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干扰素(IFN)-γ在狼疮小鼠表达和分泌的动态变化以及他克莫司(FK506)对其表达和分泌的影响.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分别检测不同周龄BXSB小鼠(狼疮模型)和C57BL/6小鼠(正常对照)血清IFN-γ水平以及脾、肾组织IFN-γmRNA表达量,并对比了FK506处理BXSB小鼠和未处理BXSB小鼠IFN-γ表达的差异;此外本研究还检测各组动物血浆抗dsDNA抗体水平以及尿蛋白浓度.结果BXSB小鼠血IFN-γ水平以及脾、肾组织IFN-γ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C57BL/6小鼠;各周龄BXSB小鼠血清IFN-γ水平以及脾组织IFN-γ mRNA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16周龄以后肾组织IFN-γmRNA表达量开始显著增高.他克莫司能显著降低BXSB小鼠IFN-γ分泌水平以及睥、肾组织IFN-γmRNA表达量,也能显著降低血清抗dsDNA抗体水平以及尿蛋白浓度.结论全身循环及肾组织局部IFN-γ的高表达和高分泌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发生和发展以及肾损伤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FK506可作为治疗SLE的免疫抑制剂之一,通过IFN-γ的作用可能是本药治疗SLE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亚砷酸(ATO)对狼疮鼠自身抗体和白细胞介素(IL)-10、IL-12表达的影响.方法 MRL/lpr狼疮鼠随机分为ATO组、环磷酰胺(CTX)组和生理盐水(NS)组,给药2个月.用四色流式细胞术测脾脏CD3~+(T)细胞和CD3~+CD4~+(Th)细胞的百分率以及CD3~+CD4~+(Th)细胞内IL-10和IL-12的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血清中抗双链DNA(dsDNA)抗体、IL-10和IL-12的浓度.分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①给药后ATO组小鼠血清的抗dsDNA抗体水平吸光度值(A)0.92±0.06,较给药前1.14±0.58明显下降(P<0.01);②ATO组CD3~+细胞和CD3~+CD4~+百分率[分别为(44±4)%和(20±4)%]均显著均低于NS组水平[分别为(59±5)%和(30±3)%](P<0.01);③ATO组的血清IL-12浓度(84±12)pg/ml较NS组水平(103±13)pg/ml显著降低(P=0.018);④ATO组Th细胞内IL-10和IL-12的表达水平(1.5±0.4)%和(2.43±0.42)%显著低于NS组(2.5±0.5)%和(3.24±0.40)%(P<0.01).结论 亚砷酸能显著降低MRL/lpr狼疮鼠血清抗dsDNA抗体的水平,抑制T细胞和Th细胞增生和活化功能,降低IL-12的血清水平和Th细胞的诱生水平,及能降低IL-10的Th细胞的诱生水平.  相似文献   

3.
三氧化二砷对自发性狼疮BXSB小鼠免疫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三氧化二砷对自发性狼疮BXSB小鼠免疫系统和脾脏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BXSB小鼠 12只 ,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 (生理盐水 )和治疗组 (三氧化二砷0 4mg·kg-1·d-1) ,隔日腹腔注射共 5 5d ,观察血清IgG、抗dsDNA抗体、抗核抗体 (ANA)和脾脏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的血清IgG和抗dsDNA抗体均比对照组低 ,P值分别为 0 0 4 7和0 0 0 3。治疗组的ANA有 2例阳性 ,而对照组有 3例阳性。治疗组的CD4 %和CD3%比对照组明显低 ,其P值分别为 0 0 32和 0 0 0 9。结论 适当剂量的三氧化二砷可能会抑制BXSB小鼠的自身免疫系统功能 ,并降低其脾脏淋巴细胞CD4 %和CD3%亚群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三氧化二砷(ATO)对MRL/lpr自发性狼疮小鼠抗双链DNA(dsDNA)抗体及DNA甲基转移酶1(DNMT1)和黏附分子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的亚基CD11a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MRL/lpr狼疮鼠随机分为ATO治疗组、0.9%氯化钠注射液(NS)对照组和环磷酰胺组.另设正常C57/BL小鼠,随机分为ATO治疗组和NS对照组.以上每组各10只,隔日腹腔注射,给药2个月后处死,SYSMEX KX21血常规测定仪测定血常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MSA)法测各组小鼠血清抗dsDNA抗体水平;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2组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DNMT1及CD11a转录水平的表达情况.采用方差分析和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①MRL/lpr小鼠ATO 治疗组血清抗dsDNA抗体水平(0.89±0.07)和CD11 a(0.43±0.25)均低于NS对照组(1.77±0.28.P<0.01和0.99±0.31,P<0.05),DNMT1 (0.32±0.30)高于NS对照组(0.16±0.26,P<0.05);②MRL/lpr小鼠ATO治疗组及环磷酰胺治疗组小鼠的血清抗dsDNA抗体水平(分别为0.90±0.07和0.66±0.22)较NS组(1.77±0.28)下降,且ATO治疗组小鼠的血清抗dsDNA抗体水平高于环磷酰胺治疗组(P<0.05):ATO组DNMT1(0.32±0.30)高于环磷酰胺治疗组(0.16±0.18,P<0.05),CD11 a(0.43±0.25)低于环磷酰胺治疗组(0.86±0.31,P<0.05);③在C57/BL小鼠中.ATO治疗组和NS对照组之间以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TO 能减少狼疮小鼠体内自身抗体产生,逆转其低甲基化状态;但是对正常小鼠的抗体水平和其甲基化状态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腹腔注射B细胞刺激因子受体融合蛋白(BAFF-R-IgG4mut)对狼疮鼠病变的影响.方法 100μl的磷酸盐缓冲液(PBS)、200 μg人IgG4和100 μg BAFF-R-lgG4mut融合蛋白分别经腹腔注入10周龄BXSB狼疮鼠,每周注射3次,共注射5周.分别检测狼疮鼠外周血BAFF水平、外周血和脾脏组织中B220~+CD5~-B细胞、CD3~+CD4~-CD8~+T细胞和CD3~+CD4~+CD8~-T细胞的表达,检测尿蛋白、IgG型抗双链DNA(dsDNA)抗体、肾脏病理损伤指标和狼疮鼠的存活率.以方差分析和X~2检验进行数据统计.结果 实验组9、10、12、15周龄鼠外周血BAFF水平分别是(2.0±1.6)ng/ml、(4.1±2.2)ng/ml、(3.7±1.9)ng/ml、(3.9±1.8)ng/ml,较对照组下降(P<0.01);外周血、脾脏组织中B220~+CD5~-细胞比率较埘照组下降(P<0.01),蛋白尿、IgG型抗dsDNA抗体产生减少,IgG在肾组织沉积及肾组织病理损伤较对照组明显减轻(P<0.01),存活率较对照组延长(P<0.01). 结论 BAFF-R-IgG4mut融合蛋白改善BXSB狼疮鼠病变.  相似文献   

6.
弓形虫SAG1-SAG2复合DNA疫苗免疫小鼠诱导的免疫保护性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利用已构建的弓形虫主要表面抗原SAG1DNA疫苗及SAG1-SAG2复合DNA疫苗,接种BALB/c小鼠,观察疫苗的免疫保护性。方法将两核酸疫苗分别通过肌肉注射免疫小鼠,对照组注射pcDNA3.1空质粒。ELISA法检测血清IgG抗体及细胞因子IL-2、IFN-γ和IL-4;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免疫鼠脾脏NK细胞杀伤率;流式细胞仪测定T细胞亚群;用弓形虫速殖子腹腔攻击感染小鼠,观察小鼠的生存时间。结果SAG1-SAG2组小鼠IgG抗体、IFN-γ、IL-2及CD4 /CD8 细胞比例均高于SAG1组(P<0.05);各组均未检测到IL-4;复合DNA疫苗组感染弓形虫后生存时间较单基因组延长(P<0.01)。结论弓形虫SAG1-SAG2复合DNA疫苗较SAG1单基因疫苗具有更好的免疫保护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核因子(NF)-κB活性对BXSB狼疮小鼠脾脏中自发性生发中心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18只BXSB自发性狼疮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吡咯二硫氨基甲酸酯(PDTC)干预组,PDTC组:隔日腹腔注射PDTC(120mg/kg体重);对照组:隔日腹腔注射等量溶媒。持续8周结束实验。以电泳迁移经改变实验检测脾脏组织NF-κB活性,双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B细胞CD154表达及生发中心B细胞凋亡,组织化学方法染色脾脏生发中心,并以图像处理系统半定量分析。结果PDTC显著抑制BXSB狼疮小鼠脾脏组织NF-κB活性,较对照组下降62.82%;BXSB狼疮小鼠脾脏组织可见自发性生发中心形成.抑制NF-κB活性能下调脾脏B细胞CD154表达、使其自发性生发中心形成受阻、促进生发中心B细胞凋亡,结论NF-κB过度活化可通过上调脾脏B细胞CD154的异常表达而促进自发性生发中心形成、并减少生发中心B细胞凋亡。由此,自发性生发中心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身反应性B细胞得以逃逸凋亡,分化成产自身抗体浆细胞:提示NF-κB可成为防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一个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鉴定日本血吸虫22.6 kDa膜蛋白(Sj22.6)的Th1型表位,为构建短肽疫苗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合成肽Sj22.6-P4、无关肽(对照)及PBS免疫C57BL/6小鼠2次(间隔7 d),末次免疫后7~10 d取脾分离单个核细胞,用合成肽Sj22.6-P4、无关肽及PBS刺激培养,3H-TdR掺入法检测淋巴细胞的增殖效果,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其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IL-4及IL-2水平。运用流式细胞技术三色标记法检测经合成肽Sj22.6-P4、无关肽及PBS免疫2次的C57BL/6小鼠脾淋巴细胞内的Th1、Th2细胞因子。结果合成肽Sj22.6-P4可刺激经该抗原肽免疫2次的C57BL/6小鼠淋巴细胞增殖,与PBS组相比,增殖指数(SI)均〉2。与无关肽对照组相比,细胞培养上清中IL-2、IFN-γ分泌水平增高,其中IL-2分泌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FN-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L-4分泌水平明显降低(P〈0.05)。合成肽Sj22.6-P4免疫组小鼠脾脏CD4+T细胞中分泌IFN-γ细胞的百分比显著增高,分泌IL-4细胞的百分比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合成肽Sj22.6-P4是C57BL/6小鼠特异的Th1型表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核因子(NF)-kB活性对BXSB狼疮小鼠脾脏中自发性生发中心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18只BXSB自发性狼疮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吡咯二硫氨基甲酸酯(PDTC)干预组,PDTC组:隔日腹腔注射PDTC(120mg/kg体重);对照组:隔日腹腔注射等量溶媒。持续8周结束实验。以电泳迁移率改变实验检测脾脏组织NF-kB活性,双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B细胞CD154表达及生发中心B细胞凋亡,组织化学方法染色脾脏生发中心,并以图像处理系统半定量分析。结果PDTC显著抑制BXSB狼疮小鼠脾脏组织NF-kB活性,较对照组下降62.82%;BXSB狼疮小鼠脾脏组织可见自发性生发中心形成,抑制NF-kB活性能下调脾脏B细胞CD154表达、使其自发性生发中心形成受阻、促进生发中心B细胞凋亡。结论NF-KB过度活化可通过上调脾脏B细胞CD154的异常表达而促进自发性生发中心形成、并减少生发中心B细胞凋亡。由此,自发性生发中心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身反应性B细胞得以逃逸凋亡,分化成产自身抗体浆细胞。提示NF-kB可成为防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一个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RH株和Tg Ctwh3株排泄-分泌抗原(ESA)体外诱导小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凋亡和IFN-γ分泌方面的差异。方法分别制备刚地弓形虫RH株和Tg Ctwh3株的ESA。将分离的野生型C57BL/6小鼠脾单个核细胞随机分为3组(每孔2×10~6细胞),分别加入RH株ESA、Tg Ctwh3株ESA(均为10μg/ml)和鸡卵清蛋白(OVA)进行诱导刺激,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诱导刺激48 h和72 h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早期凋亡情况,ELISA检测各组诱导刺激72 h细胞培养上清中的γ干扰素(IFN-γ)分泌水平。另外,将分离的野生型C57BL/6小鼠脾单个核细胞随机分为2大组(每孔2×10~6细胞),其中一大组在分别加入两株ESA(10μg/ml)和OVA的同时加入抗IFN-γ中和抗体(10μg/ml)进行诱导刺激72 h,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CD4~+CD25~+调节性T细胞早期凋亡情况。用两虫株ESA(10μg/ml)及OVA分别诱导刺激IFN-γ基因敲除型和野生型C57BL/6小鼠的脾单个核细胞(每孔2×10~6细胞)72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CD4~+CD25~+调节性T细胞早期凋亡情况。结果制备的刚地弓形虫RH株和Tg Ctwh3株ESA抗原蛋白浓度分别为0.54 mg/ml和2.14 mg/ml。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RH株和Tg Ctwh3株ESA组诱导刺激48 h后,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早期凋亡率分别为(12.90±1.26)%和(9.71±1.04)%,均显著高于OVA对照组(4.48±0.48)%(P0.01);诱导刺激72 h后,RH株ESA组诱导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凋亡率为(15.21±1.11)%,仍明显高于Tg Ctwh3株ESA组(11.02±0.92)%(P0.05)和OVA对照组(10.10±1.49)%(P0.01)。ELISA检测结果显示,RH株和Tg Ctwh3株ESA组诱导刺激脾单个核细胞72 h的培养上清中分泌的IFN-γ水平分别为(4 764.0±118.7)pg/ml和(3 629.0±33.6)pg/ml(P0.01),均显著高于OVA对照组的(679.4±30.6)pg/ml(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RH株ESA加抗IFN-γ中和抗体组诱导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早期凋亡率为(10.44±1.44)%,明显低于未加抗IFN-γ中和抗体组(14.96±0.83)%(P0.05);但Tg Ctwh3株ESA加抗IFN-γ中和抗体与否诱导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早期凋亡率变化不大(P0.05)。RH株ESA诱导IFN-γ基因敲除小鼠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凋亡率为(10.64±0.55)%,明显低于野生型小鼠的(15.21±1.11)%(P0.01);Tg Ctwh3株ESA诱导两组小鼠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凋亡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刚地弓形虫RH株ESA在体外诱导CD4~+CD25~+调节性T细胞凋亡及促IFN-γ分泌强于Tg Ctwh3株ESA。弓形虫ESA诱导机体产生IFN-γ可通过介导调节性T细胞凋亡来促进弓形虫感染早期抗感染免疫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自然杀伤T细胞活化对狼疮鼠(NZB×NZW)F1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自然杀伤(NK)T细胞活化剂α-脑苷酯(α-galactosylceramide,α-GalCer)对狼疮鼠(NZB×NZW)F1小鼠(BWF1)的影响。方法40只BWF1按治疗开始时鼠龄分为5周组和6月组。每组又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腹腔内注射α-GalCer和溶媒(vehicle),测定蛋白尿并记录生存时间,治疗前及治疗后每月取血检测IgG型抗ds-DNA抗体、抗心磷脂抗体(ACL)和类风湿因子(RF)。另有10只BWF1小鼠分两组,分别静脉注射α-GalCer和溶媒,2h后取血检测白细胞介素(IL)-2、IL-4、IL-10和干扰素(IFN)-酌。结果静脉注射α-GalCer后BWF1鼠血清Th1细胞因子IL-2、IFN-酌增加,Th2细胞因子IL-4、IL-10减少。治疗组BWF1鼠IgG型抗ds-DNA抗体、RF水平较对照组低。治疗和对照组严重蛋白尿发生率及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α-GalCer可以活化NKT细胞,降低某些自身抗体水平,但不足以改善蛋白尿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多房棘球绦虫elp基因核酸疫苗诱生免疫应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多房棘球绦虫elp基因核酸疫苗免疫BALB/c小鼠引起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方法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3组:Ⅰ组,肌注空质粒(pcDNA3.1)100μg/鼠;Ⅱ组,肌注多房棘球绦虫elp基因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ELP)100μg/鼠;NS组,肌注等体积生理盐水。每2周免疫1次,共3次。ELISA方法检测免疫后不同时间产生的特异性IgG1,IgG2a和IgG 2 b水平。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免疫鼠脾脏单个核细胞(PMNC)在受到特异抗原刺激后,产生IL-4I、L-12和IFN-γ的能力,3H-TdR掺入法检测脾淋巴细胞的增值能力。结果首次免疫后4周,Ⅱ组小鼠血清可检测到特异性IgG1I、gG2a和IgG2b抗体,随免疫时间和免疫次数的增加3种特异性抗体的OD值逐渐增高,实验结束时(首次免疫后7周)3种特异性抗体OD值均最高。Ⅰ组和Ⅱ组小鼠脾PMNC培养上清中IFN-γ浓度分别为50 pg/ml和55 pg/ml,受特异抗原刺激后分别为44 pg/ml和101.5 pg/ml。NS组IFN-γ及各组IL-4和IL-12均未检出。Ⅰ组和Ⅱ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增高,其淋巴细胞CPM值分别为NS组的85倍和123倍,受到特异抗原或刀豆素刺激其淋巴细胞增殖更明显。结论多房棘球绦虫elp基因核酸疫苗可刺激BALB/c小鼠同时产生很强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3.
IFN-γ和IL-4抗卡氏肺孢子虫感染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IFN-γ和IL-4的抗卡氏肺孢子虫感染作用.方法分别用IFN-γ或IL-4基因敲除的C57BL/6小鼠(各15只作为动物模型)与未经基因敲除的C57BL/6小鼠(15只作感染对照组),以密切接触的方式,使小鼠自然感染卡氏肺孢子虫;同时设非感染组15只小鼠作阴性对照.分别于3、5和7 wk后观察各组小鼠肺内虫体数量、肺部CD4+、CD8+T细胞反应以及血清中卡氏肺孢子虫特异性IgG抗体滴度.分析基因敲除鼠对卡氏肺孢子虫的易感性.结果IFN-γ基因敲除小鼠肺内虫体数量明显高于IL-4基因敲除小鼠(P<0.05)和对照组小鼠,而IL-4基因敲除小鼠肺内虫体数量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T细胞亚群分析表明,两种基因敲除小鼠的CD4+和CD8+T细胞反应曲线与感染度呈正相关.而IgG抗体滴度,3组接触感染鼠均逐渐呈不同程度上升.结论IFN-γ在小鼠抗卡氏肺孢子虫中起重要作用,但缺少IL-4基因的小鼠对肺孢子虫感染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测定狼疮肾炎(LN)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的水平以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干扰素(IFN)-γ/IL-4的表达情况,探讨LN患者体内Th1/Th2型细胞的平衡情况以及IL-18与Th1/Th2型免疫反应的相关性。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血清IL-18的表达:佛波酯(PMA)和离子霉素联合刺激培养,流式细胞术从单个核细胞水平检测细胞内IFN-γ/IL-4的表达情况。结果LN患者血清IL-18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Th1型(IFN—γ^+)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9),Th1/Th2型细胞的比率(IFN-γ/IL-4^+)明显增高(P=0.005);Th1/Th2型细胞比率与尿蛋白定量(24h)呈明显正相关;Th1型细胞百分率与血清IL-18的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结论LN患者血清IL-18水平升高,并与Th1/Th2型免疫反应失衡有关,IL-18可以促进LN患者体内Th1型免疫反应增强。从而加重蛋白尿的发展。削弱Th1型免疫反应重建Th1/Th2型免疫反应的平衡,理论上可能会阻止狼疮肾炎的发病。  相似文献   

15.
在动物模型中,近交系小鼠感染利什曼原虫出现截然不同的易感性。决定感染是否自愈的宿主反应虽不清楚,但细胞因子产生的选择性与小鼠感染有关。在大型利什曼原虫易感的BALB/c小鼠主要是T_H2并产生IL-4和IL-10,而在不易感的C57BL/6小鼠主要为T_H1并分泌IFN-γ和IL-2。IFN-γ是与抗利什曼原虫感染最密切的细胞因子,而IL-4与易感性有关。β-生长转化因子(TGF-β)是多种细胞产生的24kDa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免疫功能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4例HCC患者、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23位正常献血员采用双抗体夹心法,一抗为生物素标记的抗IFN-γ、TNF-α、IL-2、IL-4、IL-10、IL-12P70抗体,根据样本的OD值及曲线的斜率计算出细胞因子的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外周血CD3+、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银染法检测T淋巴细胞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流式细胞仪测定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黏附单个核细胞CD83及HLA-DR表达。结果 HCC患者血清IFN-γ含量为(4.92±2.15)pg/mL,低于健康献血员(19.16±2.34)pg/mL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42±6.86)pg/mL(P〈0.05)。HCC患者IL-2、IL-12P70含量降低,而TNF-α、TGF-β1、IL-4、IL-10含量增高。根据肝癌体积大小对患者分组比较血清IFN-γ水平,随着肿瘤体增大,血清IFN-γ水平下降,调节IFN-γ分泌的IL-12P70水平与IFN-γ的变化趋势一致,但HCC患者血液中都存在IFN-γ。根据甲胎蛋白的水平将未经治疗的HCC患者分成2组,结果提示甲胎蛋白含量高时血清IFN-γ水平下降,调节IFN-γ分泌的IL-12P70水平与IFN-γ的变化趋势一致。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健康献血员相比,HCC患者CD4+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降低,反映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AgNORs降低。黏附细胞悬液CD83和HLA-DR表达降低。结论 HCC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与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马疫锥虫双链DNA(dsDNA)诱导的小鼠狼疮样肾脏损害的病理学特征.方法 将分离纯化的马疫锥虫动基体DNA(kDNA)与不完全弗氏佐剂乳化混合,以皮下途径对健康BALB/c小鼠进行免疫.8周后,检测相关生化与免疫学指标并观察其肾脏病理学表现;同时与BXSB小鼠和抗dsDNA抗体阳性狼疮肾炎(LN)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经马疫锥虫kDNA免疫后小鼠的免疫学指标符合LN的特征,肾脏损害以肾病综合征为主要表现;与BXSB小鼠和LN患者相比较,其肾脏病理改变有一定相似性,但以Ⅱ型(系膜细胞增殖)与Ⅳ型(弥漫性增殖)等类型为主.结论 马疫锥虫dsDNA诱导的小鼠肾脏损害与抗dsDNA抗体阳性的LN损害相似,可以作为研究该类型LN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Th17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观察组为B6.MRL-Faslpr/J(简称B6.Fas)狼疮小鼠9只,对照组为雌性C57BL/6J小鼠6只.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脾脏组织匀浆中的Th17细胞比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7A、ANA及dsDNA抗体水平,磺基水杨酸一硫酸钠比浊法检测小鼠24 h尿蛋白量;分析观察组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Th17细胞比例、IL-17A、ANA、dsDNA抗体水平及24h尿蛋白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脾脏Th17细胞比例与血清IL-17A、ds-DNA抗体及24h尿蛋白量呈正相关,与血清中ANA无明显相关性;IL-17A水平与血清中ds-DNA及24h尿蛋白量呈正相关,与血清ANA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Th17细胞可能与狼疮的发病及病情活动、肾脏损害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初步探讨人趋化因子样因子-1(human chemokine-like factor-1,hCKLF-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BXSB小鼠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肌肉介导的电脉冲转基因技术,便重组的真核表达质粒pCDI-hCKLF-1在BXSB小鼠体内表达,并检测血清中IgM和IgG型抗DNA抗体的水平,尿蛋白浓度和血清尿素氮(BUN)浓度。结果 hCKLF-1的体内表达对雌雄BXSB小鼠IgM和IgG型抗DNA抗体的产生无明显影响,但在短时间内显著地促进雄性BXSB小鼠尿蛋白浓度的异常升高,加重其肾脏炎症。结论 hCKLF-1可能是参与狼疮肾炎的介质之一,其效应细胞可能是单核巨噬细胞。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催乳素水平与细胞因子分泌模式的关系。方法检测40例SLE患者血清催乳素(RPL)、IL-2、IFN-γ、IL-4、血沉(ESR)、抗核抗体(ANA)及抗ds—DNA。结果1.SLE病情活动组血清高催乳素率明显高于病情稳定组;2.SLE高RPL组IL-4水平高于正常催乳素组,而IFN-γ、IFN-γ/IL-4水平低于正常催乳素组,两组间IL-2水平无显著差异;3.SLE高RPL组DAI、ESR、ANA滴度及抗ds—DNA高于正常催乳素组,且催乳素水平与SLE患者病情活动呈正相关。结论SLE患者细胞因子分泌模式呈Th2优势状态,高催乳素血症与细胞因子分泌模式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