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海燕 《当代医学》2021,27(36):43-45
目的 探究血液分析仪法和镜检法测定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结果.方法 收集2020年1—10月于本院行血常规检查的115例患者的血液标本,均采用血液分析仪法和镜检法(金标准)检测白细胞计数,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 115例患者血液样本中,镜检法检测的白细胞计数水平为(7.12±2.37)×109/L,血液分析仪法为(7.10±2.34)×109/L,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镜检法检测白细胞计数阳性24例,阴性91例;血液分析仪法检测白细胞计数阳性29例,阳性率为25.22%(29/115).血液分析仪法检测白细胞计数的准确性为92.17%(106/115)、灵敏度为91.67%(22/24)、特异度为92.31%(84/91)、阳性预测值为75.86%(22/29)、阴性预测值为97.67%(84/86).血液分析仪法异常细胞检出率高于镜检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分析仪检测白细胞计数的效果较好,但单独应用无法达到镜检法对各类细胞的识别、分类控制效果,存在一定误诊风险.  相似文献   

2.
血液常规计数是临床检验的一个基本项目.在使用全血细胞计数仪时,不同的抗凝剂对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及分类影响也不同.本文就两种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K2、EDTA-Na2)、肝素及草酸盐四种抗凝剂对全血细胞计数的影响进行探讨,现将实验结果报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窒息新生儿血液中白细胞计数与血小板参数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8例窒息新生儿分为轻度窒息组(30组)和重度窒息组(38例);另外选择20例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液中白细胞计数(WBC)及血小板参数,比较各组间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与新生儿窒息程度的关系。结果血液中白细胞计数与血小板计数(PC)、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在窒息组和对照组及重度窒息组和轻度窒息组比较,血液中WBC、MPV、PDW均极显著升高(P<0.01),血小板显著减少(P<0.05)。窒息组治疗后与正常组比较,血液中白细胞计数、血小板参数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血液中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变化与新生儿窒息程度密切相关,在临床上可作为窒息后多脏器损伤的一个预警参数。  相似文献   

4.
血液分析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 引言 血液分析仪(hematology analyzer,HA)是实验室常规检测血液的设备。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库尔特(WHCoulter)兄弟应用电阻抗机制首创了最早的血液分析仪(Coulter Model A型)用于血液中红细胞和白细胞计数,(Coulter Model A型血液分析仪的出现突破了显微视野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白细胞计数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随机选择于2014年2月-2016年7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白细胞计数对患者短期预后预测产生的影响。结果:60例患者接受相应措施治疗2周后,有20例(33.33%)患者白细胞计数增加,作为白细胞升高组,有40例(66.67%)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作为白细胞正常组。白细胞计数增加组患者的残疾率、死亡率均高于白细胞计数正常组,预后良好率也低于白细胞计数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细胞计数越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短期预后不良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6.
调查居住西宁地区五年以上的健康人87例,骨髓分类计数浆细胞平均值为1.72%,标准差为1.04,其正常值为0~3.8%。2428不同原发病患者骨髓细胞分类计数,其中235例为反应性浆细胞增多(分类计数在3%以上者)占总病例的9.7%,其原发病的归类为:(1)再生障碍性贫血,(2)病毒感染,(3)结核病及其它慢性感染,(4)结缔组织病,(5)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化。全部病例均有免疫球蛋白升高,其中 IgG 升高者80.6%,IgA 升高者83.8%,IgM 升高者48.4%。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血液分析仪筛查、形态学复检白血病的诊断价值。方法白血病27例的血液标本均经机内报警、实验室报警。每例标本涂片2两张,瑞氏-吉姆萨染色(Wright-Giemsa),分类计数200个白细胞,并描述白细胞形态。结果27例白血病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2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例,慢性白血病4例,均经骨髓检查证实。结论血液分析仪筛查、形态学复检能简单、准确、及时地为血液病诊断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某些肝病的凝血机制缺损,国内外已有报导①②④(12),但对急性重症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重症肝炎)时的凝血机制异常报导尚少。本文报告25例重症肝炎凝血机制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病例选择:均为传染病教研室(1975~1977年)住院患者。重症肝炎诊断按该室标准选择(武汉医学院学报2:35 1976)。其中男19例,女6例,年龄10~60岁,平均37.4岁。病程65~158天,平均96.7天。 实验检查:(1)血小板计数,(2)凝血象,(3)纤维蛋白溶解试验,(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日常检验工作中发现一些重症肝炎及肝硬化患者,用血液分析仪检测其血常规时,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而分类计数淋巴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反而降低。经显微镜复检发现仪器计数白细胞及分类严重失实,我们从中选出三例较典型的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 三病例均来自本院肝病科。1.2 仪器和方法 采用EDTA- K2 抗凝1m L全血,用CD-16 0 0型血液分析仪测定,测定前经标准物证实符合实验要求,标本要求在前4 h内测完。1.3 病例 病例1,患者女,6 2岁,肝硬化,仪器测WBC7.6×10 9/ L ,分类计数为:L YM 86 .1% ,MID 1.6 % GRA…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恶性肿瘤放化疗后血小板减小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南阳南石医院恶性肿瘤放化疗后血小板减小症患者13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各44例。A组采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加入到灭菌0.9%Na Cl注射液1 m L,皮下注射1.5 mg/次;B组采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皮下注射15 000 U/次,每日1次;C组采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用法同B组,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用法同A组。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指标、凝血指标、肝肾指标,分析三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恢复时间、治疗时间、血制品输注情况、临床疗效、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白蛋白、肌酐较治疗前均无明显改变(P>0.05)。治疗后C组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A组和B组[(118.9±13.4)×109/L比(89.1±10.3)×109/L,(101.2±16.2)×109/L],B组显著高于A组(P<0.05)。C组血小板计数>100×109/L恢复时间短于A组和B组[(13.95±1.41)d比(20.38±1.62)d,(17.60±1.54)d],B组短于A组(P<0.05)。C组ICU住院时间、持续用药时间短于A组和B组[(11.53±1.27)d比(15.02±0.94)d,(13.68±1.59)d;(7.16±0.53)d比(10.34±1.05)d,(8.92±0.87)d],B组短于A组(P<0.05);血浆、浓缩红细胞、血小板少于A组和B组[(136±41)m L比(294±76)m L,(223±54)m L;(1.12±0.47)U比(2.76±0.51)U,(1.98±0.32)U;(0.83±0.21)U比(2.14±0.67)U,(1.46±0.40)U],B组少于A组(P<0.05)。C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和B组(100.0%比75.0%,90.9%),B组高于A组(P<0.05)。A、B、C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64%(6/44)比11.36%(5/44)比15.91%(7/44),P>0.05]。结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均是治疗恶性肿瘤放化疗后血小板减小症的有效药物,联合用药的效果更佳,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国内韩氏首先对马鼻疽杆菌作了实验研究。薛氏(青海)于1954年首先报道一例。张氏(黑龙江)于1958年报道第二例。于氏(黑龙江)于1961年报道18例。新疆也为农牧区,但人感染马鼻疽细菌未见报道。我院最近曾收治一例<见本行病例报道),先后两次取血液和脓液作细菌培养,均获阳性。怀疑为马鼻疽杆菌。经动物实验证实。结果如下: 一、脓液标本特征:灰白色,鼻涕样。二、菌落(血液琼脂):灰白色,针尖大小,桃起有粘液感。无溶血分。陈旧培养基上,呈灰绿色,疑似草绿色溶血环。三、染色形态:系革兰氏阴性杆菌,可因染色方法不同形态有别。如下表:  相似文献   

12.
曹苏敦 《广西医学》2002,24(12):2093-2093
小儿急性感染性胃肠炎 (简称腹泻 )是儿童中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二位常见多发病 ,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发病率都高 ,病例数多 ,如克利夫兰的一项研究报道显示儿童每人每年发病1 .5 2次 /人 ( 1) ,我国每年为 1 .76次 /人 ,农村高于城市 ( 2 ) ,其病原有细菌、病毒、原虫等。本文旨在探讨运用 C-反应蛋白 ( CRP)、红细胞沉降率 ( ESR)、白细胞计数 ( WBC)来区分病因是细菌还是病毒的价值。1 对象与方法1 .1 检测对象 :1 77例住院确诊为急性胃肠炎的儿童 ,年龄 2月~ 1 2岁。所有患者均符合 WHO规定的腹泻诊断标准。1 .2 …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50例冬季流感发热、体温在375度至39度以上病人进行了白细胞计数,并作血涂片进行白细胞分析,观察白细胞的形态变化。1 研究对象病人选自1999年11月—2000年2月以来来我院就诊的发热(体温在375度至39度以上)病人,这些病人自述有感冒病史。年龄2岁~52岁,其中男20例、女30例。同时选择正常健康体检人员,这些人自述近期内无感冒病史者10例,男6例、女4例,分别作白细胞计数,血涂片。2 材料方法正常对照组与流感发热病人组均取耳垂血20μl,放入加有04ml白细胞稀释的小试管中,混匀后进行白细胞计数,另外做血涂片,进行瑞氏染色,油镜下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及分析在体液白细胞检测中应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本科室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的120例住院患者的体液标本,均通过显微镜镜检与希森美康XN3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白细胞计数、分类进行检查并记录。结果甲组患者行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的白细胞计数较显微镜镜检显著更高(P0.05),而乙组、丙组患者行两种检测的白细胞计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两种检测的白细胞分类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液白细胞检测中应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EDTA-K2引起的血小板假性减少5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液常规检查所用的抗凝剂通常为EDTA-K;为国际血液标准委员会(ICSH)推荐使用,此抗凝剂不影响白细胞计数及大小,对红细胞的形态影响也最小,并且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为此,我们对600例门诊病人用血细胞自动计数仪作血小板计数的同时,行手工操作血小板计数,进行对照比较发现5例因EDTA-K2,引起血小板的假性减少、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尿中的白细胞来自血液 ,健康成人尿中可有少量白细胞排出 ,一般不超过 2 0 0万 / 2 4h ,镜检尿中可偶然见到 1~ 2个白细胞 /HP ,若每个高倍镜视野见到 5个白细胞即为增多[1] 。尿白细胞检查和尿细菌培养计数[2 ] 是判断尿路感染的常用方法。尿白细胞计数的方法有 3h尿液白细胞计数、12h尿白细胞计数检查等 ,但多繁琐难以接受。本文采用晨尿白细胞计数的方法 ,对 2 0例正常人 ,30例非尿路感染性泌尿系疾病患者及 5 0例尿路感染患者 ,进行晨尿白细胞计数 ,以协助诊断和病程观察 ,发现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  相似文献   

17.
白细胞过滤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白细胞过滤前后血液质量的变化 ,及其对临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降低的程度。方法 :将2 0 0ml/袋全血或 1u/袋红细胞悬液用白细胞过滤器滤除白细胞。取过滤前后血液标本进行血液质量检测。并观察临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降低的程度。结果 :检测过滤后的白细胞含量均为 0 .0× 10 9/L ,滤过率99.5 % ,其余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白细胞过滤器能高效地、有选择地滤除白细胞 ,能显著降低临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采血时间与采血方式对心血管疾病检验数据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0例心血管疾病男性患者(无恶性肿瘤、血液疾病、肝肾脾等严重疾病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各100例,A组采取禁食12 h后,饭后、饭后2 h采血,并进行血样分析,从而比较不同采血时间可能会对患者心血管疾病检验数据的影响,B组采取动脉采血、中心静脉采血、末梢静脉采血三种采血方式,并比较检验结果。从而分析不同采血方式可能对心血管疾病检验数据的影响。结果:餐后采血、餐后2 h采血分别与空腹采血比较,白细胞计数增高,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采血与中心静脉的实验结果相比较可知,白细胞计数有明显升高,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计数虽有小幅度变化,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循环采血与中心静脉采血的实验结果相比较可发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红蛋白计数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不同采血时间、采血方式均可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检验数据产生一定影响,临床上应采用可靠的采血方式并统一的采血时间以提高心血管疾病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CRP检验联合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检验在儿科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儿科感染性疾病患儿64例作为观察组,根据携带病原体的不同将其分为病毒感染组33例和细菌感染组31例,另外选取同一时期来本院体检的健康儿童3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研究对象均进行血液样本的采集,然后由本院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其进行CRP和白细胞计数检测,统计分析各组CRP水平、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水平,统计记录各组患病阳性率及阴性率。结果:三组的CRP水平、白细胞计数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感染组的CRP水平、白细胞计数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组的CRP水平、白细胞计数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细菌感染组中,单纯采用CRP检测的阳性率为64.52%,单纯采取白细胞计数检测的阳性率为51.51%,但两者联合检测阳性率90.32%,三种检测方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联合检测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检测方式。结论:CRP和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联合检验在临床儿科感染性疾病患者的诊断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能为临床上医生的诊断以及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普通过滤器和白细胞过滤器两种过滤器过滤前后血液质量变化,取过滤前后血袋内的血样2mL做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膜渗透脆性变化(盐水法)检测;同时观察临床是否出现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结果,白细胞及血小板的滤过率分别为98.19%和61.63%(P<0.05),其余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膜渗透脆性试验等均无明显变化(P>0.05);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白细胞过滤器组为3.57%(1/28),普通过滤器组为21.43%(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2,P<0.05)。表明白细胞过滤器能高效有选择地滤除白细胞和血小板,降低临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