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成人社区获得性支原体肺炎(CAP)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本院确诊的CAP 患者9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CAP最常见症状有发热、顽固性咳嗽,有皮疹、鼻衄等肺外损害,发病初期所有患者肝功能无损害,周围血象中白细胞均〈10×109/L,4例合并胸腔积液,X线胸片及CT表现以片状渗出及间质改变为主,CT表现以中上肺野为好发部位,阿奇霉素治疗疗效满意.[结论]CAP临床表现多样化,伴有肺外器官的损害,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仍是诊断支原体感染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损害79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伴肺外损害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79例肺炎支原体感染伴肺外损害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9例患儿均有发热、咳嗽,查肺炎支原体IgM抗体均为阳性.胸部X线检查:两肺纹理增粗模糊39例,支气管肺炎21例,肺部实变影19例.肺外损害:发热伴消化系统症状30例(37.9%),其中B超检查示肝肿大1例;心血管系统表现(心悸、胸闷、心肌酶增高)26例;血液系统损害13例,其中白细胞减少10例,轻度贫血2例,血小板减少1例;胸腔积液3例;伴皮肤损害3例;伴有神经系统症状者2例;伴有泌尿系统损害者2例.均给予阿奇霉素5~10 mg·kg-1·d-1,静脉滴注,对阿奇霉素耐药者给予红霉素静脉滴注,合并细菌感染者给予头孢类等抗生素.经过2~4周的治疗,79例患儿全部治愈,肺外并发症均消失,异常化验指标恢复正常.结论 支原体感染可致支原体肺炎,同时可致肺外多器官系统损害,临床应提高认识,早期诊断并早期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规范治疗.  相似文献   

3.
以2008年1月~2010年11月收治的肺炎支原体感染126例患儿为对象,分析其肺外表现及临床治疗对策。52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除顽固性咳嗽、肺部改变外,出现肺外并发症。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引起多脏器损害,经合理治疗可治愈。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分析成人支原体肺炎并发心肌损害的临床特征,提高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0月诊治的58例成人支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其中并发心肌损害的12例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58例成人支原体肺炎患者中并发心肌损害12例,占成人支原体肺炎感染患者总数的20.69%,临床表现均无特异性,而肺炎支原体检查IgM均阳性。并发心肌损害者的心电图及B超出现异常。所有患者均用阿奇霉素治疗均获痊愈或缓解。结论:成人支原体肺炎发生率逐年升高,其心肌损害发生率较高,后果较重,临床上需提高成人支原体肺炎的认识,预防发生心肌损害等肺外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所致胸膜积液的发病情况及其胸液特征。方法 应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SA)检测142例良性渗出性胸腔积液患胸液中肺炎支原体抗体。结果 142例良性渗出性胸腔积液患,8例检测出肺炎支原体抗体,其中IgG阳性3例,IgM阳性5例。和肺炎支原体抗体阴性、诊断为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患胸液相比,除细胞分类中中性粒细胞比例稍高外,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的渗出性胸液患的胸液并无显特征。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确实可致胸腔积液。由于胸掖无显性特征,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胸腔积液极易和结核性胸腔积液相混淆。认为在结核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中,应重视和肺炎支原体所致的胸液相鉴别。  相似文献   

6.
自1987年1月~1990年12月,我院儿科病房共收治支原体肺炎81例,其中14例合并胸腔积液,占支原体肺炎的17.3%。现就14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重点介绍支原体肺炎合并胸腔积液的X线表现、B超及积液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外并发症特点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合并肺外并发症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资料。结果: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常合并消化系统、。血管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肺外损害,少见皮肤损害、反复发作哮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阿奇霉素对肺炎支原体感染治疗有效,有严重并发症者可并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感染多侵犯肺部,常并发全身其他系统脏器损害,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诊断可避免漏诊、误诊,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致小儿大叶性肺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法。方法 总结21例肺炎支原体感染致小儿大叶性肺炎的临床资料及治疗与转归。结果 本组病例以年长儿多见,3~5岁3例,5~10岁18例,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肺部体征少,可伴有肺外并发症;21例胸部X线均呈单侧大叶性肺炎,1例以腹痛、腹泻为首发症状,1例并少量胸腔积液;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IgM(MP-IgM)测定均阳性;所有病例阿齐霉素治疗有效。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致小儿大叶性肺炎在临床和X线表现上与细菌性肺炎不易区分,尤其与肺炎链球菌感染的大叶性肺炎难以区分,血清学检测MP—IgM为诊断的主要手段;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治疗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9.
小婴儿支原体肺炎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6个月婴儿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将〈6个月婴儿称为小婴儿。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35例小婴儿支原体肺炎临床资料。结果小婴儿支原体肺炎多起病急。病程长,咳喘明显.病情重,进展快,且多伴有肺外病变.有胸腔积液和肺不张各1例。结论川、婴儿支原体肺炎应用综合治疗厦抗生素序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小儿支原体感染除引起原发性非典型肺炎外,亦可合并其他脏器损害。现将我科治疗的42例小儿支原体肺炎并肺外损害的临床情况分析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42例中,男32例,女10例,1~3岁4例,~7岁15例,~14岁23例。全部病例均经X线摄片及血清学检查证实。血清冷凝集试验均>1∶32,其中27例>1∶64。6例1周后复测>1∶128。1.2 临床表现1.2.1 肺部表现 42例均有发热、咳嗽病史。发热时间最短3天,最长2周,平均6.4天,体温38℃~41℃,多为不规则热。咳嗽较重38例,痰中带血丝3例,喘憋6例。并胸腔积液5例,其中双侧胸腔积液1例。X线平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现状,提高对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对2008年2月~2009年2月我院儿科病房确诊的肺炎支原体肺炎的80例患儿,从其咽部获取标本,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筛选耐药株,对12例确诊为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80例标本中分离肺炎支原体阳性株14例,耐药株12例,耐药率占86%,发病率多为学龄儿童,6~14岁占84%。结论:临床应高度警惕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存在,避免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儿童应用莫西沙星治疗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北京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应用莫西沙星治疗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患儿。收集临床资料,判定临床疗效,分析用药安全性,总结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基因突变情况。结果:39例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应用莫西沙星治疗,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基因检测阳性率为95.2%。39例患儿中痊愈6例(15.4 %),显效29例(74.4 %),无效2例(5.1%),自动出院2例(5.1 %),有效率为89.8 %。用药期间密切观察患儿神志、皮肤、关节、心律和胃肠道功能等,密切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未发生与莫西沙星相关的短期药物不良反应。无患儿因不良反应而中止治疗。结论: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应用莫西沙星治疗有效性高,预后改善,短期观察并未发现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说明短期使用是安全的。儿童应用喹诺酮类药物为超说明书用药,临床药师应协助医师做好相关工作,降低医疗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现状,提高对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对2008年2月~2009年2月我院儿科病房确诊的肺炎支原体肺炎的80例患儿,从其咽部获取标本,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筛选耐药株,对12例确诊为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80例标本中分离肺炎支原体阳性株14例,耐药株12例,耐药率占86%,发病率多为学龄儿童,6~14岁占84%。结论:临床应高度警惕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存在,避免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消化系统损害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消化系统损害患儿5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另选取同一时间段内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未并发消化系统损害患儿5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观察分析患儿的临床特征,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消化系统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消化系统损害患儿的临床特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急性肝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及肝脾肿大等,其中恶心呕吐最为常见,占31.03%,而肝脾肿大较少见,占3.45%;两组患儿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的发热时间及抗生素应用起始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经单因素分析显示,观察组患儿存在发热、发热时间>7d及抗生素的应用起始时间>病程的第5d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消化系统损害与发热、发热时间>7d、抗生素应用起始时间>病程第5d呈正相关(P<0.05)。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消化系统损害以恶心呕吐为主要临床特征,因易与小儿支原体肺炎症状混淆,应加强消化系统监测,及时检查。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发热、发热时间超过7d及抗生素的应用起始时间>病程的第5d是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消化系统损害的独立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The role of atypical pathogens in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he atypical pathogens in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traditionally have included Mycoplasma pneumoniae, Chlamydia pneumoniae, and Legionella spp. Recent studies documenting their epidemiology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have shown that these organisms are indistinguishable from the pneumococcus. Furthermore, therapy no longer depends on the specific bacterial cause of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Etiologic diagnosis is still difficult, although new methods are becoming availabl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se issues and on why the term atypical is no longer meaningful.  相似文献   

16.
枣庄地区小儿大叶性肺炎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叶性肺炎病原学特点及流行规律。方法:山东枣庄地区2006年1月—2008年11月住院患儿296例,于入院当日给予吸痰做痰培养,查结核杆菌,查肺炎支原体、衣原体DNA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结果:296例患儿中病原阳性数共179例(60.5%),其中支原体DNA阳性76例(占病原阳性数的42.5%)。流行季节支原体以11月至次年4月为主;病毒及细菌以6~8月为主。发病年龄1~7岁为主,占59.7%。结论:枣庄地区小儿大叶性肺炎病原种类多,以支原体为主,在临床诊治中应加强实验室检查;流行季节集中于寒冷及高温季节。  相似文献   

17.
肺炎支原体感染血清学检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该院肺炎支原体(MP)感染者血清学情况。方法采用日本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MP抗体检测试剂,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该院就诊的怀疑为MP感染患者进行血清MP抗体检测(被动凝集法),对不同年度、不同季节及不同年龄MP肺炎的发病情况进行统计。结果 2009年MP抗体阳性率为40.4%,2010年为57.4%。0~1岁婴儿期MP阳性率25.9%;>1~3岁组幼儿MP阳性率为44.5%;4~6岁学龄前期MP感染阳性率为55.1%;7~14岁学龄期MP感染阳性率为60.3%;20~40岁阳性率为55.2%;>60岁阳性率为28.3%。说明阳性率的高低与不同的年龄段有关。通过观察发现支原体肺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2010年秋季开始呈流行上升趋势,尤其在12月达最高峰,为73.7%。结论支原体肺炎的发病与年龄、季节和年度有密切关系,尤其是MP感染引起的肺外表现,可使病情复杂化,应引起高度重视,从而做好控制及预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七肽TVNFKLY和LPQRLRT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该院收治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120例为支原体组、非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120例为非支原体组和体检健康儿童120例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验检测各组血清中七肽TVNFKLY和LPQRLRT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分析七肽TVNFKLY和LPQRLRT检测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中的诊断意义。结果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中七肽TVNFKLY和LPQRLRT水平高于非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和体检健康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七肽TVNFKLY和LPQRLRT单向诊断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灵敏度分别为95.00%和92.50%,特异度分别为87.08%和90.42%,准确度分别为89.72%和91.11%。血清中七肽TVNFKLY和LPQRLRT联合对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的灵敏度为92.50%,特异度为90.83%,准确度为91.39%。结论血清中七肽TVNFKLY和LPQRLRT水平检测可作为诊断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潜在标志。  相似文献   

19.
支原体肺炎的CT表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支原体肺炎的CT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经临床及血清学证实的支原体肺炎病人行CT扫描,并对其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23例支原体肺炎病人中,21例(91.3%)显示结节状或小斑片状气腔实变影;19例(82.6%)可见磨玻璃密度影;17例(73.9%)可见支气管血管束增粗;10例(43.5%)出现树芽征;6例(26.1%)可见大片状实变影,内有支气管气像;6例(26.1%)出现淋巴结肿大;2例(8.7%)出现胸腔积液,病变局限于一个肺叶内17例(73.9%).结论支原体肺炎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Mycoplasma pneumoniae (MP) pneumonia in children can be challenging to treat, and the impact of MP blood infection is unclear.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determine the prevalence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P septicemia among pediatric patients.MethodsChildren hospitalized at our center for MP pneumonia between October 2017 and June 2018 were included. Healthy controls visiting our outpatient clinic for regular physical examinations were also enrolled. MP was detected by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PCR) analysis of plasma and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 samples.ResultsSixty-one children with MP pneumonia and 30 healthy children were included. Among children with MP infection, 31 (50.8%) were positive for MP by qPCR (19 in plasma samples, 8 in PBMC samples, and 4 in both). All healthy controls were negative for MP by qPCR.ConclusionsThe prevalence of MP septicemia in children with MP pneumonia is moderate. However, detection of MP in blood samples may have limited clinical value for guiding treat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