例老年肺癌患者,测定术前1 d与术后第3天的T细胞亚群和红细胞的免疫黏附能力.结果术后第3天CD3 T淋巴细胞、CD4 T淋巴细胞和CD4 / CD8 的比值均显著下降(P<0.05),RCRR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RICR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TRR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 结论在老年肺癌中,手术致术后早期淋巴细胞免疫和红细胞免疫功能均较术前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
24例10kg以下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预充液中应用少白细胞红细胞(Lprc)和浓缩红细胞(Crc).测定围体外循环中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C3b RR)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ICR).结果应用Lprc组术后红细胞C3b RR及RIRC明显高于用Crc组.认为在婴幼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应用Lprc对提高患儿术后早期的免疫功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病人围术期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 45例心脏直视手术病人 ,检测术前、术后 1天、3天、7天和 14天的血清 T淋巴细胞亚群 ,CD3 ( T淋巴细胞总数 )、CD4(辅助 T淋巴细胞 )、CD8(抑制 T淋巴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 ( NK)活性和免疫球蛋白水平。结果 术后第 1、3天血清 CD3、CD4、CD8活性明显降低 ,CD4/ CD8比值下降 ,NK细胞活性增强 ;免疫球蛋白均较术前降低。术后 7至 14天逐步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 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对患者细胞和体液免疫均有不良影响 ,临床应采取相应措施 ,改善术后病人免疫机能 ,预防术后感染  相似文献   

4.
老年脑梗死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动态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老年脑梗死患者各期红细胞免疫功能状况的动态变化。探讨红细胞免疫系统与老年脑梗死发生发展的关系。  方法  采用红细胞酵母菌SPA混合花环试验测CR1活性及红细胞粘附免疫复合物的量及血清中红细胞免疫调节因子 (RAIF)的变化 ,间接免疫SPA法测定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 ,聚乙二醇沉淀法检测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 (CIC)水平 ,单向免疫扩散法测血清C3含量。  结果   ( 1)老年脑梗死患者存在红细胞C3b受体活性低下 (P <0 0 1) ,其表面免疫复合物明显增多 (P <0 0 1) ,尤以急性期显著 ,RAIF升高 ,以急性期显著 ;( 2 )在急性期、亚急性期、恢复期T细胞亚群CD4百分比降低 (P <0 0 5 ) ,而CD8百分比升高 (P <0 0 5 ) ,CD4/CD8比值明显降低 ,同时C3含量明显降低 (P <0 0 1) ,血清CIC明显增高 (P <0 0 1) ,以上各指标均随脑梗死病情的恢复而趋于正常 ;( 3)老年脑梗死的发病过程中 ,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的变化与红细胞免疫粘附促进因子 (RAEF)、C3含量、CD4百分比呈正相关 ,而与RAIF、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 (RRSF)、CIC、CD8百分比呈负相关 ,与CD3百分比无关 ,CD4百分比的变化与RAIF呈明显的负相关 ,与RAEF正相关 ;而CD8的变化与RAIF正相关 ,与RAEF负相关。  结论 老年脑梗死患者存在红细胞  相似文献   

5.
观察了31例胃癌患者围手术期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①术前细胞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②术后5~8天仍处于免疫抑制期,4~6周恢复至正常。③术后早期辅加免疫调节剂治疗者,术后5~8天细胞免疫功能即达正常水平。提示术后早期应用免疫治疗,可缩短免疫抑制期,提高细胞免疫功能。④连续检测T细胞亚群和NK细胞活性,可动态观察胃癌患者手术前后细胞免疫功能情况,评价手术疗效、预后及监测复发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生态免疫肠内营养支持对老年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免疫和肠黏膜屏障功能影响。方法 48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术后生态免疫肠内营养(EIEN)组、普通肠内营养(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每组各16例,分别给予营养支持7~10 d。术前、术后1、7 d分别检测免疫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血D-乳酸水平和血内毒素水平变化。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1 d三组患者体液免疫指标下降,血D-乳酸水平和血内毒素指标升高明显(P0.05);CD3、CD4阳性细胞数及CD4/CD8比值降低,CD8阳性细胞数升高(P0.05)。术后7 d,EIEN组体液免疫指标和CD3、CD4阳性细胞数及CD4/CD8比值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且高于EN组和PN组(P0.05,P0.01),而3组血D-乳酸水平和血内毒素水平仍较高(P0.05),3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差异(P0.05)。结论早期生态免疫肠内营养支持可改善老年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免疫和促进肠黏膜屏障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患者免疫功能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1年Siegl〔1〕提出了红细胞免疫系统的概念之后,对红细胞免疫有关的物质如CR1、CR3、LFA-3等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已充分认识到红细胞不但具有运输及携氧能力,而且具有识别、粘附、浓缩抗原及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功能,参与机体免疫调节,并有完整的免疫调控机制。对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免疫状态的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多,但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较少。我们对32例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患者及健康人进行了红细胞免疫及淋巴细胞亚群的对照研究,目的是探讨营养性巨细胞贫血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与本病的关系。1 材料与方法1.1 受检对象 正…  相似文献   

8.
测定了60例行体外循环(CPB)手术的先心病,风心病患者(下称实验组)及20例行非CPB手术的先心病,风心病患者(下称对照组)围手术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水平。结果显示,实验组CPB至术后3 ̄8天T细胞亚群、淋巴细胞数均较术前显著下降;停CPB时白细胞数下降,术后3 ̄8天高于术前水平。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下降与CPB时间、手术失血量呈正相关、与患者年龄、体重、CPB温度呈负相关,不同  相似文献   

9.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变化的特点.观察了8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和63例正常对照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4项指标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血清中红细胞免疫粘附增强因子及红细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特点是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降低,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升高,同时伴有血清中红细胞免疫粘附增强因子活性降低及红细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活性增强,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低下.本研究提示脑梗死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下降,为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发病与防治途径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常温与低温体外循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常温及低温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二组,常温组及低温组,每组20例.分别于术晨及转机末、术后1,4,7d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免疫球蛋白、补体C3、C4、T细胞亚群阳性率、白细胞介素-2(IL-2)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结果3种免疫球蛋白体外循环后均低于术前水平,至术后7d恢复正常.二组补体C3、C4水平在术中均有显著减低,至术后4d恢复正常.二组体外循环后CD8、CD4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术后7d恢复正常,二组CD8均显著高于术前,CD4/CD8常温组大于低温组,至术后7d各项指标恢复.二组IL-2于术后1~4d,较术前均有显著下降,至术后7d恢复正常水平.转机末至术后4d与术前相比,低温组TNF有显著性升高,至术后7d基本恢复正常,而常温组TNF变化不显著.结论常温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对机体细胞免疫的影响显著轻于低温组,因而对术后机体的恢复及抗感染作用显著优于低温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和比较接受心内直视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 (CHD)与风湿性心脏病 (RHD)患者围手术期血浆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euron specificenolase ,NSE)与星状细胞胶质蛋白S 10 0b (pro teinS 10 0b)的含量及脑电图 (EEG)的变化 ,探讨心内直视手术对不同疾病患者脑损伤的差异。方法 :选择心内直视手术患者 4 0例 ,分为CHD组 (A组 ,n =2 0 ) ,RHD组 (B组 ,n =2 0 )。 2组均在浅低温体外循环 (CPB)心脏不停跳下施行手术。所有患者均在术前、CPB开始后 2 0min、CPB结束后 1h和CPB后 2 4h采取血样本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定血浆中NSE和S 10 0b蛋白含量。结合患者术前与术后 7d的脑电图检查 ,比较患者术后脑组织损伤的程度。结果 :CPB开始 2 0min 2组患者血浆中S 10 0b均明显升高 ,而且一直持续到CPB后 2 4h仍高于术前水平 (P <0 .0 1) ;CHD患者S 10 0b升高程度较RHD患者明显。血浆NSE水平在CPB开始后 2 0minCHD组明显升高 (P <0 .0 1) ,一直持续至CPB结束后 1h达到最高点 ,以后NSE浓度逐渐下降 ,至CPB后 2 4h已接近术前水平 (P >0 .0 5 ) ;RHD患者在CPB开始后 2 0minNSE升高 (P <0 .0 5 ) ,在CPB结束后 1h明显高于术前 ,一直持续到CPB后 2 4h仍较术前高(P <0 0 1)。术后 2组患者EEG的异常率无明显差  相似文献   

12.
康复运动对冠心病患者PTCA术后一周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7,他引:2  
目的:评价康复运动训练对冠心病患者PTCA术后1周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4例成功进行PTCA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分为康复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康复治疗组实施康复运动训练方案,在患者术前1 d,术后第1、3、5、7 d每日定时测定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PTCA术后第1、3 d无显著差异,术后第5 d及第7 d康复治疗组患者的心输出量(CO)、心肌收缩力(MCF)及左室总泵力(TPF)均有显著提高(P<0.05),平均动脉压(MAP)、心肌耗氧量(M VO)显著降低(P<0.05),其他指标无显著差异。结论:康复运动有助于提高患者术后心脏的泵血功能和心血管效率。  相似文献   

13.
应用红细胞C3b(RBC-C3b)受体花环试验及红细胞免疫复合物(RBC-IC)花环试验,对60例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患者及71例正常人的红细胞免疫功能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表明,风心病患者RBC-C3b受体花环率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RBC-IC花环率明显高于正常人(P<0.001),提示风心病发病与红细胞免疫功能异常有密切关系。风心病患者RBC-C3b受体花环率及RBC-IC花环率与瓣膜损害的数量,无明显关系(P>0.05)。RBC-IC花环率在中至重度心力衰竭组明显高于心功能正常及轻度心力衰竭组(P<0.001),RBC-C3b受体花环率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4.
对21例法鲁四联症患儿体外循环手术前后血浆内皮素的变化进行动态检测,并以单纯室间隔缺损23例作为对照。结果显示,除术后1年外.法鲁四联症组各期内皮素值均较室缺组为高。术后1小时两组内皮素值均达最高峰,室缺组术后3天恢复,四联症组术后7天仍高于术前。内皮素值与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在四联症组呈高度相关。文章讨论了体外循环期间内皮素变化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住院病例的特点。方法采用2中心、回顾性、对照研究。对病例在年代(Ⅰ、Ⅱ、Ⅲ组)、性别、年龄分期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入选1 410例,年龄呈现老龄化(P<0.01)。心功能以NYHAⅢ、Ⅳ级为主,占87.9%。Ⅰ和Ⅱ组的首位病因是风湿性心脏病,Ⅲ组则是冠心病。随着年龄的增加,女性患者心房颤动比例减少。老年前期首位病因是风湿性心脏病,老年期和高龄老年期则为冠心病。总的好转率82.9%,总的病死率12.6%,后者以Ⅲ组最低(P<0.01)。死亡病例的首位病因逐渐由风湿性心脏病演变为冠心病,死因以非心脏性原因死亡居多,其次为心功能恶化。结论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住院病例的首位病因从风湿性心脏病演变为冠心病;高龄、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可能逐渐成为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16.
对4946名5-18岁农村中小学生以心脏听诊为主的先天性心脏病(CHD)和风湿性心脏病(RHD)调查,检出先心病22例,患病率4.45‰;以室间隔缺损最多见(50%)。平均诊断年龄7.7岁,平均手术年龄8.4岁。风心病6例,患病率1.21‰,均有二尖瓣损害。两病均女性明显高于男性。与国内大多数报道相比,本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先心病和风心病患病率较高。通过中小学生体检,早期发现确诊先心病和风心病,对先心病的手术根治、风心病的二级预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动态监测体外循环前后单核细胞各亚群表型及数量变化,研究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20例,随机分成乌司他丁组(U+组)和对照组(U-组),每组10例。于麻醉后CPB前(T1)、CPB停机0h(T2)、术后1d(T3)及3d(T4)四个时间点采取外周抗凝血。采用流式细胞仪结合绝对计数法,观察乌司他丁的应用对于CPB术后患者单核细胞各亚群比例和数目,及不同单核细胞亚群表面免疫功能相关分子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4,TLR-4)和人白细胞抗原-DR(human leukocyte antigen DR,HLA-DR)表达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U-组和U+组单核细胞亚群Mo1、Mo2和Mo3数目在停机0h均有所下降;术后1d,Mo1和Mo2数量有不同程度升高;术后3d,Mo1及Mo2数目均有所下降,但U+组的细胞数目明显低于U-组(P<0.05)。结论:在CPB围术期使用乌司他丁可减少外周血单核细胞亚群数量,从而减弱CPB诱发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CABG)围术期心肌酶的变化.方法 择期手术的冠心病患者52例,分为OPCAB组和CCABG组.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1,3,5,8日晨测定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glutamic-oxal (o)acetic transaminase,GOT),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及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MB(MB isoenzyme of creatine kinase,CK-MB),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及同工酶1(LDH-1).结果 两组择期手术的冠心病患者术前心肌酶的测定结果均在正常范围;术后第1天两组的心肌酶释放达到高峰(P<0.05),术后第3天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OPCAB组的所有心肌酶释放量与手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ABG组的CK-MB也恢复到手术前水平(P>0.05),但CCABG组在术后第5天和第8天的LDH和LDH-1仍明显高于术前水平(P<0.05);两组病人术后第3天的CK-MB恢复到术前水平,但CCABG组其他心肌酶在术后第1天和第3天都明显高于OPCAB组(P<0.05),CCABG组在术后第5天和第8天的LDH和LDH-1仍明显高于OPCAB的对应值(P<0.05).结论 OPCAB组的心肌的损伤要轻于CCABG组,表现为心肌酶的释放少而且恢复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后窦性心律维持对左心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接受射频消融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前瞻性观察术后第3天、1、2、3、6及12个月患者左心收缩功能[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舒张功能[舒张早期经二尖瓣血液流速峰值与舒张晚期流速峰值的比值(E/A)、舒张早期经二尖瓣血液流速峰值与二尖瓣环运动速度比值(E/e′)]的变化。术后相应随访时间点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以判断房颤是否复发。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持续性房颤患者34例,其中男27例、女7例,年龄(59.7±9.1)岁。术后第1、2、3、6和12个月LAD分别为(42.5±4.2)mm、(41.4±4.2)mm、(40.7±3.8)mm、(40.0±3.6)mm及(40.2±3.8)mm,较术后第3天(46.7±4.1)mm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第12个月LVESD较术前明显降低[(29.8±2.5)mm对(32.4±4.8)mm,P=0.02],但术后第1、2、3、6和12个月的LVEDD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P=0.83、P=0.90、P=0.54、P=0.76)。术后第2、3、6和12个月时LVEF(66.3%±5.0%,66.7%±5.9%,66.6%±5.9%、68.7%±4.5%)与术前(62.2%±7.0%)相比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2、P=0.001);术后第2、3、6和12个月LVEF与术后第1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P=0.54、P=0.57、P=0.10)。术后第1、2、3、6及12个月E/A(1.2±0.6、1.3±1.0、1.1±0.6、1.1±0.3、1.1±0.4)与术后第3天(2.4±1.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样,术后第1、2、3、6及12个月的E/e′(11.7±3.5、11.1±3.9、10.9±3.0、11.6±3.2、12.0±3.3)与术后第3天(14.7±4.6)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1、P=0.001、P=0.002、P=0.01)。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第6个月和术后1年复发,再次消融均成功。1例患者术后12个月时失访。结论射频导管消融可改善持续性房颤患者的左心收缩和舒张功能,术后第1个月患者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基本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冠心病与风湿性心脏病引起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差异,探讨病因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至2010年因冠心病或风湿性心脏病住院的心力哀竭患者临床资料,对所有人选患者电话随访。根据病因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风湿性心脏病组;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以单因素和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冠心病和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差异;以单因素和多因素Cox生存分析确认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危险因素。结果共1552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平均随访3年。冠心病组和风湿性心脏病组分别为1096例(70.62%)和456例(29.38%),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为1113例(71.71%)和439例(28.29%)。平均随访3年,冠心病组和风湿性心脏病组总死亡率分别为33.85%和14.9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发现,冠心病总死亡率为风湿性心脏病的1.53倍(95%CI 1.33~1.86;P〈0.01),结论与风湿性心脏病相比,冠心病引起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差,病因是影响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病因应纳入影响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评价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