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少山老中医善于运用膏方调治失眠症,临证首先辨证论治,认为并非所有失眠症均适宜膏方调治,仅证属虚而热不胜者方可适当,绝不妄投;膏方调治失眠首先从脾论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虚弱宜清补,且兼顾行气活血,使通补相兼,动静结合;同时亦应分析心肝肾等脏腑病变,重视五脏六腑之整体,并兼顾气候变化,使天人合一;认为寤寐的变化符合阴阳特性,其临证用药亦细分阴阳,故调治失眠症总的用药原则不离阴阳平衡.  相似文献   

2.
脾胃学说在老年医学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为后天之本”。老年人肾气已亏,更需要以后天之脾胃来补养先天之肾气。本文讲述了脾胃功能对人体衰老的影响,及其在抗衰老中所占的地位。并提出顾护脾胃为治疗老年病的一项宗旨。  相似文献   

3.
亚健康属中医"未病"范畴,是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下降、气机运动失常的结果。脾气受损,脾胃功能紊乱是亚健康必然出现的病理环节,也是由亚健康状态向病态发展的中心环节。四季脾旺不受邪的论点,是指导亚健康防治的重要指导原则。从脾调治亚健康的治疗策略应包括:顾护脾胃生理,调畅脾胃气机,重视升清降浊,祛除脾胃病邪。提出"应重视非药物之健脾疗法、药物疗法以简便易行、注重健脾助运为原则以及从脾调治亚健康的注意点"等从脾调治亚健康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齐秉慧是清代医家,其治疗脾胃病证,从六经、阴阳、先后天图说出发,主张太阴阳明,分治脾胃;明辨阴阳,脾胃证治;脾胃调治,妙用升提;论治脾胃,推崇温补的观点,体现出治疗脾胃病证时有章可循的辨证论治体系及独特的辨治心法.  相似文献   

5.
麦芽生于土,具有滋养脾胃之功效,主运化而养五脏,调中焦而运四旁,功可消食健胃、回乳消胀、疏肝解郁、养心安神.临证中一可顾护胃气,以助运化;二可促进五脏六腑气血的恢复;三可调畅气机,以助血运,疏肝健脾;四可辅助增强原有方剂之功效.将麦芽伍于方剂之中,不仅可育养正气,抵御邪气,又可调治由肝、脾胃、心等脏腑病变诱发的脾胃诸病...  相似文献   

6.
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称为“后天之本”,在人体生理病理活动中极为重要,所以历代医家对于脾胃都很重视,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调治脾胃是中医治病体系中的一个独特的重要环节,因此从脾胃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来谈调治脾胃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脾胃的生理和病理的特点,概括地说不外纳和化、升和降、湿和燥三个方面,所以调治脾胃的方法,也不外纳和化、升和降、湿和燥的病变范围。本文根据脾胃病理的变化,论述了脾胃虚症和实症的治法,并结合临床经验,附以典型医案,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是升其清阳,降其浊阴,脾属土脏,位居中央,是阴阳升降运动的枢纽。由于脾乃中流砥柱,为气血运行上下之总枢。若脾胃之气伤,则四脏皆失其所养,所谓“居中央畅四方者”是也。故临床调整脾胃之升降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养老奉亲书》是我国现存较早期的老年医学专著,其学术思想相对集中于衰老的病因学探讨及食疗养生,并认为衰老多责之脾胃,且对脾肾互济有所阐释。为梳理其脾肾互济的学术思想,从脾胃先宗、肾脏同资、脾肾互济三方面,对老年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并列举相应调养方。  相似文献   

9.
从脾胃立论,阐述原发性痛经病机基础所重在冲脉,所重在胃气,所重在心脾生化之源,冲任之血由阳明水谷所化,而阳明胃气为冲脉之本,认为脾胃损伤→气血失和→冲任劳损是月经不调之经行腹痛的重要病机,强调以调理太阴阳明为总纲,调养脾胃治疗本病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从脾胃立论,阐述原发性痛经病机基础所重在冲脉,所重在胃气,所重在心脾生化之源,冲任之血由阳明水谷所化,而阳明胃气为冲脉之本,认为脾胃损伤→气血失和→冲任劳损是月经不调之经行腹痛的重要病机,强调以调理太阴阳明为总纲,调养脾胃治疗本病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单兆伟教授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功能性消化不良 (FD)临床上较为常见 ,吾师单兆伟教授在研读古籍文献的基础上 ,潜心研究数十载 ,并通过对大量临床资料的搜集和探讨研究 ,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病变部位、病机关键和治疗法则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 ,现择要如下 ,以飨同道。1 肝为病之源 ,胃为病之所吾师通过对大量临床资料进行总结之后 ,用叶天士的“肝为起病之源 ,胃为传病之所”来概括本病的发病部位 ,认为本病病变部位在胃 ,与肝密切相关 ,并强调此处胃当理解为脾胃之功能 ,肝脾胃同居中焦 ,脾胃乃后天之本 ,胃主受纳 ,脾主运化 ,吸收水谷之精微 ,并顺降于肠 ,…  相似文献   

12.
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经云:“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素问、平人气象论),汉代医家张仲景说:“四季脾王(旺)不受邪”。金元医家李东垣进一步发展了脾胃学说,他在《脾胃论》中说:“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又说:“至于经论天地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六腑,及形气俱虚,乃受外邪,不因虚邪,贼邪不能独伤人,诸病从脾胃而生,明矣。”这就是说人身脾胃健旺,元气充足,抗病  相似文献   

13.
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盛衰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以针灸调理脾胃 ,应用广泛 ,疗效甚好。针灸脾胃论始源于《内经》。古人认为 ,脾胃经穴有调治脏腑疾病的作用 ,针灸足三里能治疗多种疾病。《灵枢·五邪篇》云 :“阴阳俱有余 ,若不足 ,则有寒有热 ,皆调于足三里。”唐代孙思邈提出“五脏不足 ,调于胃。”的论点 ,提倡艾灸足三里而健身御邪。金元时期李东垣创立脾胃学说 ,强调针灸不要妄行补泻 ,免伤脾胃。主张用不补不泻的导气通络手法 ,使营卫气血平衡 ,以达到治疗目的。现在 ,足三里、三阴交等脾胃经穴仍为临床所常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调治冲脉古方,分析用药规律特点,探讨冲脉与阳明的隶属关系。方法筛选调治冲脉古方,统计高频药及药组,分析性味归经、功效等规律,结合冲脉的中医经典理论探讨冲脉与阳明的隶属关系。结果收集方剂415首,涉及中药274味,以调补气血为主,归经以脾(胃)经为最;药性偏温;药味以甘为主,甘入脾胃,与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等理论较为一致;而冲脉为一身气血之要冲、为血海,诸药以气血为中介经由阳明奏效于冲脉,说明冲脉与阳明的关系密切。性味归经直接说明了与脾胃的直接关系,且胃为阳府,五行属土,而喜甘温,说明调治气血、脾胃对冲脉疾病有重要作用。结论冲脉隶属阳明,通过阳明胃气血充盛,发挥正常生理功能,或调治冲脉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伤寒论》中治疗脾胃病的遣方用药规律,为经方的合理使用提供借鉴。方法:整理《伤寒论》中有关脾胃病的条文及方剂,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建立条文方剂数据库并整理归纳数据,应用SPSS19.0对药物进行频数、频率的统计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伤寒论》中涉及脾胃病条文为116条,脾胃病主症可归纳为痞满、腹痛、腹满、呕吐、下利、便秘,调治多采用和法与下法。所用61首方剂药味精简,以苦辛甘归脾经之品居多,常用药对中炙甘草与大枣频数最高。结论:《伤寒论》调治脾胃之病寒热并重、攻补同施、阴阳并调。  相似文献   

16.
老年病主要是指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我们在继承中医学宝贵遗产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认为老年病往往表现为多虚。多痰、多瘀、多滞,因此,在治疗与用药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论治法,当以补、化、活、消为主1.1调补阴阳《索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治疗老年病贵在调和阴阳,不仅要使体内阴阳平衡,而且要使机体与外界保持阴阳平衡。临床所见老年病人往往多表现为阳虚、阴虚、阴阳两虚、阴虚阳亢或阳虚阴盛之证。因此,在治疗时应首先分清疾病的性质是属阴属阳,其次分辨药…  相似文献   

17.
刘汴生 《医学新知杂志》2011,21(6):393-396,400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的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人们的衰老速度加快,老年病的发病增多,衰老与老年病已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课题。在老年医学领域里,衰老与老年病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衰老是机体随增龄出现的生理性退行性改变,而老年病则主要是机体退行性病理改变所导致的疾病。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乃至全球对衰老和老年病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对衰老和老年病的关系研究较少。早先我们曾对衰老与老年病的关系进行过探讨,但认识还不够深入。  相似文献   

18.
调理脾胃验治肿瘤病案体会本院附院中医科袁淮平中医认为肿乃肿大有形,瘤是留滞难去;癌则坚硬如岩.其病理机制多由情态失调,过度劳伤引起机体阴阳平衡失调,脏腑气血功能紊乱,以致气滞血停、成淤成积,为肿为瘤为癌.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正气不足则脾胃功能失调....  相似文献   

19.
对于慢性病证的治疗,必须精审病机,分别脏腑阴阳气血虚损,给以调治。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内藏真阴真阳,凡病波及元阳之亏或真阴亏损,从肾论治,皆能获得较好疗效。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凡病证迁延致化源不旺,气血耗损,从脾胃治,常能获效。脾肾关系密切,《景岳全书》云:“人之始生,本于精血之源(先天),人之既生,由于水火之养(后天),精血之司在肾,水火之司在脾胃”。阐明脾胃为水火之海,必须有先天的培养;肾为精血之海,须有后天的资养。故可五脏分补,又可五脏同补。补脾与补  相似文献   

20.
《内经》“阴阳之要”、“阴阳反作”的理论与临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析《内经》“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提示阴阳平调的关键是以阳气为主导。阐析《内经》“阴阳反作,病之逆从”,说明脾胃升降失常是阴阳反作的病理变化。文章联系临床实际,例举了阳不能密而致阴不能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的临证验案各一例,进一步体现了《内经》理论研究与临证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